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新修订).doc_第1页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新修订).doc_第2页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新修订).doc_第3页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新修订).doc_第4页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新修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修订版) 李万源2012-8-13邮箱:摘要:结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提出了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构建了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指出了其中的阴与阳、生与克、双进与双出这三种平衡,从三平衡和三定性的角度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碱基四维关系在遗传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对社会形态与执法系统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三平衡;生克信息循环网络 Yin-Yang and Five-Element Systemic Dialectics LI Wan-yuanAbstract: Yin-Yang and Five-Element Systemic Dialectics is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 cycle operation network of generative and inhibitive information is set up for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ystem. There are in the system yin and yang, generation and inhibition, bi-entering and bi-exiting.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viscera are discussed in the view of three balances and three determinations, the role that four-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of bases play in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process is described. Social forma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cycle operation network of generative and inhibitive information.Key words: Yin-Yang and Five-Elements System; Dialectics; three balances; cycle operation network of generative and inhibitive information1 引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与阴阳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阴阳学说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古人使用阴阳关系来分析相关事物的对立属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规律1。然而,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间由直接作用而引发的,辩证法中的矛盾系统只包含了对立双方两个要素,这种二维矛盾关系只反映了矛盾事物的简单、暂时的现象,对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复杂的体系,则需从用多维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复杂体系中的事物相互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2。有利即为相生,有害即为相克。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医学、中药学及针灸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并已经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它的科学性。在此,笔者结合阴阳五行学说,把其中的生克关系与五行属性相联系,从多维的角度出发,对阴阳五行系统中的信息循环网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其中的规律总结为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以期为人们在无机界、有机界、中医理论和社会界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2阴阳五行系统要素与基本关系2.1阴阳五行系统要素在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中,把阴阳五行关系称为系统,把金、木、水、火、土加阴阳称为要素。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正所谓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3。金、木、水、火、土作为阴阳五行系统中的五要素,代表着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2.2要素间的基本关系阴阳五行关系中的每一要素都有生与被生、克与被克的制化性质,其中克为正、生为负,从而产生双进、双出的双相平衡信息流,并使各要素之间的信息发生交换。从个体来看,每一要素都受其它四要素的进出控制,从而形成全息信息循环网络;从整体来看,正负双向信息流(场流、物流、气血流)在系统内五行之间生与克、阴与阳的信息沟通关系中循环不止,共同维持系统的平衡,造成五行各要素之间的信息公开、透明和具有全息性(此在社会学中具有很重要意义)。3. 阴阳五行系统的生克信息循环网络3.1 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基础的三平衡将阴阳五行系统的生克信息循环网络用五行图的形式表示,见图1所示。图中,实线代表相生,虚线代表相克,线末端的箭头指向某一要素代表生我或克我;箭头从某一要素指出代表我生或我克。从五行生克关系上看,阴阳双进、双出的信息流使“土”成为阴阳双性质的结合体,即土中包含阴阳两个实体(阴土为脾、阳土为胃)。从遗传角度上看,双进即雌雄两性的结合,形成雌雄两性杂交体(土),即土中包含雌雄的双向信息流(见图1a)。相对于客干条件的干涉而言,由于雌雄信息交换来源于不同的亲本,优势基因选择的范围大、进化率高,反之,单性的遗传信息是自体基因的复制,其优势基因选择的范围小、进化率低,故雌雄两性遗传的双向信息优于单性繁殖的进化率,即双性优选率大于单性。因此该系统在生命进化初期逐渐由单性繁殖推向双性繁殖,并选择双向信息传递,从而获得全息和优化遗传。 图a注:换个角度相生为亲代之间遗产信息传递(子女像父母),相克为隔代(跨代),即祖代与孙代之间的遗传信息传递(孙子像爷爷),遗传信息即性格、性状等各种特性。以上每一概念对应不同观察角度上的不同事实群。 图b图1 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基础三平衡注:其三平衡即三比率,一是各有差异二是瞬时变化阴阳五行系统的信息循环网络基础可分为三种平衡方式:阴与阳平衡、双进与双出平衡以及生与克平衡。(1)阴与阳平衡。阴阳变化分为阴消阳长、重阳必阴、阳消阴长、重阴必阳四个步骤,有两个显著特点阴阳相互消长和阴阳相互转化,此即阴阳在阈界内的涨落性。阴阳相互消长为量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量变可以引发整体的质变(界);阴阳相互转化为质变过程,特点是双方的质变转换会引发双方量变趋势的改变。在整个阴阳运动的变化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这两个阴阳平衡点都显示为双方在量上的对等均衡。在生活中,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节气就是分别处于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过程中的阴阳平衡时间点。(2)双进与双出平衡。在五行图中,对于任一要素,生我、克我均以箭头指入来表示(见图1),即双进;我生、我克均以箭头指出来表示,即双出。生与克具有双向性,都有“进”和“出”两个方向,例如,“生”的信息(土生金)可进入“金”,亦可以从“金”中传出(金生水),即生进生出;“克”的信息(火克金)可进入“金”,亦可以从“金”中传出(金克木),即克进克出。双进与双出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形成正负双向信息流,从而构成信息循环网络的双进与双出平衡。(3)生与克平衡.由图1b可以看到,阴阳五行系统信息循环网络的生与克平衡存在以下六种类型:克我与我克平衡别人克我太过,即发生乘悔,导致我不能正常克制别人;生我与我克平衡别人(母)生我过少,而导致我不能正常克制别人;生我与克我平衡别人(母)生我过少,而导致另一方克我,即发生乘悔;我生与我克平衡我生别人(子)过多,而导致我不能克制另一方;我生与克我平衡我生别人(子)过多,而导致另一方可以克制我,即发生乘悔;生我与我生平衡别人(母)生我过少;而导致我不能正常生另一方(子)。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这六种类型的平衡在脏腑病证及相关治疗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脾土有肝木所克,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为“肝脾不调”,临床上,表现为胸胁胀满、精神抑郁、纳呆、腹胀、便溏等证;治疗应疏肝健脾,主要的中药有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陈皮等,如逍遥丸。脾土克肾水,若脾气虚弱,不能克制肾水,肾水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临床上,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克我与我克平衡);治疗可健脾利湿,主要的中药有白术、茯苓、薏苡仁、车前草、大腹皮等,如健脾利湿汤。心火生脾土,心行血而养脾,若心血不足不能滋养于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为“心脾两虚”,临床上,出现心悸健忘、面色姜黄,食少纳呆等证;治疗可补血健脾,主要的中药有白术、黄芪、白术、当归、炙甘草等,如归脾汤。脾土生肺金,若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入肺,而导致肺气虚弱,为“脾虚肺弱”(土不生金),临床上,出现食少、便溏、少气懒言、咳嗽痰多等证(生我与我生平衡);治疗可补脾益肺,主要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如参苓白朮散。当正常的相克平衡被破坏而自我调节机制失常时,就出现相乘或相侮,如木对土过度克制时则为“木乘土”,临床上所见的肝气郁结或亢逆,而脾胃功能早已虚弱不足,则易发生较重的“肝气乘脾”病理变化,病人的病情也较重。3.2 三平衡的相互关系及在脏腑中的体现在信息循环网络基础的这三种平衡方式中,双进与双出平衡是双与双平衡 ,生与克平衡、阴与阳平衡则均为单与单平衡。从中医理论中可以看出,其一是生与克、阴与阳两种单一平衡关系的性质截然不同,即五行生克矛盾关系与普通矛盾关系的性质完全不同;其二是所有平衡之间都具有相互拉动性,即矛盾的正比性和反比互余性,以及连锁性等等,且三种平衡方式是阴阳五行系统各要素信息网络循环的基础。人体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其生克关系是依照五脏各系统功能的分配顺序而排列的。不同脏腑场各具阴阳,且相互之间通过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而联系,达到阴阳、双进双出和生克这三个方面的平衡,从而使五脏保持整个系统生理生化代谢的平衡状态(见图1a)。对于亚健康人群来说,当某一脏腑场阴阳失衡时,其他脏腑场会因通过阴阳五行系统的信息循环网络进行串联调整,使得机体生理保持整体上的稳定,因而并不显示发病。在五脏的阴阳五行系统中,心肝脾肺肾这五个要素通过两个层次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信息循环网络的三平衡。第一层次为某一要素与其他四个要素发生的生克关系,即五脏生理病理关系与某两个要素间直接生克乘侮相对应。以脾脏为例,脾与其他四要素之间的生克关系为:脾土由心火所生、脾土由肝木所克、脾土生肺金、脾土克肾水。第二层次为五个要素之间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即某一要素以外的四个要素也同时与它们自身以外的四个要素发生着相同的生克乘侮关系,即五脏生理病理与间接生克乘侮相干关系的相对应。这种间接的相干关系之所以能够实现,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双进双出的正负双向信息流在信息循环网络中的流动沟通。例如,心与肝及脾肾间的关系:肝为木生心火,肝木又克脾土以防对肾水的抑制太过,确保肾水对心火的适当抑制,从而保证心与肝的协调;心与脾及肺肾间的关系: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又生肾水,肾水克心火,以恰当抑制心火生脾的能力,以保障心与脾的协调;、心与肾及脾间的关系:肾水克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又克肾水,以避免肾水克心火太过,使心肾相交协调;心与肺及脾肾间的关系:心火生脾土,脾土培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抑心火,使心-脾-肺相生不至于太过,确保心与肺的和谐。在这两个层次的每个细微环节中,均存在着阴与阳、双进与双出、生与克的三平衡。在治疗上因生理病理关系梳理不清,而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在信息循环网络的作用下,一脏功能亏损(失衡)时会通过双进双出的信息流来影响别的脏腑功能或得到其它各脏腑的连锁保护。其中,“一脏受损多脏相助”的相互代偿关系可以保障生命延续的基本稳定性,即各脏腑互相协调而扶持偏弱器官,故依然可以保障其总体生理代谢过程的旺盛延续,即使在人类历史上出现饥寒交迫、疾病连绵等异常环境干涉,也不影响整体人群正常的生命延续和长寿。这是由于,生命的一切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过程都具有定时、定向、定量、定性、定频和定速的性质(我们将这种性质称为三定性),且各层次场的这种三定性来源于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如子午流注的三定性里包含生命的和谐型,体内各脏腑功能的分工协作正是通过阴阳五行的生克来实现的。从“一脏病重可累及多脏”的关系上来看,我们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从阴阳五行系统的整体视角出发,注意调整各脏腑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积极恢复各脏器之间的和谐平衡,即中医常讲的辨证施治。如脾脏病变,除本脏病变外,亦可由肝、心、肾及胃等病变引起,例如:脾土由肝木所克,肝藏血而主疏泄,能够调畅气机,疏利胆汁促进脾的消化和运输,若肝失疏泄,则会导致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为“肝脾不调”4。同样,其它脏腑的病变,也要根据各脏腑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的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谐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再如阳木胆与阴木肝互为阴阳平衡,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汁分泌、排泄;反之,胆汁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由此可见,健康是各脏腑间生理功能和谐与阴阳五行系统三平衡的结果,如果这种和谐被打破,轻者为亚健康,重者则患病。某一脏腑要素出现问题,会通过阴阳五行系统的信息网络循环波及到其他脏腑要素,如:母(脏)病及子(脏)、子病犯母、相乘、相侮等。综观以上各项平衡关系,阴阳五行系统中的每一要素之间都具备这种严格的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单维平衡与多维平衡关系,且相对不同要素来说,其平衡率瞬时各异。此三种平衡关系与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关系是相互印证的,从而组成生命的五自行为,即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救助和自我优化遗传。此五自平衡关系是万相进化的动力源和有机理论基础,故称有机系统。3.3 信息循环网络与生物遗传在阴阳五行系统中,场是万能的中介概念,是一切相互作用的交换平台,如同商场里的货币交换。各种层次和各种性质的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并将每一细胞、器官、系统的利益编织在一起,从而实现阴阳五行系统信息循环网络的三平衡,其中信息循环网络为场流循环传动信息。通过场流循环,信息在阴阳五行系统网络中传动,保障生命完成各种流水作业,使得生命成为一个记载和保存、累计信息、表达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循环网络系统。在生物遗传过程中,场流循环通过碱基移动和变换组合方式等途径将基因中的信息传递,即通过搬动碱基、连接碱基、组合碱基、安装碱基、储存碱基、翻译碱基、利用碱基等一系列流程,从而完成生命的一切结构与功能、特征与本能行为、生理与代谢、遗传与进化等使命,换句话说,即以上碱基的万能组合对应生命信息遗传与万向进化的一切需求。生命的遗传物质DNA以两对碱基互补配对(A-T,C-G)的形式编码遗传信息5,且每一碱基对都有正反两种配对方式,代表两碱基对具有阴阳差别。两对碱基的阴阳两种形式为四维关系,这与阴阳五行系统中信息流的双进双出四维关系相对应。正因为这种四维关系,才使生命成为信息丰富的循环网络系统,并能够自主完成一切生理代谢过程、胚胎发育过程、遗传进化过程等等,即自组织行为。例如在生命胚胎发育过程中,碱基信息具有进化历程的记忆性,造成胚胎过程中不同阶段在性状上的不同结局,即遗传的三定性。生命的这种四维关系工作原理与计算机的(0,1)二维工作原理是不同的:在三定律的指导下,生命的一切生理过程都是自主进行的自组织行为;而计算机的工作过程需要编好程序,按程序指令完成工作流程,是不能自主完成的,这是因为前者为有机系统,后者为无机系统。生物的进化来源于生物体内各层次场的三定性与客干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以生物循环系统的进化为例,源自同种个体间信息交流的场流双进双出推动了生物循环系统的进化;而生命个体之间、生命体与客干之间的生克关系又形成了生物自身的进化及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阴阳五行系统的自组织性贯穿全部进化史,且在自组织系统的指挥下,生命的从无循环系统进化为具有初级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系统直至闭管式循环系统。总之,生物从阴阳五行有机系统的场流至信息流、碱基流、自组织、物流,在三定律的指引下进行生理活动的自主正常运行,并贯穿整个生物进化史。4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的社会学意义各种电学量和非电学量的特性都以场为基础,可通过场进行分段总结,每一段的阴阳变化和五行属性皆不相同,如在自然界中,声分五音、味分五味、色分五种、物分五化、气分五种、地分五方、年分五季;在人体中,把生理代谢分五大板块、形体结构分五类、精神状态分五种、病变表现为五形等等;在社会中,可分为社会的五大要素。阴阳加五行生克等于系统辩证法,适用于无机界、有机界、中医理论和社会界(见表1)。 表1 各类五性场与五行的对立统一自 然 界五行人 体(生物界)社 会界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执法社会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公安政府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检察院国家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物证社会状态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法院法律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粟人证人民声分五阶频率差异治疗药物特性的五类 、 五性 、 五味 , 与五类物性相对应色分五种光波频率差异物分五期生理生化五段五性温湿度分五种五类五干地球自转公转,在时空与温湿度变化地分五方自然空相温度分五段年周期 , 时相性 , 年天人合一地球轨道空相变化场分五性 , 即五种性质场生理系统分十区(五脏五腑)五大板块,即五场十区十大特性的内脏器官顺序十二经即十二区场流、信息流跨区交换运行三平衡循环五窍 , 内脏腑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形体结构分五类人体结构功能精神分五种情绪、思维反应声分五种病变表现分五形公 、 检 、 法三机构与人证 、 物证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执法程序社会中的五大类要素(五行 ) 在社会系统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在五行关系中,“心”属火,心脏是身体的中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功能;而在社会学中,“火”对应“国家”,即如人体的心脏一样,国家是社会的中心和命脉。五行中的“水”在社会学中对应的是人民,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故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来源,民权生国家的管理机构。按照五行的水生木关系,将政府机构的属性定为“木”。在良好的法制管理下,人民才能得以安居乐业,故法制的属性为“金”(金生水);不同的社会状态 “生”出不同的法制,故社会状态的属性为“土”(土生金);金(法制),制木(政府官员),木反过来制土(社会不利因素)。社会五行各要素之间的三平衡关系与中医五行之间的三平衡同理。五种属性的社会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关系见图2所示,据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社会五要素进行相应的管理调控,五要素间的平衡就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状态。例如,社会腐败现象就是某些政府官员(木)的违法行为没有被法制系统(金)控制,即金不能克木,表现为法制系统有漏洞、不健全。换个角度来看,木强金弱,金无力克木,反被木所侮,即木侮金,其关键原因是社会信息因不透明、不公开而得不到流通传递,破坏三平衡。因此,只有加强法制建设的信息连环效应,实现三平衡,方能克制以权谋私的行为。同理,对于执法程序来说,公、检、法与人证、物证五个要素在阴阳五行系统的生克信息循环网络三平衡中互相依赖、互相制约(见图1、图3),共同组成执法程序并形成完善有序的执法系统,从而有效发挥执法的整体功能,防止主观片面的判断和滥用权力,保证法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总之,五种属性的社会要素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相互平衡,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在生命体内的一切物流、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中,各行各要素(包括阴阳双方)的全息信息都是公开传递、透明交换与沟通,从而使到达其每一体细胞、满足器官供求的公平性和按劳分配的公正性,以此保证了生命几十亿年的顺利进化。这同样启示社会学中的一切公共事物信息(包括与人权、财权、物权相关的一切信息)都应该公开和必须公开,并保证其及时且透明地公开、流通、传递、反馈、交换。因而,有必要设立(组建)三权公开法、检查法和检举法,他们与刑法等,共同形成四行制土(社会犯罪)格局,又称阳光工程(见图4),以实现生克信息循环网络的三平衡。因为在社会学中,凡是不公开的信息都是不流通的,是引起各种社会弊端(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私人秘密以及受法律保护的相关秘密除外)的孵化器,这如同人体的经络,不通则痛则病。反之,实事求是和正大光明是共产党人历来革命的本色,而阳光工程便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和鉴定过程。19注:生克信息循环网络三平衡的启示:一切社会公共事物信息(包括与人权、财权、物权相关的一切信息)均应及时公开流通、透明传递,从而消除各种社会弊端(国家机密以及受法律保护的相关秘密除外),即设立三权信息公开法。 为了保护三权公开法,必须设立重奖举报法,一是保护举报人人身安全。二是重奖内容。比如,举报人可以得到因他举报而挽回国家损失数额总量的10%以上。三是确立举报材料被拖延查办或不被落实,同等属于犯罪的处罚条例。 检查法指明,检查不得力同属犯罪等内容。图3 执法系统的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图5 小 结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包含了对立统一规律,并将对立统一规律落实到五行各要素的具体关系之中,即阴阳五行系统各要素对立统一规律,简称:阴阳五行统一规律,对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和药理的具体应用具有指导意义。阴阳五行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为生克乘侮。其中生与克的三平衡为系统内稳定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而乘侮则为反平衡关系。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通过各种场概念从上向下、从抽象到具体地对无机界、有机界、社会界进行了概括和统一(见表1);笔者近期推出的物理与生命科学的哲学新论中的新概念群则是从无限事实群的有限观察角度到寻找与之对应的场概念或概念群,即从下到上、从具体到抽象地概括三界事实,因此两者的统一基本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图5)。两千多年的医学临床足以证实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的正确性和有机性(有机系统),而与现代科学实验事实接轨,就要求哲学必须在生命科学的各种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组建新的概念群。如果仅从简单的几个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的角度去观察或概括生命科学及各学科无限变化的事实群,恐怕是难以走通,也从而造成目前哲学只能简单抽象而不能深入具体的僵化局面。换而言之,哲学必须把理论重心建立在生命科学(有机概念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对生物生理病理等各种实验事实予以基本交代,进而建立有机概念群的逻辑关系,而不能仅仅依靠几个简单的物理定律(无机概念理论)及简单的实验事实去推导哲学理论。道理很简单,因为实用的自私性可以不顾及后果,而真理却要对全方位负责,因此,只有无机概念与有机概念在事实中的统一才是哲学的终极使命。比如,电学规律与非电学规律在生物三转律中的统一(见物理与生命科学的哲学新论中生物三转律)。物理与生命科学的哲学新论中包含了一百五十多个新概念,其中前两辑包含了108个新概念(其余五十个概念将于第三辑发表),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与这一百多个新概念在各种场概念基础上有机结合,基本完成哲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性统一,落实物理与生命科学的哲学新关系,此即三界的有机统一性,而非机械的无机统一性(图5)。比如通过场概念或新概念群在生命科学所推导出的新概念:生命的产生、繁衍、进化无不源于生命场中各种电学量与非电学量万能自动化的相互交换作用。 图4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之四行制土法注:四行制土法,即三公法(木),检举法(水),检查法(火),刑法(金)四法共同制约社会犯罪(土),亦即五行中的“水”、“火”、“金”皆可通过克的路线及“木”去治理社会中的一切犯罪行为。图5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与新概念群的关系注:五行即场五种性质,五行阴阳即场阴阳。五脏六腑对应场层次性和场架概念。十二经脉对应场路、场流概念。五行之间生克乘侮即场之间的相干性、阈界性和进化律概念。参考文献:1. 胡乔木,施奠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572-573.2. 刘睿,刘玉珍。关于阴阳五行学的问答J。武当,2010(6):48-49.3. 张景岳(明代)。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 宝龙。蒙医学和中医学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5. 沈同,王镜岩。生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本文相关资料附件一、中医与阴阳五行关系阴阳五行学说与传统中医学具有密切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在古代的哲学基础之上,并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中医学无不遵循着古代思辨体系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生气通天论”和“阴阳应象大论”将中医学立于阴阳五行的闭合式理论体系,决定了阴阳、五行框架的稳定性。阴阳五行概念作为中医学方法论建构的基石,决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方向。关于中医学对阴阳五行的概念认识,素问生气通天论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是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之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疾病作为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之一,自然也遵循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故医生在认识人体、诊治疾病时,就必须寻求阴阳变化之本。在这里黄帝内经把阴阳的概念抽象到于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比类中来,这从本质上就把阴阳概念在中医学内的广泛化及其不确定性体现出来了。阴阳概念作为统领中医学各项内容的核心,成为了中医学理论的纲领。正因为如此,中医学才能够因循阴阳概念的广泛化而生存和发展。阴阳概念的广泛化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为中医学建构之后的补充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沿着阴阳概念的展开,结合五行学说,才有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治疗和预防的完整体系。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抽象了的基本物质。五行的概念源于古代人类对物质属性认识的抽象,这将世界万事万物归纳抽象到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及相互依存的循环层面上。人是万事万物之中的一类,因此,中医学将五行抽象引入到对人体的认识上,衍生出了人体内脏与五行的取类比象,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取类比象到五行的框架之中,使阴阳与五行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也把中医学的基石牢牢地确定在这个闭合而又无限变化的框架中来,很好的解决了中医学阴阳概念的广泛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五行概念的锢化之间的对立问题,也随之形成中医学取类比象的抽象思维方法,并有效地应用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之中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的指导当中。阴阳概念的广泛应用,将各种疾病分为阴阳,即对人体生理疾病的病理、治则、治法、预防等整个过程,均可以阴阳统领始终。阴阳的抽象空间和抽象能力是广阔的,在这一广阔的过程中,中医理论也从阴阳两纲,发展至阴阳、表里、气血、脏腑等八纲并存的思维稳态之中。另一方面,为了平衡阴阳的广泛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医学引入了五行概念。五行的抽象把中医理论落实到与世界万事万物相关联的范畴中来,通过五行的抽象,把阴阳的广泛化和不确定性落实到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上来。五行的本质就是把万事万物的特性抽象到自然界的五种物质的表述中,即建构在木、火、土、金、水五种抽象了的基本物质之上的概念,把阴阳概念落实到一个立体的架构之中,阴阳的泛化和不确定性在五行的锢化过程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五行把泛化了的阴阳概念具体化了。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存在着阴和阳,阴阳概念又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的取类比象有所分属,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五行的内涵。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临床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对病症进行分析归纳,并给出以相应的处方。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常见的情形是对同一疾病判断的相对一致性和治疗方式的多样性。附件二、几个中医名医历史贡献1、神农氏 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挽救人们的生命和治疗伤痛和疾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古代文献论述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者相当丰富,正因为此,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药物的著作,约成书于汉代,被命名为神农本草经,即寓有尊崇怀念之意。2、扁鹊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时医学家。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秦越人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3、张仲景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张仲景博览群书,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张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4、华佗 华佗生活的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