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血常规ppt课件.ppt_第1页
实验诊断学血常规ppt课件.ppt_第2页
实验诊断学血常规ppt课件.ppt_第3页
实验诊断学血常规ppt课件.ppt_第4页
实验诊断学血常规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诊断学 苏大附二院检验科朱雪明 第一章概论 一 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 一 基本概念实验诊断 Laboratorydiagnosis 是运用物理学 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对病人的血液 体液 分泌液 排泄液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 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 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 以此与其他临床资料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对协助临床明确疾病的诊断 观察病情 制定防治措施 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 也为开展医学实验研究提供必须的技能和有益的数据资料 二 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 检验医学 Laboratorymedicine 临床检验 ClinicalLaboratoryScience 实验诊断 Laboratorydiagnosis 临床检验 标本 检测 客观资料 结果 数据 信息 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重点 实验诊断 客观资料 分析和思维 客观依据 诊疗 研究 保健 以检验信息的临床应用为重点 三 主要内容 病人标本实验室检查 诊断结合临床资料临床诊断血液细胞学检查病原学分析体液临床化学检查病因学分析分泌物微生物学检查病理学分析组织免疫学检查脏器功能状态分析病理学检查寄生虫学检查 四 应用范围 疾病诊断 病因 鉴别 疗效观察 预后判断 预防保健 科学研究 结果解释 1 静态数据动态机体统一 2 同一疾病不同结果同一结果不同疾病 结合临床 五 实验诊断学的现状与展望 自动化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细胞鉴定仪自动生化分析仪自动血培养仪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自动尿液分析仪自动放免分析仪自动染色体分析仪自动酶免分析仪流式细胞仪 试剂商品化 1 FDA CDA认可试剂 2 与仪器配套试剂 3 质优价廉试剂 自评 方法学的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 国内标准化 区域内标准化原则 精密 准确 简便 快速 POCT Pointofcaretest 意译 床边检验即刻检验特点 操作简便 试剂稳定 快速 仪器设备简单适用 急诊室 诊所 家庭检测等缺点 标准化 规范化 质检等较差 影响因素与质量保证 循证检验医学 evidencebasedlaboratorymedicine EBLM 六 学习的重点与方法 方法 掌握共性知识 先 概念性 普通性 实用性注意个性知识 后 特殊性 专业性 复杂性重点 1 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证与选用原则2 掌握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3 了解原理 方法 影响因素等 二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抗凝全血 血清 血浆 2 采血方法 2 1血样标本种类 静脉血 动脉血 毛细血管血2 2采血方法 末梢采血 真空采静脉血 注射器采静脉血 血液标本的抗凝剂选择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 K2 适用 血常规检查 肝素 适用于大部分生化项目检查 是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理想抗凝剂 不适用于凝血 血常规检查 枸橼酸钠 适用于凝血 109mmol L 1 9 凝血试验对贫血标本的校正 抗凝剂用量 0 00185 血量 100 HCT 红细胞沉降率 1 4 血制品保养液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测传统血常规 RBC Hb WBC DC 手工法 现代血常规 二分类 三分类 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十多次参数至几十项参数 一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RBC Hb参考值 分组RBCHb男性 4 0 5 5 1012 L120 160g L女性 3 5 5 0 1012 L110 150g L新生儿 6 0 7 0 1012 L170 200g L影响因素 1 总血容量改变 大量失血早期 血浓度改变小 难反映贫血存在 2 总血浆容量改变 浓缩或血稀释 3 个体差异 性别 年龄 居住海拔高度 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 成年男性红细胞 6 0 109 L血红蛋白 170g L成年女性红细胞 5 5 109 L血红蛋白 160g L1 相对增多 由于血液浓缩引起 见于腹泻 呕吐 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等 2绝对增多 见于 1 原发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A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如肺疾病 心血管疾病 异常血红蛋白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B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如肾癌C 药物性 雄激素 皮质类固醇等 临床意义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 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积 Hct 低于参考值低限 通常称为贫血 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成年男性Hb 120g L成年女性Hb 110g L 即可认为贫血 轻度 Hb 参考值低限至90g L中度 90 60g L重度 60 30g L极度 30g L1 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 岁前的儿童 妊娠中后期 老年人 病理性减少 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 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续 续 三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盘形 在血涂片中见到为圆形 大小较一致 直径6 9um 平均7 5um 红细胞的厚度边缘部约2um左右 中央约1um 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 而中央呈淡染区 又称中央苍白 淡染区的大小约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 3 2 5左右 1 大小异常 2 形态异常 泪滴形红细胞 RBC单向拉长 呈泪滴样见于溶血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裂红细胞 三角形 盔形等各种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见于DIC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溶血尿毒症综合症 镰形红细胞 镰刀状 镰状细胞贫血 HbS 3 染色反应的异常低色素性RBC染色过浅 中央苍白缺铁贫 珠蛋白生成障碍贫 铁区扩大 提示Hb明显减少粒幼C性贫血 也可见某些Hb病高色素性RBC着色深 中央淡染区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球形细胞也消失 其平均Hb含量增高呈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RBC呈淡灰篮或紫灰色 各种增生性贫血 尤为溶贫 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RBC 体积较大高色素红细胞 4 结构的异常 二 白细胞检查 一 白细胞计数 1 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血细胞分析仪法2 参考值 成人 4 0 10 0 109新生儿 15 20 1096个月 2岁 11 0 12 0 109 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血细胞发育规律 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及参考值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增多 neutrophilia 生理性增多 见于一天内波动 下午较早晨高 妊娠后期及分娩时 剧烈运动或劳动后 饱餐或淋浴后 高温或严寒等 暂时性 病理性增多 A 反应性增多 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 贮存池 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血循环 1 急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最常见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真菌 流行性出血热 立克次体 梅毒等 与病原体种类 感染部位 程度 机体反应性有关 轻度WBC N 中度 WBC 20 109 L N 核左移 极重度 WBC 20 30 109 L N 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 2 严重损伤 严重外伤 大手术 大面积烧伤 AMI等 3 急性大出血 见于脾破裂 宫外孕等 4 急性中毒 代谢性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尿毒症和妊娠中毒 急性化学药物中毒 急性铅毒 汞中毒 安眠药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5 急性溶血 血管内严重溶血等 6 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如肝癌 胃癌等 7 其他 AIHA痛风 严重缺氧等B 异常增生性增多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 1 粒细胞白血病 AML M1 M2 M3 M4M6 WBC一般为 10 50 109 L 100 109 L较少 2 骨髓增生性疾病 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sMPD 包括真红 ITP 骨髓纤维化和慢粒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 neutropenia WBC 4 109 L称白细胞减少 主要以N 为主 N 1 5 109 L称粒细胞减少症 N 0 5 109 L称粒细胞缺乏症 1 某些感染 病毒感染 流感 麻疹 病毒性肝炎 水痘 风疹 巨细胞病毒等 细菌性感染 ST TB 脓毒血症等 其他 年老体弱 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伴严重感染时 WBC 但N 2 某些血液病 粒减 粒缺 非白 恶热等 也可见于恶贫 严重IDA PNH等 3 理化因素 放射线 同位素 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引起N 4 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 某些肿瘤 Gaucher病 Niemann Pick病等 5 其它 SLE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性休克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正常 St sg 1 13 sg以3叶居多核左移 st sg比值增大 st增多 甚至出现幼稚粒细胞再生性左移 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血液 急性感染 急性中毒 急性溶血 急性失血 退行性左移 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 骨髓释放粒细胞功能受抑制 再障 粒减 伤寒等 核右移 sg增多 分叶在5叶以上 3 时 巨幼贫 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疾病进展期出现 预后不良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 中毒颗粒中性粒C质中出现大小不等 分布不均紫黑色颗粒 见于严重传染病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中毒 糖尿病 大面积烧伤 恶性肿瘤 正常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2 空泡形成可出现于细胞质和核中 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常见于感染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球形包涵体Dohle胞质中出现直径1 2um圆形或梨形蓝色小体 见于严重感染 其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棒状小体 Auer 在原始幼稚粒细胞 原始单核的胞质中出现异常细长形或粗短形嗜天青颗粒 融合成棒状 见于急性髓性白血病 急粒 急单 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May Hegglin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白细胞异常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其特点是在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中 出现蓝色的类似杜尔氏体的包涵体 患者常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 以及轻度出血倾向 但绝大部分人不表现任何症状 Cheidiak Higashi异常 主要形态特点是在嗜中性粒细胞 包括幼稚细胞 胞浆中 含有一种粗大的颗粒 该颗粒大小不一 直径1 4 圆 椭圆或不规则形 染成灰蓝色 蓝紫色 以至棕红色 甚为显著 髓过氧化物酶 苏丹黑B染色和酸性磷酸酶均为强阳性 有时在嗜酸性 嗜碱性和单核 淋巴细胞 浆细胞以及组织细胞中亦可见到此种大颗粒 患者称为Cheidiak Higashi综合征 CHS 多见于幼儿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通常伴有中度白化病 其眼球及皮肤色淡而缺乏色素 眼球震颤和畏光 目前认为这种粗大颗粒是一种巨大的溶酶体 含有这种溶酶体的细胞吞噬能力仍属正常 但游走能力及趋化性以及消化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下降 故极易感染细菌和病毒 并因反复感染最终出现外周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多数在幼年即死亡 但杂合子可无任何症状 Alder Reilly畸形主要的形态特点是白细胞中 包括嗜中性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胞浆中含有粗大的染成深蓝色的 嗜天青 颗粒 有的压在核上 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 通常颗粒不多 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是一种粘多糖代谢障碍性疾病 异常颗粒是由于溶酶体缺乏某些水解酶 造成粘多糖和神经鞘磷脂堆集 成为可染色的颗粒 患者常同时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Hurler综合症 嗜酸性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 过敏性疾病 E 10 见于支气管哮喘 药物过敏 蕁麻疹 食物过敏 血清病等 2 寄生虫病 E 10 血吸虫病 肺吸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等 E 90 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反应 3 皮肤病 湿疹 剥脱性皮炎 天疱疮 银屑病等 4 血液病 慢粒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MM等 5 某些恶性肿瘤 如肺癌等 6 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cosinopenia 见于ST 副ST 大手术 烧伤等 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basophilia 1 过敏性疾病 结肠炎 药物 食物 吸入物过敏反应 红斑及RA等 2 血液病 慢粒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3 恶性肿瘤 特别是转移癌时 4 其他 某些内分泌症患者如糖尿病 传染病如水痘 流感 天花 结核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 basophilopenia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绝对增多的病因 淋巴细胞 Lymphocytopenia 接触放射线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烷化剂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 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异型淋巴细胞 见于病毒性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药物过敏等 单核细胞增多 monocytosis 1 某些感染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 疟疾 黑热病 急性感染恢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等 2 某些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粒缺 MM 恶组 淋巴瘤 MDS等 单核细胞减少 monocytopenia 无临床意义 类白血病反应 概念 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大的血象反应 周围血中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当病因去除后 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 原因 1 感染 6 急性溶血2 恶性肿瘤 7 大出血3 急性中毒8 大面积烧伤4 外伤9 过敏5 休克10 电离辐射 注 为最常见原因 类型 按WBC总数分为 WBC增多型 多见 WBC不增多型按增多的细胞类型分为 中性粒细胞型 最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明确病因有原发病无临床表现原发病症状明显消瘦 乏力 低热 盗汗 脾肿大白细胞数中度增高 大多数显著增高 典型病例常与分类计100 109 L 可见各发数核及杆状核粒细胞育阶段粒细胞 与骨为主 原粒少见髓象相似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及不增多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粒细胞中常明显不明显毒性改变红细胞及无明显变化早期病例轻至中度贫血 血血小板小板数可增高 晚期均减少 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类白血病反应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象一般无明显改变极度增生 粒系细胞常占0 90以上 以晚幼及中幼粒细胞为主 早幼粒 原粒不超过0 10中性粒细积分显著增高积分显著减少 甚至为0胞碱性磷酸酶Ph 染色体无可见90 以上病例 血小板检测 1 血小板计数 plateletcount PLT 原理 单位容积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方法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参考值 100 300 109 L 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新生儿PLT较少 3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晨间变化 早晨较低 进食或运动后升高妇女经期或妊娠期PLT升高午后较高 冬季高于夏季动脉 静脉 外周血 病理变化PLT增多 400 109 L 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粒 真红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 脾切除 急性化脓性感染 急性出血等 PLT减少 100 109 L 50为临床危急值 20为血小板输注指征 病因 血小板生成障碍 见于造血功能障碍 急性白血病 再障 药物损害 破坏过多 药物中毒 ITP 消耗过多如DIC TTP 分布异常 如脾功能亢进 平均血小板体积 meanplateletsvolume MPV MPV指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用fl表示 1 MPV与Plt呈非线性负相关 随着Plt增高 MPV数值越来越小 2 Plt和MPV结合对血小板异常可分为 Plt和MPV正常 Plt减少 MPV随之增高 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Plt增高 MPV正常 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MPV异常增高 如地中海贫血 慢性髓性白血病 MPV异常减低 如血小板增加不良 网织红细胞测定 reticulocyte Ret Ret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年青红细胞 参考值 0 05 0 015 24 84 109 L 临床意义 1 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Ret BM红系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贫 常 5 严重时20 少数 40 亦可见于急性失血 IDA 巨贫 及贫血试验性治疗诊断 2 Ret BM造血功能减低 常见于AA 亦见于骨髓病性贫血 如急性白巴病 MM 2 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和治疗性试验的观察指标3 作为病情观察的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ery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 ESR 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影响因素 1 血浆多种蛋白的比例变化RBC间排斥力 Fbg 带正电荷 RBC间排斥力 ALb 带负电荷 2 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RBC ESR RBC ESR RBC大 ESR RBC小 ESR 3 其他因素 Chol TG ESR 卵磷脂 ESR 参考值 男性 0 15mm 1小时未 女性 0 20mm 1小时未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增快 12岁以下儿童 60岁以上老年人 妇女月经期 妊娠3个月以上 2 病理性增快 多种炎症性疾病 2 M CRP 1 AT Hp Tf Fbg等增加 组织损伤及坏死 AMI ESR 与心绞痛 ESR正常 鉴别 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ESR正常 与 ESR 鉴别 高球蛋白血症 慢性肾炎 肝硬化 MM 2 M血症 SLE 亚急性心内膜炎 黑热病等 其他 部分贫血患者 动脉住粥样硬化 糖尿病 肾病综合症等 3 血沉减慢 临床意义不大 血细胞分析其他参数及临床意义 1 红细胞比容测定 hematocrit Hct 指抗凝血经离心 2264 g 30min 沉淀后 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容积的百分比值 参考值 男性 0 42 0 49L L 女性 0 37 0 48L L临床意义 1 Hct 血液浓缩 如严重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 大面积烧伤 真红 新生儿 高原生活 慢性肺疾患 2 Hct 各种类型的贫血 2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1 平均红细胞容积 meanCorpuscularVolume MCV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2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 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平均的量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CorpuscularHemoglobinoncentration MCHC 指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bloodcellvolumedistributionwidth RDW 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异质性的参数临床意义 1 IDA与地贫鉴别 IDA RDW 地贫 88 RDW正常 2 IDA早期诊断 IDA早期 RDW MCV MCH正常 3 Bessman贫血分类 Bessman贫血分类法 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 根据电阻抗检测血细胞的原理 AHA在不同的检测通道按细胞大小或类似颗粒的大小来区别血细胞 以横坐标表示细胞 颗粒 体积大小 纵坐标表示一定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 直方图可显示特定细胞群体中的细胞平均体积 细胞分布情况 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细胞群 图11为典型的红细胞直方图 轴为体积 轴为相对数量 体积分布曲线从24 360fL 仪器将 36fL的颗粒计为红细胞 主峰 为红细胞主群 足趾部 为二聚体 三聚体 多聚体细胞及白细胞 由于白细胞相对于红细胞数量微小 可忽略不计 峰尖所对应的体积大致等于MCV 在MCV相似的情况下 峰的宽度越宽 RDW越大 红细胞直方图 峰左移小细胞性峰右移大细胞性双峰提示大小细胞共存 RDW增大 MCV减小 MCV增大 两个细胞亚群 病例 某男 黑人 高血压病史入院 血常规报告如下 试分析该男子的血常规报告是否正常 如不正常根据Bessman贫血分类应考虑哪种病例的可能性 RBC5 10Hgb115Hct37 2MCV73 0MCH24 5MCHC336RDW12 9 病例 以下是某单位员工的体检血常规报告 左 及一年前的体检血常规报告 右 试分析该员工是否有病理性情况存在 如果有 根据Bessman贫血分类 首先应考虑哪种病理情况的可能性 CurrentOneyearagoWBC 109 L 4 54 4RBC 1012 L 4 474 52HGB g dl 14 815 0HCT 43 943 6MCV fl 98 090 4MCH pg 33 233 1MCHC 33 634 4RDW 15 8 PLT 109 L 196185MPV fl 8 69 1 RDWnotavailable MCV86 0RDW20 6 MCV96 4RDW35 1 MCV103 4RDW32 3 MCV108 4RDW26 4 MCV113 9RDW19 5 病例 某女 28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入院 经过几个月的羟基脲治疗 表现出缺铁症状 遂给予口服硫酸铁治疗 以下是治疗过程中该病人的血常规报告中红细胞参数的变化 图一为补铁前 图二 三 四 五分别为补铁后第二 三 四 五周的血常规报告 请根据以下数据分析该病人的治疗情况 提示 该病人还有其他病理情况吗 白细胞直方图 正常情况下图线有3个峰的光滑曲线 从左到右代表Ly Mo GR的大小或相当大小颗粒的分布图 其相应的分布范围在35 90fl 90 160fl 160 450fl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单核细胞在直方图中显示的曲线 其体积比粒细胞小 这是由于溶血的作用 皱缩后的粒细胞所含的细胞核与胞质中的颗粒总体积最大 中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增多 中间细胞增多 R1 警示表示可能有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有核红细胞 疟原虫干扰 R2 警示表示可能有原始细胞 幼稚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存在 R3 警示表示可能有原始细胞 幼稚细胞存在或单核细胞 嗜酸 嗜碱细胞增多 该标本镜检结果为 中幼粒12 杆状核34 晚幼粒18 中性粒25 单核3 淋巴细胞8 骨髓检查证实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分析与实践 该标本镜检结果为幼稚细胞14 以上各图均为急性白血病人血常规结果 分析要点 1 白细胞直方图异常 2 贫血 3 有血小板减少 4 少数白血病标本可无贫血及血小板降低 尤其是白血病初期 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情况下图线是一种光滑的 峰偏向左侧的偏态曲线 分布在2 20fl范围内 与PLT相当大小的其他颗粒也可出现在此范围 典型的血小板直方图呈对数分布 它通常包含两条曲线 一条曲线从2 20fL 为仪器直接测量的血小板直方图 另一条从0 70fL 称为拟合曲线 所谓拟合是指仪器根据测量到的血小板分布情况 2 20fL 按照对数分布的规律推测的0 70fL范围的血小板数量 当血小板分布正常时 两条曲线重合 第二章第四节血型检查 一 血型定义1 狭义血型 指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异2 广义血型 指各种血液成分具有抗原的差异 即遗传多态性标记 包括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及其某些血浆蛋白 3 血型系统 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抗原 抗体组成的血型体系血型系统 二 血型发展简史 一百多年 1 1900年Landstello血液相互混合试验 将人血的凝集反应分为三种 同时指出它们在输血中的主要性 2 1902年Decastello等又加成4种反应 3 1902年Jan sRg根据这4人血之间的反应交互凝集现象而分类 称 和 4 1910年MOSS单独的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也分为4型 5 1921年国际统一命名 即A B O法 由于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应用 使输血治疗在临床应用上开创了新纪元 6 1940年Landsteiner等发现了Rh因子 即Rh系血型 7 以后相继发现了一系列血型系统 ABO MNSS P Rh Latherun LewisKell Duffy Kidd Diego Yt I Xg Domberock Colton等 8 至今 人类红细胞血型已有27个系统400多种抗原 三 ABO系统抗原 一 ABO血型抗原抗体 二 ABO系统亚型A B血型均有亚型 但以A亚型最多见且有临床意义 常见的有A1 A2 A3 Ax和Am 以A1和A2最重要 三 ABO血型鉴定 四 交叉配血试验 主侧 Dc Ps次侧 Ds Pc 五 ABO血型检测的临床意义1 安全输血 同型输血 同亚型输血2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diseaseofnewborn HDN ABO系统母婴血型不合 母O型 胎儿A或B型 约90 Rh系统母婴血型不合 少数 约10 3 器官移植 供受体ABO血型必须相合4 其他 亲缘鉴定 法医鉴定 某些疾病的相关性调查 六 Rh血型系统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 Rhesusmonkey 的红细胞免疫家兔 所得抗血清能与85 的白人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因此认为这些人的红细胞上有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 因此而以Rh命名之 七 Rh系统的抗原和抗体 抗原 C c D E e 5种抗原性D E C c e抗体 antiC antic anti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