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doc_第1页
病生.doc_第2页
病生.doc_第3页
病生.doc_第4页
病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篇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 疾病概论1. 健康的概念是 A. 没有躯体疾病 D. 良好的心理状态B. 强健的体魄 E. 没有疾病,并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适应能力C. 生理指标正常 2. 病因学研究的内容是A. 机体的屏障防御作用 D. 外因与内因的关系B.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E. 机体与环境的关系C. 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3. 引起疾病的特异性因素称为A. 疾病的原因 D. 疾病的诱因 B.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条件C. 疾病的外因4. 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非特异性因素称为A. 疾病的原因 D. 疾病的内因B. 疾病的条件 E. 高危因素C. 疾病的外因5. 母体因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致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后者的病因是A. 生物性因素 D. 营养性因素 B. 先天性因素 E. 免疫性因素C. 遗传性因素6. 青霉素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其病因是 A. 化学性因素 B. 生物性因素 C. 免疫性因素 D. 遗传性因素 E. 心理因素7.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的 A. 原因与条件 B. 内因与外因 C. 局部与整体 D. 损伤与抗损伤 E. 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8. 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 A. 病因的种类 B. 病原体的数量与毒力 C. 机体抵抗力 D.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E. 机体自稳调节能力9. 疾病的经过不包括 A. 潜伏期 B. 前驱期 C. 症状明显期 D. 转归期 E. 濒死期10. 按照传统的死亡观念,临床死亡期是指 A. 心跳、呼吸停止 B. 功能、代谢停止 C. 颅神经反射消失 D. 全脑功能丧失 E. 尸冷、尸僵和尸斑11. 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 濒死期 B. 转归期 C. 临床死亡期 D. 生物学死亡期 E. 症状明显期12. 现代的死亡概念是 A. 临床死亡 B. 生物学死亡 C. 生理性死亡 D. 病理性死亡 E. 脑死亡13. 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称为 A. 濒死状态 B. 植物状态 C. 脑死亡 D. 临床死亡 E. 自然死亡14. 大脑皮层功能丧失,脑干功能尚存称为 A. 脑死亡 B. 危重状态 C. 休克状态 D. 濒死状态 E. 植物状态15. 判断脑死亡的首要标准是 A. 不可逆性昏迷 B. 无自主呼吸 C. 心跳停止 D. 颅神经反射消失 E. 瞳孔散大、固定1. E 2. C 3. A 4. B 5. B 6. C 7. E 8. D 9. E 10. A 11. C 12. E 13. C 14. E 15. B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构成成人体液总量的ECF和ICF各约占体重的 A、30、50 D、15%、35% B、25%、45% E、10%、30% C、20%、 40% 2、血浆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是 A、Na+与Cl - D、Mg2+与SO42- B、K+与HCO3- E、Fe2+与Pr- C、Ca2+与H2PO42-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减少最明显的部分是 A、ICF D、ECF B、血浆 E、消化液C、组织液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早期无渴感的机制在于 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 D、发病初期ADH分泌减少 B、ECF渗透压降低使渴感中枢兴奋 E、血容量减少造成心房内压力感受器抑制 C、水分从ECF向ICF转移引起脑细胞水肿5、容易较早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是下列哪一种水、钠代谢紊乱? A、细胞外液容量过多 D、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B、细胞外液容量不足 E、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6、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易导致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机制是 A、ADH分泌过多 D、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B、肾排水功能障碍 E、限制输液 C、并发重度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7、给重度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病人静脉输入适量高渗盐水的治疗目的是 A、加快体内水分排出 D、避免ADH的过多分泌 B、严格控制输液量以免加重病情 E、迅速减轻脑水肿使颅内压降低 C、尽快矫正ECF低渗状态8、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体液丢失最多的部分是 A、ECF D、ICF B、组织液 E、淋巴液 C、血浆9、造成机体失水过多的因素不包括 A、剧烈呕吐 D、尿崩症 B、过度通气 E、大汗 C、渴感丧失 10、细胞外液容量不足的主要发病环节是 A、ECF渗透压降低 D、低血容量性休克 B、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E、ICF相对增多 C、反射性激活RAAS 11、细胞外液容量不足最常见的肾外失水因素是 A、严重腹泻 D、大量腹水形成 B、渗透性利尿 E、肺通气过度 C、大面积烧伤 12、按水肿发生的器官组织分类,应排除A、皮下水肿 D、视乳头水肿 B、炎性水肿 E、肺水肿C、脑水肿13、肾病综合征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在于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淋巴回流障碍 E、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原发性钠水潴留形成 14、钠水潴留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肾血流重分布 D、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B、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E、肾小球-肾小管平衡失调 C、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 15、造成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重要因素是 A、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B、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E、 皮质肾单位血统流量增大 C、醛固酮分泌增加16、心性水肿病人毛细管流体静压增高的直接因素是 A、肝合成清蛋白减少 D、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B、淋巴回流障碍 E、体循环静脉淤血 C、醛固酮与ADH分泌过多17、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不包括 A、门静脉高压形成 D、 肝细胞损伤所致的的低蛋白血症 B、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 E、 继发性钠、水潴留 C、肝静脉回流障碍18、导致肾炎性水肿的主要机制在于 A、肾小球滤过膜面积严重减少 D、肾上球滤过膜通透性升高 B、 稀释性低蛋白血症形成 E、肾淋巴回流失代偿 C、 肾毛细管流体静压增高19、关于血管源性脑水肿错误的叙述是 A、以脑白质区为好发部位 D、主要由病区毛细管通透性增高所致 B、与细菌毒素、氧自由基的损害有关 E、水肿液在脑白质区组织间隙内积聚 C、常起因于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20、判断隐性水肿较为敏感有效的办法是 A、检查皮肤弹性 D、按压体表部位 B、观察皮肤色泽 E、定期测量体重 C、检测每日尿量 21、肾外失钾的因素为 A、渗透性利尿 D、肾小管性酸中毒 B、大量出汗 E、利尿剂应用过久 C、盐皮质激素分泌过多22、机体排钾最主要的器官是 A、皮肤 D、 肾 B、胃肠道 E、 胰腺 C、肺23、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兴奋性最严重的影响是 A、肌张力降低 D、肠鸣音减少 B、睫反射减弱 E、肠蠕动消失 C、呼吸肌麻痹 24、对重度低钾血症患者静脉滴注补钾的原则应排除 A、低浓度 D、配合心电监护 B、慢滴速 E、检测血钾浓度 C、见尿量25、导致高钾血症的最主要原因是 A、输入大量库存血 D、组织缺氧 B、严重组织损伤 E、酸中毒 C、肾排钾减少 26、高钾血症时随着血清钾浓度的增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变化为 A、先增高后降低 D、降低 B、先降低后增高 E、保持不变 C、增高 27、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最主要危害是引发 A、窦性心动过速 D、房室传导阻滞 B、心脏停搏 E、心室纤颤 C、期前收缩 28、高钾血症的心电图特征为 A、T 波低平增宽,V波明显 D、P波狭窄高尖,R波低平 B、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 E、S-T段压低,QRS复合波变窄 C、T 波高耸,Q-T间期缩短 29、拮抗高K+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应采取 A、腹膜透析 D、静脉输入钙剂和钠盐 B、静脉滴注葡萄糖和胰岛素 E、血液透析 C、口服阳离子交换树脂 1、C; 2、A; 3、C; 4、A; 5、D; 6、B; 7、E; 8、D; 9、C;10、B; 11、A; 12、B; 13、D; 14、E; 15、A; 16、E; 17、B;18、A; 19、C; 20、E; 21、B; 22、D; 23、C; 24、E; 25、C; 26、A; 27、B; 28、C; 29、D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1、机体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来源是 A、磷酸 D、碳酸 B、盐酸 E、硫酸 C、尿酸2、对血浆pH具有决定作用的缓冲系统是 A、磷酸盐缓冲系统 D、蛋白质缓冲系统 B、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C、血红蛋白缓冲系统3、能引起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的刺激因素是 A、PaO260mmHg D、PaO230mmHg B、PaO250mmHg E、PaO220mmHg C、PaO240mmHg 4、近端肾小管泌H+量最大的是 A、H+-ATP酶 D、Na+-K+-ATP酶 B、Na+-HCO3-载体 E、Cl-HCO3-载体 C、Na+-H+反向转运体5、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是 A、血浆pH D、SB与AB B、BB E、PaCO2 C、BE6、测定AG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 A、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E、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C、呼吸性酸中毒7、代谢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呼吸性酸中毒均可使 A、PaCO2减小 D、BE负值增大 B、SB与AB均降低 E、AG增大 C、BE正值增大8、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A、大量应用氯化铵 D、大量应用NaHCO3 B、大量应用阿司匹林 E、大量应用THAM C、大量应用胰岛素9、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调节机制不包括 A、增强呼吸运动,加大CO2排出使PaCO2降低 B、增强肾小管排酸保碱功能使血浆HCO3-恢复性增多 C、血浆缓冲系统缓冲增多的H+使缓冲碱消耗性减少 D、细胞内缓冲系统缓冲以离子交换方式进入细胞的H+ E、抑制呼吸中枢,减少CO2排出使PaCO2相应升高10、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的血气参数变化为 A、PaCO2继发性降低 D、SB增高 B、BE正值增高 E、AB增高 C、BB增高1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应排除 A、颅脑损伤 D、急性肾衰 B、喉头水肿 E、溺水 C、异物堵塞 12、呼吸性酸中毒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A、低氧血症 D、高氯血症 B、高碳酸血症 E、高钾血症 C、低磷酸血症13、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血气参数变化不包括 A、AB增大 D、BE负值增大 B、SB增大 E、BB 增大 C、PaCO2原发性增高14、关于机体对代谢性碱中毒的代偿调节错误的是 A、体液中增多的OH-被缓冲系统的弱酸缓冲 B、细胞内外H+-K+交换增强,继发低钾血症 C、呼吸中枢抑制造成PaCO2升高,可迅速达到完全代偿 D、肾小管泌H+、泌NH4+减少,HCO3-排出增多 E、肾的调节作用缓慢,35天才能达到代偿高峰15、血浆游离Ca2+降低常见于 A、急性代谢性酸中毒 D、急性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B、急性代谢性碱中毒 E、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急性呼吸性酸中毒16、急性呼吸性碱中毒的血气参数变化是 A、PaCO2降低,BB增高 D、PaCO2降低,ABSB C、PaCO2降低,BE负值减少17、机体对慢性呼吸性碱中毒的主要代偿方式是 A、促使血浆HCO3-大量进入红细胞 B、增强细胞内、外H+-Na+交换 C、抑制肾小管泌H+泌NH4+及重吸收HCO3-的功能 D、致使呼吸中枢抑制CO2排出减少 E、通过蛋白质缓冲系统缓冲进入细胞的H+18、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通常不会发生在 A、急性肺水肿 D、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伴严重缺氧 B、一氧化碳中毒 E、败血症伴剧烈呕吐 C、心跳呼吸骤停19、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的血气参数变化特点是 A、pH变化不大 D、pH明显降低 B、PaCO2略高 E、PaCO2与HCO3-显著增高 C、HCO3-变化不大20、某病人动脉血pH 7.30,PaCO2 32mmHg,AB15mmol / L, 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21、经化验,某病人动脉血pH 7.28,PaCO2 30mmHg,SB17mmol/L,血清Na+ 142mmol /L,血清Cl-105mmol/L,应诊断为 A、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D、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B、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E、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C、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22、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化验结果示动脉血pH 7.24,PaCO2 76mmHg,AB 37mmol/L,SB30mmol/L,BE+6mmol/L 应诊断为 A、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B、代谢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23、患者,因剧烈呕吐1天入院。化验检查,动脉血pH 7.51,PaCO258mmHg,AB与SB均为34mmol/L,BE5mmol/L。应诊断为 A、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24、某肺炎患者,入院体查 T39.5,P110次/分,R32次/分,双肺闻及湿性罗音。实验室检查,动脉血pH 7.56,PaCO2 26mmHg,AB20mmol/L,SB24mmol/L,该病人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为A、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25、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不包括 A、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E、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C、呼吸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酸中毒26、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的血气参数变化错误的是 A、血浆pH正常或略高 D、BB升高 B、PaCO2显著降低 E、AB与SB均增高 C、BE正值增大1、D; 2、B; 3、 A; 4、C; 5、 E; 6、 A; 7、 C; 8、 A; 9、E; 10、A; 11、D; 12、 B; 13 D; 14、 C; 15、B; 16、D; 17、C; 18、E; 19、A; 20、A; 21、D; 22、D; 23、D; 24、B; 25、C; 26、B; 第四章 缺 氧1、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正常值为 A、3ml/dL D、6ml/dL B、4ml/dL E、7ml/dL C、5ml/dL2、血氧变化特点为CO2max正常,PaO2、CaO2 和 SaO2 均降低,A-VdO2减少应是 A、低张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E、贫血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3、血液性缺氧最常见的原因是 A、一氧化碳中毒 D、大量输入库存血 B、贫血 E、硫化物中毒 C、高铁Hb血症 4、除A-VdO2增大外,其它血氧指标PaO2、SO2、CaO2、CaO2max均正常的一种缺氧应为 A、循环性缺氧 D、低张性缺氧 B、组织性缺氧 E、血浓性缺氧C、贫血性缺氧5、除A-VdO2减小外,PaO2、SO2、CaO2、CO2max等血氧指标均正常的一种缺氧,应为 A、低张性缺氧 D、循环性缺氧 B、贫血性缺氧 E、组织性缺氧 C、血液性缺氧6、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是A、心 D、脑B、肺 E、肝C、肾7、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主要起因于A、RBC内pH增高 D、RBC内CO2减少B、RBC内温度增高 E、血红蛋白含量增多C、RBC内2、3-DPG增高8、急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A、毛细血管增生 D、肺通气增多B、RBC增多 E、心率加快C、肌红蛋白增多9、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3+结合,造成呼吸链中断,组织用氧严重障碍的毒物是A、鱼藤酮 D、细菌毒素B、巴比妥 E、氰化物C、硫化物10、导致机体对缺氧耐受性降低的原因是A、基础代谢降低 D、RBC数增多B、耗氧量增多 E、呼吸酶活性增高C、心功能储备增多11、氧疗效果最好的是A、贫血性缺氧 D、循环性缺氧B、组织性缺氧 E、血液性缺氧C、低张性缺氧12、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皮肤粘膜的颜色常呈A、咖啡色 D、樱桃红色B、玫瑰红色 E、青紫色C、苍白色13、慢性缺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为A、头痛 D、运动不协调B、情绪激动 E、精神抑郁C、记忆力下降14、肺型氧中毒起因于持续吸入了A、一个大气压的O2 D、四个大气压的O2B、二个大气压的O2 E、五个大气压的O2C、三个大气压的O2 1、C; 2、A; 3、B; 4、A; 5、E; 6、D; 7、C; 8、D; 9、E; 10、B; 11、C; 12、D; 13、E; 14、A;第五章 发 热1、TNF主要来源于 A、单核-吞噬细胞 D、内皮细胞 B、中性粒细胞 E、活化的T淋巴细胞 C、肥大细胞2、内毒素的主要致热成分是 A、核心多糖 D、胞壁肽聚糖 B、菌体 E、O-抗原多糖侧链 C、脂质A3、属于外致热原的体内产物是 A、致热性类固醇 D、病毒包膜脂蛋白 B、真菌荚膜多糖 E、钩端螺旋体溶血素 C、革兰阳性菌外毒素4、病毒感染性发热的一种重要EP是 A、IL-6 D、IFN B、LPS E、TNF C、IL-1 5、将-黑素细胞刺激素注入实验动物体内,其解热效应最强的部位是 A、脑室 D、静脉 B、腹中膈(VSA) E、大脑皮层 C、POAH6、前列腺素E的致热敏感部位是 A、直肠 D、腹中膈 B、中杏仁核 E、第三脑室 C、POAH7、属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的是 A、环磷酸腺苷 D、肿瘤坏死因子 B、精氨酸加压素 E、干扰素 C、前列腺素E8、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为 A、以产热为主,体温逐步上升 B、以散热为主,体温逐步下降 C、产热与散热维持高水平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体温呈较高水平波动 E、产热与散热失衡,体温呈大幅度波动9、发热时脂肪代谢的特点是 A、脂肪分解明显增强 D、脂肪动员明显减弱 B、脂肪合成明显增强 E、脂肪贮备明显增多 C、脂解激素明显减少10、体温下降期应特别注意防治 A、大汗 D、多尿 B、脱水 E、寒战 C、休克11、发热造成循环系统功能改变的突出表现是 A、血压升高 D、心负荷加重 B、心率加快 E、心肌收缩力增强 C、心输出量增多12、属于发热的是 A、中暑 D、妊娠 B、肺炎 E、抽搐 C、甲亢13、精氨酸加压素含量最多的部位是 A、下丘脑外区 D、下丘脑视上核 B、腹中膈 E、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C、中杏仁核1、E;2、C ;3、A;4、D;5、B;6、C;7、B;8、C;9、A;10、C;11、B;12、B;13、D; 5、发热与过热有什么异同? 答题要点 相同点 体温均升高,并超过正常值0.5; 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不同点: 发热是主动调节性体温升高,过热是因体温调节障碍所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发热时体温调是点上移,而过热时体温调定点未上移。发热时体温升高不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 第六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严重出血 D、广泛微血栓形成 B、止、凝血功能紊乱 E、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C、继发性纤溶亢进2、血管内皮损伤不会发生 A、与、Ca2+及TF共同形成复合物 D、可直接暴露,表达TF B、激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E、激活单核-吞噬细胞 C、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3、DIC病因不包括 A、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D、胎盘早剥 B、大面积烧伤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C、内毒素血症4、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能对血小板具有强激活作用的因子是 A、ATP D、TNF B、cAMP E、IL-l C、ADP5、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的生成大于消耗的状况,可见于 A、急性DIC D、过度代偿型DIC B、慢性DIC E、代偿型DIC C、失代偿型DIC6、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对下列哪种凝血因子灭活减少? A、凝血酶原 D、V B、IX E、Xa C、7、DIC高凝期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为 A、血小板明显减少 D、血小板粘附性增高 B、凝血时间缩短 E、凝血时间显著延长 C、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8、亚急性DIC常起因于 A、严重感染 D、宫内死胎 B、羊水栓塞 E、白血病放疗 C、异型输血9、可使TF大量释放入血的因素不包括 A、大面积烧伤 D、癌组织坏死 B、产科意外 E、白血病放疗 C、酸中毒10、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后,血小板膜糖蛋白需借助下列哪种物质才能与胶原结合产生粘附作用 A、G蛋白 D、PLg B、vWF E、ATP C、ADP1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可直接激活凝血酶原的物质是 A、组织因子 D、胰蛋白酶 B、内毒素 E、TNF C、VEC12、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所产生的后果是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D、激活激肽系统 B、激活纤溶系统 E、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C、激活补体系统13、DIC所致的贫血,应为 A、失血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B、中毒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14、DIC时血液凝固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溶血性贫血 D、纤溶活性增高 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 E、血液高凝状态 C、回心血量减少、;、; 、; 、;、; 、; 、;、; 、; 10、; 11、; 12 、; 13 、; 14 、第七章 休 克1、机体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多少可引起低血容性休克?A、5% D、20%B、10% E、25%C、15%2、有关低动力型休克的描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心输出量降低 D、常见于低血容性休克B、外周阻力升高 E、皮肤温度升高C、又称低排高阻型休克3、高排低阻型休克可见于A、失血性休克 D、过敏性休克B、感染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C、烧伤性休克4、休克早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主要是A、微动脉 D、微静脉 B、后微动脉 E、动-静脉吻合支 C、真毛细血管5、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A、强烈抑制 D、先兴奋后抑制B、改变不明显 E、强烈兴奋C、先兴奋后衰竭6、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多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E、多灌少流、灌多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7、休克早期血细胞比容降低的机制是A、血液重新分配 D、输血过多B、输液过多 E、肝脾储血库收缩C、组织液反流入血8、休克早期可出现血管扩张的部位是A、胃肠 D、心脏B、肾脏 E、皮肤C、骨骼肌9、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口径ABCDE10、休克患者早期不会出现A、少尿 D、面色苍白B、血压下降 E、四肢冰冷C、脉搏细速11、休克期微循环后阻力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聚集 D、血液粘度增加B、红细胞聚集 E、血流变慢C、白细胞贴壁12、休克期血压进行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微循环障碍回心血量严重不足B、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进行性下降C、交感神经先兴奋后转为抑制D、外周小动脉紧张度进行性降低E、心功能不足心输出量明显减少13、休克的微循环淤血期组织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少灌多流、灌少于流B、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E、灌而少流、灌多于流C、少灌少流、灌少于流14、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口径ABCDE15、休克时血液的血细胞比容变化规律是A、先降低后正常 D、先正常后降低B、先升高后降低 E、先正常后升高C、先降低后升高16、休克晚期并发DIC时组织灌流的特点是A、不灌不流 D、多灌多流B、少灌少流 C、多灌少流C、少灌多流17、临床上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休克的主要机制是A、增强心肌收缩力 D、改善微循环B、稳定细胞膜 E、拮抗儿茶酚胺C、代谢性碱中毒18、休克时最常引起的酸碱紊乱是A、呼吸性碱中毒 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 E、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19、休克时引起各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学基础是A、细胞水肿 D、溶酶体破坏B、细胞跨膜电位下降 E、细胞损伤C、线粒体肿胀20、休克早期产生的肾功能衰竭是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D、肾性肾功能衰竭B、非少尿型肾功能衰竭 E、肾前性肾功能衰竭C、肾后性肾功能衰竭21、给休克患者补液的原则是A、严格控制补液量 D、需多少补多少B、补液宁多勿少 E、血压正常不必补液C、失多少补多少第八章 1、D;2、E;3、B;4、E;5、E;6、B;7、C;8、D;9、B;10、B;11、C;12、A;13、E;14、B;15、C;16、A;17、B;18、E;19、E;20、E;21、D胆红素代谢紊乱1、血浆中参与非酯型胆红素转运的最重要的蛋白是A、-球蛋白 D、Z蛋白B、-球蛋白 E、白蛋白C、Y蛋白 2、在肝细胞内生成的酯型胆红素的主要形式是A、葡萄糖醛酸酯 D、硫酸酯B、牛磺酸酯 E、磷酸酯C、甘氨酸酯3、非酯型胆红素产生的部位是A、骨髓 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B、脾 E、淋巴系统C、肝4、血清中胆红素含量超过多少可引起黄疸?A、1.7mol/L D、64.8mol/LB、17.1mol/L E、307.8mol/LC、34.4mol/L5、非酯型胆红素增多型黄疸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是A、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D、Crigler-Najjar综合征B、溶血性黄疸 E、肝细胞性黄疸C、Gilbert综合征6、酯型胆红素增高型黄疸的发病的共同环节是A、胆红素生成过多 D、胆道阻塞B、肝细胞摄取胆红素障碍 E、胆红素反流入血C、肝细胞运载胆红素障碍7、溶血性黄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