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精品课程_电工电子技术.doc_第1页
省级精品课程_电工电子技术.doc_第2页
省级精品课程_电工电子技术.doc_第3页
省级精品课程_电工电子技术.doc_第4页
省级精品课程_电工电子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襄 樊 学 院所 属 学 校 襄 樊 学 院 (非部属) 课 程 名 称 电 工 电 子 技 术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理 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课 程 负 责 人 李 文 联 申 报 日 期 2007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七年四月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李文联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6.2最终学历本科职称教授电话07103276277学 位学士职务教研室主任传 真07103591008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E-通信地址(邮编) 襄樊市隆中路7号(441053)研究方向 电子技术、多媒体教学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一、讲授的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4届232人;电工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1届68人;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1届94人;数字逻辑(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4届232人。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2000级物理学专业毕业论文6人、指导2001级物理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12人,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二等奖1项、指导2002级物理学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12人,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三等奖2项。2、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1项,指导大学生电子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2项。3、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周学时1,5届171人4、组织和指导“凌阳杯”大学生电子竞赛60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湖北省教育厅2002-20052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湖北省教育厅2001-20033电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2-2005四、作为第一署名人的教学研究论文1用虚拟仪器进行多媒体演示实验中文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CSSCI收录2RC电路的暂态过程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文核心期刊物理实验2003年第9期3虚拟仪器在电子技术演示实验中的应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1期CSTPC收录4用虚拟仪器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大学物理实验2003年第2期5基于虚拟仪器的RC暂态过程演示实验 中文核心期刊物理实验2003年增刊6用虚拟仪器进行电子技术多媒体演示实验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20037VI技术的应用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政府 2005年 排名第一2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政府 2005年 排名第一3电子技术多媒体教学系统 湖北省高等学校课件评比二等奖 湖北省教育厅 2005年 排名第一4 襄樊学院教学标兵 襄樊学院 2005年5. 襄樊学院首届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 襄樊学院 2005年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一、学术研究课题1智能化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湖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项目1994-2003主持人2虚拟仪器集成系统软件平台的开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0-2003主要成员3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实验架构系统研究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3-2006主要成员4多功能便携式机动车尾气监测系统的研制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2004-2006主持人5.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襄樊学院重点科研项目2002-2003主持人二、发表的学术论文1Design of measure system for powder and particle material parameter based on virtual instrument第六届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ISTP收录2一种双电容式料位传感器 核心期刊传感器技术2003年第8期3用ADT14设计的新型电子温控器 核心期刊传感器技术2002年第11期4AVR单片机AT90S4414及其应用 电子工程师2003年第5期5可编程温度监控器ADT14及其应用 电子技术2002年第10期三、获得的学术研究奖励1. 襄樊学院科研标兵 襄樊学院 2003年2.智能化无功功率自动补偿控制器2003年实用新型专利3.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湖北省政府 2006年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杨德军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10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话3591008学 位学士职 务系主任传 真3591008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E-通信地址(邮编)襄樊市隆中路7号(441053)研究方向非线性物理、电路理论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1届51人;电路分析(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2届225人;数学物理方法(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1届65人。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2000级物理专业毕业论文5人、指导2001级物理专业毕业论文6人,、指导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1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高等学校网上答疑信息系统襄樊学院2005-2007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一、学术研究课题基于虚拟仪器的网络实验架构系统研究湖北省教育厅2003-2006主持人二、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有心力场中行星运行轨道稳定性的证明核心期刊 大学物理2005.3Benzimidazalium chloranilate monohydrate Acta crystallografhica section ESCIBis(z-aminopyridinium)5-sulfonatosalisylate Acta crystallografhica section ESCI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童雷性别男出生年月19703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工程师电 话3591797学 位学士职 务教研室主任传 真3590876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E-通信地址(邮编)襄樊市隆中路7号(441053)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电子技术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一、讲授的主要课程:网络教育应用(专业课),周学时2,3届193人;远程教育学(专业课),周学时2,2届97人,网络技术基础(专业基础课)周学时2,4届244人;动态网页设计(专业课),周学时2,1届51人。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6人、指导200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10人。2、网络教育应用实验,周学时2,3届193人;网络技术基础实验,周学时2,4届244人;动态网页设计实验,周学时2,1届51人。3、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周学时1,1届51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院系级数字化管理系统襄樊学院2005-2006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北省政府 2005年 排名第三2、第三届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襄樊学院 2006年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使用FreeBSD作代理服务器改造教室网 第一作者, 2004年第3期,福建电脑、UGNX2模具设计 第二作者,2005年2月,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戴俊凯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11最终学历大学职 称讲师电 话3591008学 位学士职 务实验室主任传 真3591008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E-通信地址(邮编)襄樊市隆中路7号(441053)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育、信息技术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一、讲授的主要课程:多媒体技术(专业课),周学时2,2届154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专业课),周学时4,4届244人,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3届193人.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6人、200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8人。2、多媒体技术实验,周学时2,2届154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实验,周学时2,4届244人;信息技术实验,周学时2,3届193人。3、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周学时1,1届46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基于web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与研究获2004年教学研究立项(jy0410)四、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微格教学与学科教学论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获襄樊学院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排名第三2、2001年12月在湖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中,撰写的论文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被评为二等奖、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获省教育厅课件评比三等奖2006.1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现代教育技术教材ISBN 7-5629-2309-4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2005年7月 2、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光盘ISBN 7-900654-86-0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主编 2005年7月3、网络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经验点滴中国电化教育 2002年第3期 4、电视教材镜头组接初探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2001年第1期 5、网络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高教研究与管理 2002年第1期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汪家宝性别男出生年月196710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话3591797学 位硕士职 务系副主任传 真3591008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技术系E-通信地址(邮编)襄樊市隆中路7号(441053)研究方向电子技术、电视制作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周学时4,1届96人;教育电视制作系统,周学时3,3届143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周学时4,3届143人。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指导2001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3人,获省级优秀学士论文二等奖1项,提名奖1项、指导2002级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论文8人。2、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指导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周学时1,1届96人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电视节目制作基础课程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级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JY0406)2、信息技术与电视制作基础课程整合的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2004141),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3、电视节目制作基础课程数字化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40284), 2004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四、作为第一署名人的教学研究论文1、构建教学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汪家宝、刘丽,广西高教研究,2002、42、基于数字化环境下摄影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汪家宝、秦俊,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1、教学技能的微格训练系统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排名第四2、信息技术与摄影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2004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排名第一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高校电视新闻栏目的形象设计,汪家宝,中国有线电视,2004、3/42、关于电视传媒整体形象设计的探讨,汪家宝,中国有线电视,2004、123、论电视整体形象包装设计,汪家宝,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研究,2004、54、摄影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改创新,汪家宝、秦俊,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004、5、优质课电视片制作的设计与策划,汪家宝、牟英华,中国有线电视,2004、19/20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李文联男1956.2教授电子技术主讲、实验教学杨德军男1956.10副教授物理学主讲汪家宝男1967.10副教授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辅导童 雷男1970.3工程师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辅导戴俊凯男1975.2讲师物理学实验教学、辅导张建华男1960.8副教授电子技术主讲、实验教学刘传清男1966.9教授电子技术主讲、实验教学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课程组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和工程师人,初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博士1人(在读),硕士3人(含在读2人),助教进修班结业3人。三名青年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在读);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6岁;学缘结构:七名教师来自五个不同的学校、相近的专业(本科均为物理学和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配置情况:每学期均配置主讲教师兼实验教师1人,辅导教师兼实验教师1人,师生比为117。且他们同时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同时参与理论、实验教学工作,因此了解学科前沿情况,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精选给学生的授课内容,并不断更新知识。课程组长期以来,团结友爱、充满生机、蓬勃向上,教学和科研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其他课程教学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课程组有院级学科带头人1人,教学标兵、科研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多人。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近几年来教学队伍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力求做到课程建设内容能反映更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贯穿创新方法和科学思维,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变革及教育体制与教学管理的变革,优化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发明创造思维能力、实用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突出。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教学队伍中主持和参与的与该课程密切相关的省级、院级教研项目十多项,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一项,院级一、二等奖多项。1、教学手段的改革:课程全面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2002以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实验教学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优良。2、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改革:2003-2006年每学期均使用虚拟仪器进行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将代表着仪器仪表发展的最新方向和潮流的虚拟仪器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用虚拟仪器进行多媒体演示实验,开创了演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领域,解决了传统演示实验难做、可见度差和难以显示动态过程的问题,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课程的主要特色。3、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2004-2006年在03级、04级和05级运用探究式方法进行了RC电路的暂态特性研究实验教学。4、教学组织上采用一体两翼的教学形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为两翼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制作能力。实践教学中,我们努力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子技能和方法。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完成院级科研项目二项,获省三等奖一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2队,获省二等奖一项,成功参赛奖一项,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两项。5、采用理论、实践、应用三结合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6、用计算机进行课程建设的全面管理建立了课程建设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管理系统、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教研室工作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实现了课程建设的数字化管理。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1、采取研究生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专业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对本课程组现有35岁以下青年教师(含实验教师)每2年争取1名出去进行硕士研究生培养,力争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4年内达标。2、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地选派1-2名教师进行半年或一年的单科进修或做国内访问学者,尽量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近三年内课程教师达到100%参加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人均2次以上。3、引进教师。根据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需要,三年内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已完成),十年内引进或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4、近三年内课程教师达到100%以上参加过校内外的业务继续教育。5、以老带新,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中锻炼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效:通过4年的建设,课程组4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达到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含在读),课程组教师100%参加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100%参加过校内外的业务继续教育,100%参加过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9人次。1人获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06年已引进硕士研究生1名,初步形成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自从1978年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襄樊学院前身)成立以来,电工学和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便定为物理系学生的必修基础课。1988年开始原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与华中师大、湖北大学、湖北师院联合开展物理专业本科教育以来,我们一直按照本科教学的需要进行电工学和电子技术的课程建设。1996年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课程通过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重点课程建设验收并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课程负责人:李文联),1996年电子技术基础及实验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与改革获得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项目负责人:李文联)。1998年以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首开课:李文联)、机械设计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教育技术学(首开课:李文联)等专业相继开设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2002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始进行重点课程建设。2004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被襄樊学院确定为重点建设课程。2006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被襄樊学院评为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被襄樊学院评为精品课程。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襄樊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学校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教育和工业生产第一线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电工电子技术是非电类专业在学生学完了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等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常用的电子器件的特性及其正确的使用;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简单电子电路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与电子技术有关的后续课程,熟练使用和维护各类电子设备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程在非电类专业培养计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序 号 章 节 内 容课 时 1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62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83第三章 正弦交流电路104第四章 电路中的过渡过程45第五章 磁路和变压器 46第六章 半导体二极管与三极管87第七章 三极管放大电路基础68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49第九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610第十章 直流电源6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2、重点掌握二极管与三极管的特性和主要参数。讲清结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电流分配及放大原理的本质是输入对输出电流的控制。 3、重点掌握三种基本组态(共射、共基、共集)电路特点及其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可结合实际通过习题课和相关实验加深理解。 4、负反馈是电子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这部分应加强习题课和讨论课。 5、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是本课程重点内容和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在线性运用中,着重讲清“虚短”和“虚断”概念,并结合实际掌握用“虚短”和“虚断”概念去分析信号运算电路和信号线性处理电路的方法。围绕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重点难点,师生双方都明确课程目标,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全面使用多媒体手段授课,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重视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上网,起辅助教学的作用。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分验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含课外电子科技活动)三个教学层次。我们认为:验证性实验是初学者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不可缺少的入门教学环节;研究性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的进一步深化;设计性实验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和升华。通过这种“分层次、渐近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训练,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表现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电子技术的工程实践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简单电子电路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非电类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二等奖就是一个证明。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几年来,我们一直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自编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模拟电子技术习题集、习题解等学习资料,与其他高校合作编写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学习指导三本教材;已建立了电工电子技术试题库;特别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正在编写准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工电子技术立体化教材;正在建设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该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就是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共18学时,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进行,该实验中心从建校以来一直是物理学系来自全院实验条件较好的实验室,无论是实验室的面积、设备数量、档次,还是实验教师、技术人员配置都是比较好的。经过05年中地共建项目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建设再次投入200万元后,实践教学条件不仅更加完善,而且档次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可满足全院所有电工电子实验课教学,同时能承担对外培训电子技术人才,并且成为师生进行电子技术应用和开发的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一个以虚拟仪器为主的数字化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以实现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的计算机化和数字化。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有充足的、满足要求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进行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实验设备管理好、利用率高。有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相对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物理系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张建华、李文联等)物理系数字化实验研究室(负责人:李文联)凌阳单片机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李文联)电工电子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已初具规模,网络资源:电工电子技术校内教学网站:50:8080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电工电子技术电子教案、电工电子技术远程教学软件、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软件、电工电子技术思考题和习题、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指导书、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电工电子技术参考文献目录、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录像等已全部上网运行2年多。电子技术系列教学软件与江汉大学、福建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多所院校进行了交流,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践、应用三结合教学方式,将三者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全面使用,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较多知识,教学质量优良,教学效果好;试题库的建立和使用,教考分离,集中阅卷、集体阅卷制度的执行使教学质量的评价更加公正和合理;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用虚拟仪器进行多媒体演示实验,解决了传统演示实验难做、可见度差和难以显示动态过程的问题,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和质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水平。2001年以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组在教学研究和改革过程中,将代表着仪器仪表发展的最新方向和潮流的虚拟仪器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用虚拟仪器进行电工电子技术和物理多媒体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将真实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课堂上动态地呈现出来,创建了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开创了演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领域,解决了传统演示实验难做、可见度差和难以显示动态过程的问题,也解决了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真实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次实际应用,取得了传统实验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效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得到了教育技术界有关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并发表研究论文十多篇。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媒体演示实验为主要创新点的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模拟电子技术远程教学系统2003年通过了省级鉴定,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媒体演示实验为重要内容的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2005年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一、教学效果该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受到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课程组中1人被评为院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和科研标兵,两人被评为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获中青年教学竞赛三等奖。二、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李文联老师热爱教育工作,潜心教学,重视教学,不断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在教学工作中颇为卓有成效。他教学态度严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教学中认真备课,谙熟教学内容,可很好的驾驭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讲授得心应手,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有条有理,课堂气氛和谐,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的最佳效果。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是受到师生的好评,这是他擅于勾画、构建课件,课件的内容科学、准确、逻辑严密、文字简练规范,页面贴数恰当,图形图像清晰,有一定的导航和互动功能,可动态显示,可在屏幕上显现重点,每章的重点和结论以及章节更换另有语音提示,既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又有极佳的听觉效果,可以说课件制作显示了相当好的技巧。李文联老师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出色表现,都显示出了李文联老师良好的学术造诣,严肃认真的教学作风,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教学艺术。 教学督导员:余荣泮(教授) 潘广问(教授) 余鹏飞(教授)三、学生评价: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课件条理清晰,动画生动形象,与教材相互补充,多媒体演示实验直观形象,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演示效果好,备课充分,治学严谨,理论熟练,实践应用性强,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具体,讲课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举例恰当,重点突出,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和引导,课堂气氛活跃,辅导答疑认真,作业批改认真,教学效果好。 0304学年 0405学年 0506学年李文联:优秀 优秀 优秀 良好 良好 优秀杨德军: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童 雷: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优秀 戴俊凯: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汪家宝: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优秀 张建华:优秀 良好 优秀 良好 优秀 优秀 刘传清:博士在读电子技术系列教学软件与江汉大学、福建信息工程学院、浙江海洋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多所院校进行交流,受到了他们一致好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01电路的分析方法: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等(李文联)02RC暂态过程:暂态过程的概念、暂态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RC暂态过程的演示实验等(李文联)03 负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等(李文联)04 电路的分析方法: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等(杨德军)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教学手段现代化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和实验教学全面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开创了演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新领域。2、教学研究经常化完成多项省级和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获省级和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二十多篇,有力的促进了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科研动手能力。3、课程建设管理数字化用计算机进行全面的管理建立了课程建设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管理系统、教师个人信息管理系统、教研室工作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本课程在省内同等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具体表现在:1、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媒体演示实验教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围绕该课程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数量多,成果突出;3、电子技术系列教学课件在国内多所同等院校中进行了交流使用,得到了好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三个明显的特色。5-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1.上网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教学影视资源由于受到网络设备的限制还不够丰富。2.少数学生对课外科技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有单纯的任务观点。3.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充实。6课程建设规划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课程建设目标:电工电子技术的重点课程建设,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指标体系为指导,以现有的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特色,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争取在20042005年建设成为院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20062007年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或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的特色。力争做到: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体系,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的措施:1.一方面作好以老带青,继承良好的教风、学风;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走出新路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继续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力度,扎实开展基于教学资源库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改革教材,在三年内出版一套立体化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3.改革教法,要突出极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多种教学形式,造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4.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使同学们在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教益。5.不断充实和改进网上教学资源,动员每位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制作活动,把它作为考查教学业绩的内容之一。6.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改进交互应答系统;精心设计测试题目;认真分析测试数据;及时反馈教学诊断信息;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结果。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2006年5%授课录像上网(3学时)2007年25%授课录像上网(15学时)2008年70%授课录像上网(44学时)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1 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大纲2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大纲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