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doc_第1页
《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doc_第2页
《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doc_第3页
《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doc_第4页
《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 波 工 程 学 院 人 文 学 院写作训练文献综述文 献 综 述 题目: 对西风颂研究的综述 学 院 名 称: 宁波工程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081班 姓 名 赵桐梓 学 号 08409010140 指 导 教 师: 陈恩黎 职 称 副教授 定稿日期:2011年2月10 日写 作 训 练文 献 综 述前言:浪漫主义在18世纪的欧洲极为盛行,这种全新的文学体裁尤以对自然的生动刻画和丰富想象为特点,同时对历史事件进行具体的描述。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将个人的情感和想象置于首位,对社会中诸多不公正采取批判的态度。雪莱的西风颂堪称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在诗歌西风颂中,诗人充分接触大自然,获得了对飓风的亲身体验,并将自然与想象完美结合,成功的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西风颂借助西风的革命象征意义,表达了雪莱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寻求革命的坚强决心与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西风颂凭借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引来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对作品从浪漫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把西风颂誉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阅读、分析、整合大量学者对西风颂以及其作者雪莱的研究文献,从诗歌的浪漫主义元素,浪漫主义基本特征和作者的生平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主体部分:一、对浪漫主义元素的研究。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雪莱对自然进行了仔细观察,与自然关系密切。他对自然的各个组成元素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在学者罗义、冯凌的对雪莱“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说到:“如在第一节里,他注意到,秋天被风吹落的树叶颜色因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而有所差异:有黄色、黑色、灰白色、血红色。上述颜色与生活中的一致。与此相同的描述在第二节中也有所体现:雨为黑色,闪电被喻为红色的火。据观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的云会迅速的小块移动,这时,天空几近黑色。秋天是闪电频繁的季节,闪电在黑色的天空中犹如火一样划破天空,而此时的雨在夜幕下便为黑色”。雪莱对西风颂的创作灵感不仅来自于现实的意向,更有现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该报告中还提到:“诗人亲眼目睹了飓风,刚开始的风力并不大,比较温和。但是不一会就卷起地表蒸汽,下起了一场倾盆秋雨。面对此景,雪莱大胆想象,勾画出一幅秋风的形象”。在诗的第一节中,“西风”一方面是一个“破坏者”,因为它将象征生命最后吟唱的“枯死的树叶”从树上吹落。另一方面,西风又被称为“保存者”,因为它在吹散落叶的同时还播下了孕育新生命的“种子”。诗人的这种超凡的想象力在随后的两节诗里也可以看到:“西风”此时用它独有的超然力量,将似“枯死树叶”的天空“浮云”吹散,迎接“雷雨”的到来;它摇醒了“沉睡中的蓝色地中海”,力量之大,已将其震的发抖。它声音的穿透力已使大西洋的“巨波”害怕的“脸色苍白”。 雪莱将写诗和想象通篇运用于诗作,为我们树立了自然与想象完美融合的典范。研究者把握诗作中的意向,逐个研究,为读者理解诗作提供了释义和参考。不但研究了意向的描写,而且注重意向的涵义,对读者体会全文的意境打好了基础。二、 对浪漫主义基本特征的研究学者们对西风颂的解读不仅仅局限在浪漫主义的意向上,对浪漫主义特征的研究也数不胜数。在1997年吴中学刊上发表的查文亚的从“西风颂”看浪漫主义诗作的基本特征中对这一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该学者从三个方面对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详细描述。“浪漫主义在18世纪的欧洲极为盛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将个人情感置首位。作为浪漫派诗人的雪莱,他浪漫主义诗作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主观性”。无论是西风颂中前半部分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还是后半部分的直接抒情,都充满了主观性。对西风的膜拜,对西风破坏力的感叹,对西风保护力量的抒写,都可以让读者感到诗人跳动的脉搏。雪莱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社会进步力量受到压制,一时还无法战胜邪恶。因而诗人主观想象力世界特别丰富。他想象西风横扫大地,他想象西风席卷流云,他想象西风摇撼大洋,这些想象完全是作者对现实的描述中融汇了自己的感情。诗人的浪漫笔法,是人的主观臆想,非但没有损害诗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反而更具体、更典型、更完美的反映了现实。“雪莱浪漫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对大自然着力的描写与诗意表现。雪莱站在赤贫的民众立场,对资产阶级文明是否定的,表现在他拒绝城市文明,主张崇尚自然,响应卢梭的口号”。在西风颂中,诗歌充满了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向往,自然人格化,把自然的景象和人的感情融为一片。用歌颂自然来反对现实的不幸和邪恶,从中揭示真理。“西风颂中,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上天入地的神力,是诗人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夸张的结果,这也是雪莱浪漫主义的第三个特征。在雪莱的诗篇中,感情与理智是对立的,诗歌中常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幻想,大胆的夸张,在寓于神秘意蕴的奇特现象中,去揭示真善美”。研究者结合雪莱浪漫主义的整体风格,来分析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特征,肯定了西风颂的文学价值,并且对该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三、 对作者背景的研究与上述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有的评论家从作者的背景入手,对西风颂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雪莱出生于富裕的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在政治上都是顽固的保守派,但雪莱本人年轻时便具有民主思想,他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制度,反对剥削制度,渴望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然而他所目睹的是一个专制、独裁、阶级分化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毫无自由平等可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撞击着雪莱的心扉”。西风颂写于1819年秋,当时诗人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此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吹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春风。一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诗人有感而作此诗。在这首诗中,雪莱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歌颂了西风摧毁旧事物、孕育新事物的精神。浪漫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认为人的热情应与自然结合起来。西风颂是公认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诗作中,诗人雪莱着力描写了西风这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笔下,西风有摧枯拉朽的力量,毁灭旧事物,催生新事物。她吞噬雷电,叱咤风云。她“激荡长空,乱云飞坠如落叶,摇撼天和海”,她“把雨和电赶了下来”。西风是革命的象征,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她“把秋风猛吹,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她“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西风是自由的精灵,风掣电驰,行空天马。她在“蓝色的天空上驰骋翱翔”。雪莱生性“高傲、飘逸、不训”,但“岁月沉重如铁链”,禁锢着他的灵魂和思想,尽情讴歌西风之时,雪莱不能不陶醉于西风的无限自由和力量之中。西风使他那因现实而受伤的高傲心灵得到慰藉,使他看到了希冀。他为西风情不自禁,他渴盼“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将我卷起来,如同波浪,树叶和云彩一样”。雪莱借西风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自由、追求理想、渴望新时代来临的强烈愿望。学者胡开宝还强调“与华兹华斯等消极浪漫主义者不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雪莱没有逃避,没有从大自然中寻找刺激和安慰。相反,雪莱勇敢地面对丑陋的现实,号召人们起来斗争,投入到社会变革实践中去”。 “雪莱蔑视权威,研读西风颂,不能不被诗人豪迈奔放的革命热情所感染。为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雪莱不顾个人安危,敢于面对权威、挑战权威、坚持不懈的进行斗争”。这一点可以说在西风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雪莱看来,一个自由的世界,一个温暖如春风的新世界,只有靠那如“精灵般”的“西风”摧毁旧世界才能创造,而不是靠什么英明的统治阶级或贤明的君王的恩赐。“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破坏者,保护者”。“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字里行间雪莱对权威的蔑视昭然可见。总结:作为一种文学流派,浪漫主义的产生是同社会斗争的尖锐化以及社会进步力量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反抗联系在一起的。西风颂是公认的浪漫主义的杰作,对它的研究更是面面俱到。对意向的研究,具体到细节,准确的把握了诗词的方方面面,对作品意境的理解打好了基础;各类研究对浪漫主义的解读,更是从整体上总结了西风颂的文学价值;对作者生平、生活背景的研究则是把作品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帮助研究者把握西风颂更深的内涵。参考文献:1罗义,冯凌.自然与想象的完美融合.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5-162查文亚.从西风颂看雪莱浪漫诗作的基本特征.吴中学刊,1997,(4):91-923胡开宝,邓世俊.离骚与西风颂的浪漫主义精神比较研究.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7):67-694江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2006,(3)3-85江枫编选:雪莱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6张耀之:雪莱:17921822。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7(法)莫洛亚:雪莱传,谭立德、郑其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8 任贵玲:“乐观主义诗人的苦难情怀雪莱悼亡诗歌试析”,语文学刊2005/119 卢玮,雪莱:“致云雀中的多声部现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910 刘杰,乔洪亮:“社会 自然 人生:雪莱诗歌的主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411 欧阳婷:“西风中的云雀雪莱抒情诗歌的审美解读”,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12 陈志萍:“赋咏激情 追求理想论雪莱的诗性正义和人性正义”,河南社会科学2004/0313 傅利平:“雪莱政治诗评”,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14 杜传舜:“雪莱及其抒情诗西风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0315周昭宜:“试析雪莱诗歌的哲学意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16熊文莉:“雪莱及其作品在20世纪初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理论界2005/0917 薛金强,吴舜立:“拜伦与雪莱比较论”,外语教学2001/0218 秦丽萍:“论雪莱诗歌的乌托邦内涵”,学术交流1999/0419 陆建德:“雪莱的大空之爱”,读书1995/0420 王维燊:“变异与重塑论雪莱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东南学术1995/0121 李文军:“从致云雀看雪莱的美学理想”,语文学刊1994/0522 张德明:“西风颂的巫术动机”,外国文学评论1993/0423 郑敏:“诗歌与科学:世纪末重读雪莱诗辩的震动与困惑”,外国文学评论1993 /0124章安祺:“试论雪莱的文艺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0425Woolf, Virginia. A Room of Ones Ow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2926Shelley, Percy B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