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doc_第1页
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doc_第2页
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doc_第3页
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doc_第4页
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女孩的气质美来源于文明礼仪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个性应当是富有格调的,一个富有格调的女孩子总是有气质的,“富养女孩”,就要让女孩在多样的竞争中始终不失本色,傲立群芳,而气质美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文明礼仪的培养,这一堂课父母一定不能忘。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美好的气质不仅仅是指相貌美、形体美、衣饰美,还应包括语言美、行为美。所谓呵气如兰,燕语莺声,行动坐卧都透出一种特别的韵味。而这同样需要父母的帮助与培养。美兰是一个不怎么喜欢穿衣打扮的女孩子,她留着短短的板寸,混迹于男孩子中间,甚至还时不时地冒出那么一句“粗话”。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因为母亲也不喜欢打扮,她从来没有为美兰的服装操过心,只要能穿上身就可以了,倒不是她没有能力给美兰买漂亮的衣服,只是她总认为一个女孩子太过于专注服饰,就容易虚浮。可是,16岁以后,一个男孩子的一句话让美兰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起来。那天,美兰一如既往地和男孩子们嬉笑怒骂,她甚至抡起拳头打了一个男生一下,那个男生生气地指责:“你怎么一点儿女生的样子都没有,男不男女不女的!”美兰一下子犹如跌入了冰窖之中。也许,美兰是可爱的,也许,美兰是开朗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一个女孩子仍然不能“沉淀”下来,仍然是一副肆无忌惮的样子,那么她可能会受到来自多方的批评,不但要影响她的人际交往,很可能会对她的婚恋生活也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富养女孩”,就要教给女儿一些必要的文明礼仪。不使女儿过分注重自己的相貌,不等于不让她打扮,不培养她对美的趣味与鉴赏能力。看到女儿在镜子前消磨时间,为衣服用心,父母且不要着急。我们应当鼓励女儿设计自己,从外表到内心,建立自我感觉,这也是自信的一部分。那么,都要培养孩子的那些礼仪习惯呢?有关个人礼仪的内容包括几个主要方面:仪容仪表、仪态举止、谈吐、着装。第一,仪容仪表方面。容貌干净整洁是最简单的要求,另外就要有饱满的精神气质,一个再美的女子,整日萎靡不振也难以给人好的形象。“身如柳,脸如峰,肤如玉,指如葱”。这是所有女性的追求和向往,富养女孩,也要让女儿在健康和优美的身姿中,不断塑造自己的魅力,展现自己独有的气质美。在穿衣打扮上,问题不在于女儿穿的如何,而是她为何这样选择。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女孩子很自然地会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特别是对于服饰,她们常有自己的看法,而在这一点上,往往与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会产生冲突,比如,她们可能会有怪异的服饰爱好,而这种爱好每天都在变,因为每天她都想做不同的人。做母亲的可能想告诉她,她的装饰过多,化妆太浓,但是如果她是为设计自己这样做的,就不要扫她的兴,因为她是在尝试不同的形象,而非纯粹取悦他人。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又怎能不感到欢欣雀跃;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华兹华斯咏水仙那么该怎么办呢?最好的技巧就是不关注,应当尽量使自己的反应平淡一些,通过自己对孩子精神方面的关注,让孩子自己将注意力也转移到精神方面。例如可以对她讲:“今天天气这样好,穿些鲜艳的衣服,人会觉得很精神。”第二,仪态举止方面。主要对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提出要求,古人对人体姿态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富养女孩”,在这方面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女孩子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窈窕挺拔、精神饱满的感觉。站立时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最忌讳的是无精打采、缩脖、耸肩、塌腰;正式场合不能双手叉腰或将双臂环抱于胸前;坐姿要求端正挺直而不死板僵硬,不能半躺半坐,两腿间距与肩同宽,不能叉开,双手自然放在膝或扶手上,大方得体;走路要求挺胸抬头,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表情神态要求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带自然微笑,忌讳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动作习惯。第三,谈吐方面。女人带给别人美丽、高雅的好印象,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长相,一种甜美迷人的声音,一双熠熠生辉的眼睛,一张灿烂可亲的笑脸,都是迷人的焦点。让女儿拥有了这一切,她的美丽、气质便会迎面而来。要求态度诚恳、亲切,使用文明用语,简洁得体,不能沉默无言,也不能自己喋喋不休,要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交谈时忌讳东张西望、翻看其他东西。交谈的人如果多的话,不可只跟一人谈话而冷落其他的人。第四,社交。高雅气质是现代女性开启社交之门的成功钥匙。在广泛的社会交际中,如果我们的女儿有很好的气质和风度,那么她就能成为社交中的“亮点”,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当然这需要父母的逐步培养,在平时的待客与做客时,把这一礼仪传授给女儿。家中来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把房间收拾整洁。如果女儿已经是中小学生,那么就应该让她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迎接客人进屋,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问客人喝什么饮料,主动送上,要双手呈、接物品;要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客人要走时应礼貌道别,说“再见”、“欢迎您再来”。做客时也是如此,仪表整洁,谈吐文明,并懂得基本的用餐礼仪,比如: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要请长辈先坐下,长辈动筷后再动筷子,用餐时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略陪大家一会儿,或者说“我用好了,请慢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别的房间休息;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或发出邀请,如“今天真高兴”、“欢迎到我家去”。培养女儿的文明礼仪,首先家长要提高自己的礼仪意识,如果自身不重视礼仪,就无法教育培养孩子。礼仪就体现在生活之中,只要家长重视,以身作则,随时说明要求,让孩子按要求去做,发现孩子有不讲文明礼仪的行为,及时指出让其改正,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出一个具有优雅气质的小公主来。社交礼仪父母身教重言传就像高尔基所说:“爱 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单纯凭爱是无法教育和影响小孩的,父母的潜移默化形成了对孩子礼仪教育的根本。少儿礼仪更应该从父母学起与做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但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像是餐桌上如果有人问你要盐或胡椒粉,你该如何传递?就餐时,你的手机和手袋应该放在何处?握手时总是女士伸手吗?什么时间可以往别人家中打电话?无人接听时,电话响几声才可以挂掉?我经常在礼仪讲座时向成年人询问,而结果是,几乎无人全部答对。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孩子应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一旦把孩子熟识的人或榜样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影响先从母亲开始。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注重培养女性和家政。如今,人整体素质在世界获得认可,母亲功不可没。我认识的一位长辈,在政府任职,勤勤恳恳从普通职员做到高官。尽管她没有在生活上对孩子呵护备至,但她的女儿从小就目睹了母亲的坚韧与勤奋。后来女儿只身到国外留学,独自打拼多年,成为某跨国公司高管。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从母亲那里学会的坚韧和积极,伴我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对孩子影响至深的另一位是父亲。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在父亲的支持下,孩子更能面对和克服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心理学家哈瑞曾说过:“亲密而有爱心的父亲,可以帮助年幼的儿童形成一种自我认同与安全意识。”对女儿来说,父亲是她对男人期望的模式;对儿子来说,父亲是他的第一个模范。神奇的话“您好、请、谢谢、不客气”,是开启良好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少儿经常听到这些话,就会进行模仿,继而成为个人熟悉而自然的语言。不卑不亢地说“不”也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通过观察与实践,孩子会逐步理解到采用适当的态度,即使拒绝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称赞和被称赞人们都愿意获得称赞,却都吝于称赞。尤其在中国,人们更不善于表达感激、喜悦和心仪。调研证明,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而更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指数。家长们通过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激发和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教会孩子礼貌面对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没有必要以赞美回复赞美,但直接否定别人的赞美可是不礼貌的。如“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点都不喜欢。”准时准时是主要靠言传身教的一项基本礼仪。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迟到,其实也是对等候人的不尊重。如果成年人经常迟到,就会使孩子形成别人时间不重要,为别人着想不值得的错误理念。“言必信,行必果”,少儿如果从小就在此氛围成长,就会形成准时、守信、负责的好品质。主动分享分享不是人类本能,只有经过多年教育和督导才能使孩子学会主动分享。餐桌是父母实施分享教育的好场所,例如,将美食分享送与他人等。在客人来前将美食藏匿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学到自私自利。记得小时候在体校,一位鞍山来的女孩子为了不让其他室友分享到食物,每天夜晚都在感觉大家入睡时才开始咯吱咯吱进食。女孩获得“老鼠”美名,几乎没有朋友。尽管我们曾在一个房间和一个运动队并肩作战了一年,我除了记得大家都叫她“老鼠”,根本想不起她的名字了。恰当帮助一般而言,孩子注意父母的行为会比观察他人行为更多。例如:父母是否不厌其烦地为问路人指路甚至主动领路,是否在上下电梯时注意按住开门键等候上下行人。通过这些细微场景观察,孩子们会将父母的行为模式铭记并不由自主进行复制。当他们开始帮助别人时,会逐渐享受到善意所带来的“助人悦己”感觉。当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授适度,即在不确定是否需要帮助时进行询问。如:看到老者提重物前行时,要先征得老者同意才可进行帮助;对同龄人也需遵循此原则,避免过度热心,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儿童礼仪的基本原则礼仪的核心之处是什么?是否只是意味着知道在正餐时使用何种餐具?或者用中餐时某个客人应该坐在何处?良好的礼仪并不意味着繁文缛节: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那么,你如何帮助孩子真正把握礼仪的实质?礼仪一二三首先就是礼仪中的黄金法则。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点是常常为人所忽略的。西方也有一句类似的话,“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 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它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黄金法则。我们可以要求我们自己和孩子去“待人如己”。如果我们能够在公共场合或个人生活中都用这条黄金法 则来要求自己,那么,就算你被传唤到白金汉宫与英国女王一起共进下午茶时,不会使用任何餐具,你也能表现得优雅自如。因为在宴席中,你已经把焦点集中于如 何去使人感到舒适愉快。其次,礼仪中有两个非常必要的素质:亲切与尊重。英文中“亲切”(considerate)源于词根“恩典”(gracious),意思是给予 对方他原本不配得到的恩赐。比如,当你和亲朋好友共进晚餐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你孩子的名字忘记了五遍,而你的孩子却能够回答说:“没关系,我也经常忘记别 人的名字,我总不擅长记人名。”这样就能立即使那位朋友感到很轻松,并且将其从当众失礼的尴尬局面中解救出来。而尊重就是将敬意付诸行动。在以前,中国人 常常被要求去尊重长者及权威人物,现在这个价值观也同样适用。这并不意味着要去“拍马屁”或是往别人脸上贴金。恰恰相反,这是一种礼节,无论你感觉那人是 否值得,这都是一种基于年龄和经历的真挚敬意再次,礼仪的三个基本原理分别是尊重、关怀和诚恳。待人亲切和尊重的原因,在于你想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 传达对他人的敬意与关怀。同时,一个真正纯正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比如,当我的儿子从朋友那里收到一张DVD作为五岁的生日礼物时,他告诉他的 朋友,他已经有那张DVD了,这使他的朋友非常尴尬。虽然他应该因他的诚实受到表扬,但我还是鼓励他以适宜的方式来回应。既可以表达他的谢意,又无须说谎 或因说出事实而伤害到朋友的情感。这种技巧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训练。这样,当下次他再收到同样的一张DVD时,他就能够巧妙地说:“谢谢你,安蒂,你怎么 知道小飞侠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呀?谢谢你为我选的礼物。”同时,也可以加上拥抱和亲吻,使朋友的一天都洋溢着微笑。我的儿子并非一定要说谎,但他仍旧能 够使他的朋友感到受尊重,而非尴尬。礼仪的四个误区最后,警惕关于礼仪的四个误区:1.“这是一套严格的条令,它要求人人都去遵守并做一个文明人。”事实上,良好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靠外在的条令。2.“这些规矩都是给富人和有学问的人设计的。”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你是首相还是贫民,都可以成为体面和彬彬有礼的人。3.“这只是一个过时的传统。”事实上,今天,礼仪和我们紧密相关。研究表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那些成功人士具备的不是高智商或高学历,而是高情商。良好的礼仪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帮助孩子追求事业的成功。4.“礼仪就是阿谀奉承。”事实上,阿谀奉承和傲慢是与 “君子”相悖的。君子不管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都优雅谦逊,广受欢迎。或许,以下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礼仪的核心。星期天,一个穿着破烂牛仔裤和黑条T恤的年轻人,对礼拜做什么很好奇,就赤脚走进了一座漂亮的教堂。但他并没有注意到他周围的人都穿着正式:男 士身着西装,女士身穿套裙。他不知道该坐哪里,就从中间笔直走到前面,盘腿坐在台前的地板上。这时,一个上了年纪的招待员穿着一套体面的西装走到中间,所 有人都觉得场面立刻变得凝重而沉寂。大家都担心将目睹一个糟糕的场面:招待员斥责这个衣冠不整的男孩,并把这个失礼的不速之客赶出去。然而,事实恰好相反,这个绅士招待员走到男孩身旁,脱掉鞋子,盘腿坐在了他身边。那天,许多人被这样的举动感动得泪流满面。这个招待员是真正的绅士,因为他对于那个不懂传统教会礼仪的人也表达了欢迎与接纳。这就是礼仪的核心。在这样的场合下,如果是你或你的孩子会如何表现呢?我希望我们都能培养出举止优雅的孩子,无论他们在白宫或是在乡村,都能谈吐大方,彬彬有礼。你无法预知,在他的生命中将会有怎样的机遇之门向他敞开。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歌德说:“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受的孩子,一个受欢迎的孩子。礼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每一位父母,在养儿育女的生活体验中,都要将礼貌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亲子放大镜阿圆是个不修边幅的孩子,整天一副吊儿郎当邋邋遢遢的样子,无论在什么场合,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是以一种衣冠不整的形象示人。在社交礼仪的知识上,阿圆更是懂得很少,也很不在乎这些东西,平常,不管在什么场合,他常常是穿一身奇装异服,有时上身穿件西装,下身穿个大裤衩,有时是浑身补丁的乞丐装,总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敢穿出来的。在师长面前,阿圆也总是显得特别没有礼貌。与老师擦身而过连个招呼也不打,见了长辈也不叫叔叔阿姨,总之,他就是认为礼仪这些东西在生活中都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如果讲究礼仪的话还很麻烦,他是个懒家伙,最怕的就是麻烦。于是,无论是在大家的面前还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阿圆都是那个看上去最懒散邋遢不懂礼貌的人。也因此,在班里没有人喜欢他,没有人愿意跟他来往,甚至没有人愿意跟他坐一张桌子。一个不懂礼仪、没有礼貌的人是很难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人们就很重视礼节,民间还流传着一段段的礼仪佳话。比如“程门立雪”,说的就是北宋才子杨时,在找老师求教时,看到老师在睡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硬是在雪地里站了几个小时,直到老师睡醒,才进门。“曾子避席”也是一段礼仪佳话。讲的是,有一次曾子在老师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知识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这段礼仪故事也被后人广为传诵。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礼貌有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背后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本领养成6招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礼仪和规矩,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守规矩和礼仪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最基本的礼仪常识,那么,父母该如何教孩子学会礼仪呢?下面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参考。首先教孩子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不懂礼仪的人,在社交场合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在工作中,不讲究礼仪的人也很难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引导孩子注意仪表端庄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仪表首先要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注意服饰,它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穿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引导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跟别人说话要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交谈时要正视对方、认真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还要注意站姿和坐姿。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见面礼仪总的原则,就是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孩子见人不知道问候,那么在见面之前,一定要先告诉孩子“待会儿会见到什么人”、“要如何称呼”,以及“该说什么”,让他有心理准备,甚至可先练习一下;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不休,要处理这个问题,事先预防是关键。外出前先告诉孩子,外出的目的是什么,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出门前,也要先跟孩子说好规则,确定他已经听明白,并问他是否能遵守。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比如在电影院和图书馆里,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演出结束后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身前的人。乘公共汽车要主动给儿童、老人及病残者让座等等。除了身教,父母也应善用童书绘本因为童书绘本里有许多故事比喻,还有许多人物角色,足以启发他们的同理心、同情、怜悯与爱心,比讲道理更容易培养孩子温柔关怀的能力。这里,让我们聆听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中的一则。对别人说“您好”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的潺潺声。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爸爸,老奶奶去哪里?”儿子问。“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我们为什么要对她说这个词?”儿子很奇怪。“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了。”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您好。”儿子说。“您好。”父亲说。“您好。”老奶奶说,她开心地笑了。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它们的歌声。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她还微笑了。”帮你读懂宝宝的社交语言当宝宝有能力和和小伙伴一起玩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让宝宝们和平相处,而不再战火纷飞、硝烟四起,这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宝宝常常会为了争抢玩具抓咬对方,这些“小”状况层出不穷,弄得“伤痕累累”,真是让妈妈头疼不已。很多妈妈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宝宝刚上幼儿园,老师总是对着匆匆赶来的妈妈“告状”:“你的宝宝又抢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了”宝宝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别的妈妈就“投诉”了:“你的宝宝又打人了”宝宝在和同伴相处中,常常就会手脚并用:“抓”、“打”、“咬”是他们的常见小动作,其实,宝宝的这些小动作也是宝宝独特的社交语言呢!妈妈如果读懂了宝宝这些独特的社交语言,就能教给宝宝社交技巧,让宝宝不再扮演同伴冲突中的“肇事者”!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 用“手”和“牙”来帮忙2岁以下的宝宝很难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之间缺乏沟通,非常容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妈妈1:茗儿用“咬人”抢到玩具我家的茗儿1岁半,最近他常常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为争抢玩具抓咬对方,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我都担心他和小朋友相处会成为“小霸王”。我还做过一个统计,茗儿在一周之内25次接触小朋友,真正发生冲突的只有8次。我这才放下心来,原来茗儿不是每次跟小朋友相处都发生冲突。专家:帮助宝宝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不时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与同龄孩子交往机会增加时,攻击性行为爆发就更频繁了。这是孩子发育的必经阶段,当你帮助孩子发现满足需要的其他方式时,这些遭遇常常会变成重要的学习经验。妈妈这时候可以把玩具拿开,让宝宝意识到,攻击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同时,为了他不因失望而继续发起攻击,妈妈要给孩子提供其他玩具。妈妈2:嘟嘟用“抓人”表示抗拒我家的嘟嘟正在玩玩具,小朋友过来看他玩,嘟嘟以为对方想抢他的玩具,“啊!”地尖叫表示抗拒。对方愣住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被他抓伤了脸。专家:教给宝宝正确的表达方法宝宝并不是故意选择使用武力争夺玩具,而只是一种本能的自卫或是生理特征。一旦他从这种行为中获得利益得到了他想要的玩具,那么他就可能把攻击别人和取得玩具联系起来。也就越来越喜欢用攻击的方式和人交流。这时候,妈妈可以教给宝宝正确的表达方法,如“这是我的玩具,请离开。”之类的话,可以有助于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让宝宝能够与小伙伴和平相处。妈妈3:囡囡用“打人”表示“喜欢”我觉得孩子之间推搡有时是他们表达喜爱的一种方式。我的孩子囡囡的幼儿园里,3岁的小朋友特别多。园长是一个老太太,孩子们都叫她“园长姥姥”。她每次去班里看看的时候,一些特喜欢她的小朋友就会踢她一脚,或者拽一下她的衣服。其实小朋友们都是没有恶意的,他们只不过是想引起园长姥姥的注意。园长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对小朋友说:“我知道你喜欢园长姥姥,但是呢,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比如说,你可以叫一声园长姥姥好,或者过来抱一下我。”专家:帮助宝宝练习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孩子往往将某些攻击行为当成了交往的手段,平时妈妈用亲吻向他表示爱意,他也许会以自己的亲吻方式“咬”来向对方示好,或者用“抓”“打”“踢”代替抚摸。尤其是当孩子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就会热衷于用口、手、脚探索世界,认知事物,探索的范围当然会包括他人的身体,于是出现了孩子喜欢“咬人”“打人”“踢人”等行为。妈妈可以像这位园长姥姥一样,走到孩子的世界里面去,帮助孩子练习使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如果宝宝动作过大,妈妈就要告诉宝宝:“这样做,小朋友会疼的,如果你喜欢他,可以过去抱抱他,拉拉他的手。”发泄不良情绪妈妈1:糖糖用“打人”在说“我很不开心”有一次,我在客厅和人说话,糖糖好几次粘过来都被妈妈推开了:“乖,妈妈和阿姨有事情要说,糖糖可以到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玩去。看,那么多的小朋友在院子里玩啊!”不一会儿,糖糖把皮皮打哭了,我不得不中断谈话,跑出来安慰皮皮,批评糖糖。我刚坐下,糖糖又把芸芸弄哭了。他不断攻击小朋友们,我不得不送走客人,简直是糟透了。专家:帮宝宝疏导情绪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孩子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当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糖糖把小伙伴弄哭了,实际上是想引起妈妈的关注。也许糖糖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妈妈的关注,于是,他只能借此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如果这个时候,妈妈走过来抱抱他,听听他的诉说的时候,糖糖的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停止攻击行为。妈妈2:麦麦用拳头抵制嘲笑我家孩子麦麦曾经有一段时间是个爱打人的孩子。那段时间我一去幼儿园,老师就跟我汇报:“麦麦又把别人打伤了。”我向老师和小朋友了解情况发现,麦麦班上的虫虫是“孩子王”,虫虫只要说不想和麦麦玩,就能团结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和麦麦玩。麦麦常常会气鼓鼓的,还受到小朋友的嘲笑,他就控制不住自己,向嘲笑他的小朋友伸手打了过去。专家:告诉宝宝打人无法解决问题在孩子眼里,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时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妈妈可以让加强孩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能明白了。游戏现在“升级” 嬉闹变成攻击孩子们在和小伙伴儿玩耍做游戏的时候,由于辨别能力及控制能力较弱,他们很容易进入角色,游戏往往也会升级为攻击。妈妈:容易进入游戏角色的巍巍我家的巍巍很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奥特曼的游戏。我遇见好几次,巍巍举起塑料“宝剑”向小伙伴儿鹏鹏挥过去,嘴里嚷着“我是奥特曼,我的宝剑最厉害。”鹏鹏立即举起“激光炮”反击。“我是变形金刚!”刚开始,两人只是“武器”上的交锋,但很快便拳脚相向,扭打到一块儿了专家:帮助孩子从角色中走出来除了及时拉开厮打在一起的孩子之外,妈妈必须帮助孩子从角色中走出来,他们不相信心目中的英雄是虚幻的,因此,妈妈只能讨论什么是英雄,告诉孩子:“英雄是维护和平而不是打架斗殴的。”“不是谁打架打赢了,谁就厉害。”妈妈除了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厉害,真正的厉害可以体现在别的方面。更好的方法是,孩子并不是只需要游戏的,他们也需要工作。尤其是对于精力充沛的孩子来说,给他一个适宜的环境,他同样可以从工作中发现乐趣。从“抢夺”开始学习交往妈妈:“不听话”的小豆子我家的小豆子2岁半,我经常在她出门和小朋友玩之前,叮嘱她:“不可以抓小朋友,抓了,妈妈会生气,今天不会和你说话!“结果,小豆子还是抓了。我只好说到做到,一天板着脸不跟小豆子说话。小豆子却反应非常平静,不哭不闹,只是总会找些小事,故意麻烦我。专家:妈妈无意中错过了什么“自我为中心”是2岁多宝宝的思考特征。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感觉与需求,而不考虑别人或周围的状态。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影响着宝宝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容易产生与别人合作、轮流,或分享的行为。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这阶段的孩子对于玩具总以为“只要是我玩的,都是我的玩具”。为了捍卫玩具的“所有权”,他命令、威胁别人不要拿他的玩具,甚至以打人、抢夺的方式拿回自己的所爱。对这阶段的宝宝而言,“玩具”可比“朋友”重要多了。他只知道自己很想玩,若别人把玩具抢走,他会很难过、很生气,至于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他则无法体会。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提出小豆子妈妈那样的要求。因为“抓小朋友”与“妈妈生气”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妈妈的情绪。妈妈也不应该要求孩子对未发生的行为做出承诺。这表明妈妈不信任他,他就是爱抓人的孩子,妈妈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会满怀焦虑,反而会真的抓人了。妈妈本来可以通过抓人事件培养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