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展生平史实考证(投稿精简).doc_第1页
汤用彤展生平史实考证(投稿精简).doc_第2页
汤用彤展生平史实考证(投稿精简).doc_第3页
汤用彤展生平史实考证(投稿精简).doc_第4页
汤用彤展生平史实考证(投稿精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汤用彤生平几点史实的考证(北京大学校史馆 林齐模)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是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佛学研究泰斗。原籍湖北黄梅,生于甘肃渭源。其父汤霖是光绪十六年的进士。汤用彤幼承家学,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启蒙和熏陶。1908年后,汤用彤先后入读顺天学堂和清华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并于1918年,25岁时留学美国。学成回国后长期在大学任教,曾任职于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汤用彤终身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其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自1938年出版后,多次再版重印,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性经典著作。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汤用彤是近代少数几位“既能镕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序, 汤一介编国故新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就是这样一代宗师,虽然现在离他去世才40多年,但是人们关于其生平经历的叙述却很有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地方。至目前为止,关于汤用彤生平的文章和著作并不算少。其中传记就有两种,一是麻天祥先生著的汤用彤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一是孙尚扬先生著的汤用彤,(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两书都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角度分析汤用彤学术思想的发展,都是用一章篇幅对汤用彤的生平作简要叙述。在汤用彤诞辰90周年和100周年时各出过一本文集这两本文集是:汤用彤先生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燕园论学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汤一介编国故新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比较集中地收录了一些涉及汤用彤生平的文章,如钱穆的忆锡予,任继愈的汤用彤先生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吴宓之女吴学昭的吴宓与汤用彤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汤用彤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书籍、报刊中。这些文章中的内容基本被后来两位写汤用彤传记的作者吸收。除了这些文章、著作外,关于汤用彤生平的最系统的记述就是其年谱和学术年表了。迄今为止,各有两个版本的汤用彤年谱和学术年表。它们是:汤用彤先生年谱简编见国故新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汤用彤年谱简编汤一介编汤用彤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附录。、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麻天祥:汤用彤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附录。、汤用彤学术年表孙尚扬:汤用彤,(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附录。两个年谱作者都是孙尚扬,后一个版本只是在前一个版本基础上作了一些细微修订,但基本内容没有大的变化。孙尚扬编的学术年表与年谱内容也大体一致,个别的地方,如作者一度在年表中把汤用彤去美国留学的时间改为1918年,但在后一个版本的年谱中,作者又把时间改回为1917年。麻天祥做的汤用彤学术行年简表比孙尚扬做的要简略许多,而且总体上看,前者的准确度也稍逊后者。这些关于汤用彤生平的文章、传记和年谱使我们对汤用彤的一生有了基本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汤用彤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文章、传记和年谱关于汤用彤生平的记述还都有程度不同的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内容。为了增进人们对于汤用彤的了解,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汤用彤生平几点史实作初步的考证,以就教于方家。一、汤用彤早年就读学校考汤用彤1908年入顺天高等学堂读中学,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读书。许多地方关于汤用彤早年就读的这两所学校的校名记述往往有一字之差,错把顺天学堂和清华学堂写作顺天学校和清华学校。甚至还有学者误称民国元年(1912年)汤用彤考入清华学堂。“学堂”“学校”两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大有深义。它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专制的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后,在教育领域力图除旧布新,推行学制改革的措施之一。民国教育部1912年1月19日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宣布:“民国既立,清政府之学制,有必须改革者一、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统称校长。”朱有(左王右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学堂纷纷改名为学校。据史料记载可知,清华学堂在这年的10月份也正式改名为清华学校。1912年10月17日,校长唐国安呈文外交部,“为呈明事,案查教育部各令皆称学堂为学校,各省学堂亦相率改名为学校。本校事同一律,自应改称清华学校,以规划一。”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编:清华大学九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据此可以断定:在1912年以前只能有“顺天学堂”和“清华学堂”而不会有“顺天学校”和“清华学校”的名称。所以说汤用彤1908年和1911年就读的应该分别是顺天高等学堂和清华学堂。据任继愈先生说:“顺天高等学堂是一个水平比较高的中学,该校在北京抗战前称为河北高中,地址在地安门东大街,即现在的北京市东城区教师进修学院。当年汤用彤先生在戊班,梁漱溟先生(当时名梁焕鼎)在丙班,张申府先生在丁班,李继侗与郑天挺先生在庚班,一个年级为一班。”任继愈汤用彤先生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燕园论学集第2849页。 这是任继愈听郑天挺说的,郑天挺在自传里也曾提到在顺天高等学堂的这些同学。 冯尔康、郑克晟编郑天挺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4页、372页。顺天高等学堂前身是戊戌维新时期设立的顺天府中学堂。该学堂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吏部尚书孙家鼐和顺天府尹胡燏棻奉旨筹设。本打算将原先的金台书院加以扩建,改为顺天府中学堂。后考虑到“顺天为首善之区,较各省省会尤为重地,非规模宏远,不足系四方之观听”,应孙家鼐等的请求,清政府把内务府管理的地安门外兵将局的一所“屋舍宽敞”的官房拨给学堂使用。顺天中学堂在办学资金上也得到特殊照顾。在金台书院原先每年3500两白银经费的基础上,额外又增拨银8500两,作为学堂经费。学堂每年招收的学生定额为60人,其中40人从顺天府所属的24个州县16岁至24岁的廪、增、附生中推荐考录。另外20名录取在京的外省学子。为了让取录的学生能专心向学,进入顺天学堂的学生不仅不收学费,还由学堂按月发给膏火银以养家。学堂初办就聘中、西文教习各两人,分别传授学生“经史及一切经世之学”和“西国语言文字及艺政算学各书”朱有(左王右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54页、755页。 清华学堂是清朝末年,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美国退还庚款从19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中美两国政府的商定,1909年7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成立,负责办理考选学生、派遣出国留学等相关事宜。学务处同时筹备附设肄业馆一所,让各省考选来的学生在此学习相关知识,以备逐年选拔送往美国留学。这就是清华学堂的前身。根据1909年7月,外务部、学部联名奏准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095页。原计划分两格考选学生入肄业馆学习。第一格学生要求年龄不超过20岁,国文通达,英文及科学程度可入美国大学或专门学。每年计划录取100名,各省选送没有定额,到京后要经过外务部和学部组织的复试以定去留。第二格学生要求年龄不超过15岁,每年计划录取200名。第二格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负担庚款的比例分摊到各省,由各省提学使按照定额选送到京,入肄业馆学习。学务处又呈请将位于西直门外成府东北清华园旧址的约400余亩土地拨作建造肄业馆之用。经外务部奏准,1909年10月25日,内务府将清华园正式交付外务部。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7页。此后,又经过1年多的修建,馆舍基本竣工。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馆址。在游美肄业馆建设的同时,游美学务处于1909年9月、1910年7月和1911年6月分别考选了3批第一格学生(共180人),直接送往美国留学。这期间,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学额经过两次扩充,由300人增加为500人。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20、125、136页。肄业馆也在1911年1月改名为清华学堂,并将原先的初等科改名中等科。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42页,“学部札核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并应将初等科改名中等科编定高等中等两科课程报部查核”。1910年7月,学务处在录取第二批留美学生70人的同时,为游美肄业馆招收备取第一格学生143人。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发布告示说:游美肄业馆定于宣统三年春(1911年)开学,现在京招取第二格学生入肄业馆初等科学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37页、140页。1911年2月,通过考试,录取了第二格学生141人。其中正取116人,备取25人。汤用彤属于116名正取的第二格学生。 全部名单见清华大学史料选编(一),第139页。各省选送的第二格学生184人也都到京。这样,游美学务处先后3次共招录了468人,经复试、体检全部合格,随即送入北京西郊清华园新落成的清华学堂学习。 清华大学九十年第10页,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144页。吴宓是陕西选送的第二格学生,据吴宓日记记载:二月十九日(阳历3月19日),吴宓等学生搬进清华园。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一),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综上所述,1911年3月,汤用彤、吴宓进入清华学堂中等科学习。二、汤用彤与清华周刊据吴宓日记记载,清华周刊最早称清华周报,第一号是1914年3月24日出版。而且首期就有汤用彤的文章。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一),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20页。可惜目前查不到这一期的清华周报。清华大学图书馆现存的清华周报是从1914年4月7日开始。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份4月7日出版的清华周报的第一版报头日期有一个小错误,误把4月7日印成了3月7日。笔者看到这个日期,开始还以为吴宓日记记载有误,但仔细查对后发现同一份清华周报的第二至四版的报头日期都是4月7日,而且后面各期清华周报报头日期依次为4月14日、4月21日,完全是连续的。显然,清华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最早的一期清华周报是1914年4月7日出版的,它前面还缺少两期,即1914年3月31日和3月24日的清华周报。汤用彤何时任清华周刊总编辑?过去一般都说是1917年。 汤一介先生收藏有一枚证章,一面刻有“周刊总编辑汤用彤”,另一面刻有“清华学校民国六年”字样。这或许就是汤用彤1917年任清华周刊总编辑一说出现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更像是清华周刊编辑部赠送卸任总编辑的纪念章。有的地方还错把总编辑说成是主编。笔者查阅现存的清华周刊原件,只是在每年夏季出版的临时增刊(即毕业专刊)中才列出周刊的职员表。清华周刊第一次临时增刊出版于1915年。据吴宓的日记记载,大约1915年5月,清华周刊出了第一次临时增刊,即清华乙卯级毕业专刊。当时周刊总编辑为陈达,字通夫,因父病回原籍探亲。1915年5月起,总编辑事务由吴宓代理,直至9月份陈回到学校为止。在1915至1918年的四次临时增刊中,每年的总编辑都不同,只有1916年5月出版的清华周刊第二次临时增刊(即丙辰级毕业专刊)上登载的周刊职员表中,总编辑为汤用彤。这表明汤用彤至少在1916年5月已经任清华周刊总编辑。在1917年夏的清华周刊第三次临时增刊登载的周刊职员表中,汤用彤已经不是周刊的总编辑,而是属于周刊顾问部顾问。到1918年夏的清华周刊第四次临时增刊登载的周刊职员表中,汤用彤依然是周刊顾问部顾问。值得注意的是:在1917年第三次临时增刊的职员表中汤用彤被称为“汤用彤君”,而到了1918年第四次临时增刊登载的周刊职员表中汤用彤被称为“汤用彤先生”。1917年第三次临时增刊的顾问名单中还有吴宓的名字,当时吴宓已经毕业,在校长室做职员。但吴宓与汤用彤一样被称为“君”。这或许表明当时“先生”两字是专门用作教员的尊称。到1918年夏第四次临时增刊出版时,汤用彤已经毕业,在清华学校任国文教员(详情见下文),所以此时汤用彤被尊称为“先生”。三、汤用彤留学美国考关于汤用彤何时到美国留学有1917年和1918年两种说法。 如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创新(载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二集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麻天祥的汤用彤评传和孙尚扬的汤用彤都说是1917年,汤用彤全集附录的汤用彤年谱简编则说是1918年。关于汤用彤何时入哈佛大学学习有1918年、1919年和1920年三种说法。杜维明和麻天祥说是1918年,孙尚扬的汤用彤和汤用彤全集之汤用彤年谱简编说是1919年,汤一介的汤用彤全集前言说是1920年。麻天祥说1917年汤用彤与吴宓同期赴美留学,依据是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创新一文中的说法。但杜维明只是在演讲中举例说到的,其根据据他自己说是他给哈佛大学和哈姆莱顿(Hamline)大学打电话询问得知:汤用彤19181921年在哈佛学习,1917年到哈姆莱顿大学学习。还说在哈姆莱顿选修政治学和社会学两门课程,因为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哈佛。哈佛大学方面并告诉杜维明,如果有汤家亲属签名,哈佛可以提供汤用彤在哈佛的成绩单复印件。显然,汤用彤在哈佛的成绩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第一手证据。根据杜维明提供的线索,汤一介先生从哈佛获取了汤用彤在哈佛学习的成绩单。汤用彤的哈佛大学成绩单上清楚记载汤用彤在哈佛大学学习的时间是1919年至1922年。这表明杜维明可能并没有亲眼看到成绩单,只是听别人转告的成绩单内容,或者也可能是他记忆错误。孙尚扬在汤用彤一书中,据成绩单否定了杜维明的论断,但却肯定汤用彤是1917年进入汉姆林大学(Hamline)。他说从汉姆林大学获得的资料表明汤用彤是1917年进入该校的。但具体是什么资料,孙尚扬书中没有说。 孙尚扬汤用彤,第18页。据现保存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清华同学录(1937年)所列历年清华留美学生名单,汤用彤列于1917年留美预备部放洋同学名单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清华同学录,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印行,第76页。这似乎可以作为汤用彤1917年赴美国留学的证据。但是与汤用彤同年入清华的吴宓在这本同学录中却名列1916年留美预备部放洋同学中。按照现在的常识,汤用彤与吴宓既然是同年入清华,就应该是同年毕业。而且根据吴宓日记和吴宓自编年谱,吴宓实际上由于眼病和体育成绩不及格,没能于毕业当年(1916年)留美,而是被“留校一年,练习体育,医治目疾”,在学校文案处工作了一年。1917年8月,与清华丁巳级(1917年)毕业生一起赴美国留学。 吴宓日记(二)19171924,第10页。吴宓自编年谱第149151页。这表明这本同学录的某些记载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事实上该同学录的编者在前言里已经提示说由于种种原因,书中可能有不少差错,希望以后能不断修订。所以我们在使用这本同学录时应该抱有相当的警惕,应尽量将其记载与其他来源的史料互相印证使用。曾经做过汤用彤学生和助手的任继愈说汤用彤“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考取留美官费。因患痧眼,留校工作,教国文,并治痧眼”任继愈:汤用彤先生治学的态度和方法,燕园论学集第28页。孙尚扬做的汤用彤年谱和学术年表都说“(1916年)夏,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并考取官费留美,因治疗痧眼未能成行。”汤用彤先生之子汤一玄也告诉笔者:汤用彤当年毕业后即考取留美官费,但是因为痧眼和体育成绩不合格,被迫推迟留美时间。由此看来,汤用彤也象吴宓一样,虽然毕业后取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但却因身体的原因没能立即赴美,而是推迟了一年。这似乎与清华同学录(1937年)记载的汤用彤1917年赴美留学时间正好一致。但是作为汤用彤就读清华和哈佛时期的同学、好友,吴宓在其吴宓自编年谱中说汤用彤是1918年“随同清华戊午级毕业生,来到美国,被派入Hamline大学”。吴宓还特意在这句话后面加注说“清华派定之学校及专科,只限于到美国后第一学年,第二年,则每人皆可自由改变矣。” 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84页。由于吴宓自编年谱是其后来编写的,所以还不能作为唯一可信的证据。吴宓的日记原本可以作为最直接可靠的证据,但现存的吴宓日记却正好缺少这段时间的记载。好在1918年5月23日出版的清华周刊上的一条消息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国文教员高际春先生因事南旋,暑假前恐不克返校。一切功课,悉由教员汤用彤、查良钊二先生分任云。” 1918年5月23日,清华周刊第142期, “校闻”第4页。既然1918年5月汤用彤还在清华任国文教员,所以他不可能是1917年赴美国留学的。笔者又在1917年6月出版的清华周刊第三次临时增刊查到当年高四级46名毕业同学的名单,汤用彤名列其中,但没有吴宓的名字。 1917年6月,清华周刊第三次临时增刊,附同学录,第3页。这说明吴宓与汤用彤虽然同年入读清华,但却不是同年毕业。这与前文提到的1937年清华同学录中的记载倒是一致了。综合以上各种线索,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汤用彤和吴宓两人虽然同于1911年入清华学堂,但却相隔一年毕业,吴宓1916年毕业,汤用彤1917年毕业。这虽然有违一般的常识,但按照当年清华的培养制度却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关于当年清华学制及学生升级、毕业制度的变迁笔者将另文论述。比较凑巧的是两人在毕业后都因病推迟一年赴美留学。吴宓1917年出国,汤用彤则于1918年出国。至于汤用彤何时入哈佛学习,吴宓日记1919年6月18、19日的记载很详细:汤用彤是1919年6月19日到哈佛,住进梅光迪的寓所。后入读哈佛暑期学校,与吴宓等四人同住Room B 41, Standish Hall。吴宓日记(二)第32页。暑期学校结束后,汤用彤就正式在哈佛大学研究院注册入学了。成绩单记录他注册入学是1919年9月16日。吴宓日记1919年9月13日记载:夏校已完,前已租定Weld Hall 五十一号室,下学年与锡予同住。吴宓9月15日日记又详细记载了两人搬进新宿舍情形。汤用彤何时获得硕士学位?过去一般都说汤用彤于1922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但汤用彤哈佛成绩单记载他1919年获得汉姆林大学的学士学位,1921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这与1937年清华同学录上记载的汤用彤学位获得时间完全一致。清华公费留美学生预定的留学时间是5年,如果想延长留学时间就需要自己筹划延长时期的费用。而当时清华学校派出去的留学生各人自身的文化程度差别较大,有人可以直接入读美国的大学三年级,有人只能从美国大学一年级读起。由于起点不同,所以在同样的5年里,各人在美国留学的成就差别也甚大。汤用彤到汉姆林大学只用了一年就获得了学士学位,然后于1919年夏到哈佛,入哈佛大学的研究院深造。于192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又继续学习了一年,然后于1922年夏回国。他总共只用了4年时间留学,比预定的5年提前1年。证之吴宓日记可知:吴宓1917年到美国后的第一年被安排进弗吉尼亚(Virginia)省立大学,1918年转入哈佛大学,1920年夏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又在哈佛学习一年,1921年夏回国。吴宓日记(二)第10页,吴宓自编年谱第149、156、163页。吴宓也只在美国留学4年。则汤用彤情形正与吴宓相同。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研究生教育体制与中国有比较大的不同。美国大学在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之间,往往没有清晰的硕士学位。对于那些获得学士学位后修习研究生课程,但又不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如果其修课已经达到一定要求,研究生院会提供硕士学位给他们,以避免其多年的辛苦不至于一无所得。如孙尚扬汤用彤一书第27页注释就说他1994年访问哈佛时,被告知在哈佛获硕士学位无需做硕士论文。四、汤用彤到北京大学任教考汤用彤到北京大学任教时间有1930年与1931年两种说法,较为通行的是1930年一说。但是事实上汤用彤到北京大学任教时间是1931年,更准确地说是1931年下半年。孙尚扬汤用彤中曾提到关于汤用彤到北大任教时间的不同说法,在他的汤用彤第35页的注释里说:“如果根据胡适北京大学五十周年和钱穆师友杂忆,似乎可以得出汤用彤是1931年夏出任北大教授的结论。”但他还是采用了1930年的说法。说1930年夏汤用彤被“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用英庚退款、以研究教授名义请公至北大哲学系任教”。孙尚扬汤用彤学术年表。这一说法的源头其实还是出自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钱穆的原文如下:“1931年夏,余在苏州,得北京大学寄来聘书。与余同年来北大者,尚有哲学系汤用彤锡予。本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北大以英庚款补助特聘教授之名义邀来。”钱穆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9月版,第162页,177页。孙尚扬对钱穆的说法作了取舍,延用了北大用英国庚款聘请汤用彤的说法,但把汤用彤受聘北大教授的时间提前到了1930年。关于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1930年9月,中英两国正式换文“规定在华设立董事会管理英国退还之庚款,另在英国设购料委员会,同时确定全部退还之庚款必须充作整理、建筑铁路和经营其他生产事业的基金,再以利息所得兴办教育文化事业。” 马宗英庚子赔款与西北教育英国庚子赔款与国民党西北教育政策的调整,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根据规定设立的中英庚款董事会1931年4月在南京成立,隶属行政院。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香港大学副校长贺耐(William. W. Hornell)和杭立武被聘任为第一任总干事,董事会共15人,其中10人为中国籍,5人为英国籍,任期3年。既然1931年4月中英庚款董事会才刚刚成立,而且基金又明确规定首先“充作整理、建筑铁路和经营其他生产事业的基金,再以利息所得兴办教育文化事业”,那么,1930年夏用英国庚款聘请汤用彤为北大研究教授的说法就很值得怀疑了。笔者曾查到一份北大1930年10月的全体教授(共64人)名单,有胡适的名字,但是没有汤用彤的名字。北京大学档案全宗号(一)目录号1案卷号219。见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3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这表明至少到1930年10月汤用彤还没到北大任教。1930年前后,北大独立不久,正为校长人选纷扰。 1927年至1929年间,北京大学处于动荡之中。先是于1927年8月被奉系军阀取消校名,并入新组建的京师大学校。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控制北平后,迟迟不愿恢复北京大学。北大师生为恢复北京大学作了坚持不懈的抗争。直到1929年8月,国民政府才正式宣布恢复北京大学。9月,宣布蔡元培复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蔡元培一直没有到任,北京大学校长实际上一直由陈大齐代理。1930年9月,蔡元培辞职。12月,蒋梦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30年12月初,蒋梦麟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蒋是12月4日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见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280页,“国民政府令”。,蒋本来想等到1931年春季开学前到任,但是在代理校长陈大齐的一再催促,甚至以撂挑子相迫的情况下,陈大齐连续多次打电报给时在杭州的蒋梦麟催其立即来北大就任。在1930年12月14日电报说:“仅再维持数日,至多以放年假日为期,过此殊难负责”。见北京大学日刊1930年12月16日“陈代校长致蒋校长函电”。蒋梦麟才于1930年12月16日动身北上,12月23日,正式到任。 北京大学日刊1930年12月27日第1版,校长布告”:“现奉国民政府简任壮开任命蒋梦麟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等因。奉此,梦麟遵于本月二十三日到校就职,择期补行宣誓。除呈报暨分函外,特此布告。”京报的报道也说蒋梦麟12月23日到任。见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280页。胡适比蒋梦麟到北大的时间稍微早些,据耿云志胡适年谱记载,1930年11月28日,胡适携眷北上,在北平米粮库4号租定新宅。耿云志著胡适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页。北大日刊1930年12月15日报道,北大哲学系同学12月7日开会欢迎胡适之先生。同时到会的有代理校长陈百年(陈大齐)和哲学系主任张真如(张颐)二先生。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时间还要更晚,那是1932年2月的事了。北平晨报1932年2月13日报道此事:“北大昨接校长蒋梦麟自沪来电,聘请胡适之为文学院长,该校接电后,函达胡氏,请其十八日到校视事矣。” 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341页。在此之前,文学院长一直由校长蒋梦麟兼任。在这样的情形下,北大1930年聘请新教授的可能性较小。即使聘请新教授,也应该是以当时代理校长陈大齐的名义。事实上,北京大学大力聘请研究教授是从1931年夏开始。其背景是从1931年开始实行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与北京大学的合作。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是1924年9月成立的负责保管、分配和监督使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其董事会成员由中美两国人士共同组成。1931年3月,时任中基会秘书的胡适草拟了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该办法规定:从1931年起,到1935年止的5年中,每年双方各提出国币20万元,作为合作研究特款,专作下列各项之用:1设立北大研究教授;2扩充北大图书仪器及他种相应的设备;3设立北大助学金及奖学金。4月份,该办法稍作修改后,被北京大学和中基会相继批准。根据北京大学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与中基会干事长任鸿隽,以及北大与中基会合聘的胡适、翁文灏、傅斯年、陶孟和、孙洪芬组成“合作研究特款顾问委员会”,负责议决研究教授人选及各项经费的分配。顾问委员会于8月5日召开第一次正式会议,通过聘请汪敬熙(心理学)、王守竞(物理学)、曾昭伦(化学)、冯祖荀(数学)、许骧(生物学)、丁文江(地质学)、李四光(地质学)、刘志易(法律学)、赵乃抟(经济学)、周作人(中国文学)、刘复(中国文学)、徐志摩(外国文学)、陈受颐(历史学)、汤用彤(哲学)为研究教授。其后,又续聘梁实秋(外国文学)、张颐(哲学)、叶公超(外国文学)、江泽涵(数学)、萨本栋(物理学)、谢家荣(地质学)、张景钺(生物学)、饶毓泰(物理学)、朱物华(物理学)、张君绂(政治学)、吴定良(统计学)、葛利普(地质学)、斯伯纳(数学)、奥斯谷(数学)等为研究教授。本段资料参考马勇蒋梦麟传,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232页。关于1931年北大聘请新教授一事,当时的报纸也有报道。京报1931年4月28日有一篇题为“蒋梦麟谈话”的报道说:“二、聘请教授,现已聘妥李四光等十余人。文学院三四人,理学院五六人,法学院三四人。新教授全体姓名,刻尚不能发表。中国人才缺乏,大学教授,须向机关去要,而机关又不肯放走。中央大学朱校长谓兄弟任教育部长时,在南京吸收人才,今任北京大学校校长,又来向中央大学请教授,如将优秀教授一一聘去,南方高等教育又将如何。结果,条约未满者,暂时不聘,条约将满者,届时再聘。”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71页。京报1931年7月31日又作题为“蒋梦麟分别聘请接洽新教授”的报道:“(北京大学)下学年行政组织业已改变,取消评议会,设立校务会议教授问题校长蒋梦麟最为注意该校老教授之在其他大学任专职者,聘之为名誉教授,尚有新教授数人,正在接洽中。兹将下学年教授名单,觅录于左:文学院院长由蒋梦麟暂兼。哲学系,张颐、马叙伦、汤用彤、黄方刚、胡适(名誉教授)、徐炳昶(名誉教授)、阿夺西加利(印度人)。”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452页。汤用彤本来在南京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任教,蒋梦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依靠北大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合作研究特款(一般简称“合款”)将汤用彤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从京报的报道看,其时间应该在1931年7月。另外,笔者查到一份1935年2月北京大学的俸给薄,上面汤用彤领的是每月500元的合款教授薪俸。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509页。1931年9月14日的北大日刊曾登载了“(民国二十年度)北京大学理、文、法学院各系课程大纲”,在第八版,哲学系课程表里,有汤用彤开的三门课:“哲学概论”(必修)、“中国佛教史”(选修)和“笛卡儿及英国经验主义”(选修)。北大日刊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四日。另据1931年9月24日的北京大学日刊报道,汤用彤于1931年9月23日当选为北大首届校务会议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第200页。这些报道都证明汤用彤是1931年正式受聘北大教授。五、汤用彤何时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关于汤用彤的传记和年谱都说1947年汤用彤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这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是1948年选出来的,汤用彤不可能在1947年当选院士。关于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的经过已经有学者专文论述樊洪业:前中央研究院的创立及其首届院士选举J. 近代史研究,1990,(3).王春南: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J. 历史档案,1991,(3).罗丰:夏鼐与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J. 考古与文物,2004,(4).。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现综述如下: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该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其首任院长为蔡元培。起初中央研究院并无院士,在1928年11月公布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第五条规定中央研究院“设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以院长聘任之国内专门学者三十人组织之,院长为评议会议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35年6月,第一届评议会才在南京成立。1940年,朱家骅出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后,开始筹议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选举。经过反复讨论,于1947年10月确定了150名院士候选人。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选出81名院士。汤用彤属于人文组,其当选的主要理由是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当选时的身份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这81名院士名单如下:数理组姜立夫、许宝騄、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生物组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骕、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人绂、邓叔群。人文组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首届院士选举出来6个月后,1948年9月23日至25日,在南京北极阁举行了第一次院士会议,并同时纪念中央研究院成立 20周年。蒋介石和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翁文灏出席了开幕式。当时,华罗庚、李四光等18人在国外,陈寅恪、梁思永等10余人告假,到会院士人数按集体照片计数为48人,他们是: 萨本拣 陈 达 茅以升 竺可桢张元济 朱家骅 王宠惠 胡 适李书华 饶毓泰 庄长恭 周鲠生冯友兰 杨钟健 梁思成 汤佩松陶盂和 凌鸿勋 肖公权 袁贻瑾吴学周 汤用彤 余嘉锡 秉 志陈 垣 周 仁 胡先骕 严济慈叶企孙 李先闻 杨树达 李宗恩伍献文 柳诒徵 李 济 戴芳澜苏步青 邓叔群 吴定良 谢家荣俞大绂 陈省身 殷宏章 钱崇澍冯德培 傅斯年 贝时璋 姜立夫樊洪业 前中央研究院的创立及其首届院士选举,近代史研究,1990,(3).图为1948年9月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士会议合影,二排右一为汤用彤。9月24日选出了第三届评议员,全从院士中产生,共32人(汤用彤在内)。他们是陈省身、苏步青、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庄长恭、翁文灏,竺可桢,茅以升,凌鸿勋,秉志、伍献文、陈桢,胡先骕、钱崇澍、李宗恩、林可胜,冯德培,汤佩松、俞大绂、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垣、赵元任,李济、梁思成,王宠惠,王世杰,周鲠生、钱端升,陈达。按当时的设想,评议会将成为院土会议的常设机构。9月25日的会议内容是由院土提出议案,进行讨论表决。晚上由蒋介石在总统府设晚宴招待,到院士约40人。院士会议至此结束。六、汤用彤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考(附汤用彤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考)在北平解放前后,北京大学有两年多时间没有校长一职。在这段特殊时期,汤用彤临危授命,担负起北大的行政领导职务,曾经担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一职。但是对于这段历史,特别是在汤用彤何时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和怎么出任两点上,人们的表述往往不太准确。现根据有关史料把这段历史略作陈述如下: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北平。此前,北大校长胡适于1948年12月15日仓促离开北平,飞往南京。北大校务由郑天挺、周炳琳、汤用彤三教授组成三人小组负责处理。北京大学纪事对此有详细记述:1948年12月16日,“国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第74次会议,决议事项:校长于昨日下午离开,农学院粹遭战祸,员生仓卒入城,及昨天临时会决议要求事项;决议推汤用彤、周炳琳、郑天挺三先生为行政会议常务委员;农学院俞大绂院长未入城以前,在城内农学院事务请熊大仕先生主持。”12月17日,“今日为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日。学校主要负责人郑天挺、贺麟、郑华炽等十余人举行会议。(一)研究应变事项;(二)校庆活动,因时局不靖,决定将原定举行三天之文法学院学术展览,改为一天;理工学院实验室停止开放;学术讲演,能出席之学者仍予举行。(三)校长胡适于15日飞南京,校务之处理,由郑天挺、周炳琳、汤用彤三教授组成三人小组负责。”王学珍、王效挺、黄文一、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另外,郑天挺学记对此事有更细节的记载:胡适1948年12月15日离开北平南下,临行前在案头放着两个条子“一是校务由汤用彤代理,汤未同意。另一条子,是托汤用彤、周炳琳和我维持北大校务。汤当时也说:“还是人多一些好”。 郑天挺学记第398页学校行政事宜暂由汤用彤教授负责。1949年2月28日上午10时,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代表钱俊瑞等10人到北京大学,与学校行政负责人及教授、讲师、讲员、助教、学生、工警代表等在孑民纪念堂开座谈会,商谈接管及建设新民主主义北京大学诸问题。下午2时,欢迎接管大会在民主广场举行。2000余名师生员工到会。汤用彤教授致词,表示欢迎接管。军管会文管会主任钱俊瑞宣布正式接管,并讲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同时宣布:国民党、三青团之反动组织立即解散,活动立即停止;训导制取消,党义之类反动课程取消;学校行政事宜暂由汤用彤教授负责。 北京大学纪事(上)第403页。汤用彤为校务委员会主席。1949年“5月4日,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汤用彤、许德珩、钱端升、曾昭抡、袁翰青、向达、闻家驷、费青、樊弘、铙毓泰、马大猷、俞大绂、胡传揆、严镜清、金涛、杨振声、郑天挺、俞平伯、郑昕等19位教授和两位讲助代表(讲助会推举俞铭传、谭元堃)、两位学生代表(学生会推举许世华、王学珍)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汤用彤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主席,许德珩、钱端升、曾昭抡、袁翰青、向达、闻家驷及讲助代表俞铭传、学生代表许世华为常务委员。由此,学校行政工作由校务委员会领导。北平市军管会还任命曾昭抡为教务长,郑天挺为秘书长,汤用彤为文学院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院长,钱端升为法学院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院长,胡传揆为医学院院长,向达为图书馆馆长。” 北京大学纪事(上)第405页。 关于北京大学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