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西坝历史建筑特征初考 以懋德堂为例 Study on the Feature of building cluster of 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 take The Lamont Library and Harvard-Yenching Museum for example作者:李沄璋 文彦博 曹毅摘要:该文选取华西坝历史建筑中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成就的典型建筑懋德堂作为研究对象,在测绘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总体布局、空间构成以及装饰特征的深入分析,对华西坝历史建筑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使我们深入了解对于特定历史时期内外国建筑师对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理解以及在建筑设计实践上的独特尝试。英文摘要AbstractThispaperchoosesTheLamontLibraryandHarvard-YenchingMuseum,oneofthetypicalhistoricalarchitectureofHuaxibawhichembodyhigh-levelarchitecturalart,asitsspecificresearchobject.Basedonthesurveydata,thispapermakesthoroughanalysisofitsoverallplanning,planecompositionanddecorativefeatures.ThroughthesummarizationofthefeaturesofthehistoricalarchitectureofHuaxiba,wecangetadeeperunderstandingofthewayforeignarchitectsperceivedthearchitecturalcultureofChinaandtheWestinthespecificperiodoftimeandtheirdistinctattemptinthepracticeofarchitecturaldesign. 关键词:华西坝 懋德堂 教会大学 中西合璧 装饰特征英文摘要Hua Xi Ba , TheLamontLibraryandHarvard-YenchingMuseum,Church University ,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 Feature of Architectural Ornament1、 概述1 研究背景 华西协和大学筹建于1905年,是西方世界以向我国西部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和传播基督教义为目的而创办的现代型教会大学。建校初期的20世纪1020年代,全校建筑的规划设计、建筑单体造型都由英国著名建筑师弗列特荣杜易(Fred Rowntree)负责完成。华西协和大学与苏州东吴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并列为中国十三所教会大学,因地处成都市华西坝,故被成都市民称为华西坝建筑。梁思成曾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包括华西坝建筑群在内的一批教会大学建筑评论说:“从中国建筑之部分应用于近代建筑,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成都华西大学皆其重要者也。” 近年来,随着对近代教会大学规划及设计的深入研究,华西坝历史建筑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的调查研究一直不绝如缕,但是总体来看,关于其建筑群落综合论述的文章较多,而具体单体的分析研究则比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早期华西坝历史建筑中,以怀德堂和懋德堂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尤为精良,并为其整体建筑风格确立了基本格局。2懋德堂历史背景 懋德堂,英文名做The Lamont Library And Harvard-Yenching Musuem,位于成都市华西坝校东路。现有的历史资料记录:1904年,美以美会(M.E.M,美国)、浸礼会(A.B.M.U,美国)、美道会(C.M.M,加拿大)、公益会(F.F.M英国)的负责人共同商讨了创建华西协和大学的草案。1911年,华西协和大学理事部改组为“校务委员会”,确定第一批建筑项目:一幢办公楼,一幢师范教学楼,一幢化学楼,一幢物理楼,一幢图书馆 1 。其中的图书馆项目,由美国赖孟德氏为纪念其子所捐建,最终于1926年实现主体竣工,而后逐步增添,即为现今的懋德堂。自懋德堂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作学校图书馆及博物馆之用,其中博物馆更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我国文化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该馆建造过程中,西方教会对华传教策略正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做出调整,提出了包括“发扬东方固有文明”等口号,这样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懋德堂,使其具有了“一种能满足(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动机并具有表象特征的建筑形式”。 2 二,懋德堂建筑空间特征分析1总体布局 懋德堂座东面西,底层建筑面积约为1480,建筑呈中轴对称。该建筑为校区南北中轴线北端的起点,并与怀德堂遥相呼应(图1)。懋德堂由H形主楼与附楼(书库栋)通过连廊连接而成(图2)。从荣杜易的设计图(图3)可知,现今的懋德堂建筑是在主楼先期完工后,再扩建附楼。建筑屋面各体量均采用歇山式,四面出檐。H型主楼中正翼屋面体量最为高大,贯通南北并延伸至两翼,形成侧立面的视觉焦点。从空中俯视,懋德堂屋面各体量对称均衡,大气工整,屋面关系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又间以小巧的细部于其中,增加了屋面美感,创造了丰富的形体关系。总体布局与之对应的怀德堂(图4)略早于懋德堂设计竣工,其屋面构图大体与懋德堂一致,只是多了烟囱和老虎窗的要素,形态处理略显生硬。相比之下,懋德堂的屋面形式则更加干净纯粹。懋德堂屋面形态的种种特征,无不体现着设计者娴熟的设计构图以及应用中国传统屋面形式的能力。2平面空间解析懋德堂整体建于高约1.3m的基座之上,秉承了中式传统堂庙建筑的做法,其主入口设高台阶的做法,也形成了华西坝后来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图5不同时期的四川大学建筑设计插图华西坝第五教学楼建于1928年)。入口平面使用独立门廊强化入口,非常得体而又别具一格。入口处设置门斗,属西式设计手法,通过有效形成空间过渡,避免突然进入内部大空间的突兀感,同时也起到保持室内温度的作用。主楼一层由。构成。图书馆大厅由面阔33.6m,进深14.7m,沿南北向均匀分为5个开间,每个开间宽为4.8m。大厅(图6)由东西两侧向双排柱构成,其合理的结构形成了跨度近15m的大型空间,同时由于二楼梯形屋架上又架起一层天窗,使得上部顶光光线充足,满足了大厅空间作为图书馆的功能之需。由此可见荣杜易在经过怀德堂设计之后已经能够娴熟自如地处理类似空间,并在懋德堂大厅设计中在统一的大空间内安排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使得该处空间具有了哥特式教堂的美感。大厅中双排柱又分别与两边墙形成双排跑马廊,精致的做工使建筑结构得以充分表现的同时,又兼顾了艺术的考虑,恰恰与同一时代正由西方传播流行至中国的新艺术运动的主张暗中契合。中式大屋顶下竟覆盖着如此具有现代意识的空间,此种西式思维的空间设计思路再一次用中式传统手法进行表达,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的荣杜易在华西坝建筑的设计手法较怀德堂时期更为成熟。(图7同期教会平面及剖面布置)图书馆大厅两侧有交通空间与南北翼楼连通,在荣杜易的设计中,北翼楼一层平面根据博物馆的功能保持了较为开敞的空间,同时在主楼南北轴线上设置独立出入口方便进出,这是出于其作为博物馆的功能考虑。南翼楼空间划分则完全不同,南北轴线上出于外部造型对称的原因保留了外部台阶,但并未设置入口,内部空间则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分别作为研讨教室、图书馆职员办公室等,并在东西两侧设置了两个独立的出入口。附楼为靠东侧扩建建筑,以连廊与主楼相接,入口设置于大厅东端正中,并调整各层高度,与图书馆大厅形成错层,充分利用了空间(图8)。附楼因1层抬高有3层平面,其中1层层高约2.7m,中央挑空,与2层共做书库之用。附楼地下室,在最初的设计设置了宿舍,卫生间,厨房,储藏以及锅炉房等辅助功能空间。连廊不仅在平面上联系主楼与附楼,其中设置的楼梯在垂直方向上可达附楼2层。 图书馆上2层平面采用当时流行的跑马廊形式,较1楼获得了更宽阔的视线体验,并与1楼形成良好视线交流。功能上作为集散人流、提供休憩所用,跑马廊南北端使用了弧形强调曲线动态,取得了构图上的成功,由于光线明亮,装饰简繁得当,结构构架也充分发挥着装饰空间的作用,整体空间效果良好。结构柱与外墙间拥壁采用连续的半圆券拱(图10),有效活跃空间,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尺度对比。北翼楼2层仍做博物馆,南翼楼2层做研讨室,分别有楼梯通往1层。由于屋面形式的限制,与正翼屋面采用梯形屋架上搭天窗的方式不同,翼楼采用三角屋架(图11),空间显得较为狭小。与1楼相比,懋德堂2楼的设计在功能上进行了弱化,在空间处理和装饰艺术上则充分发挥了建筑师的智慧。3立面造型解析懋德堂高约14.5m,建筑构成依然未能脱离20世纪初教会大学的一般形式,即“中式大屋顶”+“西式墙身”(图12 西立面测绘图),但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中则颇能体现荣杜易的匠心独运,表现出其希望将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形式与西方砖木结构建筑形式更好融合的尝试。懋德堂建筑立面由中式传统构图的台基、墙体、屋顶三段式组成,中央入口的设置又隐约可见西方古典建筑的门廊式入口处理方式、入口为歇山顶门廊(图13),门廊檐口略带弧形上曲,手法颇似日本建筑中“唐破风”的形式,这一用法在近代教会大学建筑中极少出现,而在华西大学建筑群中有较多运用,据此或可推测当年荣杜易的对于东方建筑考察对象也包括了日本的一些建筑形态。南北立面以主楼山墙与翼楼正中部分形成视觉中心,北翼楼因做博物馆故在侧面正中增设入口,南翼楼则在同样位置设计了牌坊,为了美观还突出墙体做了叠涩(图14)。南翼楼牌坊其整体比例因为上大下小略显夸张,与中国传统牌坊的一般做法是有出入的。整体墙面开窗适应内部功能要求,以高2.8m宽1.6m的大窗为基础,根据构图增加同高条窗,内部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懋德堂屋面坡度均较陡峭,坡度约46,其坡度明显高于一般川西民居屋面坡度(五分水坡度约为27,四分水坡度约为22)。遍观同时期的教会大学建筑,如建于1919年的金陵大学北大楼(图15)与圣约翰大学体育馆(图16),建于1925年的金陵大学西大楼(图17),建于1926的燕京大学穆楼(图18),可以清楚的发现它们的设计思路依旧停留于西式建筑上加上中式大屋顶的生硬折衷共存之中。如金陵大学北大楼正中塔楼虽采用十字形脊顶,其本质实际是西式钟楼的变异,圣约翰大学体育馆屋顶四角之夸张曲线在中国古典建筑中也不易看到,金陵大学西大楼和燕京大学穆楼,整体严整庄重,并开始融入了一些民族装饰,但均未设计高台基而显得比例失衡,穆楼屋顶更因设计为庑殿顶而未充分发挥中国古典建筑“第五立面”之个性。相对而言,懋德堂在整体比例上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彻底摒弃了一些纯粹的西式建筑形象,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中和,同时大量丰富的民族装饰也使立面在中西两种手法交接时合理过渡,不显得生硬,又具有某种童话意味。歇山顶的运用则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在中式构图之下合理构建了西式空间的做法,在中西合璧的时代潮流中走到了前列。 图13 图14 图15 图16图17图184剖面空间解析从懋德堂主楼剖面(图19 1-1剖面放大图 )来看,主楼与翼楼连接紧密,功能明确,空间序列十分清晰。主流线由花园进入,通过台阶、门廊、门斗,序列进入高潮部分,肃穆幽谧的西方教堂式宽敞大厅与穹窿相连,中部通高达14.4m,巨大的尺度变化使进入者视野骤然开阔,由此带来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尺度体验,同时与顶部的侧高窗一道带来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最大程度满足了作为图书馆的使用和管理需要。主楼2层拱廊每处拱高不过2.1m,尺度设计极为亲切,券拱石柱的浮雕上还雕刻有精美细致的充满美式风情的猫头鹰纹饰(图20),无一不显示着设计师对装饰艺术的热烈追求。整个空间布置则与中国传统空间意境大相庭径,而采用了西方教堂式建筑的布置手法,上下通透空间使整个建筑显得俊朗纯粹,1楼拱廊与2楼拱廊在剖面上形成均衡稳定的构图,辅以逐次向上的屋架及各类撑拱、挑枋、梁枋,富有韵律与层次感(图21)。懋德堂主体为砖木混合结构,墙柱共同构成其承重体系,其屋架部分可分为上下3层,主楼2层房屋采用梯形屋架上铺天窗,翼楼为三角屋架,屋架节点则大量采用钢螺栓及刚拉杆锚固,这种混合了川式木穿斗结构与西方建筑构架的特征,摒弃了中国传统繁复的结构形式,其构架本身几何形体的纯粹性与节点材质特性,不仅创造了懋德堂主楼较大跨度及高耸屋面坡度,更是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感,引领了当时成都地区西洋潮流的风向。1主楼剖面介绍,空间序列分析22楼介绍 3整体空间布局分析 4结构分析 图19 图214结构特色二,懋德堂装饰特征分析装饰:懋德堂因其特殊的历史原因,见证了西洋文化在川西地区尤其是成都地区与本土文化交流之过程,除表现在建筑本身之外,在装饰艺术上也突出了这一异种文化交流的结果。懋德堂立面装饰做工极为精巧,颜色使用鲜艳明快,屋脊采用泥塑彩绘,用色以黑白相间。(图22) 主楼正脊中部雕绘有二蛟龙戏宝瓶图案(图23),棕须金甲,身卷祥云,这和荣杜易本人考察过一批中国宫殿式建筑是有密切联系的,然而龙首却无触角,这实际却是蛟的形象,由此或可推测其时荣杜易对中国古典元素的运用尚在进一步学习的阶段。该处宝瓶绕以三层莲花,显得神采奕奕,是华西坝建筑群雕塑装饰中不多见的纯中国元素,宝瓶底部基座绘有彩带环绕的书籍,恰恰呼应懋德堂作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学术功能。正脊两侧装饰有鱼尾蜥蜴,头生卷鳍,口露獠牙,尾部朝天,形态风格与传统中国的鸱吻形象大相径庭,虽模样古怪却不失童趣(图24)。 门廊正脊饰有二蜥蜴望兽与宝瓶,两蜥蜴尺度较屋脊偏大,躯体伸展于屋脊之上。该兽头上生鳍,间以花纹装饰,舌猩红细长并侧伸出口外,四肢健壮,背鳍连至尾部,张牙舞爪,神采奕奕。屋脊正中有三层莲花宝瓶托宝珠,下有云纹底座,与主楼宝瓶相比则显矮小朴素。门廊垂脊末端与戗脊末端下有绿叶装饰,屋檐下方角梁头部以猪首雕绘,长鼻露牙,俏皮可爱;雀替中部有彩绘鹰做展翅欲飞状,色彩鲜明,刻画入微(图25)。门廊柱为八棱形,棱上有突起的镶边装饰,用色朴素。 建筑翼楼屋顶正脊布有龙形望兽(图26),龙身卷曲,龙背拱起立于正脊角,其身仅有前肢,眼鼻皆大于一般龙之形象,前鳞着红色,后部变为绿色。戗脊黑白相间,末端下卷成三层卷云图案,其下点缀有黄色桃形图案。 除此之外,懋德堂立面比例协调,构成庄重,整体色彩沉稳低调,装饰部分艳丽明亮,斗拱、大红柱及大红封檐板的使用使得中式屋顶与西式墙身间的过渡更为自然,屋檐流畅富有变化,腰檐的运用灵活巧妙,充满了设计师的匠心独运,避免了一般教会大学建筑立面上过渡尴尬的局面,是荣杜易的一大特点。 室内装饰也颇能反应荣杜易的匠心独运,楼梯处栏杆扶手柱头为四瓣双层棕色方形莲花(图27),卷起花瓣为深红色;主楼屋架惯用云纹镶边,并加以花卉装饰,翼楼屋架有透雕挂落,其上带花草图案(图28)。做工精细的压脚线,雀替雕饰、中式线脚的立柱,猫头鹰样的浮雕,大量富有奇思妙想的中西元素在强烈的冲突中形成了统一的格局,在美学层面上丰富了懋德堂设计。三,结语 华西坝历史建筑作为较早就有意识在中西合璧的建筑形态上做出回答的教会大学建筑群,在荣杜易的设计规划下,充分发掘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元素,在形式到内容上都做了大量的融合借鉴的尝试。 懋德堂在中式建筑大的构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