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称代词.doc_第1页
2 人称代词.doc_第2页
2 人称代词.doc_第3页
2 人称代词.doc_第4页
2 人称代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 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现代汉语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商代就产生了,第三人称代词产生较晚,在中古的南北朝时期。一、 商代的人称代词商代甲骨卜辞已经产生了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尚未产生第三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三个。三者的区别是:我,多表复数,也表单数。从语法功能上,可做主语、宾语、定语。(我们,我们的,我,我的)如:庚申卜,贞:我受黍年。我,表示复数的我们,代表商朝。做主语。(“我”的这种单复数同形的功能现代汉语中仍有孓遗,如我国、我校,“我”都表复数)()侵我西鄙田。(定语,我的)余,只表示单数,做主语和宾语,不做定语。(我)羌甲祟余。(宾语)朕,用于单数,主要做定语,有时也做主语。(我的)甲戌卜,王,余令角婦协朕事。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乃”“尔”,单复数同形。其区别是:汝,可做主语、定语、宾语。乃,做定语。(你的,你们的)尔,做定语、宾语。3、甲骨文到周秦两汉汉语中的“之”“其”“彼”“厥”。这些词有时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他”“他们”,但它们仍然是指示代词性质,偶尔指代第三人称,但不是人称代词。商代至周秦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二、周秦的人称代词(一)到周代,商代产生的3个第一人称代词继续使用,又产生了“吾”“卬”“台”“予”4个,共7个。其使用频率和用法各不相同。1、“我”,周秦应用普遍,功能同商代用法。如:我未见力不足者。(单数,主语)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宾语,单数)无矢我陵,我陵我阿。(复数,我们的)2、吾,只作主语和定语。(一般不做宾语,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做)可表示单、复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復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主语,复数,我们)在否定句的宾语前置结构中,“吾”才可以用作宾语。居则曰:不吾知也。上古“我”“吾”的单复数没有词形上的区别。其中“吾”发展出了其后加表复数的名词“侪”“曹”“属”的用法:“吾曹”“吾侪”“吾属”。而“我”没有这种用法。3、余、予二者读音和用法相同。“余”产生于商代,“予”周代始产生。大多表示单数,偶尔表复数。主要做主语和定语,偶尔做宾语。如: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4、朕从商代到周秦,此人称代词呈衰落趋势,多数做定语,少数做主语、偶尔做兼语和宾语。“朕”在先秦本为通用的人称代词,秦始皇26年制定“天子自称为朕”,臣下不得使用,之后就变为帝王专用的第一人称代词。5、台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里,做主语、宾语、定语。“台”的来源,周法高认为可能是“余”和“之”的合音,郭沫若认为是“余”的音变。6、卬可能是方言词。只偶见于诗经和尚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须,等待)此外,先秦有一些词如“孤”“不榖”“寡人”等,他们不是人称代词而是名词。(二)第二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有6个第二人称代词。“女”“乃”“尔”继承自商代,周代产生了“而”“戎”“若”。“汝”与“女”读音用法全同,是异体字。1、 女、汝表单复数,做主语、宾语、定语。在先秦典籍里,金文、诗经、论语、左传用“女”,尚书用“汝”,孟子荀子庄子等二字并出。汉代以后的中古时期,一般用“汝”不用“女”,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2、 尔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不同于“女(汝)”的是,“尔”更多做定语。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定于,你的)3、 若单复数,主语、宾语、定语。诗经书左传孟子论语不用,庄子墨子多用“若”。4、 而不同于其他的是不做宾语。5、 乃自商代之周秦,用法不变,做定语,偶作主语。6、 戎只见于诗经大雅,可能是方言词,做主语和定语,不做宾语。如:戎虽小子,而式弘大。(式,用,作用。)关于礼貌称谓如“子”,(吾子忍之)“君”(君能补过,袞不废矣)等,是名词非人称代词。三、 中古的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1、 我、吾二者在上古并存。东晋以后,在口语中,“吾”逐渐被“我”代替,书面语里“吾”仍然使用。在上古,“吾”做宾语有条件限制,即否定句且置于动词前。中古的魏晋以后,这种限制打破。2、 余、予六朝以后口语中消失,仿古的文言作品中仍用。3、 侬产生于六朝,最初多见于吴楚的歌辞,故推知为南方方言,但一直沿用到近代文学作品,且传播到北方话作品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侬”的来源:元代戴侗、近代章炳麟皆试图解释其来源,比较可信的是清代人雷浚的说法,他认为:北方话里名词“奴”变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南方话里“奴”音转为“侬”,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二)第二人称代词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到中古统一为“汝”“尔”2个。1、汝中古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2、爾“爾”在六朝时产生了简体字“尒”。佛经翻译中“爾”又增人旁写作“儞”,又逐渐简化为“伱”,随后又写作“你”。成为口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统一形式。“你”做主语、宾语、定语、兼语、表语。3、伊魏晋后,“伊”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单数,做主语、宾语、定语,相当于“你”。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你)(三)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其”到南北朝时期转化为第三人称代词,同时,中古产生了新的第三人称代词“渠”“伊”“他”。1、 渠“渠”用为第三人称代词,也是从指示代词发展来的。汉乐府焦仲卿妻: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那个约会)到南北朝开始用为第三人称代词,唐初流行: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2、 伊魏晋以后,伊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吾见张时,伊已六十。男史陈庆之传3、 “他”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是从上古指示代词“他”发展来的。在上古汉语,“他”是旁指代词,别的,多指物,很少指人。如:王顾左右而言他。上古的指示代词“他”何时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学者看法不一致。关于上古指示代词“他”何时演变为第三人称代词,最早提到这一问题的是杨树达,他在高等国文法中提到“他”字用作人称代词“始于晋宋间”。吕叔湘认为“他”做人称代词始于六朝。高名凯认为是“汉代以后”。王力认为起源于唐代。苏联学者古里耶维奇认为:六朝时期,“他”处于从指示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转变的时期,“他”更通常的作用是不定人称的标志。郭锡良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他”正式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始于唐代,六朝是“他”从指示代词转变为第三人称代词的重要变化阶段,这个时期“他”的通常用法,既不同于上古的“他”,也不同于唐代以后第三人称代词的他。先秦时期,“他”有三种写法:它、他、是无定指示代词,多指物,多做定语,也做宾语。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宾语 邑唯命。 定语 都是指物西汉时,“他”的意义同先秦。史记中的“他人”“他罪”“他國”“他郡”“他财物”“他公子”等,“他”皆为“别的”。东汉前期,用法不变。东汉后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用作“别人”,但不是主流。吝惜己物,但贪他财。 “他”与“己”对言,可知指别人。南北朝时期,“他”字仍保存者先秦的用法,但指“别人”已经发展为普遍的用法。而且用作宾语的情形增多。到了唐初,“他”真正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 可贵天然物,独一无伴侣。觅他不可见,出入无门户。“他”不能在理解为“别的”的了。高适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问的与不开口的都是山叟,不能理解为“别人”。但初唐的“他”,做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