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下整合武姓氏源的第一人千百年来,数十部史书、资料记载,归纳起来,我武姓氏源大致有五:其一,出自姬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周幽王被杀,周朝的京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西南)也遭破坏。周幽王之子宜臼受申、鲁等部分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部)即位,不久又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宜臼就是周平王。据传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从一落娘胎手掌上便有一片特别的纹路,形状就像一个“武”字。周平王便赐其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也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氏正宗。是为河南武氏。其二,出自子姓。据世本记载:“殷王武丁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茂王室,官族分析,因以为氏,武氏其后也。” 汉敦煌长史武斑碑上也有类似记载。又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宋国建于西周初期,建都于今河南商丘,君主是子姓商朝的后裔)戴公之子司空,在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后世子孙以其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河南武氏。其三,据世本所载,“出夏臣武罗。”其后子孙也称武氏。又据万姓统谱云:夏代有诸侯国武罗国,后来国亡,武罗子孙以国为姓氏,后简称武氏。其四,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西汉称武隧,东汉时改为武遂,晋置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为武强,简称武氏。其五,出自以“武”字开头的复姓武安氏和武疆氏。一为秦大将白起之后。战国时,白起因功曾被封为武安君,其后子孙便以封爵“武安”两字为氏,称武安氏。二为周顷王之孙姬满之后裔。因姬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疆(今河南郑州一带),而以封地为氏,称武疆氏。据有关学者考证,武安氏和武疆氏的后裔陆续改姓了单字的武氏,这两个“武”字开头的复姓也就不多见了。此外,还有出自唐代被赐武姓和冒姓的后裔。由此而知,武姓家族的组织情形非常之复杂。有周平王之后裔,殷王武丁之后裔,夏代大臣武罗之后裔,春秋时代宋武公之后裔,复姓改单姓和唐代被赐武姓及冒姓之后裔。武姓家族组织如此庞大,要追溯本家族的历史渊源,确实是件难事。山西省孝义黄龙武氏东俸族人、太原市公交总公司原高级工程师武俊照先生,在新浪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沛国武氏郡望究竟是否属殷王武丁的后裔的文章,十分肯定地讲,全国武氏都是武丁的后裔。先生是整合武姓氏源的第一人,我佩服先生的勇气和胆量,也佩服先生为了需要能做那么多的功课。我之所以对先生有那么点了解,是因为我于年初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花128元购到了一本武立贵和先生共同主编的2002年版武氏族谱。我也有跟先生当年一样的修谱冲动,想用先生的这部族谱作个参考、借鉴,但我还是失望了。族谱体例先不说,就其考证篇内的种种说法与做法便让我这个读者心生疑惑。看到新浪网上的署名文章,更是不敢苟同。半个多月前,媒体上一则山西是武姓第一大省的报道,让我产生了一种对武姓族人的责任感。心想,应该尽快将自己的所感所悟写成文章,与全国有志修谱的武姓朋友们共同切磋与分享。所购族谱,我通篇翻阅了两三遍,发现谱内、谱外以及新浪网上的微博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先说谱内问题。 在该族谱第42、43页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唐后数百年断谱的情况下,研究黄龙武氏始谱与唐大周宗室之后有关。就其世系辑要表关键转折,如周字,与安徽来太原郡武氏的太祖之父的周同,故武则天立帝为周应与此有关。理由是历史上早有东周、西周等,没有必要再用周字命名国号”而二十四史中对唐朝历史事件“武周代唐”又是如何记载的呢?“光宅元年(684)九月,武则天承制临朝。载初元年(689)九月,武后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武后加尊号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立武氏七庙于神都令史务滋等十人,存抚天下,官所佩鱼改龟。武氏为了崇高其族望,特尊周平王少子武为四十代祖。并于称制之初,即仿周制,改吏、户、礼、兵、工六部为春、夏、秋、冬六官等。” 族谱考撰者所述显然与历史记载谬之千里。 在这部族谱的附录中,编者收录了汾阳族谱史料(编者称之为武有弼抄记汾阳明清武谱序,以下简称汾谱)。笔者如饥似渴地认真读了好几遍,许多内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孙忘其祖宗,岂能自立于人世乎。予父念族无谱系,积数年之采询,犹觉祖宗之名多遗忘,聊序东支分谱,将合族之可知者,序为谱略。”然而,在这部武氏族谱的考证篇中,笔者却发现了考撰者在其立论的驱使下,在进行考证时蓄意篡改“引文”并作为论据的做法(见41页)。考撰者将上述“予父念族无谱系”一语单独引用,并将其中的“予”字篡改为“子”字。在其族谱考证篇中是这样表述的:“汾谱中子父念族无谱系,考知念族所指太原始祖之父亲武念的族系,与我们谱示念、子、伯、思同属汉唐宗系,说明我们都是同根共祖。”好一个荒谬之举,此时还是让笔者送考撰者一句话吧!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著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更何况考撰者此举并非是真正的智慧,这种行为只能挫损自身的道德,伤害自身所从事的神圣的修谱工作,带给本人的也只能是周围人们的所谓“责难”与更多的不信任。 考撰者在其武氏族谱中,多处引用汾谱谱序中的一些句子。如汾谱谱序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徒使余有广陵散之叹而已”,在引用时多次断章取义,读后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在其族谱的谱序开头,考撰者不仅引用了这句话,还对此用括号标注,将“徒”注为“走”,将“陵”注为“茔”(见130页)。这样的注解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辞源中讲:“广陵散”是一琴曲名。康别传里说,三国魏嵇康善鼓琴,景元三年被杀,临刑前索琴奏广陵散,曲终,叹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於今绝矣!后称人事凋零或事成绝响为“广陵散”。“徒使余有广陵散之叹而已”一语的意思,应该是“只是空无所据,使我有一种事成绝响的感叹罢了。” 武氏族谱的考撰者,在其族谱一书中可谓是有“惑”必“解”。如:黄龙武氏析族外展,呈现东、南、西、北四俸之势,考撰者释“俸”为“因属本地调剂,要向地方官府交纳俸银为条件”(见74页)。笔者读后顿生疑窦,如此解释,出处何在?我只知道辞源上讲:“俸,字本作奉。” 书大甲中曰:“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元诗选卢琦圭峰集中元回家拜祭感怀:“七月十五月正圆,中元遗俗知奉先”。笔者认为此处应取“奉先”之意。汾谱谱序中有“廷周子孙传言,系北京棋盘街人迁此。”考撰者释“棋盘街”为十字街,不知有何依据?清宣统三年武户碑记石刻,碑阴部分标示:经理武长龄为“吏员”,考撰者竟然解释为“类似古代科考中生员之类。凡此种种,这真是吕氏春秋上所讲得:“不知而自以知,百祸之宗也”。 笔者注意到了考撰者在其族谱中已对武氏源渊“六年考寻,明确氏源殷王武丁,据知汉侯武虎所传”的表述与论证,也注意到了关于“孝义黄龙武氏系武则天长兄武元庆后裔”的论述。对于考撰者在考证中“置其本,求其末”,无视孝义黄龙武氏始祖武广之何时、何地、何因迁徙福建之谜,硬是抛开其父辈上至武则天长兄武元庆680余年跨度中是否有血缘传承之迁徙流布、支派繁衍的寻觅、考证于不顾,而是对本族“字辈谱”大行其所谓的“解读”。笔者对考撰者一意孤行地热衷于猜想、附会之举深感遗憾,因为那只是一个没有历史真凭实据的主观臆测。笔者更注重客观地、环环紧扣地追溯世系的本源及其传承原委方面的努力。作为问题探讨,没有历史真凭实据的一家之言不应该在修谱时作为定论,更不应该直接载入,有必要时,也只能是放在族谱附录里供族人选择性地观览。再议谱外问题。 修谱应该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严谨的工作,也是一项体现责任、体现奉献精神的事业。遗憾的是除上述笔者所发现的一些问题外,在这部武氏族谱的考证篇中,考撰者还将自己修谱的艰难、考证的辛劳、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以及苦心钻研电脑操作等等,悉数写在了其中。这是修谱史上十分罕见的做法。特别是看了该谱扉页背面所示:为感谢捐资印刷的人士,赫然写着“垫资人士显贵”的标题,作为读者,我震惊了!“垫资”一词,它至少给人们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武氏族人中欲收藏此谱者都应该以购买形式来实现,因为这是由别人“垫资”印刷的;二是将实际捐款人写成“垫资人”,严重地诋毁了捐款人的高尚德行,而得到好处的只有修谱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 修谱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纂修原则。笔者注意到2002年版武氏族谱的考撰者为了求得族人对其观点的认可,在考证篇中围绕臆测之观点,用尽了诸如:“天地可证”、“肯定说”、“一定会”、“一定是”、“不就是”、“要不是不会有”等几乎所有能够表示肯定的词语,甚至在其谱序中还讲一些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话,如:“虽无凭岂可断然,但事实可证又岂能不信”(见130页)之类的话来搅扰人们的视听。这在历代修谱考证史上,真是绝无仅有,也让笔者吃惊不小!笔者的观点是:面对寻根问祖,追本溯源的必要考证,只能忠于史实,唯物客观,实事求是,一点也不能虚构,不能臆测、联想,不落实的考证只能存疑或留空白,万不能随意杜撰,轻率下结论。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献整理编纂家孔子有一个十分著名的编纂原则:“多闻阙疑”,“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多闻,多请教别人;阙疑,有所疑而不妄断,暂置以待解决。此原则旨在要求编撰者在充分占有客观材料的基础上,要认真地分析、比较、归纳、演绎,通过严密地逻辑思维得出经得起推敲、反证的正确结论。当遇到某些具体疑难问题时,应多向有关专家、学者虚心请教,不要妄加断言。在进行必要的考证时,则应采取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的态度。 族谱还应该是一处净土。翻开从网上买到的这部武氏族谱,在其考证篇中充满了考撰者心情纠结而又本不应该出现在族谱中的许多内容。考证篇中有这样一些话:“虽措施还够不到科教兴村,但用族史总可以吧!武长强两次回村,并给武二明(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留话:同意我写的碑文内容”。“负赋于予的事不能不办,无奈形成自荐筹备兼经理的动力”。由此不难看出,考撰者所写的碑文一定是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而其并不认为纳言者能善其身利其行,故而显得心情纠结,文笔耿耿于怀,乃至文过饰非。 下面讨论新浪微博上发表的沛国武氏郡望究竟是否属武丁的后裔一文内容的可信度与合理性。文章作者(以下称“论者”)一开始便以本人受到“责难”,“不得不公示”,来回应其周围的逆耳之言。不知是焦虑?是没有肚量?还是其真的有道理?常言道:“说出逆耳之言需要勇气,接受逆耳之言更需要胸怀。” 综观这篇文章,给笔者的印象是:论者在论证过程中有随意联想、漫天过海、偷梁换柱、附会攀援、捕风捉影、无中生有、自相矛盾之嫌。 文章中讲:“殷王武丁是武氏始祖最为可靠”,甚至讲“全国武姓都是武丁的后裔”。我想这个观点人们也许一时不会公开地提出疑义,因为千百年来众所周知:史书上最早记载了这位商朝著名帝王武丁,孟子中说:“武丁朝诸侯,王天下,犹运之掌上。” 宋人、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中的汉敦煌长史武斑碑上也有“武丁后人以名为氏”的内容记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殊不知,人们此时忽略了一处细节:汉敦煌长史武斑碑中关于“武丁后人以名为氏”的内容记载,是针对山东任城武氏(包括武梁、武开明、武斑、武荣等)而镌刻在碑的。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山东任城武氏确系殷王武丁的后裔。但根据多部史书记载,并不是所有的武氏都是武丁的后裔,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 在文化领域内,姓氏制度的沿革应当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但命氏分类 这样的问题已经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以谥为氏”是大家都熟知的命氏类型之一。宋国第11位君主宋戴公,其子司空于公元前765年继位,在位十八年,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他的后世子孙为了纪念先祖,便以其谥号为氏。这在先秦时期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何来“并非国亡散居,其为商之后裔,其说不明与我太原武氏有关联之处” 这样的可笑逻辑?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以供奉商汤的宗祀。立国700多年,若按照论者的说法,商族遗民只能“以国为氏”,或“以名为氏”、“以姓为氏”,而不应该衍生其他姓氏。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史实证明,周朝是“氏”产生最多的时期,尤其是春秋时代。正如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氏。”据笔者对中国100个大姓的调查统计得知,出自姬姓的有50个姓氏;出自子姓的有12个姓氏,其中,除“以国为氏”的宋、邓、姚三姓之外,“以邑为氏”、“以谥为氏”者就有林、钟、邹、郝、汤、丁、戴、武、石等9个之多。论者在文章中辩称:“以武为谥者多矣,何只止宋武公。故自属存疑。”历史上除宋武公后世子孙以谥为氏之外,请论者再找出第二个以“武”之谥号为氏者!既然论者退而求之“自属存疑”,笔者有理由认为,对“宋武公后世子孙是否以其谥号为氏”最终必然是两种结果:要么肯定,要么否定。回过头再来看,论者信口开合的“全国武姓都是殷王武丁的后裔”这一论点还能有多少合理性与可信度呢? 文章论者为了刻意摘清武虎(或作武儒)与周平王少子姬武之间的关系,针对周平王赐其少子姬武为“武氏”一事,诉诸所谓权威学者评论,诸如:清人张澍斥为“说妄”,宋人郑樵斥为“谬论”,宋元胡三省更露骨地斥为“此由武后而附会为之说也”。微博文章以此极力地否定历史事实。“掌纹传说”只是先秦时期一个命“氏”的历史传说故事。跟上古传说中的“女娲造人”、“简狄吞燕卵而生契”等一系列传说故事一样,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神话寄托与图腾崇拜罢了。按照文章论者的说法:“古传说可以存而不论”,但笔者认为,这个“不论”,不是否定周平王对少子姬武命氏之举的“不论”。恰恰相反是一个肯定。难道还会有人再将所谓的“谬论”、“说妄”等陈词,也扣在上古传说故事的头上吗?撇开“掌纹命氏”不谈,理解为:其后人“以名为氏”又有何不可?“以名为氏”,“以字为氏”,历史上这种命氏的情况很多,据有关专家考证:其中,以字为氏的姓氏有150多个,以名为氏的有300多个。在多部史书归纳命氏类别的记载中,便可证明周平王少子姬武及其后世子孙“以武为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在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和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中收录了数百个姓氏,并依据其得姓受氏的来源,分为九大类型。其中包含了“氏于谥”,“氏于事”。通志氏族略博采前人研究成果,集众家之说,将得姓受氏之类详列为32类。其中也包括了“以谥为氏”,“以事为氏”,并突出了“以名为氏”。“以事为氏”者,在风俗通义姓氏篇、潜夫论志氏姓中,释之为“以特殊事件、典故为姓氏”。笔者认为,“ 掌纹”一事便可视为一例,尽管它只是一种传说。通志氏族略中的“以名为氏”,更是让人们坚定地相信:周平王少子姬武,乃姓“姬”名“武”,其后人以“武”为氏,也是顺理成章。说到“武后附会”之说,文章论者犯了一个“诉诸不可靠权威”的谬误。逻辑学理论告诉人们,“当评价一个诉诸权威时需要牢记:在有争议的事情上诉诸权威常常是有问题的。因为当诉诸不可靠权威时,论者是在没有充分证明的情况下,假设这个权威是可靠的。然而,当对所谓的权威是否可靠出现合法的质疑时,那么再诉诸这样的权威便成了谬误”。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背景中,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现,前后君临天下21年。她在世时就有人评论:“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入门见忌,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眉编能惑主”,“人神之所同疾,天地之不容”。一篇唐代“造反派”的讨武氏传檄天下文,由于文词工整华丽,节奏铿锵明亮,封建文人便拿它作骈文的样板教材,于是流毒千载。之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仇视她为颠倒乾坤的罪魁,传统史学家也多贬责她为残忍妒悍、阴鸷奸诈、荒淫无度、好杀成性的暴君。在这些人的眼里,似乎武则天的所作所为一无是处,认祖归宗也不例外。然而,客观地回顾历史,近代多数史学家,说她是“空前绝后的唯一女帝”,是“真正的女皇,是正派有为、治国有方的女皇”,是“为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搭了一座拱桥的皇帝”,“在男皇帝中,也只有汉武帝与康熙皇帝可以与之论论高低”。即使有文人从不同侧面给武则天身上再泼脏水,也无法改变其真实历史的存在。即使我们不能正确地确定其论证前提为假,我们仍然可以确定该前提是显然有理由怀疑的。因此,伴随武则天“认祖归宗”一事引发的评论,其可信度与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显而易见,以此为论据否定周平王对其少子姬武的命氏之举更是站不住脚的。论者在其文章中摆出了一副不服输的架势,说什么“武梁祠工作人员说:武虎当时任职济南郡,济南距我们这里只有300公里,当时都属于鲁国的地盘。汉代实物都证明武氏始祖是武丁,这才是都好的证据。我认为没有什么疑议义,谁有疑议义可以拿出比咱早得的实物,我们就服。”论者认为:武虎是武丁的后裔,因为武虎与武梁有“必然”联系。但又是怎么知道武虎与武梁等有必然联系的呢?因为武丁是武氏的始祖。笔者要问一句:鲁国地盘上300公里的距离就能证明武虎与武梁有必然的世系瓜葛?我的看法是“未必”。更何况历史上通史精文、才华超群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属武虎或作武儒世系),依她的学识水平根本不会出现“认错祖宗”的大笑话。古罗马的著名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西塞罗有句名言:“把或然当必然,把谬误当真理是愚蠢的。”所以,论者强调“武氏始祖是武丁”的说法并不完全靠谱,而武虎是武丁的后裔就更不靠谱。这里将论者的观点整理成逻辑学中的良构式如下:“掌纹传说”是“武后附会”之说;宋武公后裔以“谥”为氏自属存疑;复姓者,非我武姓之源。所以 全国武姓都是武丁的后裔。从 武虎任职地与武梁祠相隔300公里。所以 武虎是武丁的后裔。从 和笔者再一次遗憾地告诉论者,先生在论证过程中以诉诸问题“求助于第一原则”,存在循环论证谬误之嫌。论者应该是给出一个比其结论似乎更合理的前提,然而“附会”也好,“存疑”也好,“非源”也罢,这只是一些难以让人理解或合理相信的前提。以此来推断“全国武姓都是武丁的后裔”这一结论,显然令人难以置信。接下来,再以“全国武姓都是武丁的后裔” 和“武虎任职地与武梁祠相隔300公里”这种在逻辑学上将之称为“不当假设的谬误”为前提,更把或然(有可能而不一定)当必然(事理上确定不移),又拿来论证“武虎是武丁的后裔”这一结论,可谓循环论证也。一个论证是否包含了循环论证的谬误,并不总是能马上明显地看出来。要识别一个循环论证的谬误,我们需要确定每一个前提(就它自身来说)是否比该论证的结论更能为人所理解或更能令人合理地相信。如果一个给定前提在内容上有假设之嫌,且与结论有相似,但却不比结论更能为人们所理解(或更令人合理地相信),那么这个论证就是循环论证。 2002年版武氏族谱和新浪微博上所示武氏始祖世系辑要表,考撰者(论者)称其为珍贵历史档案资料,并认为“档案可以为凭”。据其族谱中介绍,此材料来源于山西省中阳县档案局原局长武忠明先生。可惜的是:这份材料并不是什么档案,更谈不上“珍贵”二字。它只是将出自“子”姓的殷商君王武丁的少部分世系资料与出自“姬”姓的周平王少子之裔武儒或作武虎的部分世系资料编合在一起罢了。也就是说,这不过是一份两个武氏宗族部分世系资料的合称体,并没有档案的凭证作用。像这样的材料在现实工作中也太容易整合了。什么是档案?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原始记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直接记录客观事物、人类思维和各种活动的文献资料与信息载体。其族谱考撰者混淆了资料与档案的界限与作用,自以为档案局长提供的材料就一定是“档案”。非也。 微博文章中用了大量篇幅来讨论“武虎(或作武儒)一支属殷王武丁后裔”这个问题。并且拿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宋国来说事,真可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云天雾地。论者不是用严谨、扎实的态度去考证,去论述,而是宛如编写和导演一部历史体裁的电视剧一样,根据其已经设计好的“剧情”发展,去编排乃至虚构故事情节。我想,这部“电视剧”的题目应该取名为宋国演义。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其中一斑:论者将“剧”中原本因封地“微”而称“微子启”的宋国第一位君王,改写成“微子”,而且以此浮想联翩;更让人吃惊的是:论者在“剧”中虚头八脑地描述:“依春秋史表:公元前770年,东平王少子手心曰武,历史学家说妄,当时政治就意味着,周要把殷商武掌握在手中,即郑武公周武。到公元前766年公元前748年的宋武公谥号武,可认为是殷商武氏对东周武的反击谥武插曲”;“汉在山东梁邹候有功区域武氏人物活动建祠,为武梁祠其梁与梁山、梁邹候有关”;“对汉前武氏人物,如:武涉,盱眙(今江苏)人;武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炮除锈喷漆施工合同(3篇)
- 高新技术企业担保协议
- 高校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书及安全教育培训协议
- 服务业员工工伤赔偿及应急预案合作协议
- 店面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劳务协议
- 旅游资源招投标保密协议与旅游资源信息安全合同
- 2025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 软件开发企业股东合作协议范本
- 2025公务员选调面试题及答案
- 出租车公司车辆租赁与环保责任合同
- 县级工会内控管理制度
- 《智能机电系统设计与开发》课件 第三章-机械系统设计与开发
- T/CECS 10187-2022无机复合聚苯不燃保温板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同步练习全套(含答案)
- 动物疫情监测与预警的数据分析与利用
- 2025变压器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装置
- 工程对赌协议合同模板
-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详解(GCS)
- GB/T 45403-2025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模型
- 盒饭采购合同协议
- QGDW11337-2023输变电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