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doc_第1页
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doc_第2页
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doc_第3页
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doc_第4页
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开发 摘要:赣南客家古民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且以夯土墙承重为特征的大型群体住宅。其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厅屋、围屋。追根溯源,客家传统民居的形成,是特殊群体在特定时空下的必然产物,其中承载着客家人独特的生存情感。它是客家民居的代表,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象征。客家民居拥有极高的旅游价值,需要我们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从而使古民居旅游实现保护与创新有机的结合。关键词: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1.引言客 赣南客家古民居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文化载体。由于时代的变革,曾经一度辉煌、为客家人营造过田园梦想的古老民居随着现代人生存情感的改变而逐渐坍塌,但其为适应异地环境的创造精神和与自然相依相生的生存观,在世界文化大溶合的今天,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注。加深人们对这种民居文化样式的理解,并能有所创造地继承其中有益的部分。这种古老的民居随着历史的变迁正在逐渐消失,但是,客家人为适应异地环境的创造精神及与自然相依相生的生存观,在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的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客家古民居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乃至经历了地震的撼动,而至今仍成百上千魏然屹立于深山大谷之中,显示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但客家民居毕竟是由土木构建,生命周期总归有限。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这种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已难为现代客家人所接受,对客家古民居的维护修理乃至存在,便发生了危机。为此,必须以全社会的行为加以保护,而以开发促保护是其主要途径。2.赣南客家古民居的类型及特征民居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而且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其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蕴含着丰富的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文化内涵。现存赣南客家古民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厅屋组合式”民居和“围屋”民居。其分布形式:“组合式”呈东北向西南发展减弱的状况;“围屋则呈西南向东北发展逐渐减弱的态势。2.1赣南客家古民居的主要类型2.1.1厅屋组成合式民居 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或“厅厦”,堂专指祠堂。称一栋房子为“屋”,一间房子为“房”。厅是房屋的中心,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便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这种民居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赣南客家民居以此为主流,各县都有,但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石城、于都等县为盛,也最具代表。2.1.2围屋民居 这种民居,因在大门门额上往往题有某某围的名称,又因它的外墙既是每间房屋的外墙,又充当整座围屋的外墙,故名。当地也有人称“水围”者,盖取水泄不透、极言牢固之意,也有将之与村围和有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土围子”甘南县乡村为围屋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龙南、定南、全南县及安远和信丰县南部,寻乌县则多行围龙屋。2.2赣南客家古民居的主要特征2.2.1组合扩展性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房子,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向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其发展的势头。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问题发生纠纷,乃至宗族械斗。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2.2.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正厅为中轴,以祖堂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正屋、正厅的体量规模、装饰档次,各横屋和次厅均不能逾越。横屋房门均朝正厅方向开,反映了客家人强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体现了这客家人因远离中原故土而怀“慎终追远”的心态。2.2.3注重防卫,构筑奇异客家是汉族不断迁徙的产生,他们大多在边远山区从事艰苦的开拓性事业。因此,当他们又来到新的他乡开基立业时,往往不仅要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而且还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盗作争夺生存空间的殊死斗争,于是谋求安全和良好的防卫功能,便成了客家人体现出的那种强烈的防御体系,就是这种斗争的反映结果。引用万幼楠赣南客家民居试析-兼谈赣闽粤客家民居关系3.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价值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因其自有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客家民居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形式,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文化性和科研性,具有较强的吸引价值,开发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对充实客家人文旅游资源景观,丰富其旅游活动的层次,提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客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赣南客家古民居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3.1历史文化浓厚从西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各地。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这些“北方来客”只好迁于尚未开发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并主要集结定居于闽、粤、赣三省边区。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家”。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逐步创造与发展了具有“客家”独特形式的山村住宅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古民居既是客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又是客家人历史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华厦聚落建筑的瑰宝。3.2功能奇特丰富客家名居功能奇特且丰富。如具有典型的防御功能、良好的环保功能、齐全的实用功能、高超的审美功能、丰富的文化功能等,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客家民居建筑另一特色是楼层纵向划分,独门独户,各占据四层,各有独立楼梯作垂直交通,家庭的隐秘性能得到充分保证。无疑民居具有通风、采光、抗震、防潮、隔热、保温、防风、防兽、防火、防盗匪等各种功能,它最能表达客家人在险恶地理环境中顽强抗争的生存激情。而且又继承了中原宗法古风,达到了实用性、科学性的完美结合。民居的的建筑技术、环保理念和文化意识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3.3外观造型优美客家民居类型多样,仅在形式上就有圆楼、方楼、围龙屋、五凤楼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中有殿堂式,府第式、纱帽式等不同结构。就其同一类型中,又因其历史长短、建筑风格与规模,文化内涵等差异而各有特色。它们或是古朴,或是典雅,或是壮观,或是华丽,真是丰富多彩。客家民居就其各类型的分布格局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围楼多分布在赣南地区,而五凤楼则分散点缀在整个客家大地上。五凤楼的结构是前低后高,后围包屋基也是沿着山坡地势呈阶梯状(一般为五段) ,屋顶瓦呈层叠式,远看好似五凤展翅,造型优美,布局严谨。以“大”为美,是中华传统审美观之一,客家古民居同样凸现出了这一特征。,所有民居无不以高大、粗犷、雄伟而称绝。3.4内部装饰精致客家民居注意审美效果,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既讲究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又讲究内部结构的协调美,建筑布局的层次美。且讲究装饰的图案美、色彩美。其以合理而巧妙的布局,古朴而清新的艺术风格和存在问题,使游客能从中获得艺术享受。民居的装饰手法主要有木刻、石雕、砖饰和灰塑。木刻主要表现在厅堂内的门窗装修、梁架的垫木、雀替、桃檐木等构件上。石雕有围门抱鼓石、厅堂中的柱础石,以及围内中心建筑朝外开的漏窗。砖饰主要表现在中厅两庑内的照壁上和围内的防火山墙上。灰塑主要表现在山墙和屋脊角翘端尖的饰物上。装饰内容有:花卉、动植物、人物故事、铜钱纹、拐子纹、曲折纹等。厅堂中的门廊立柱、顶棚、桃檐,以及中厅、上厅露明梁架上都有绘画,但现在大多漶灭不清, 呈若隐若现之状。其手法与徽州明代民居一样,没有披麻捉灰,而是直接画在木件上。底色主要有黑、朱红、土黄三种。彩画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 用笔简洁活泼, 多画在月梁的看面上。其余梁柱多用黑黄相间色描绘木质纹理。4.赣南客家古民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4.1赣南客家古民居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古民居正在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民居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民居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但是,客家民居旅游开发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古民居的维护保养。4.2赣南客家古民居存在的问题4.2.1民居年久未修,损坏严重古民居为土木结构,经历来了数年的风风雨雨,并且多年未修,墙体都出现较多的裂缝,木结构因雨水和白蚁侵蚀,出现了糟朽的现象。屋顶还有漏雨的现象,有些土墙已经倒塌结构解体,面目全非了。五十年代后,随着族长宗法制观念的逐渐解体消亡,绝大多数赣南客家民居出现无政府状态,部分围屋经过“土改”没收后重新分配,住进了他姓别,有些赣南客家民居人丁爆满,房间拥挤不堪,柴草,农具杂物,人与畜生争夺生活空间。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除了少数客家民居还继续住着人外,大部分已被挪做他用,或当库房,或喂养牲畜,很多外表惨败破烂,无人维修。尚继续使用的客家民居也几经使用者的改造,或开窗,或添门,或加建单体,有的已非原貌。4.2.2居民生活条件比较差由于古民居空间拥挤、房间狭小,缺乏充裕的隐私空间。细窄窗户使得采光通风差,没有垂直的给排水系统,影响了现代人们对民居功能的更新。例如浴室厕所的问题解决就不理想。没有厕所,当地人一直都用最原始的方法每天早上挑着粪桶到楼外,所以一进民居就会闻到难以忍受的气味。有的私用厕所是露天茅坑,造成了空气,水质的污染。由于受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及民居建筑特色的影响,民居内部的基础设施不完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民居里的电路和通讯系统也达不到要求,内部电路老化,消防设施不完善,各种电器设备想用却用不了,因为木架结构存在火灾隐患等等。4.2.3民居聚落环境的破坏民居周围环境受到村落发展的影响,有人为破坏生态及景观环境的现象。民居内部及周边搭建的临时性建筑,形式各异,结构粗糙,影响景观。民居的居民随意倾倒污水,生活垃圾随便丢弃,牲畜,家禽随意放养,对民居的整体形象造成较大影响。民居旅游也造成了民居聚落的破坏,水泥马路修进了民居聚落,无数的纪念品商店围绕民居,民居聚落的传统文化氛围荡然无存。实际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对民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还不认识,所以缺乏保护意识。虽然现在体会到了民居给当地带来的旅游价值,却又处理不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5.赣南客家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客家古民居,是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客家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使赣南客家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十分重视对古民居或古民居群的保护。而客家民居毕竟是由土木构建,生命周期总归有限。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这种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居住形式已难为人们所接受,对客家古民居的维护修理,乃至存在便发生了危机。为此,必须以全社会的行为加以保护。而开发保护是其主要途径。因此,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还必须保护其自然环境,加大绿化、净化、美化的力度。只有将保护重于开发,以开发促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赣南客家民居旅游开发才会长盛不衰。5.1深入发掘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客家民居内涵丰富,其蕴涵着客家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建筑技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美学知识,文学知识,社会伦理,宗教哲学知识等等。旅游开发者必须善于挖掘,巧妙体现,充分显示民俗文化旅游的“增智性”,以满足游客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启迪美感,提高修养水平的旅游目的。5.2提高旅游活动的互动性民俗旅游不是静态的博物陈列,也不是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而是以“入乡随俗”为追求目标所营造的旨在使游人亲历和参与的文化生活空间。古民居旅游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于一体的优势,以古民居特色为基本创造性地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参与的机会增强对年轻游客的吸引力。客家民居旅游必须融入各种民俗民事活动项目,使游客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如开发民俗表演类节目、农业生产体验古村婚俗,祠堂祭祖、元宵游大龙古民居夜游等项目。根据市场需求分清档次完善旅游商品的生产与制作,使游客得到情感渲泄和身心放松,并通过与现代生活有明显差异的生活体验获得快慰和满足,同时也能够融入赣南客家古民居特有的文化气息。5.3创新古民居,建造农民新村随着民居人口的增长,建造农民新村是大势所趋。如何引导民居新村的建设也是保护特色民居所必须研究的问题。如何从传统民居建造中汲取成熟的经验,使用简便省力的夯筑技术或探索用机械压制土坯砌块并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替代现行的粘土砖。如何尽可能使用地方材料,实现建筑材料,建筑废料的可循环等等。总之,如何采用资源节约型的模式,使用低技术或引进适宜技术,达到节地、节能、节水的目的,建造适应现代健康居住文化而求的生态型民居,是关系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5.4用现代的管理观念和手段来经营民俗产品民俗产品在形式上应该是古老的、朴拙的、通俗的,但其产品的内涵应该体现某种现代意识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客家民居旅游产品要获得游客的欢迎,市场的认可,就必须有一大批懂得市场规律,具有高水平的管理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工作。5.5丰富客家民俗村的旅游活动形式在各类民居安排民俗歌舞表演,客家人的生活、农事、节庆活动、客家美食等各类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并食宿在客家民居宾馆中,让游客在这自然山村中亲身体验客家人的生活。做到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融教育与娱乐为一体,切忌粗制滥造,无中生有或趣味低级,以保证客家民俗旅游的持续发展。5.6加大民居宣传,改善民居交通赣南客家古民居数量多,分布广,特色鲜明,类型多样。旅游部门应该集中力量做好规划,改善区内外的交通状况,搞好古民居的绿化、美化建设,提高民居的开发档次,设计活动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提高赣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把古民居旅游发展为江西省旅游业的拳头产品。6.结束语旅游热带来了鲜活的元素,为古民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样,旅游开发的不当也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局面:如古民居被拆除重建,青砖路面被覆盖上水泥等等,不仅造成土地和资源上的浪费,更摧毁了一种传统文脉。古民居不应该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其原有风貌,在迎合旅游发展的同时,维持着自身的文化尊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挖掘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将客家围屋的建筑风格和赣南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改造成一个独具个性的农村生活文化实践园区,墙体和里面虽不经任何粉饰,且任然保持了最原始的风貌。保护与发展是旅游文化永远的主题,因为历史文化本身是很脆弱的,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恪守客家传统血脉的同时,顺应时代的脚步,以寻求历史与现实最完美的对接口,摸索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这些“深闺宅院”充满勃勃的生机和不可遏制的创造力,聪明的客家人,从坚实的古堡中迈出了一大步,古村旅游实现保护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参考文献1 韩振飞. 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J . 中华客家研丛,1996 ,(1) .2 杨载田.试论中国乡村古聚落文化旅游资源J . 人文地理,1993(3) ,48 - 53.3 肖平. 客家人M . 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4 黄发有. 客家漫步M .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15.5 林忠礼,罗勇. 客家与风水术J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 ,(4) :5662.6 杨筠松.兴国县文化研究会. 赣南风水文化初探J . 客家源,2000 , (4) .7 潘安. 客家民居与客家民居建筑M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54 26118 沛林. 古村和谐的人聚空间M1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123,1391.9 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0 陈乐,黄海. 论民俗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开发原则A ,广东人谈旅游文化C ,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11 黄艺,农程柯. 基于游客感知形象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营销路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9598.12 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完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5)121124.13 杨载田.客家乡村古民居景观的开发利用J.旅游科学,2005(12).14 梁锦梅.客家民居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旅游学刊,2006(6).15 万幼楠.赣南客家围屋之发生、发展与消失赣南客家民居J . 客家源,2000 , (4). 16 万幼楠.盘石围调查兼谈赣南其它圆弧民居J 客家研究辑刊1999(2) ,71 - 73.17 邱国锋.闽粤赣边客家古民居旅游开发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8 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M.花城出版社,2002 .19 肖承光.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其文化渊源J 南方建筑,1995(3) :17 - 19.20 万幼楠.对客家围楼民居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 嘉应大学学报,2001(1) :108 - 110.On the southern Jiangxi Hakka tourism developme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