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析及备考经验交流-力学部分长春市第五中学孟祥吉.doc_第1页
高考分析及备考经验交流-力学部分长春市第五中学孟祥吉.doc_第2页
高考分析及备考经验交流-力学部分长春市第五中学孟祥吉.doc_第3页
高考分析及备考经验交流-力学部分长春市第五中学孟祥吉.doc_第4页
高考分析及备考经验交流-力学部分长春市第五中学孟祥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看高考试题 、明确复习方法 -力学部分分析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在知识迁移中发展能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一、试卷结构分析南京大学段康宁教授说:“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2013试卷的基本情况2013新课标2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各题考核的知识点及能力统计表 题号内容能力考查类型146分必修1牛顿第二定律理解能力常规156分选修1力和物体运动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常规166分选修3-2电磁感应及力物体的运动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情景较熟悉但综合性较强176分选修3-1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常规186分选修3-1电场、电场的叠加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情景较熟悉但能力要求较高196分必修3-2磁场部分物理史实的考查物理史实的记忆能力常规206分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匀速圆周运动,及功能关系问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常规216分必修1圆周运动的实际问题分析理解能力较为新颖228分选修1平抛运动、功能关系问题。能量问题,图像处理的问题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常规237分选修3-2电学实验,电表的改装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常规2414分选修3-1圆周运动、电场。动能定理物理情景处理能力和模型转化的能力常规2518分选修1受力分析、牛顿运动定律、物理图像处理问题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常规3415分弹簧振子模型考查基本模型、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实验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情境新颖3515分选修3-5(1)原子物理(2)动量守恒及能量关系问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情境较常规但综合性较强 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特点 突出表现为: “稳中求进” 选择题难度适中、实验题稳中有变、 计算题创新发展、选考题力争平衡。 从内容分值结构中可以看出:2013年的试卷对必修、选修3-1模块中内容的考查所占分值相对较多,而选修3-2模块中的内容考查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 1、结合近几年高考命题点几乎一致,在内容上精选考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侧重于对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难度适中。 2、 选择题总体来讲比较简单,没有多少区分度,这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不利,对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是非常有利的,不足的地方,考查知识点有点单一,尤其是力学选择题的考查,基本集中在力和运动的考查,没有考查到:1)直线运动问题2)功能关系问题3)力的平衡问题4)功率问题 3、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试题为主,体现新课程“注重全体学生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的理念试题中,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目占分不少于总分值的85%,这些题目面向全体考生,通过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检验高中毕业生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水平。考生通过这些试题的顺利解答,体验的是物理学业的成功,享受的是考试中才情顺畅释放的喜悦和满足,感悟到的是学习的快乐和人生的自信。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来说,就是对“知识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这就告诉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中,中学物理教学仍要以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4、以物理史料和探究类问题为背景编拟试题,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理念物理学史料是物理知识和方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实验和探究是物理学的基本方法,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先驱探究的结果,物理先驱的一些精彩探究以其里程碑地位已成为物理学经典的永恒。 5、以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编拟试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方法,为的就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进社会发展。而物理知识就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生产中,存在于学生生存的这个社会中。 6、实验题 1、力学实验考查知识点为,1)平抛运动,2)弹性势能(能量关系问题)3)图像处理问题(斜率问题)考查知识也比较常规,没有新颖题目出现和变形。 力学实验的考查主要体现学生对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的处理能力以及对实验误差的分析能力, 2、电学实验1) 电表的改装2) 多用电表的使用(近几年高考热点考查)3) 电路图的实物连接,电学实验考实在有点简单,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为学生减负,留出更多时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复杂的问题分析,只需要能动手去做,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7、计算大题考得似乎有点出人意料,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都是第一道大题是直线运动或者力和运动的问题,但是这次第一道是电场和动能定理的运用,对于恐电的同学如果就此放弃就有些可惜了。本题主要考查匀强电场和圆周运动以及动能定理运用。25、本来作为理综物理卷的压轴题,却只是相当于2012高考第一道计算题目稍稍往上提了点,其实就是简单的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的考查,而且它和第一道题目调换了顺序,可能导致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去动最后一个大题,对于平常不怎么浏览试卷的同学来说是比较吃亏的。这些问题的求解除要求考生对力学概念、规律有较为透彻准确的理解外,还要有较为娴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解图能力、建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有较为高超的数学技能技巧。这类试题,考查的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天赋和出众能力。 8、选修的考查 (1)、3-4的考查第一道大题是以弹簧振子为模型进行,考查知识点有能量有一定关系,对于没有见过此类题目的学生而言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此题目考查到弹簧振子的周期与质量有关系,质量减小则周期也减小,对于这点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要求中提出一点要求,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应该帮学生理顺,因为此题目本来是考查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的由来,书本中和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只提到单摆的周期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和摆长有关,而不去涉及弹簧振子的周期问题。第二道大题考查较为常规,要求学生画出光路图,利用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找到角度。利用折射率公式求出折射率来, (2)、3-5的考查3-5的考查总体来说很常规,与我们平常练习的题目没有多大两样。第一道属于5选3题目,考查对原子物理的背诵和简单的理解。第二道考查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问题,二、对以后命题趋势分析通过对近几年新课标考卷的分析可以看出:(1)高考物理新课标卷的考点还是比较固定,只是题目创设的情景比较新颖,考题的结构形式灵活多变,所以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不定时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情景新颖,设问怪异的练习,让学生对高考有更强大的心理准备。(2)新课标卷的考题比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和透度,经常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结合起来考,而且如果考生按生活常识来判断一般是错的,所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透彻地理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3)新课标卷比较突出对学生过程分析能力和情景创设能力的考察,比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导线框问题、光的折射和传播,我们只要能清晰地把物理情景建立起来,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认为,物理情景的模拟和创设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二、如何复习1.注重基础,全面复习,不出现盲点。 千万不能“猜题式”复习。2.重视变式训练,深挖概念规律内涵。 注重“活”物理训练3.专题涉猎相对固定注重训练的针对性教师怎么做?分层逐级达标 、别想一次到位,把握复习节奏、 快慢张施有度,研究整合资源 、不受资料控制,注意阶段综合 、不要割裂太细,自主命题研究 、形成考查体系。 (一)基本思想:I、基础过关 研究考试说明 复习周期不能太长 知识点不要割裂太细、 将学生刚刚建立的一些认识肢解的支离破碎!、现代高考从不注重知识覆盖,特别强调的是能力,说白了就是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规划,高效备考复习。第一轮复习也要注意模块内小综合。建议单元模块化复习II、专题提升 加强整合力、强调综合力、避免专题复习基础化 ,基本运动模型及组合,科学方法的运用。只有认真做题,才能讲解自如,做到反复推敲,可以出神入化,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接口”、不受资料控制,整合复习资源,内化为个人见解,传授给我们独特的学生,科学规划,高效备考复习我们特别强调“整合”的作用,高三复习,无论哪一轮次,教师整合作用的全面发挥,才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二)备考方案:1、 研读考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也是高三复习的纲领性文件,考试大纲中有明确的知识点的要求及要求掌握的程度,对本辑设计的力学内容,类要求的知识点主要有: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等.类要求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除类要求的知识点之外都属于类要求的知识,类要求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每年的考试大纲对力学的要求变化不大,复习时可以以上一年的考试大纲为指导。2、 掌握力学内容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有效复习力学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上一届高考命题特点进行有效复习:(1)直线运动的命题特点:直线运动更多的是与牛顿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2)力与物体的平衡命题特点:侧重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知识,另外也要注重电场力,磁场力及复合场的平衡问题。(3)牛顿运动定律命题特点: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能力型,易与生产、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还可以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4)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命题特点:抛体运动及圆周运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万有引力定律与现代航天科技的综合是高考的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多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训练和应用。3、力学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复习时紧紧抓住这点主要考查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考查的方向都基本是用牛顿运动定律去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包括学生比较难掌握得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的考查。但整体试题难度并不大,学生基础较为扎实的话都能能比较好拿分,而且试题已经不再是不定项选择,明确规定是单项还是多项了。2、力学考点:13II要求,10I要求必修1、2中级知识点和重要实验有: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14个)。都在试卷中都基本有所体现。3、就算电磁学部分,考查了磁场,电场,电场的叠加,电磁感应等知识点。除电学部分知识点还是着重考查力电综合问题,利用力学分析电学问题再结合图像这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所以树立动力学的基本思想,明确研究方法最为关键。4、熟悉各类基本模型特点,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解答物理习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通过对物理情景的分析,将习题还原成物理模型,中学教材中每个物理模型都有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运用物理规律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物理模型的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学物理模型大致化分为下列几种模型:有效整合知识,提炼二级结论、落实知识复习的系统化对象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 ;数学模型 ;、对象条件模型 为了简化对问题的研究而引入的用来代替物体组成、代表研究对象的模型有:质点、轻绳、轻杆、轻质弹簧、单摆、光滑平面、弹簧振子、分子模型、理想气体、绝热物质、点电荷、匀强电场、无限大平行带电板、均匀介质、匀强磁场、理想变压器、原子模型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熟知每一个模型的特点及其所遵循的规律。过程模型:把具体物理过程纯粹化、理想化后所抽象出来 的一种物理过程。如匀速及匀变速直线运动、平面运动模型,斜面运动模型,竖直面运动模型,火车模型,圆周运动中的绳杆模型、圆锥摆模型,转盘模型,竖直上抛运动、碰撞、人船模型、子弹打木块模型等。运动过程的0-V-O模型,0-V-V模型等。实际上大部分物理习题都与过程模型有关,在教学中要熟知每一个模型的特点、规律及这类问题的基本解法。比如图示的切割模型:精心选题,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数学模型:几乎所有的物理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描述。每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数学,不少难题也来源于数学,另外数学模型还有矢量模型,平均值模型,无限小模型,定和定积模型,利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求极值,小角度正弦、正切值与角度的关系,函数图象、数列等等都是我们解题经常用到的。有很多类习题可用两种方法求解:一是物理方法,即找出本题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再列式求解.一是数学方法,如竖直上抛运动物体在抛出点之上h处对应的两时刻,我们就可以用韦达定理来求解,方便,简洁。 5编选好讲、练的习题,提高教学效益比如例题选取: 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个例题 每个例题之间是什么关系、对知识理解深度的梯进关系、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的梯进关系、问题综合度的递进关系 根据高考试题特点,看知识、方法、技巧 每个例题的讲解重点是什么 每个题的拓展内容是什么 6、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是想快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具体来讲,良好的审题习惯就是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及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为了尽可能少出错误,解题时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画草图想情境选对象建模型分析状态和过程找规律列方程检查结果。当然,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为首先。比如受力分析时,先画场力、然后查点画弹力、查面画摩擦。7注意解题规范的训练解答物理习题的思维操作规范即:逐字逐句,仔细审题。想象情景,建立模型。分析过程,画出草图,找到特征。寻找规律,列出方程。推导结果,讨论意义。计算题注意:(1)对于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2)对物理量关系的说明与判断,如“两物体共速时,电流为零”,“两物体共速时,弹簧弹性势能最大”等。(3)说明方程式的研究对象和过程。(4)说明方程的依据。(5)说明计算结果中符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6)对题目所问有所回应。(7)说明正方向的规定、势能零点的规定。(8)题目所问是计算结果的反作用力时,推理要严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9)不以分数或者无理数表示结果,注意题目要求最后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若没有要求,一般保留2-3 位有效数字。(10)结果表述的科学计数法中,乘号用,不用等。8、力学实验的复习高中必修课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由长度的测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七个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力学实验板块。占考试大纲上所列出的学生分组实验的32%。物理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在复习物理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为任何一个中学物理实验都有如下的知识结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把每个实验的大框架弄清楚以后,才能具体到某一个实验的特殊要求:控制哪些变量条件、实验仪器的使用、数据如何记录、结论得出以及误差分析等。只有上述实验的知识结构清楚了,才有可能去借鉴学过、做过的实验设计简单的新实验方案。学生认为比较难的设计实验试题的命题基本原则是理在书内题在书外。三、高考常见力学的四大知识综合考查点(一)、质点的运动: 1、高考要求:类: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瞬时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类:位移和路程;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s-t图,v-t图;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v-t图;2、应用模型和方法:(1)、基本公式的应用(2)、求差法,可逆法、图像法3、(3)追击相遇问题:1、两个直线运动物体的追击2、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物体追击问题3、两个圆周运动物体的追击。3、2013高考真题:(广东卷)13某航母跑道长200m.飞机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为6m/s2,起飞需要的最低速度为50m/s.那么,飞机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弹射系统获得的最小初速度为A5m/s B10m/s C15m/s D20m/s(海南卷)4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a-t图像如图所示。3T/2aa0-a00T/2T2Tt下列v-t图像中,可能正确描述此物体运动的是3T/2vtv0-v00T/2T2T3T/2vtv0-v00T/2T2T3T/2vtv0-v00T/2T2T3T/2vtv0-v00T/2T2TA B C D(四川卷)6甲、乙两物体在t=0时刻经过同一位置沿x轴运动,其v-t图像如图所示。则v/(m.s-1)Ot/s-v0v02v01234567乙甲A甲、乙在t=0s到t=1s之间沿同一方向运动B乙在t=0到t=7s之间的位移为零C甲在t=0到t=4s之间做往复运动D甲、乙在t=6s时的加速度方向相同t/sv/(ms-1)0123450302010甲乙-10(全国卷)19将甲乙两小球先后以同样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时间间隔为2s,他们运动的v-t图像分别如直线甲、乙所示。则At=2s时,两球的高度差一定为40mBt=4s时,两球相对于各自抛出点的位移相等C两球从抛出至落地到地面所用的时间间隔相等D甲球从抛出至达到最高点的时间间隔与乙球的相等Oxtt1t2ab(新课标1卷)19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先减少后增加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比a车的大(2) 、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1、高考要求:类: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 、超重和失重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牛顿第三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 2、应用模型与方法:物体在斜面上放得住的条件、光滑斜面上物体运动、力的合成、力的动态分析,矢三角与结构三角相似性、瞬时值问题、临界值问题、整体隔离法、图像类问题、超失重观点解决牛顿运动定律问题3、2013高考真题:14(安徽卷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的光滑斜面体顶端,细线与斜面平行。在斜面体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拉力T和斜面的支持力为F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g)maAT=m(gsin+acos) Fn=m(gcos-asin)BT=m(gsin+acos) Fn=m(gsin-acos)CT=m(acos-gsin) Fn=m(gcos+asin)DT=m(asin-gcos) Fn=m(gsin+acos)(重庆卷)1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AG BGsinCGcos DGtan05510t/sF/N04510t/sFf /N2(浙江卷)17如图所示,水平板上有质量m=1.0kg的物块,受到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拉力F作用,用力传感器测出相应时刻物块所受摩擦力Ff的大小。取重力加速度g=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5s内拉力对物块做功为零B4s末物块所受合力大小为4.0NC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D6s9s内物块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0m/s2(广东卷)20如图8,物体P静止于固定的斜面上,P的上表面水平。现把物体Q轻轻地叠放在P上,则PQ图8AP向下滑动BP静止不动CP所受的合外力增大DP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力增大(新课标1卷)21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a)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I000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B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D在0.4s2.5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儿乎不变+飞机阻拦索定滑轮图(a)7060504030201000.51.01.52.02.53.03.5t/sv/(ms-1)图(b)(三)、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1、高考要求: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类:曲线运动中质点的速度沿轨道的切线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平抛运动;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万有引力中的估算、匀变速曲线运动的特点、合运动与分运动2、模型与方法:平抛运动规律的推论(三种飞行时间)用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分析竖直面内、水平面内内的圆周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10公式、同步卫星发射与回收及变轨运动、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卫星与地面物体比较。3、2013高考真题:(安徽卷)17质量为m的人造地球卫星与地心的距离为r时,引力势能可表示为,其中G为引力常量,M为地球质量。该卫星原来的在半径为R1的轨道上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受到极稀薄空气的摩擦作用,飞行一段时间后其圆周运动的半径变为R2,此过程中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为A. B. C. D. 18由消防水龙带的喷嘴喷出水的流量是0.28m3/min,水离开喷口时的速度大小为16m/s,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60,在最高处正好到达着火位置,忽略空气阻力,则空中水柱的高度和水量分别是(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28.8m 1.1210-2m3 B28.8m 0.672m3C38.4m 1.2910-2m3 D38.4m 0.776m3mOOR转台陶罐(重庆卷)8(16分)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球形陶罐,固定在可以绕竖直轴旋转的水平转台上,转台转轴与过陶罐球心O的对称轴OO 重合。转台以一定角速度匀速转动。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落入陶罐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物块随陶罐一起转动且相对罐壁静止,它和O点的连线与OO 之间的夹角为60。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0,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恰好为零,求0;=(1k)0,且0k x3-x2,E1=E2=E3Cx2-x1x3-x2,E1E2E3 Dx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