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区域社会改良家关于张謇经营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考察张荣生内容提要 南通在近代的领先发展,是清民之际内轻外重特殊政治架构的时代产物。张謇经营的地方自治,做到了对南通地区社会整体性立体型的改造和重建。张謇的自治实践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穷则兼济一方”的人生新道路。张謇承传中国古代志士仁人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遗产,并以毕生心力付诸实验,成为继汉魏之际的田畴之后,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自主地经营区域自治而获得辉煌成果的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区域社会改良家。本文对张謇经营南通地方自治的过程及其理论与实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列,并对张謇“村落主义”的理论遗产加以归纳和诠释。关键词 中国近代 南通张謇 区域自治 社会改良 理论实践南通人民是讲求感恩戴德的人民,对于历史上为保卫南通、建设南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南通人民是永志不忘的。南通人民世代难忘的人很多,其中最杰出的要数明代嘉靖年间的曹顶和清末民初的张謇,直到今天,他们还活在百万人民心里,说在老少妇孺嘴上,而张謇为尤甚。若在外地,提到张謇,十有七八会被人误认为说的是汉代开西域、通丝绸之路的张骞;而在南通,不知道张謇,会被普通人讥为缺乏必要的常识。大凡南通人向外地人介绍南通,都会说到“一山一水一人”,这一人就是张謇。张謇之所以能在今天南通人心目中占据人杰独尊的地位,是因为近代以前南通由于僻处海角平淡无奇不为外人所知,而在清末民初三十年中由于张謇的卓越经营,南通地区突飞猛进地崛起,崭露头角于全国,并为外国人所注重。南通的实力和地位在近代的飙升,不仅在当时获得“模范县”、“中国最进步城市”等美誉,而且在不久前又赢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雅号。这些难以估价的历史遗产,将对南通的全面腾飞和长远发展铺垫必要基础,提供强大推助。数典忆祖,饮水思源,南通人民怎能不永远铭记张謇在近代苦心经营南通自治所取得的伟大业绩呢?一、内轻外重年代里中国东南一隅的社会奇观张謇经营南通自治,因缘于他遭逢了一个特殊的年代。成年以后的张謇生活在晚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期,正是天下大乱的乱世。东西方列强日益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干涉,公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共谋瓜分中国领土。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颐指气使,并且在中国封建统治者中寻找和培植各自的代理人。腐败的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先后沦为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走狗。在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领的后党,长期同以光绪皇帝为首领的帝党争夺最高决策权,各自都寻求地方督抚大臣的依附和支持。这样逐步导致内轻外重政治局面的形成与延续。这里的“内”,是指京城内的中央统治集团;“外”,是指京城外各省辖区域的地方统治集团。内轻外重,是一种不正常的政治局面。对于晚清的乱世,张謇于1901年曾有叙述:“自甲申中法之役,而朝局一变;甲午又变,戊戌再变;至于庚子,而朝局之变祸极于滔天矣。”注释:1 张謇.变法平议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76. 1924年更加以探究论列:“晚清朝政之乱,表病在新旧,本病在后帝。始于宫廷一二人离异之心,成于朝列大小臣向背之口。因异生误,因误生猜,因猜生嫌,因嫌生恶,因恶生仇,因仇生杀。恶而仇,故有戊戌之变;仇而杀,故有庚子之变。戊戌仇帝,仇小臣,卒仇清议;庚子杀大臣,杀外人,卒杀无辜之民。”2 张謇.四川忠县秦太公墓表A.张謇全集第5卷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0.清民之际形成内轻外重局面由来已久。早在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主要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使曾、李力量迅速膨胀,开始形成内轻外重局面。光绪、宣统,先后两届儿皇帝登基,太后听朝、王爷执政,德威逊色,朝纲不振,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凝聚力。甲午战争,清军大败,中央政府威信大减,号召力和统摄力进一步衰退。戊戌政变、扑灭变法,阻止维新、拒绝进步,清朝政府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信任全失。庚子事变,清政府对外宣战,而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地方督抚敢于私下里搞起“东南互保”,已是公然与中央政府在政治、外交上不一致。至辛亥革命前,清廷的德威已然丧失殆尽,人心涣散、众叛亲离,以致各省相继脱离中央,纷纷宣布独立。民国肇兴,袁世凯窃得总统宝座,全国曾有过短暂的政治统一。孰料袁氏心醉帝制、逆施倒行,复至人心丧尽、梦灭身死。继袁而起者,除少数例外,大凡武夫窃国、莽汉秉政,率性而为、朝兴暮覆,乱纷纷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似的“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卒演变成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和控制地盘而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内轻外重的政治架构,使中央对地方缺乏必要的统辖权威和有效的控制力量,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政局不稳定和政治不统一,中央政令不能畅通和遵行于地方,而地方得以自行其是,在相当程度上各自为政。结果造成这样一种状态:全国的不安定和局部的安定,全国的不统一和局部的统一,全国的不可为和局部的可为,全国的失序和局部的有序,全国的衰微和局部的发展,全国的落后和局部的先进,全国的萧条和局部的繁荣长期并存。这种内轻外重的政治架构对于胸怀报国之志、手握治邦之才的张謇产生了不利与有利、消极与积极的双重影响。中央政府的腐败、孱弱、动荡和不稳定,使张謇在中央层面施展才干、普济天下的夙愿很难实现。事实上,张謇在中央为官时间最长的一段,就是在袁世凯总统任上的三年多时间里担任农工商部长兼水利局总裁。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逐步败露,张謇决计与袁决裂,断然辞职离京南归,从此再未在中央政权受任实职。他的为官生涯就此完结,“达则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也就此化为泡影而无情地幻灭。但是,他又不情愿走“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末路,那样就意味着将一腔报国之心与满腹经纬才能置于无用。而清末民初不期而遇的内轻外重的政治架构,恰恰为他在偏安天涯海角的南通家乡纵情施展才干,松弛了羁绊,解消了束缚;为他能完全依从自家意愿,处处按照自个设计,放手干出一番惊世骇俗、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会,准备下任凭驰骋的广阔舞台。张謇充分有效地利用历史给予他的机遇,全心力经营南通自治,干出了一番史诗般的事业。且看陈翰珍在二十年来之南通里关于当时南通城市建设面貌的记述,借以窥斑见豹:“南通现在之市街可分为五区,即城区、唐闸区、天生港区、芦泾港区及五山区是也。城区面积最多,凡城内及三城门外之直街俱为改良之市街,纵横十余里,均系碎石砌成,宽丈余,每距十余丈有一电灯,铺沿高约八尺。每街口俱有警察,每日由巡警督率犯人洒扫一次。周围有城墙,现已拆毁,仅留城门,出入甚便。新市场在城之西南,俱新式马路,宽三十余方里。马路长二十余里,宽二丈至五丈,两边为人行道,中行汽车、马车、人力车,人行路侧即两行杨柳,并杂植桃李之属,当春二三月之间,开花发叶,红绿可爱。所有南通之银行、大商店、公园、游戏场、俱乐部、书局、学校俱萃聚于此。且溪濠综错,俨有西湖之概。十丈一街灯,二十丈一巡警。其守岗室特别新式,可蔽风雨,不啻警察之安乐窝也。其公共厕所亦异常清洁。桥梁渡口,到处俱是,几有扬州二十四桥之概。故人谓南通之新市场,美丽清洁、热闹繁华兼而有之,洵不诬也。唐家闸工厂林立,盖犹中国之有汉阳也。其街道全为新式,朴素坚实,颇有德国式之风。居住者为大工厂、堆栈、运输所、工人居住所、发买商、原料供给商等,盖完全为工商区也。天生港、芦泾港及任家港俱为沿江之码头,相距各五六里。有马路,分内港与外港。外港靠轮船,内港靠内河之民船。市街沿内外港俱是,新旧式皆有。天生港有大达轮船之码头,芦泾港有长江轮船公司之划船,任家港则有通扬等处之驳船,沿河风景俱有绿杨城廓之概。五山区在狼山麓,有二里许之市场,傍山接水,盖供游人香客宿食休息之地也,颇饶逸趣,街道新旧俱有,上下驰驱与城区之平坦有别。”3 赵鹏,金艳.气象万千,大观备矣A.周新国.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2.张謇经营南通自治所取得的辉煌成功和骄人业绩,把昔日闭塞落后的旧南通,变成了领先中国、追赶世界的新南通,极大地提高了南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引起了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来通参观者络绎于道,为南通带来了高层的荣誉和舆论的赞美。“通州之言地方自治,继天津而发生”,但其所获成效实较他州县为胜。早在清宣统年间,通州已奉督抚部檄,褒奖通州与上江江甘铜五县为各地方自治模范。4 张謇.南通县测绘全境图序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6-387.1914年北京国民政府重提地方自治,又一次褒扬南通县自治事业为全国模范,张謇特别叫人编辑南通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书以为推介。1919年日本人上冢司考察南通,在以扬子江为中心里写道:南通城内外,商工机关、交通机关、电力公司、电信电话设备、教育、公共机关等,都配备齐全;他特别描述南通出西门外12华里的唐家闸工业区:“眺望掩映在几个烟囱之间的直冲云霄的大生纱厂的时钟台时,我们仿佛现在才为宏伟的四周的光景而感到震惊。沿河的一条街,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异常热闹。河边停泊着数百艘民船装卸着货物。所见这般光景,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活动着的,又是现代化的。”5 野泽丰.日本文献中的张謇和南通A.严学熙,倪友春.论张謇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52.192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到南通,称赞南通教育的先进,且“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6 邵耀辉,王倚海.张謇与霍华德建城思想比较研究A.周新国.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89.。1921年英国人劳德在海关十年报告里写道:“通州与中国内地城市不同,除了街道比较狭窄外,一切都像上海的公共租界。市内有各种商店,西式楼房到处可见。”7 同注6.“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8 羽离子.张謇推动中国城市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周新国.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7.1922年,中国科学社第七次年会在南通召开,下榻于西濠之滨新落成的俱乐部,开会于桃坞路通崇海泰总商会,并参观各项新建设施,与会学者赞扬南通是“中国最进步的城市”。9 赵鹏,金艳.气象万千,大观备矣A.周新国.中国近代化先驱:状元实业家张謇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20.同年,日本人驹井德三、鹤见祐辅先后考察南通,驹井在张謇关系事业报告书里分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介绍南通,盛赞南通住宅区建筑物全是西方式的,路面宽阔,道路两侧种植街树,还建有带湖泊的公园;鹤见在破坏偶像期的中国里盛赞南通俱乐部的经营方式,“一来提供社交的场所,二来提供旅行者的泊宿”,东京也“没有这种俱乐部的生活方式”。他们都在自己的著作里对南通文明进步的速度和现代化程度给予很高评价。10 野泽丰.日本文献中的张謇和南通A.严学熙,倪友春.论张謇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53-154.因交通闭塞而僻处偏隅、一向沉默无闻的旧南通,经由张謇在相当程度上是独立自主地经营的自治活动而一跃走在全国近代化进程前列。“南通事业,如教育、实业、自治、慈善,在在皆有模范之誉”,11 张謇.为南通警政致内务部函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32.在众多方面领先于全国,蜚声于世界,由此得与江南先进的自治城市无锡相媲美,甚且得与张之洞所经营的武汉自治相平列,并且在发展的总体速度和成效上已然超越于该二城市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内轻外重年代里中国东南一隅的社会奇观。二、张謇做到了对南通区域社会的整体性立体型的改造和重建张謇经营南通区域自治,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点到线到面到立体化经营的发展演变过程。他曾这样概述其演变过程:“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謇自乙未以后经始实业,辛丑以后经始教育,丁未以后乃措意于慈善。”12 张謇.拟领荒荡地为自治基本产请分期缴价呈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06.乙未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年中日订立马关条约,他有筹辟海门滨海荒滩的构想,并为通海花布商议办认捐事。辛丑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是年中国与东西方列强十一国订立辛丑条约,他与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筹兴学校、订定课程。丁未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是年他曾为弥补新育婴堂经费缺口而卖字。根据考证,张謇提及的这三个标志性年份,只是说明他从事南通自治事业所包含的三个主要部类及其大体上的先后次序,不可拘泥。例如张謇原本打算在民国十一年(1922)举办南通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这样向前逆推,则张謇起始经营南通自治,当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年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在唐家闸陶朱坝开始实施厂基工程。13 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50.研究史料可知,张謇在初始创办大生纱厂(1896)、通海垦牧公司(1901)、通州师范学校(1902)时,已形成“实业教育救国”的明确理念,但尚未构想对南通区域社会作整体性的改造,当然也没想到要张挂“南通地方自治”的旗帜。后来事业推进,主客观条件逐渐成熟,首先是经营纱厂、垦牧获利,创办师范成功,为其积累了资金、人才和威望,才逐步打出地方自治的旗号。1903年他东游日本考察学习,触发起模仿日本做法,对南通区域逐步施行整体性改造的宏伟构想。清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1年1月),清廷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为张謇主持从事这种整体性的社会改造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他自觉地把自己所经营的一切事业都纳入“地方自治”这个大箩筐。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阴谋称帝、败亡在即,他窘迫出京,从此在中央政权里已无事可为,于是他愈来愈执着和专注于经营南通这个地方村落,始终坚定地高举“南通地方自治”大旗不动摇,使地方自治的业绩越来越显著,南通自治的旗帜越举越鲜艳。张謇在欢迎日本青年会来通参观演说中,较为具体地追叙他的经营自治历程:“二十年前鄙人曾东游考察教育。其时南通之大生纱厂及师范学校已先后成立。创设师范而先之以纱厂者,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惟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兴教育而从师范入手者,师范校乃小学师资所从出,小学乃教育之基础。自东回国后,益专心致志于村落主义。更进而经营交通,遂有大达轮船公司之组织,天生港码头之建筑。又因利用纱厂废弃之棉籽,另组广生油厂,而面铁各厂亦次第兴办。复鉴于棉花之供不济求而经营农垦,十数年来,沿海一带之盐垦事业已推广至十余公司。至教育方面,全县初级小学校亦已有三百余所。又从全般社会上着眼,为老幼残废、无告之民设计,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等相继观成。最近复由全县人民自筑县路,计成宽坦大道三百余里。”14 张謇.欢迎日本青年会来通参观演说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99.张謇经营的南通地方自治事业,包括诸多的方方面面,研究者的罗列也有各种各样。这里我们不妨引用张謇本人在1907年所著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订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议里,对宣统二年以前南通地方自治事业已行、将行之事所作的概要归纳,就可了然南通地方自治事业在清末民初之际全面展开时的巨大规模:“謇,通州人也,请举通州为例。除特设之测绘局、特筹之江岸工程外,如自治范围第五条之第一款为学务。通州于光绪二十七年即设初级师范学校,二十九年始设初等小学校,三十一年始设高等小学校,宣统元年始设中学校、女师范学校。以本年为断,凡已成之初等男女小学校七十处,男女高等小学校四处,师范三处,中学一处。如期教育普及,须更分区建设。按户籍人数,学部章程明定五年后,每二百户一初等小学,应增七百二十五处。即按舆图方里,每十六里一初等小学,应增四百十处。按毕业后十不及一之升级,须高等小学十二处,初中等农工商业学校各一处。其余已成者:教育会,劝学所,宣讲所,博物苑,阅报社。现在筹办者:蒙养院。而图书馆未暇焉。“第二款为卫生。通州之已成者:公园,戒烟会,施药局。现在筹办者:城厢之改良厕所,清洁道路,蠲除污秽。而医院、医学堂未暇焉。“第三款为道路工程。通州已成者:城镇路灯。随时因地筹办者:建筑桥梁,修缮道路,疏通沟渠。而全境改正道路,建筑公用房屋,如议事会场、警察局未暇焉。“第四款为农工商务。通州已成者:三五工艺厂,州城整理商业。现在筹办者:开设市场,筹办水利,改良种植。而牧畜渔业工业学堂,劝工场,改良工艺,防护青苗,整理田地未暇焉。“第五款为善举。通州已成者:恤嫠、保节、育婴,义仓积谷,救火会,义棺义冢。现在筹办者:保存古迹。而救贫事业,贫民工艺,救生会未暇焉。“第六款公共营业之电车、电灯、自来水,需款尤巨,不能强图,更不暇及。“若施于地方之国家行政费最巨者莫如警察,次则审判。事虽属国家之政令,款亦出地方之人民。通州则巡警传习所、巡警教练所、罪犯习艺所,先后已设;改良监狱,正在兴工。”15 张謇.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订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议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77-378.我们从张謇准备举办的“南通地方自治第二十五年报告会”所设的分类展览场馆,也能看到截止民国十一年南通地方自治的广泛成效:实业如农、如垦、如盐、如工、如商之物品陈列;教育如初高小学,如男女师范,如农、商、纺织、医,如中学,如女工,如蚕桑,如盲哑,如幼稚园之成绩展览及联合运动;慈善如育婴,如养老,如贫民工场、游民习艺,如残废,如济民,如栖流之事实披露;公益如水利所建各堤闸、涵洞、河渠、桥梁;交通如所辟县乡干支各道之建设现状;五大部类各有陈列展览之场,报告开会之场,和来宾游览食息之场。16 张謇.自治报告会因灾重展期至民国十六年举办通告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36-464.综上所述,已可概见:张謇所做的南通地方自治事业,涉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政治建设,使南通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在一定意义上也包括政治文明,都在未开展地方自治之前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事实上达成了对南通区域社会的整体性、立体型、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建,使南通在四个文明相互依存、良性互动,人与人之间安定共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协调等方面,走在同时代许多城市的前列,成为那一时代最具活力、最有生气、最宜人居、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城市,中国近代社会一个“新新世界”的雏型,在张謇的辛勤培育和全心经营中蓬勃崛起。他所创造的一城三镇的城市结构和布局模式,与近代西方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想、与今天我们正在践行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均有不谋而合之处,由此他为南通赢得“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丽光环奠定了基石。三、遁居江海自营村落的规划设计监理大师张謇之所以能达成对南通区域社会整体性的改造重建,因缘于他所处的内轻外重的时代,因缘于清廷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使他的自治行为合法化,因缘于他先后具有的科举状元、总办通海团练、总理通海商务、商部头等顾问官、实业部长、农工商部长、水利局总裁等官职头衔以及成功建造纱厂、兴办垦牧、创立师范而来的与日俱增的威信和人望。需要探讨的是,清民之际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尤其是具备前两个条件的志士仁人为数不少,为什么只有张謇一人在他的一生中成就了如许众多的宏业,并达成对通海一带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改造重建呢?据笔者研究,张謇在南通自治过程中显示出他具备以下8个方面的特质。其一,志在利他的人生取向。他认为:“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益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又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17 张謇.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59-360.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关于人生的自我设计有个现成的思维定势,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张謇在1913年应袁世凯之邀到中央政府任职,确曾抱有实现志愿、兼济天下的宏图,“即欲本平昔所读之书,与向来究讨之事,试效于政事。志愿能达则达,不能达即止”,故熊希龄内阁辞职时,他作为阁员并未与总理同进退。18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Z.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81.1915年袁称帝邪念暴露,张告假离京辞职,仕途终止。面对人生去向的抉择,他拒绝了当独善其身的“自了汉”,而选择经营南通地方自治,从而开创了“穷则兼济一方”的人生新道路。他认为,“舜若止是自了汉,作个人事业,人孰附之?”19 张謇.记论舜为实业政治家A.张謇全集第5卷上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1.他认定:“时局至此,若专谋个人之私利,虽坐拥巨万,又何益哉?”20 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2.他推崇有了钱不当自了汉而专诚兴学的武训,自勉勉人“心目梦寐中当常悬一叫化子武训。”21 张謇.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他后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说:“余素不愿仕,而中国政界亦无有为我发展之地者。惟志在求一县之自治,使外人见之,亦知中国尚有人在。”22 张謇.本县农校欢迎暨南学校参观团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7.他“虽不做官,未尝不做事”,不但是为了“报先帝拔擢之知”,23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Z.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73.还因为他服膺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信条,因此他总是教导他的弟子“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24 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5.在公众场合,他仿西汉司马迁“太史公牛马走”而自称“下走”,昭示他愿为地方大众公仆的价值取向。其二,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张謇自述他走上自治南通的道路,与士大夫的使命感、责任心有关。他说:“窃謇自逊清光绪中叶以后,蒿目时艰,于京朝官及疆吏,尝粗有论贡献,迄不获听。知不可为,故虽侥幸通籍于朝,而遁居江海,自营己事。以为地方乃个人所与有责,县治乃国家所由积成。盱衡世界潮流之趋向,斟酌地方事业之适宜,乃以实业教育互相孳乳,忘其薄劣,黾勉为之。”25 张謇.为南通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呈政府文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8-459.又说:“走抱村落主义有年矣。目睹世事纷纭,以为乡里士夫,苟欲图尺寸以自效者,当以地方自治为务。”26 张謇.对于东台欢迎答词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26.“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27 张謇.垦牧乡志A.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90.民国元年张謇会晤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李建言:“中国非真能实行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此比练海陆空为强,究竟有几省能行否?”并说:“有三两处作模范即善,余日望之。”因当时全国包括经济较发达的沿江各省州县尚无有能行此诸事者,故张深怀感愧,立志要在南通试行其事而为全国模范,并为此写下感言之设计。28 张謇.感言之设计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9-390.从此他毕生以振兴南通一方社会为己任,全力以赴,罕顾其他,习为惯常。他曾表白说:“江海野老,厌闻世事久矣。时或迫不得已而有所闻,或迫不得已而有所问,或迫不得已而有所言,胸中辄作数日恶。盖自逊清之季,民国之初,凡所为根本舆论效忠于政府者,屡言之而屡不纳,不如不闻不言,自适村落中之为得也。”29 张謇.敬告全国学生书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03. 其三,通盘规划的整体意识。张謇认为:“凡担任一事,不容不通盘筹划。”30 张謇.对于新政府财政之意见书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35.他身处积贫积弱、列强欺凌的晚清社会,对于国家如何救亡图存,目营心计,曾提出一整套全方位的应对方略。1895年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提出包括兵、学、商、工在内的八大举措;1901年变法平议更是按吏、户、礼、兵、刑、工6部提出42条具体措施,并建议分三步走加以施行。1903年东游日本,他触景生感,从日本按照现代先进理念经营国家和城市得到启发:“日人治国如治圃,又若点缀盆供,寸石点苔,皆有布置。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日人知烹小鲜之精意矣。”31 张謇:日记Z.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2.一边参观大阪博览会,一边思考南通可以借鉴仿行的内容,那时应当已有通盘改造南通区域的宏伟构想。归国后,随着实践的深入,这种构想又得到不断的扩展、充实和完善。他认为建设先须规划,规划先须测绘。32 张謇.督办吴淞商埠就职宣言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1.他非常重视对南通全境进行测绘的工作,认为“欲求自治则必自有舆图始,欲有舆图则必自测绘始。”有了小比例尺的舆图,“然后自治区、学区、警区可得而分,田赋可得而厘,户口可得而查,农田水利可得而修,工商业可得而计矣。”33 张謇.南通县测绘全境图序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6-387.他把自治的全部内容分为三大部类并排定其次序为:“宜先实业,次教育,次公益、慈善,此为三大总。”34 张謇.致张詧函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01.“地方自治条理甚繁,当以实业、教育为先。盖犹孔子富而教之之义,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35 张謇.对于东台欢迎答辞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26-427.他深入探究实业、教育、慈善三者关系,用以指导行动:“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36 张謇.师范奖励约束补助说呈学部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1.,“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37 张謇.谢参观南通者之启事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他论述教育与慈善的关系说:“地方自治以进增社会之能率、弥补人民之缺憾为其职志。而进行之事业,属于积极之充实者,最要为教育;属于消极之救济者,最要为慈善。教育发展,则能率于以增进;慈善周遍,则缺憾于以弥补。”38 张謇.为教养公积社备案事致南通县长书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55.他还特别强调慈善的重要:“慈善虽与实业、教育有别,然人道之存在此,人格之成在此,亦不可不加意。” 39 张謇.致张孝若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50.其四,时至必为的顺序观念。自治事业千头万绪,不可能同时并举,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治标与治本,并考虑轻重缓急、事物之间联带关系和条件是否成熟;否则心余力乏,欲速不达。他认为“教育、实业未易言也,立之有本焉,行之有方焉,次第之尤有序焉。”40 张謇.南通师范学校十年度支略序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8.又说:“事固有必为,时固有适至。必为而时不至则需,适至而事可为焉则决。未尝敢时不至而必为,时至而或怠不为也。”41 张謇.南通图书馆记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93.他一生崇实忌虚,办事总是依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循序渐进。例如在农商部长任上,“私计实业之事万端,我国民智待牖,必有法律而后有准绳,有技术而后有规划,有经济而后有设施;故拟首订法律,次事查勘,次设劝业银行。”42 张謇.请解农商部长职专任水利局务呈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10-311.他经营地方自治也是如此,1905年他追溯往事说:“謇自丙戌后即思致力于实业而无所借。一试蚕桑,八年乃成。乙未、丙申纺厂之设,正以人事乖舛,遂被牵率,非始愿所敢肩任。既营纺事,乃思开拓棉植,是以续兴垦牧。既念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乃导源于师范;师范所传,实孳群校。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乃推波于盐、油、面、皂诸业。”43 张謇.辞谢农工商大臣见招答友函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2.条件不具备时怎么办?只有耐心等待。“天下事又不可求其速效,盖欲速则反不达。余廿年前不能预算有今日,彼时则惟耐劳耐苦,逐渐行之而已。”44 张謇.本县农校欢迎暨南学校参观团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7.1919年他回忆自治过程时写道:“徒以既生为人,当尽人责。本吾所学与吾所志,尺寸行之,不可行则止;世不论治乱,亦无所为厌。”45 张謇.谢教育慈善募捐启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65. 其五,高点起步的开放观念。张謇与儿书有言:“父顷在垦牧,觉得可爱之地、可为之地,中国无过于此者。”通海垦牧公司所围海滩不毛之地,有如一张白纸,可凭任意画图写字;同理,通州正因偏僻落后,可供实业家随心塑造点缀。他认为经营南通必须具有一国的眼光,因为“不能知一国之大势者,不能处一乡。”46 张謇.致张孝若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44.不仅如此,还要有世界的眼光,“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47 张謇.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05.为达到模范一国的目的,张謇对自治各项事业的要求很高,努力博求古今中外之长,结合南通地情所宜,适当超前,糅合而用。“有所法: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亦不必古不必今,不必中国不必外国。察地方之所宜,度吾兄弟思虑之所及、财力之所能,以达吾行义之所安。不歆于人之高且大,不慕于外之新且异;不强人以就我,不贬我以就人。”48 张謇.谢参观南通者之启事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 “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49 张謇.为南通地方自治二十五年报告会呈政府文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9.他特别注重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走非重外而轻中、喜新而厌故也。我之故,以人之新证通之而故有用;中之事,以外之法斡运之而中有师。”50 张謇.运河工程局就职宣言A.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4.要建设一流的事业必须延揽一流的人才。“鄙人向来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哪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51 张謇.女师范校友会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07.于是,为了改良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欧阳玉倩来到南通;为了兴修水利,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来到南通;为了传承刺绣工艺,工艺美术家沈寿来到南通;为了兴建领先潮流的建筑物,培养造就了南通籍建筑奇才孙支夏;为了保存异国的汉文化,韩国文学家金沧江来到并定居南通。一时间南通成为多类杰出专家人才的荟萃中心。其六,捐己为倡的经费观念。办事需用钱,“各国地方自治经费,其所取给在地方税。”但清政府财政枯竭,应付战争赔款尚不及,罔顾其他。张謇也曾多次动过借助地方政府公用款项补助地方公益事业的脑筋,每次都无功而罢。若消极依赖,只能陷入“不自治不可,欲自治不能”52 张謇.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订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议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77-379.的境地。这样他只能依靠自家的力量来办自己所要办的事情。他在南通教育状况序里的一段话道出南通自治在经费上的特点:“通僻左下邑,始一二人而至数十人,俗固塞不易通。力出于一固薄;薄而必欲为,故不得不加慎。慎于财则必寸寸而度其所用,慎于人则必节节而度其所胜。”53 张謇.南通教育状况序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9.他解决经费问题的办法有:集股聚资。用于兴办企业。“实业本带冒险性质”54 张謇.同仁泰盐业公司戊申年说略帐略A.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96.,有盈亏两种可能。采取股份公司形式,自己认购一定数量股份为倡。如被推为总理,则从开办至盈利前不领用公费。取给于国家的公费。如民国元年十月国务院许辞盐政后,以盐政照前总督兼盐政应得之公费6.6万余元,在仪征十二圩、东台、南通各建贫民工厂一所。55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Z.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79.取给于经营实业所得的股息、红利及公费。如1902年以所储纱厂任事以来未支之公费6年本息近2万元,并友人资助万余元,创立通州师范学校。56 张謇.啬翁自订年谱Z.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63.移用私人礼金。如民国元年移用60岁生日宴客费3000元倡建南通第一养老院,民国十一年以70岁生日礼金建南通第三养老院。57 张謇.南通第三养老院开幕启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58.家族、家属私资兴办。如叔兄张詧除在多方面资助张謇外,另建第二养老院于常乐镇。詧、謇妻尤以女子教育为己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即为謇妻徐氏筹资兴办。徐氏为助夫兴学,家事而外,亲自兼营实业,卒以用人失误而损失逾万,悔恨悒郁,致病而死;故张謇称道“徐夫人于女学不翅间接身殉”。58 张謇.女子师范学校市河岸新校开学演说词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8.挚友朋好助资。如友人沈燮均助营纱厂,复助集师范学校经费。又如张勋曾捐助慈善教育银1000元。购置学田为基本产。征集劝募捐献。鬻书卖字。向银行告贷。1921年张謇写道:“综计积年经费所耗达百数十万,皆以謇兄弟实业所入济之。岁丰则扩其范围,值歉则保其现状,不足又举债益之,俟有赢羡而偿其负。謇兄弟之愚以为国可亡,而地方自治不可亡;国即弱,而私人志气不可弱。故上而对于政府官厅无一金之求助,下而对于社会人民无一事之强同。”59 同注49.于此可见张謇筹钱自治艰难竭蹶之一斑。其七,协调政治的保障观念。张謇深知:“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60 张謇.实业政见宣言书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71.政治上的安定,是实业、教育、公益、慈善等一切事业得以建立、保持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南通由于僻处江北一隅,自古非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兵燹罕至,宋代以降雅有“崇川福地”之名。民初军阀混战亦未及之。“吾通之人,侥天之幸,位于江北,居者犹是安于农商也,行者犹是便于交通也,富亦犹耽于优裕,贫亦犹嬉于暇适也。”61 张謇.救济太嘉昆宝常五县难民募捐启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63.张謇充分利用了这种偏安的区位优势,十分珍惜、竭力维护和保持一方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以便巩固和发展他的地方自治事业。他认定自治与统一之间并无矛盾,“以民主国先例言,美国何尝不自治,何尝不统一?自治属各省,统一属中央。属各省者,就所宜分,以竞进内政;属中央者,审所宜合,以后盾外交。事理易明,绝非深奥。”62 张謇.劝南北息争通电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0.所以,他虽然一心只在经营南通地方自治,但他没有试图把南通独立于中央政权控制的版图之外,没有造成割据称雄的独立王国;相反,中央政权的法律、政令和权威在南通得到切实的奉行,各项带有首创意义的事业,其目的都在于“模范一国”。他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取地方政权的职能而代行之,在相当程度上以“绅治”取代了“官治”,但他没有试图取消或对抗地方政府,而是注意尊重和利用地方政权的余威,来推行和促进他的各项自治事业。在面对军阀混战,硝烟丛起,有可能威胁到南通自治事业时,他以垂暮之年,积极调动其在曲折的人生历练中积累的人缘关系,运用厚重老到的交际艺术,在剑拔弩张的交战双方之间左右调停,息争劝和,不遗余力。面对这些“非有雅故,即素知名”的“南北当事”,他坦率地指斥:“同胞相杀,战祸绵延。商业凋零,生灵涂炭。凡有血气,谁不渴望和平?”他恳切地劝和:“謇村落支离,骎骎老矣。被发缨冠,不忍同室之斗;举弓射戟,愧无解战之能。敢掬血诚,为民请命。幸共致力,以救颠危。”63 张謇.主和通电A.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45-446.在他的反复不懈努力下,各路军阀虽然相视为寇仇,但都同他维持着相似的友谅关系,从而使南通的自治事业得以在全国兵荒马乱的大背景下保持安定,一花独秀。其八,勤俭创业的成事观念。张謇认为“天下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皆俭之事也。”64 张謇.致张孝若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72.故其自号“啬公”,治家律己惟俭惟勤。为养成通州师范敦朴校风,1903年他提出从他开始教师概着布衣。65 张謇.致王晋蕃函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1907年又与诸生约:“自今始,每饭率以二簋,一腥一蔬,簋则重之。下走在校与诸生共之,监理、监学诸君与诸生共之,附学十岁之儿子与诸生共之。”66 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2.为节省更多钱财用于地方公益,他一再写信要求管理家务的吴夫人讲求节俭。如1909年写道:“望卿在家加意管理,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须是将债还清,又为徐夫人造成女子学校,又筹足几个小学经费,尊素堂之事方了。”1912年写道:“外间各省扰乱,移学者纷纷,能安居有饭吃有衣穿者便是幸福。余家须一切谨慎、勤俭。”1915年写道:“新妇在家,汝宜为之表率,俾知处乱世、处穷乡居家勤俭之法。”1917年写道:“自今年起,三年内垦牧所收花息全须还债,不足者别业设法凑足之。”67 张謇.致吴夫人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629-630.他耻于“言之不能行”,主张“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认定“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在创办大生纱厂的44个月中,他率领同仁“不顾牺牲目前之快乐,力与患难为敌,久且相安,视烈风雷雨与景星卿云等量齐观”,“而一切用费不及万金,鄙人应得之公费则丝毫未尝支取也。”68 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2-113.他强调“凡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划,须耐劳苦,须自强力”,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20年中,“公司办事人自江知源君以下,早作夜思,晴作雨思,曾无一日辍息,謇亦未尝一日忘此地也。”69 张謇.垦牧乡高等小学开校演说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5.他自幼熟习土木工程,故其对于各项建设事业,从规划设计、采办物料到施工监理,习于事必躬亲,巨细兼管,经常不辞旅途劳顿,周历巡视各项在建工程。他曾对前往通海垦牧公司参观学习的农校学生说:“须知从修庙起,而规地,而筑堤,而浚河,而造镇,而辟入海之淮尾大河:百种经营,一一皆从余心络中穿穴而过。”70 张謇.致农校许生函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3.由于事必躬亲,他常常是“口不辍语,手不辍书,行不辍思,卧不辍虑”,每感精力不济。1911年他写道:“鄙人执役于通州一隅之实业教育,地不相属,每一周历辄二百余里,已不胜其劳。自前去两年常至上海,则奔命尤苦。去年自元旦至除夕,合到家在家计之仅三十九日,而私计之亏损及万。”71 张謇.辞江苏教育总会会长意见书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2.他曾以己为例勉励同仁:“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下走尚未忍言劳也。”72 张謇.致师范缪文功李元蘅顾公毅函Z.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1. 1919年他回忆经营南通自治全过程的辛劳时不胜感慨:“自投身实业以来,举所岁得,兄弟次第经营教育、慈善、地方自治、公益事业。凡所当为者,自无至有,自塞至通,自少至多,自小至大。既任建设以谋始,复筹基本以虑终。乡党戚好间有助者,将伯之呼从未敢出南通一步。此区区不欲依赖他人之心,辄欲随一事而矢诸百年以后。是以行年七十不敢自暇逸,几与老而务得夜行不休者等。”73 同注45.这是怎样一种“一息尚存,未敢或息”74 张謇.呈报南通地方自治第二十五年报告会筹备处成立文A.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 8.的可贵精神境界啊!四、中国古代关于“理想社会”思想遗产的传承人和实验家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自由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向往富裕幸福的人民。溯自先秦以来,历代志士仁人为营造理想社会尽心设计,美好幻想时见于史书典籍。礼记礼运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75 礼记M.陈戍国.四书五经上C.长沙:岳麓书社,1991.513.孟子梁惠王写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解析卷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分式》定向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 药店制定的药品质量管理制度测试题(附答案)
- 急危重症护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 宜宾丝丽雅股份有限公司校园招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及参考答案1套
- 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辆在生物质能设备厂运输领域的市场需求与应用报告
- 基础强化沪科版9年级下册期末试题标准卷附答案详解
- 解析卷四川荣县中学7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 概率初步同步练习试题(含解析)
- 2025至2030年中国蜜蜂养殖与深加工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版农业机械设备租赁及技术支持合同
- 2025版商铺装修与物业精细化管理及增值服务协议
- 医疗器械经销商管理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册词性转换1-14单元
- 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纪念抗战胜利主题班会
- 非居民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尽职调查管理办法
- 拓扑优化教学课件
- 孕期营养需求指南
- 智能分拣与无人配送技术
- 塑胶件基础知识培训
- 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在生长
- 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内容课件
-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