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说课稿.doc_第1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_第2页
故都的秋说课稿.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说课稿王颖超-河北栾城中学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下面我将按照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七部分来完成说课。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二、学情分析故都的秋在高一第一学期讲授。通过初中阶段和本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学习,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指点。由于本文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培养朗读感悟。能力目标:学习抓景物特征写景,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分析景物特点,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并体会作者当时心中的孤寂、悲凉。四、教法学法教法 诵读法。美文需美读,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以此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讨论。 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整理描写秋景的诗文) 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课前预习阶段采用自学整理法完成具体预习任务: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上主要采用诵读感悟法、 圈点勾画法、 讨论探究法 。在教学中将这些方法融在一起,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收获知识,体验求知的乐趣。五、教学过程基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拟定,本课安排一课时(50分钟)。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课堂导入 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我准备用5分钟完成。幻灯片放映秋景图片,学生概括图片特点(可以引用诗句来评价),“自古文人多悲秋”,带领学生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显示课题)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生齐声诵读。目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反馈课文预习情况,学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课结束后板书课题故都的秋(二)初读课文,读出感受。此环节准备8分钟完成。作为一篇美文,它是不厌百回读的,我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一起来听录音,设置第一个问题: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出:清、净、悲凉。师板书。(三)再读课文,读出画面。 这一环节我准备12分钟完成2分钟快速浏览,设置第二个问题:郁达夫对秋的执著情感可以用文中哪些文字概括?不辞千里,愿舍弃生命。明确对这古都秋景集中在第三到第十一自然节,跟随作者一起来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情。速读,设置第三个问题:试着归纳画面,每幅画面最好用四个字来归纳!小组间合作探究:找到最好的概括方式,给三个组机会展示答案。目的: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板书要点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四)细细品读,品出秋情(合作探究阶段)这一环节我准备20分钟1、作者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都是跟秋有关的,五幅画面都带着浓浓的秋味,即清、静、悲凉的味道。设置第四个问题:画面中是如何体现这秋味的?同学们任选一幅画面进行赏析,赏析的时候注意抓住修饰语,来分析文章中哪些地方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清净悲凉的特点的?提示:用“运用了手法,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示例:“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从色彩的角度来描绘又是冷色调,突出故都的秋清的特点。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同样从色彩的角度来描写故都之秋的清,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寂与淡淡的悲凉。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明确:a. 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b. “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多媒体出示一资料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1926) 说明:请学生注意资料中加点的词。“辞”易勾起离愁别绪,“落”易感出衰落凋零之情,因因枣子坠落容易逗出作者的悲情,也就“最怕听”了。更何况写作故都的秋一文时,作者的长子龙儿因患脑膜炎早夭了,所以,此时作者再次见到这枣树、这枣子,心情的沉重与悲伤已不能与1926年相比了。目的:复习写景的手法,规范答题。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2、秋景无所谓悲喜,或悲或喜的是人,景因情生,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高兴时,“看山山欢笑,观水水起舞”;人悲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呈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这是为什么? a. 生讨论后一个一个回答。b. 师总结:主要由郁达夫的个人遭际和社会风云决定。自小体弱多病,幼年丧父,中年丧子,颠沛流离,命途多舛;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这是第五个问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写作背景、个人经历的理解。(五)教师小结这一环节我准备用3分钟完成学习本文目的:通过对文中所选取秋景的分析,体会古人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特色,郁达夫观故都的秋,秋皆着上郁达夫的悲伤的主观色彩,同这就是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作业:课后练笔把课文中的情景仿写句子,或成一首小令亦或现代诗。 清晨,端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 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 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 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作业设计目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写作能力。六、故都的秋板书设计故 清 秋院 手法 都 秋槐 色彩冷暖 情景交融 的 静 秋蝉 声音 以情驭景 眷之秋 秋雨 感官 以景显情 恋情悲凉 秋果板书设计理念:简洁实用、重点突出。 七、教学效果预测:本节课设计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