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王守仁(- 年)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筑室阳明洞,学者称阳明先生。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以下简称全书)三十八卷传世。弘治十二年(年)进士,任刑、兵部主事。因在反对宦官刘瑾的斗争中失势,廷杖四十、由 赐二甲进士出身,兵部主事 而被贬谪为 贵州龙场驿丞.不久,刘瑾伏诛,王守仁得以复出。后以原官改升南京鸿胪卿,以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过农民起义,所谓 破山中贼 ,后平定宸濠之乱,升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年)兼左都御史,出征思田少数民族起义,第二年死于归途。前面说过,王守仁生活的时代是政治、经济空前动荡的时代。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 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 的局面, 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 王守仁认为,政治、经济的动荡是由于道德沦丧,而道德沦丧是由于学术不明,学术不明是由于朱学的流弊所造成的。于是,他以 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 为己任,从攻讦朱学入手,企图另辟蹊径,从思想谋略上解救明王朝的统治危机,为当时的社会探寻一条新的再生之路。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王守仁潜心探索心学理论,最后完成了心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根据王畿的记载,叙述了王守仁学术的创立过程: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按照这个意见,王守仁的哲学思想是经过三次转变后形成的。这种转变,一方面与他的政治命运相伴随,另一方面也与对朱熹思想的认识有关。我们着重看后一方面。王阳明早年就开始接受朱熹思想,他曾向吴与弼的弟子娄谅问学。开始他遍读了朱熹的著作,后来发现朱熹思想的矛盾,即所谓 物理、吾心终判为二 ,由此产发了在事事物物上穷理,如何能明吾心之明德的疑问。年谱?阳明集要上说: 过广信,谒娄一斋谅,语格物之学,先生甚喜。以为圣人必可学而至也。后遍读考亭遗书,思诸儒谓众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因见竹取而格之,沉思不得,遂被疾。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在以陈献章等人为代表的心学思潮已普遍流行的背景下形成的。他从娄谅学格物之学,表面上是遵循朱熹穷理的路子,然而实际上,娄谅已受吴与弼的影响,其格物之学已带上心学的色彩。吴与弼的大弟子之一胡居仁说: 娄克贞(即娄谅)说他非陆子之比,陆子不穷理,他却肯穷理。公甫(即陈献章)不读书,他却勤读书。以愚观之,他亦不是穷理。他读书只是好圣贤言语来扩己见,未尝虚心求圣贤指意,舍己以从之也。 还说: 娄克贞、陈公甫分明是禅学。 按照胡居仁的说法,娄谅 穷理 已不是朱熹的原意。可见,尽管王守仁最初向娄谅问学,表面学朱熹学说,然而实际上却是在心学的影响下开始治学的。 全书卷六答储柴墟。 居业录卷一。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湛若水的很大影响。湛若水是陈献章的弟子,王守仁在谈他的思想形成时,却从未提过陈献章。王守仁三十四岁(即弘治十八年,公元年)时,在京师开始 授徒讲学。 当时许多学者认为他 立异好名.然而时为翰林庶吉士的湛若水却与他 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此后,王阳明虽与湛若水 所见时或不能无小异 ,但志向则同, 如两人同适京都,虽所由之途间有迂直,知其异日之归终同耳。 他们共同提倡心学,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成为心学思潮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三十四岁开始讲学时,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虽然他在别湛甘泉序中说: 某幼不问学,陷溺于邪僻者二十年,而始究心于老释。赖天之灵,因有所觉,始乃治周程之说,求之而若有得焉。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遇 ,实际上他的心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还在以后。按照年谱记载,王守仁在开始讲学时,也只是倡导人们 先立必为圣人之志.虽然他在 遍读 朱熹著作之后,认识到朱熹思想存在矛盾,又经过 出入佛老 , 渐悟仙释二氏之非 ,然而,究竟何者为 圣学 ,还没有形成完整而明确的见解。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思想的矛盾的揭露,和陈献章、湛若水一样,都是从方法论入手的,但他比陈、湛二人更加彻底地克服了朱学的矛盾,也更加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朱熹的心学思想。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其根本目的是明吾心中之 全体大用 ,即 明明德 ,但他的方法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据王阳明自己说,他曾按照朱熹的说法去格物,但 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后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停留的三年中,思想产生了变化, 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王守仁与朱熹一样,也提出 圣人之学 ,其根本目的也是让人们明心中 全体大用 ,但他却从方法上克服了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他认为朱熹的 格物穷理 的方法, 支离决裂.按照这种方法穷年累月地去 格物 ,繁难而无效,只能 劳思致疾 ,或者成就记诵词章之学,充其量得个 义袭而取 的功夫,与自己身心无益。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要在自家身心上下功夫的心学方法。王守仁对朱熹思想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认识得很深刻,他说: 吾说与晦庵时有不同者,为入门下手处有毫厘千里之分,不得不辩。然吾之心与晦庵(朱熹)之心,未尝亦也。 王守仁非常恳切地强调自己与朱熹的根本目的没有不同,只是如果按照格物致知的方法作下去,就可能南辕北辙,达不到求 圣人之道的目的。他认为朱熹的用心是值得敬佩的,目的也是好的,只是用功的方法错了,因而背离了 圣人之道. 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 在王守仁看来,能够以心学纠正朱熹方法的错误,不但大有功于圣人,而且大有功于朱熹。由此可见,王守仁对朱熹的批评是非常中肯的,他认为朱熹的错误不过是 君子之过.王守仁与朱熹的矛盾是 求道 的矛盾,是思想上的矛盾,他们都是杰出的思想家,是可以站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对话的精神挚友。 年谱。 全书卷四答甘泉。 全书卷七。 传习录下。 传习录上。当然,如果我们站在一个较高的哲学层次上去看待王守仁的思想,就可以发现,他与朱熹的分歧,不像他自己所说,仅仅是方法的不同,还有本体思想的不同。朱熹把为学的内容很精炼地概括为: 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 他想把心与理合一,并且提出了 心与理一 的思想。然而,由于他把 物理 与 吾心 作了内外之分,因此朱熹本人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朱熹的失败在于他的哲学思想的理本论的不彻底性。他一方面强调 心与理一 ,而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散在万事,这样就很容易导致 心理为二 的结论。王守仁非常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晦庵谓 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王守仁认为朱熹虽没有认定心理为二,但由于说法不直接明白,因此很容易导致 心理为二之弊.在王守仁看来,要避免 心理为二之弊 ,就要明了 心即理 的道理,也就是说,应从 理本论转为 心本论.在批评了朱熹的 理本论 之后,王守仁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的 心本论 的思想。他提出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 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 本体论上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由于王守仁把朱熹的理本论转为心本论,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克服了朱熹思想体系的矛盾。按照黄宗羲的说法,王守仁学成之后,其思想又有三变。大体经历了 一意本原 、 致良知 、 开口即得本心 的三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不断发展,不断成熟,越来越彻底,越来越简易。他的 知行合一 说早在贵州龙场时已经提出,其后发展为 良知说 ,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所谓 本心 说,是王守仁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一般认为,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来自陆九渊,故称陆王学派。然而从理学至心学的演变过程来看,它还同朱熹哲学有直接关系。他克服了朱学本身的矛盾,又继承了朱熹哲学中的心学思想。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王阳明继承了陆学,但他的心学比陆学精致得多;克服了朱学的矛盾,其心学比朱熹彻底得多。他把陆学的简易工夫和朱学的精致论证融合一体,兼取其长。这样,就形成了他的心学既有简易的工夫,又有精密的论证的特点。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还受到佛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