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元 论《庄子》之“虚” 6680字2doc.doc_第1页
刘文元 论《庄子》之“虚” 6680字2doc.doc_第2页
刘文元 论《庄子》之“虚” 6680字2doc.doc_第3页
刘文元 论《庄子》之“虚” 6680字2doc.doc_第4页
刘文元 论《庄子》之“虚” 6680字2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庄子之“虚” 刘文元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49)提要:与先秦其它著作相比庄子之“虚”独具特色,其贡献在于建构起虚的形上本体论并将之落实人间以解决“天下尽殉”的异化问题,从而完成逍遥游的最后一环。通过解读庄子内七篇可知,虚是逍遥游之前提,它一以贯之于全书是其基石。庄学实为虚学、心学。关键词: 庄子 虚 道 心 基石 道家实为虚柔派,重虚、退守是其特色:史记云“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吕氏春秋不二云:“子列子贵虚。”从上可知同为重虚但先贤更多将虚作为术而言的,而我们认为庄子将虚提升为道境。如果说一定要在庄子中找到一以贯之之字可强字为“虚”,它是该书之基石。本文试揭示之。一 论前庄子之“虚”虚,甲骨文无收,篆文从丘,说文丘部云:“虚,大丘也。.古者四邑为丘。”而说文又云“丘,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其分析字形是附会丘的篆文,但说人居于丘则正确: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曰:“虚,叚借为居。” “故丘本义为建在高地上的废窑包”1 p127。王先谦庄子集解引郝懿行注曰:“虚读为墟。墟里,人所居,因借为居字。”康熙字典释“虛,空虛也。”尹知章注“丘,大也。” 故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为空虚。”(说文丘部段注)综上,虚的基本义为居,为墟之古字,引申为空虚。统计先于或同于庄子时代之典籍可知:尚书孟子无虚字,虚在诗经4现、左传25现、论语2现、墨子19现。以上著作虚字绝大多数为基本义和引申义而无一与哲学相关。虚在作为道家源头的周易里始与哲学相联系。虚在周易里9现。周易的贡献在于:其一,第一次将虚提升为天地间普遍规律并要求人则之:“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卦)“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其二,第一次将虚组合成双音节词即“盈虚”;其三,第一次将物理性的空虚义转化为与美德相关的谦虚之心即开拓出虚的第三层义,如周易正义注“君子以虚受人”为“空虚其怀”。虚在道德经5现。道德经承绪周易,其开拓处在于:其一,“虚”字全是引申义;其二,提出“虚静”、“虚心”说影响深远:“致虚极,守静笃。”(16章)“虚其心,实其腹。”(3章)其三,开拓出“虚”的第四义即与“道”相联系:“天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16章)其四,老子将“虚”作为观道方式:致虚是为观“复”,“夫物芸芸,复归其根”(16章)。可以说道德经初步(之所以称为初步是因为其使用概念还停留在具体物象如“天地”等上而非高度提炼的抽象范畴)将“虚”指向形上层及修养论。 二 论庄子之“虚”庄子对“虚”情有独钟,据统计“虚”字共61现,它有以下特色:(1)以“虚”数量多少计,人间世最多为7次,其次为天道6次、秋水5次。我们发现这三篇就其篇名与内容来看恰好是讲宇宙最重要的三极天、地、人的。人世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先秦诸子说天论道也是为现实服务的,故人间世里“虚”最多;更重要的是在人间世中庄子第一次将虚与道直接关联:“唯道集虚。”也第一次指出道、虚、心、气的关系:“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并指出人复道之可能。(2)以虚在庄子内、外、杂篇出现频率计,内篇为13次,外篇为31次,杂篇为17次。在内篇除“虚室”两字联用成词外,其余虚全为单音节字,而外杂篇则出现众多合成词如“虚心”“虚静”“虚无”“太虚”等。按照单音字在先合成词在后的汉语形成规律,可推出内篇先成书而外、杂篇次之。以虚而言,庄子在内篇人间世中完成了虚的形上体系建构,而天道秋水天运等外、杂篇则从宇宙、自然等方面来补充。(3)若将虚分本义、一般引申义(虚空、乃至虚假义)、与美德相关、与道相关四义,则庄子之“虚”具本义的有5次,其中有2处与道相关。若去此2处虚的基本义在庄子中只占5%;具第二义约22次,具第三义达9次,具第四义约25次。以天道统人道、以人道归于天道是庄学特色,所谓“庄子蔽于天(道)而不知人(为)”(荀子解蔽)是也。故虚的第三义又与道相关,所谓“性修反命,德至于同初(道)”(庄子天地)是也。如此可将之归于第四义,再将具基本义的2处加上,这样与道相关的“虚”就有36处占总数60%,远超第一、第二义之和。这正是庄子的独特之处,其后的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具道家色彩的书均无此特色,如淮南子中虚虽达95次之多,但一来其文字比庄子要多得多,二来指向道的“虚”约9次且多是对老庄之申说。如此看来庄子重虚是有意为之。 三 庄子对“虚”的贡献 我们认为,与前贤相比庄子对“虚”的贡献在于:其一,进一步扩大虚的应用范围,创造出众多新名词如“虚静”“虚无”等;其二,在老子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虚”的本体论建构,以虚论道;庄子中“虚”初步指向形上义的有4处,全是承继周易“盈虚”说,如“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通过观察自然得出宇宙准则即虚为宇宙、道德之根本,天道指出“恬淡虚静寂寞无为者”为“道德之质” 、“万物之本”,并表示将虚作为普遍规律去理解:“言以虚静推于天地。”(天道)因天地万物、道德都是道之用:“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天道)由此可上溯至本体之道,在此基础上庄子将虚提炼为“太虚”、道从而完成其本体论建构,如列御寇云“太一形虚”、秋水云“道无始终,消息盈虚”、知北游云“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林疑独注:黄帝之休,大道也)。 其三,以虚作为拯救“天下尽徇”的异化之药,将外在之道转化为心道,最终完成人生论建构。庄子认为 “自三代以下莫不以物易其性”(骈拇),人“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徐无鬼)我们认为庄子解决“天下尽殉”的异化问题的全部奥秘存在于“虚室生白”(庄子德充符)这句中。它与房子、造房有关。人类首先居穴:周易系辞下云:“上古穴居而野处。”诗大雅绵云:“古公亶公,陶复陶穴,未有家室。”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古人穴居主穿土为穴以居人也。今河东人尚多有穴居者。”颜师古为唐人,可见至少在唐代还有此俗。“古人造穴时在高地挖坑,上覆盖树枝、兽皮,两侧向阳留口。“1p127盖树枝兽皮等以防水遮阳,留口是为供人出入并通气流。同样地,在地面造室能居人是因为其内空虚但也非需要完全空虚,要有壁窗等作为支撑但也不能完全堵实,否则光线无法透进来(生白),如此虚才能成为房,人才能居于其中。庄子是否一定受穴居启发而得出“虚室生白”之结论尚不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以室作喻他一定受到造室技术之启发,而这足以解决异化问题 首先,人将实土之虚(丘)挖空而居其中却因逐欲以满足生命的欠缺而将心填实、填死,庄子称为“心死”:“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所谓“死者,袭焉而不化,执焉而不移者也”(成玄英疏),心死则滞于大化流行而与道阻,而庄子认为心本与道通,“通于万物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天地)但因受外物牵引迷而不返,人自远道,故人需将本已填实的死心点点挖空,如此灵动之心才有重新跳动的空间此即庄子称为“灵台”之“台”、“灵府”之“府”。逍遥在于去累,而无欲则无累,故需虚空情欲、名利心、生死心等。 其次,虚室能生“白”除了“虚”外还要有墙壁屋顶等支撑物,同样的,人见道也需要精神支撑即“灵台者有持” (庚桑楚)、“灵台一而不桎”(达生)以保持强大内心来对抗异化之根源即外在的物感人和人内心的好恶无节:“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礼记乐记)。庄子认为唯“内保之”才能“外不荡”(德充符),为此提出“气也者,虚而待物;虚者,心斋也”之说即将心无限开放、虚空使之如气流通无滞无限广大而与道通:“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其名为同帝。”(刻意)帝即道。如此道可汇集于心中:“唯此真道集在虚心。”(成玄英疏)心因虚而居,道因虚而重返于心,人因虚而突破有限而重返无穷道境:“道将为汝居。”(知北游)如此虚心则是道:“虚即为道矣。虚者道之所在。故曰唯道集虚。”2p63总之,庄子的虚、心斋是剥离、洁净,是“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的做减法功夫。虚的主体、对象均是己,所以虚实为虚己、虚己心。虚是得道之方:“虚室生白”(庄子德充符),成玄英疏“虚其心室,乃照真源”,真源即道;又是逍遥人世之法:“心中能虚则无往不适也”(陈景元注则阳)、“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如此庄子完成了其人生论建构也即逍遥游的最后一环。四 以“虚”解庄庄子内七篇被公认为庄子自作,故以“虚”解之。逍遥游主旨或云为至人无己:“其实一部庄子归根结底皆所以明至人之心。”3p350或云“逍遥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是天籁、齐物之论。” 4 p85我们可追问无己、平等观、齐物论的前提又是什么?平等观、齐物观皆由心造,故唯有虚出自我中心观念、去其拘心才能顺任自然即无待而逍遥。故逍遥游乃至庄子的主题是虚己以逍遥。庄子以许由、肩吾、惠子例明之。 齐物论的主旨钟泰认为是“不过当、不违则”5p26;释德清则认为是“了无人我是非之相”;徐晓认为是“吾丧我”6p36。我们认为诸说缺少一个前提即怎样才能不过当不违则、了无人我是非之相、吾丧我?陆树芝认为本无是非言论,一切源于成心;虚明为本体,人必须清虚才与道为一。7p11故我们认为此篇的主旨是虚己有限心即我执而朝向无限大道以超然物外。具体说来南郭例说明要虚私我来达到天籁;朝三暮四例说明虚出有己之心应任自然安排;梦饮酒例说明虚出执著现实心视人生如梦;罔两之影说明人本无自性故需虚洁有我之心不妄定是非言论;庄周梦蝶例说明唯虚出执著于形骸之念方可物化而通道境:“无我故不拒绝,物化故不失我。”5p63逍遥还要养性不以世务伤神:神为生之主。“养生主的主题如篇名所说即养护生命的主宰。主宰者,精神也。”8p69那养生的前提为何者?故养生主主旨是虚出有为心、循虚道以养生。“虚无之道所以养其神者也。”(褚伯秀注养生主)庖丁解牛例子喻若虚己顺物理而为则可养性;右师之介、泽雉例说明因不能虚出贪欲心则受其害;老聃死、薪尽火传说明若圣人不能虚情明死则不能虚静参化让性长存。人间世主要讲虚己以游世,是逍遥游在人间的实践。其功夫是心斋、坐忘即虚心。人世险恶,“苟非虚而待物,少有才情求名之心则不免于患矣。”(释德清注)颜回例说明与统治者相处最好方法是心斋即虚去名智心,如此道才会汇集于心;公子高出使齐国例说明与君主相处有阴阳、人道之患,唯虚心安命、忘身方才解厄;支离疏例说明虚心乘物、与物泯化乃得神全;颜回为太子师例子说明与储君处难,方法是虚己以顺应物性与之委蛇;社树例说明要虚出争抢之心,无用乃为大用。德充符章主要讲虚出习心方可识德。王骀例说明虚出逐物心、生死心而超脱;无脚趾例申说孔子因不能虚出好名心故不识死生一体、是非平齐;申屠嘉例说明执政者不能虚出歧视心故不识天人;哀骀它例说明虚形骸心能全其德;惠子与庄子讨论例说明唯虚情炽心,方可德充其形。应帝王讲得道真人应世为帝王虚心无为而治以彰显大道之用。“无为则游于虚,有为反有大害。”7p88肩吾见狂接舆、无根问无名人、阳子居见老聃、列子师壶子、混沌例说明治天下要虚有为心、居功心、主宰心、矜名心、知巧心。大宗师讲真人因虚而得道境。坐忘、“三外“等均是虚的途径。若视成为人为大喜而呼则是有碍大化流行;人要观化、参化、安化如此能恒久而在。本章以大量篇幅说明真人能虚去得失心、妄念心、杀戮心、虚荣心、有为于天下心、恋生心、仁义心等才能通大道。钟泰认为“内七篇则反覆发明内圣外王之学者也。”5p2但此说也需前提。而通过上述分析,内七篇皆是虚在不同层面的展开可以“虚”贯通,外、杂篇也如是。哲学建构不可能无限倒退,故我们认为庄子主旨以虚己以逍遥为好。虚己是逍遥之前提心理条件,它一以贯之于整部庄子之中是其基石。庄子之学实为虚己哲学、心学。 五 对庄子虛学的反思(1)庄子之虚学目的是放下人成为人的高大心理、自我中心意识最终虚己以参化即参与到大化流行(道)中去,若人认识到生命可以朝向一个比尘世更广阔、更纯净的世界,生命就有可以从物质的世界、从外在的层层包裹里突破出来,如蚕在无缝的茧中咬开一个缺口,从而让生命透气,进而能提升生命。(2)庄子虚学产生背景是面对黑暗世界庄子不认为人能在尘世中找到精神安顿处,从而在内心开拓出纯净的世界以与外在世界相对抗。他需要否定现实才能让自己不被同化,才能建立别样世界来。庄子注定是孤独的精神守望者。对黑暗现实的痛苦而深沉的感受是庄子人生哲学即虚学的起点,它开始于对人的现状的分析。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人之所以要虚出那么多的东西,是因为在庄子眼里人是“不祥之人”(大宗师):现实世界的丑陋、污浊等种种不堪使人不祥;人自身的卑污、人对人的战争、人相食于人(庚桑楚云:“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等等事实让人对于人实为不祥;就连人自身最宝贵的、最本己的生命只是气之聚散,不为人所有:“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气是真实的、惟一的、不变的本体,而肉体是暂时的、无定性的、虚假的。人自身对人而言也是不祥的。 (3)庄子“残酷”的否定现实以及人自身目的是为使人回归纯净、齐等、自在之道,从而让生命重新新鲜起来,将已死之心复活,让生命突破其局限而朝向高远之道:逍遥即消摇,消摇即做虚的功夫使之进入道境。因为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是人自己将通道之途阻塞。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