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亭、台、楼、阁.doc_第1页
古建筑 亭、台、楼、阁.doc_第2页
古建筑 亭、台、楼、阁.doc_第3页
古建筑 亭、台、楼、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楼阁的形象资料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和画像砖,在以后历代的绘画中也表现了许多楼阁形象。现存最早的楼阁是建于辽统和二年(984)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唐宋以后楼阁建筑使用的领域日渐广泛,从功能上可分几类:宗教楼阁。楼阁内常供奉高大佛像,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如独乐寺观音阁、承德普宁寺清建大乘阁等。某些大组群的配殿也常是楼阁,以其高直的体形与大殿的横平体形取得对比。文化楼阁。以楼阁作为储藏图书、经卷之用。如明代浙江宁波天一阁,储存四库全书的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文津、文澜、文溯、文汇等阁。军事性楼阁。如城楼、箭楼、敌楼、城市中心的钟鼓楼等。游赏性楼阁。取其高耸,可登临远眺,观赏风景,同时也可成景。如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等。居住建筑中的楼阁。大部分楼阁都具有不止一种的功能。一般宗教性、军事性的楼阁平面较为简单,多体量高大、宏伟壮观,如耸立在高高城墙上的城门楼、城市中心的钟鼓楼等。游赏性楼阁平面轮廓较为复杂,在正方、长方、多边形的基础上,每面又可向前凸出,屋顶随体形高低错落、互相穿插,出现了十字脊、丁字脊和若干个大小不同屋顶的组合,此起彼伏,艺术效果突出。民居中的楼阁风格北方以严整取胜,南方以自由见长。楼阁的体量、体形更要考虑到它所处的环境空间的大小及环境气氛,如北京清代颐和园的佛香阁建在轮廓较为单调的万寿山上,面临开阔的昆明湖,阁体高大敦实,八角三层,是环境的控制中心,与山形协调,丰富了万寿山的轮廓线。中国游观性小建筑,又称亭子。最早的亭子可能出现于南北朝时,隋唐以后亭子已成为宫殿、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明清时期园林中亭子的数量很多,造型也很丰富。其平面多为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菱形、扇面形、十字形等,有时还可组合成其他形式,如双菱形、双圆(连环)形等。亭子的屋顶以攒尖顶最多,也可应用其他屋顶形式及其组合变化,如歇山顶、十字脊顶、双圆相套攒尖顶等。它们有单檐与重檐之别。亭的艺术风格北方与南方有所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檐轻灵,翼角高耸,造型活泼秀丽。亭在园林中,既要能成景,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又要能得景,吸引人们驻足,所以亭的位置经营特别重要。古代匠师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有的可供人饱览山景,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等亭;有的可供人沐浴清风,如苏州园林中的“荷风四面”、“月到风来”等亭;有的供人欣赏水景,如“观瀑”、“听涛”、“饮绿”、“洗秋”等亭;有的亭以借景取胜,如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将报恩寺塔(见苏州报恩寺塔)借入本园等。它们同时也是从其他景点观赏的目标。亭与廊、墙、桥组合在一起,更可造成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广西三江的程阳桥等。广西三江程阳桥亭、廊、桥的结合中国古代建于水边的观景建筑。战国时建于高台之上的敞屋原被称为榭。榭从射,有军事建筑的意义,也有观赏的作用。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多有“高台榭、美宫室”,“层台累榭”的记载。汉以后,随着高台建筑的消失,建于高台的榭就移到了花间水际,成为园林中供人休息的游观建筑了。水榭多从驳岸突出,以立柱架于水上,建筑多为单层,平面或方形或长方形,结构轻巧,四面开敞,以得取宽广的视野。临水的一面,常设座凳栏杆和弓形靠背,称为美人靠或飞来椅,供人凭栏而坐。江苏苏州拙政园芙蓉榭中国纵长、有顶的建筑。又称廊子。附在主体建筑外侧的称廊庑;独立设置、连接各栋房屋的称游廊。廊子可以围成院落,组织观景路线,创造各种有趣味的空间环境,在宫殿、坛庙、寺观、园林、民居中使用很多,其中尤以园林中的廊形式最多。廊的个体形式,有单廊、复廊、暖廊、半廊等。单廊有的两侧开敞,有的一侧有墙,墙上常开窗,另一侧开敞,后者在唐宋时期的建筑群中使用较多。复廊很宽,中间砌隔墙,形成两条平行的单廊,隔墙上多开窗或门。暖廊是带有扇或槛墙半窗的廊子。半廊是依墙而建的半边廊子。广东番禺余荫山房之廊桥廊的作用主要在空间组合方面。可以用廊把分散的建筑群围成一个整体,例如北京颐和园的前山,自中部排云门向两侧伸出长廊,使山上的多组建筑被围成一个整体,对中轴线上的佛香阁至排云殿的建筑群统领全局的地位起了烘托作用。还可以用廊子把单栋的建筑串连在一起,形成一进进院落,造成或紧凑或疏朗的不同环境气氛。廊子在私家园林中更为自由活泼,布局迂回曲折,时而爬山,时而涉水,起着导向作用。造园匠师还利用廊子空透的特点增加景物的空间层次。例如苏州拙政园的波形廊,左右盘错,高低起伏,人行廊中,景物变化纷纭,层出不穷。苏州沧浪亭和怡园的复廊则利用漏窗透景,使廊子两侧的景物交相辉映,对园林意境的形成起了点染作用。中国园林中,靠山崖修建的半面廊和半面房子。前者称为崖廊;后者称为厂,俗称披屋。在古代,人们曾利用山边岩石突出处建屋居住,造园匠师把它移植到园林中,以追求自然野趣。以后又进而靠墙建造半边的亭、廊。苏州小园“半园”的山池院墙,即建有半亭、半廊和半堂、半榭。苏州拙政园的东部也建有一座半亭,网师园南端庭园中使用了半廊,这都与崖廊和厂具有同一构思。中国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其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最早的城墙遗址发现于河南淮阳平粮台和登封王城岗,属龙山文化,当时可能已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各地城市绝大多数都建有城墙。城门和城墙转角处的墙体常加厚,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古代城墙多为土筑,仅在城台、城角表面包砖,宋元时由于火炮的应用,才逐渐在全部城垣外表包砖,明代各大小城市均普遍包砖。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守备图所画箭道城,已表现了城楼、角楼和马面。敦煌莫高窟壁画由北朝至唐宋,都画出了大量城垣形象。现存比较完整的城垣为西安和南京,均建于明初。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城垣图像 城台、城楼和角台、角楼建在城垣的关键部位,具有军事防卫的意义,但它们的平面突出在城墙以外,体型高耸在城墙以上,打破了大段平直城墙的单调,所以也有审美意义。它们是城垣重点艺术处理部位,木结构的城楼、角楼与砖或土筑的城墙形成了形象、色彩、材料和处理手法的丰富对比。它们的高大体量更引人注意,是城内外周围环境的构图中心和大街的对景。城门洞的形制在南北朝以前主要是方首,用单层木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