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更新10-11年 中进高.doc_第1页
知识更新10-11年 中进高.doc_第2页
知识更新10-11年 中进高.doc_第3页
知识更新10-11年 中进高.doc_第4页
知识更新10-11年 中进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内容:1. 请简述TRIZ的核心思想和解题模式。2. 综合应用题?自行列举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说明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应用TRIZ理论给出解决办法。1、请简述TRIZ的核心思想和解题模式。答: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冲突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数目的功能。简单地说,ARIZ第一,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小化,原则是在系统能够实现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系统;第二,是定义系统的技术矛盾,并为矛盾建立“问题模型”;然后分析该问题模型,定义问题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物场分析法分析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接下来,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解题模式应用ARIZ包括以下9个步骤。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 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想要类似的解决办法。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和效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办法2、综合应用题:自行列举生活或工作中的例子,说明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应用TRIZ理论给出解决办法。答:问题的提出:在北方严冬时节,在大客车和小客车的车窗上经常结上厚厚的霜,直接影响了乘务员和乘客观察外部环境,经常导致乘客坐过站,带来乘客出行的不便(在现实生活中,小客车的乘务员以硬币为垫,用透明胶带将一块玻璃固定在靠近的车窗上,在车窗与玻璃之间形成封闭的空间,利用空气不导热的原理,解决了临近车窗结霜的问题。我选择这个课题的目的就是来验证一下TRIZ理论是否真的那么神奇)。问题:如何在不改变车内温度的条件下解决车窗结霜问题。首先,运用TRIZ理论九屏法对客车系统进行分析:其次,找到要解决问题的矛盾(技术矛盾)。 本示例中的主要技术矛盾在于系统中车厢内外温度不改变的情况下,解决车窗不结霜问题,也就是温度不变,改善车内的亮度。在该系统中,空气是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 第三,到TRIZ技术矛盾索引表找到相应解决办法。 经过查找TRIZ技术矛盾索引表,结果如下: 不可改变的特性温 度需改善的特性亮 度32,35,19通过查找TRIZ技术矛盾索引表,找到的对应解决方案是TRIZ理论技术矛盾解决40法中的32(色彩法)、35(性能转化法)、19(离散法),现将每个解决方法的具体内容摘录如下: 32、色彩法(1)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颜色;(2)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透明度;(3)在物体中增加颜色添加剂,用以观察难以看到的物体或过程;(4)如果已经用了添加剂,则考虑增加发光成分。 35、性能转化法(1)改变系统的物理状态;(2)改变浓度或密度;(3)改变灵活性程度;(4)改变温度和体积。 19、离散法(1)将持续运动变成间隙运动(脉冲法);(2)如果动作已经是间隙性的,则改变间隙频率;(3)利用间隙提供附加作用。 第四,试用上述办法来寻找解决我们要解决的技术矛盾。 在32法(色彩法)中,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颜色,显然不能解决这对技术矛盾;改变物体或环境的透明度,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也不能利用;在物体中增加颜色添加剂,也不行;如果已经用了添加剂,则考虑增加发光成分,也行不通。 在35法(性能转化法)中,改变系统的物理状态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把霜的固态变成气态,所以也不行;改变浓度或密度和改变灵活性程度也无法解决;改变温度和体积,我们用热风吹车窗,霜可以融化消失,但停止吹风,车窗又要马上结霜,还浪费能源。目前有的客车在车厢里将汽车尾气排出的余热用于车内取暖,但客车如果夜晚在室外停放,要把车厢内所有车窗上的结霜消除,也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汽车尾气泄漏,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侵害,显然也不是最理想的办法,并且,我们所确定的技术矛盾是在不改变温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19法(离散法)中,将持续运动变成间隙运动(脉冲法)和如果动作已经是间隙性的,则改变间隙频率,不适用我们提出的技术矛盾;而利用间隙提供附加作用,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矛盾新的出路。 我们在中学学习的物理课程中知道,空气不导热,热量是通过空气对流来传导的。利用间隙,将间隙中的空气封闭,可以直接消除对流,这样车内和车外温度差异由于没有对流,就切断了车窗结霜的路径,我们提出的技术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如何制造车窗的间隙?以硬币为垫,用通明胶带将一块玻璃固定在靠近的车窗上,虽然很方便,但不美观。这使我们想到了北方冬季塑钢窗双层玻璃防寒,不但保温,还有效地解决了窗户结霜问题。作业内容:1.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2.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3.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4.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5.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6.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1.产量低、质量差、生态功能弱的林分称为低产林。论述造成人工低产林可能的原因;树种选择上讲,我国人工林面积大,生产力低,有些林分出现树干扭曲、枝桠丛生、结实过早等“小老头林”,与树种的选择不当有密切关系。北方干旱地区栽植的杨树,南方红壤丘陵地区栽植的杉木形成部分“小老头林”,即是树种选择不当的结果。 林分密度过稀,郁闭时间延长,导致灌木杂草和其它树种竞争激烈。同时,裸露的林地环境导致温、湿变化剧烈,对林木生长构成胁迫。林分结构上讲,我国现有的人工林主要是杉木、落叶松、松、桉树、杨树、泡桐等树种的大面积纯林。结构简单、功能差,生物多样性低、病虫害重、地力衰退、生产力及功能下降等问题。2.论述人工林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良种育苗。指选用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进行繁育苗木。适地适树,指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满足树种需求,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树种选择不当造林后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树种选择不当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种选择不当,影响林分稳定性和立地生产潜力充分发挥。适地适树的标准总体上是要达到成活、成林,成材,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用材林树种要求幼林郁闭早,生长速率高、培育周期短。其中生长速率是最直接充分反映适地适树程度的指标。用材林适地适树的数量标准包括: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立地期望值。合理密植。林分密度是形成一定林分水平结构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人工林生产力的提高和功能的最大发挥。在森林培育的整个过程中,可以人为控制。合理混交。不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树种混交,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空间。改善林地小气候,维持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充分利用营养和光照空间,改善林地立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产品种类;种间有益的相互作用,主要树种质量提高。混交林具有较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控制病虫害发生,增强林分抗灾能力。调控林分结构。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保证目的树种的优势地位;降低林分密度,扩大保留林木生长空间;促进林分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木材总产量,改善质量;提高稳定性和各种效益 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的抗逆性。施肥、灌溉、除草松土等施肥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幼林生长,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轮伐期;改善林木的健康状况,提高林分的抗性。除草的目的:减少竞争地上、地下、树干缠绕;减少生化相剋(allelopathy);减少病虫害清除寄主和生境;减少啮齿类动物危害栖息地。减少水分蒸发,切断表层、底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松土的目的: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养分有效性;促进根系吸收和幼树生长。除草松土常结合进行,湿润地区可不松土。干旱地区需单独松土。防治病虫害、鸟兽害,火灾等。加强苗木检疫工作;保护天敌(蛇、鹰、黄鼬weasel等);药物防治等。 3.试论述起苗后到栽植过程中对苗木水分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环节;苗圃培育的优质苗木能否成为优质的商品苗,起苗非常重要。不正确的起苗季节和方法造成苗木贮存困难、苗木活力下降,苗木的树冠造成的损伤,降低苗木质量等级。苗木的假植和贮藏(一)苗木假植起苗后,如不及时栽植,就要进行假植或采用其它方法贮藏。假植有临时假植和越冬假植两种。临时假植是起苗后不能及时出圃栽植,临时采取的保护苗木的措施,假植时间较短,可就近选择地势较高、土壤湿润的地方,挖一条浅沟,沟一侧用土培一斜坡,将苗木沿斜坡逐个码放,树干靠在斜坡上,把根系放在沟内,将根系埋土踏实。越冬假植是秋季苗木起苗后来年春季才能出圃,需要经过一个冬季。(二)苗木贮藏贮藏是指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对苗木进行控制性贮藏。苗木贮藏一般是低温贮藏,温度03,空气湿度80%90%,要有通气设备。一般在冷库、冷藏室、冰窖、地下室贮藏。在条件好的场所,苗木可贮藏6个月左右。苗木的贮藏为苗木的长期供应创造了条件。苗木包装和运输(一)包装一般是对裸根苗进行包装。起苗、分级后对出圃外运的苗木应立即进行包装。包装前应先对根系进行处理,一般是先用泥浆或水凝胶等吸水保水物质蘸根,以减少根系失水,然后再包装。泥浆一般是用黏度比较大的土壤,加水调成糊状。不凝胶是吸水极强的高分子树脂加水稀释而成。包装要在背风庇荫处进行,有条件可在室内、棚内进行。包装材料可用麻袋、蒲包、稻草包、塑料薄膜、牛皮纸袋、塑膜纸袋等。无论是包裹根系,还是全苗包装,包裹后要将封口扎紧,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包装材料脱落。将同一品种相同等级的存放在一起,挂上标签,便于管理和销售。(二)运输运输包装好的裸根苗,最好使用封闭货车,一般货车要用帆布罩盖苗木,防止运输过程中风吹日晒。裸根苗最好不要无包装运输。栽植过程中要使用专用的植苗镐、植苗罐,严禁手持苗作业现象。减少苗木根系外漏时间。4.简述植苗造林过程中影响苗木成活的因素;影响造林苗木的成活的因素(1)苗木活力苗木生活力受遗传品质、苗木质量和含水量影响。苗木从圃地以裸根的形式起出后,水分状况的变化:起苗时根系损伤,细根、菌根破坏,吸水功能下降;地上、地下部分水分蒸腾与蒸发,根系不能吸水水分失衡。因此需要做好起苗、根系保护工作、强调苗木的假植与贮藏。(2)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土壤水分适中、温度适宜,是苗木根系恢复的关键选择适宜的造林时间是关键。 (3)种植技术 根系舒展,与土壤密接,避免窝根和空隙。栽植过程中要使用专用的植苗镐、植苗罐,严禁手持苗作业现象。减少苗木根系外漏时间。 深度适宜,超过原土痕。深栽虽能保证水分,但温度较低。5.试从林分中林木个体间竞争角度,分析人工林抚育间伐的必要性;抚育间伐(抚育采伐),是在林分郁闭后至主伐利用前,在森林中定期、重复地伐出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空间和环境条件,同时获取部分木材的经营措施。幼林经过对环境的适应和生长,树冠相互交接,形成森林环境,进入森林速生时期。其表现为高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林分高度郁闭,林下光照变弱,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产生明显的生长差异。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抚育间伐作业。中龄林时期(森林成长时期) 森林高生长开始变缓,直径生长加快,并逐渐达到最大。树冠生长迅速,叶面积迅速扩展;胸径和材积生长旺盛,高生长放慢;林木个体间的竞争激烈。应对林分密度不断进行调整。近熟林时期 开始结实,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冠保持郁闭,个体间的竞争明显减弱;林木生长和林分外观表现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主要营林措施:弱度抚育间伐。 综上所诉,森林在以上三个时期均出现林木个体间不同程度竞争,应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间伐作业,使林分达到最佳培育效果。6.试分析您所在省区或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特点,分析优势与劣势,指出应优先发展的林种,说明采用的主要树种(从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四方面论述);穆棱林业局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长白山支脉,老爷岭东侧,穆棱市境内,穆棱河上游;西与牡丹江穆棱林业局市相连,东与绥芬河接壤,南与吉林省交界,北与穆棱市毗邻,滨绥铁路和 301 国道从辖区内通过;穆棱属于中纬度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较湿热多雨,春秋季风交替气温变化急剧,秋天常见早霜。年平均降水量530毫米,降雨集中在6-8月,无霜期在126天左右,日照2613小时。穆棱林业局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辖区内森林形成了典型的天然次生林结构,并通过了通过FSC认证 -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我局在造林质量,木材产量与质量上有很大优势。劣势在于林区地形复杂,造林、生产难度加大,成本得不到保证,所以造林、生产积极性不高。根据穆棱实际地貌、气候、土壤条件,我局应优先发展红松(果林、用材林)、云杉、樟子松等主要针叶树种与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等珍贵阔叶树种,目前我局采用的主要树种有红松与云杉、水曲柳等树种。作业内容:专业知识学习心得: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你学到了哪些专业知识?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你所学到的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何帮助?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谈谈你今后工作的想法?字数2000-3000字左右。林学专业学习心得 社会的发展需要懂知识、能操作、善合作、会生存的人才,不断地激励着人们要继续学习,随着信息化、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继续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与学习之中,或者说,我已经融入了继续教育学习的广阔天地之中。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工作方法,活跃思维,激发自己更深一层的潜力;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只有这样,做起业务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林学专业继续学习内容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学到的主要专业知识 1、林木种子的生产和经营 林木:指森林群体中的个体,有别于散生木和孤立木。 林木发育期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期。 影响林木发育期(幼龄期)长短的因素:树种特性 (遗传特性所决定) 、林木起源、环境条件 (一)内在因素1、树木的年龄及生长发育状况 2、开花习性 3、种子的丰歉年 (二)外界环境因素 1、气侯和天气条件(1)温度 (2)降雨与风(3)光照条件 2、土壤条件3、生物因子(病、虫、鸟、兽及人为因子)2、 苗木培育 苗木是用于造林绿化的树木幼苗。苗木种类:实生苗、营养繁殖苗;留床苗、移植苗;裸根苗,容器苗。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规律从播种育苗,到秋季苗木生长结束,苗木有不同生长时期及生长特点,不同时期,苗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育苗技术措施的要点也有差别。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可分为出苗期、幼苗期、速生期和苗木硬化期。苗圃:生产苗木的基地。任务是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培育出优质高产的苗木,满足造林绿化需求。苗圃地的选择建立苗圃时圃地的选择很重要,直接影响苗木生产成本,影响培育苗木的产量、质量等。(一)经营条件 1、苗圃要设在造林地附近或其中心地区2、苗圃要设在交通方便的地方3、苗圃最好靠近居民点并有电力供应(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形平坦,坡度为1-3o,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如果坡度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冲走肥料和种子,应修筑水平梯田;2、土壤条件一般地,沙质壤土、壤土和轻粘质土具有良好的结构和质地,水肥气热调节能力强,适于育苗。3、水源水源:靠近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的附近,主要能满足育苗灌溉用水。如无地上水,考虑采用地下水。但地下水通常含盐量高,水温低。水质:灌溉用水含盐量不超过0.15%;水位:地下水位不宜过深过浅,沙壤土和壤土1.52.0m,轻粘质土2.5m。4、病虫害根据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选择苗圃地时应该详细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如果发现土壤中地下害虫或感染病菌,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以防病虫的传播与蔓延。长期种植花生、辣椒、茄子、马铃薯、棉花等作物土地,容易使幼苗感病,一般不宜作圃地,否则应进行严格的土壤消毒。苗圃地的区划:播种区营养繁殖区 移植苗区 采穗圃 圃地耕作:整地、轮作、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的中心环节,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技术措施。圃地施肥:苗圃施肥之所以能提高苗木产量和质量,不单是给土壤增加营养元素,还能起到改良土壤作用。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在保证养分供给的同时,起到土壤改良作用;有机肥、无机肥根据苗木需要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复合肥,可以充分满足苗木生长需要,提高肥效,改良土壤。3、施肥方法基肥(底肥)种肥追肥播种育苗是现阶段一般苗圃育苗的主要方式。播种育苗操作相对简单,技术成熟,可在短期内培育大量苗木。很多种子形态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有些是强迫休眠,有些是生理休眠,有些种子还需要生理后熟阶段才能发育完全。为了促使种子发芽,需要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催芽是打破种子休眠的重要手段。种子休眠是植物为了种的传播、繁衍,在长期的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以此来适应不利的外部环境。种子在休眠过程中,内部保持着微弱的生命活动。不同植物种子,其休眠原因各异,休眠程度差异很大,有些种子打破休眠比较容易,有些种子则比较困难。根据种子的休眠原因,可以将种子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两大类。播种期要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确定。苗木密度是单位面积上种植苗木的数量。育苗方式1 床式育苗2垄式育苗播种方法1. 撒播2.条播3. 点播常用育苗措施(一)覆盖(二)遮荫(三)松土除草(四)灌溉与排水(五)间苗与定苗(六)切根(七)病虫害防治(八)苗木越冬防寒苗圃培育的优质苗木能否成为优质的商品苗,起苗非常重要。不正确的起苗季节和方法造成苗木贮存困难、苗木活力下降,苗木的树冠造成的损伤,降低苗木质量等级。3、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林木个体及其森林群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各种自然或人为干扰对其生长发育的作用,是制定森林培育技术措施的重要依据。 林木个体的生活史经过两个过程:营养过程和繁殖过程。首先以营养器官的生长过程为主,经过一定发育时期,便产生生殖器官,开始繁殖。单株林木的总生长量表现为开始的迟滞期,随后的速生期和生长速度下降的衰老期,符合“S”形曲线,称为林木生长大周期。 根据1年中林木高生长期的长短,分为前期生长类型和全期生长类型两种。 林木各器官生长存在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生长的相关性。1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相关性2主茎和侧枝的相关性 顶端优势:主茎顶芽生长快,抑制侧芽或侧枝生长的现象。针叶树种顶端优势明显,阔叶树种顶端优势很弱3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从种子萌发到林木死亡的整个生长大周期中,林木要经过几个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1幼年期 2青年期 3壮年期4老年期(衰老期)由森林形成开始,至森林成熟为止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内,森林与环境之间、林分内不同林木个体之间、个体林木对环境的要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经营措施的要求和反应各异。幼龄林时期(森林形成时期) 苗木定植或天然发生后,至林分郁闭。壮龄林时期(森林速生时期) 森林郁闭后至高生长变缓3、中龄林时期(森林成长时期) 林木的高生长开始变缓,直径生长加速至逐渐变缓4、近熟时期 直径和材积生长趋于缓慢,林木开始开花结实5、成熟时期 林木进入大量结实阶段,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非常缓慢6、过熟林时期 结实能力和种子质量显著下降,生长停滞,林木自然衰老三、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1、提高光合效率,降低呼吸消耗 2、防治病虫害、鸟兽害,火灾等;3、控制凋落和枯死量4、提高林分经济系数和出材量4、森林立地和造林树种的选择 森林立地主要研究森林立地因子、分类和评价等内容,是实现科学育林重要的应用理论基础。森林立地研究目的: 选择适宜的林种和生产力最高的造林树种; 提出适宜的育林措施; 预估森林生产力及木材产量,并对育林效益做出估计。一、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1、立地与生境 立地:是一个具体的场所,是具有特定空间位置和相关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土地利用状况等)的综合体。生境:树木或其它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场所。2、立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特定森林或其它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条件 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3、立地质量评价 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评估。评价的目的是为实现适地适树提供依据。4、立地分类与立地类型(site classification and site type) 狭义上,将环境条件相似立地进行组合,叫立地分类,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广义上,立地分类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进行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时,一般采用的立地因子包括: 物理环境因子 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 森林植被因子 主要指植被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等; 人为活动因子 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干扰的强度、频度等。造林树种的选择一、树种选择的意义 关系到造林成败 造林后难以成活,浪费种苗、劳力和资金; 影响林分稳定性和立地生产力的发挥 人工林较长的培育周期,经历多种环境胁迫,选择不当,影响林分稳定性和立地生产潜力充分发挥。 关系到造林目的的实现 选择不当起不到应有的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树种选择的依据我国植物种类丰富,立地条件类型多样,需要对各造林树种的特性和立地条件深入了解,科学选择树种。三、树种选择的原则选择造林树种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生态学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 四、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的要求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定向、高效和稳定”方面。2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因防护对象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五、适地适树1适地适树的意义 适地适树 指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满足树种需求,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选地适树,根据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选择适合的造林地;选树适地 是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改造:改树适地,通过引种驯化、育种、嫁接等手段改变树种的特性使之适应立地。通过育种的方法,增强树种的耐寒性、耐旱性或抗盐碱的性能,以适应在高寒、干旱或盐渍化的造林地上生长。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立地状况,使之适合于原来不大适应的树种生长。5、林分结构及培育 林分结构 组成林分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合理的设计和调控林分结构是森林效益最优发挥的重要基础。林分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单位通常为 株/公顷。初始密度:将森林开始形成时的密度称为初始密度,是森林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密度变化的基造林密度(初植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经营密度:将森林培育过程种,各个时期保留的林分密度密度称为经营密度。造林密度随经营目的、树种、立地条件、培育技术和经营条件而变化。总原则:一定树种在一定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条件下,根据经营目的,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造林密度) 根据密度作用规律和确定密度原则,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造林密度。1经验与调查的方法2试验的方法3编制密度管理图(表),查阅图表的方法同一种造林密度可以由不同的配置方式来体现。种植点配置对林分的产量的影响微弱,但对林分的生态效益影响较大。一、行状配置单株按照一定的距离排列为行状的配置方式。二、群状配置(簇式配置、植生组配置)植生组系指群落中相互关系密切的一组植物。 森林树种组成 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以每一树种的胸高断面积/蓄积量占全林总胸高断面积/蓄积量的成数表示。培育混交林的重要意义 1、混交林的优点(与纯林相比较)(1)较充分地利用环境资(2)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促进林木生长,增加产量、品种和质量(4)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植树造林技术 造林地:也称宜林地,是造林生产实施的地方,也是人工林生存的外界环境。造林整地:是造林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或采伐/火烧剩余物,并翻垦土壤的措施。造林地的整地主要包括造林地清理和土壤翻垦(整地)两道工序。整地的作用 改变造林地上环境状况(清除植被及采伐剩余物)、改善立地质量(微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便于造林施工、提高栽植质量、提高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造林地的清理 在翻耕土壤前,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及采伐剩余物(枝桠、梢头、伐根、站杆、倒木)包括伐桩的工序。主要目的: 改善造林地的卫生状况; 为土壤翻垦、种植、幼林抚育等创造条件。在植被稀疏、低矮,剩余物数量不多时,清理可与土壤翻垦一并进行。清理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等3种。整地方式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后者分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按种植材料的不同,分为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影响造林苗木的成活的因素(1)苗木活力(2)造林地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3)种植技术 植苗造林的技术要点(1)适宜的整地方式(2)适宜的苗木种类、苗龄、规格质量(3)苗木保护和处理栽植方法和技术 主要有穴植法、缝植法、沟植法等。根据造林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造林树种的生长规律,以及劳动力状况综合考虑。造林季节:环境温度适宜、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好;苗木的地上部分生理活动较弱,而根系的生理活动较强,7、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 幼林抚育: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对幼林采取的各种经营管理措施。包括林地抚育和林木抚育两部分。意义: 新植苗木弱小、处于缓苗阶段,竞争力差; 林地裸露,阳性杂草灌木生长旺盛; 存在养分、水分等因子的胁迫; 幼树干形需人为调整。林地抚育土壤管理措施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排水,营养管理(施肥、凋落物管理、间作轮作)。在特殊立地条件下(低洼地、高岗)和特殊的时期(降雨量过大或过少),容易产生土壤干旱和水湿,均对幼树成活和生长构成影响。在土壤干旱、水湿的特殊立地上必须适时进行灌溉和排水。林地营养管理1、施肥2、林地凋落物的管理3、间作轮作(intercropping; rotate cropping)林木抚育措施包括林木修枝、摘芽和除蘖等,目的是促进林木生长与提高质量。8、森林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抚育采伐),是在林分郁闭后至主伐利用前,在森林中定期、重复地伐出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空间和环境条件,同时获取部分木材的经营措施。目的:森林种类多样,培育的目的各异。归纳为:调整林分的树种组成,保证目的树种的优势地位;降低林分密度,扩大保留林木生长空间;促进林分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木材总产量,改善质量;提高稳定性和各种效益 改善林分卫生状况,增强林分的抗逆性。林木分化 同一树种、相同年龄的林木组成的森林,不同个体在树高、胸径方面仍存在差异。林木分化的原因是林木个体间遗传上的差异和所处的微立地的不同。自然稀疏 森林随着年龄增长,单位面积株数不断自然减少的现象,是林木分化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要进行抚育间伐?林木分级通常主要根据林木的分化程度进行分级。最简单易行、应用最广泛为“克拉夫特”分级法。同龄纯林中的林木按照其生长的优劣分作5级: 级木优势木,树高、胸径和树冠最大,树冠上部位于林冠层之上,上方和侧方部分接受直射光; 级木亚优势木,树高、胸径略低于优势木,树冠高度也超出林冠层,上方接受直射光,侧方较少。 级木中等木,生长正常,树高、胸径较前两级林木差;树冠较窄,位于林冠中层,上方接受直射光。 级木被压木,树高和胸径生长落后,树冠仅顶部进入主林层,或完全位于主林层之下,无直射光。 级木濒死木,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为落后,树冠稀疏而且不规则,部分死亡。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 森林抚育间伐主要包括透光伐和疏伐。特殊条件下,进行拯救伐。(一)透光伐抚育(二)疏伐(三)拯救伐抚育间伐的技术要素抚育间伐开始期关系到林木生长和质量,林分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开始期过早: 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较弱; 非目的树种和杂草竞争; 影响自然整枝,树干尖削度大,影响材质和出材率; 间伐木规格小,经济效益差。开始期过晚: 部分林木枯损,且不利于林分健康的维护; 林木生长缓慢,轮伐期延长; 林木个体细弱,抗自然干扰的能力下降。(2)决定开始期的因素林分生长动态 当生长量(通常胸径)出现明显下降时,开始间伐。林木分化程度 抚育间伐实施后,保留林木生长迅速,树冠逐渐重新达到郁闭,生长空间会再次不足,因而要求重复进行间伐。间伐的间隔期 相邻两次抚育间伐之间所间隔的年限。间隔期的长短取决于林冠恢复速度,主要受间伐强度、森林生长阶段、树种生长速度,同时受经营条件影响。 二、所学到知识对我工作的帮助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使我的实践能力有了理论依据,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我觉得此次更新培训更重要的是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使我茅塞顿开,这是以前传统工作方式是无法比拟的。通过所学到的知识,对我的现实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转变了学习观念。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终身学习观念得到切实增强。 (二)拓宽了知识视野。这次培训,不仅安排了营林业务等内容,还在更深层次上学习了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使我扩展了知识层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驾驭新时期营林工作的能力。 (三)提高了理论水平。系统地学习了营林方面知识,改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在营林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收获。 (四)增强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课件的启发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工作效能奠定了良好基础。三、今后工作的一些想法通过知识更新的培训,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我对自己以后的工作产生了一些想法。利用本次的知识更新培训的收益,以后的工作我要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思维活跃度,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 用新知识、新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办事效率。2、 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 继续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参加知识更新培训使我深刻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短暂的学习,不仅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使我看到了营林观念与知识结构上的严重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勤奋学习,学到真本领,掌握新技能。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辱使命,缩短与现代林业理论的差距,发扬林业工作者精神,铸造林业新辉煌。作业内容:6、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7、影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8、我国为促进科技创新颁布了哪些政策。9、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原则。10、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途径。6、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答:“人文”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最早出现于周易的贲卦的彖辞,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视天文日月刚柔交错的现象,就能察知四时寒暑代谢的规律;观视人的文明礼仪各止其分的现象,就可以教化天下,使人人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见,周易中的“人文”一词,是指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人文因素是指构成人文的要素、成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因素是指涉及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在古汉语中,“文”的原意是指各色交错的文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由此引申出“教化、教行、感染、化育”等。“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的刘向,不过当时的意义是与“武力”相对应的词。近代的“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原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之意。可发展至今,据学者统计,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和理解已达300多种。罗威勒曾坦率地说:“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要用文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就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尽管对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文化分为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器物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它们包括房屋、器皿、机械和产品等;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势、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制度等,这是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两者便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或叫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称观念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两层面的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狭义的人文因素仅指人的精神即观念文化因素。我们所讨论的人文环境是指对科技人员影响巨大的既定的文化传统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以及教育体系和科技评价体系所构成的制度环境。它包括:一、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面貌以及行为规范的反映,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二、教育观念与体系。教育体系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创新的教育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三、科技评价体系,包括科技评价体系在内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韦伯对此曾有生动的比喻,他说:“科学就象一张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到某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则是价值观念的任务,只有提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科学认识才能提出如何到达这个目的地”。科技政策要依据社会价值观念提出究竟“去什么地方”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方向和目标正确,科技就会发展得快,科技创新就会层出不穷;反之,科技发展则慢一些,科技创新也成无源之水。科学技术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技评价体系是发展科技事业的生命线,对科技创新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积极正确的科技评价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反之,则会阻碍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现行的教育观念与体系、科技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7、影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答: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传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魇一样纠缠这活人的头脑。”文化构成了科技创新生长的土壤,它制约着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的科技创新体制,必然给科技创新的发展打上深刻烙印。传统作为社会意识诸成分之一,是各代人社会信息的独特载体,它具有稳定性、变异性和继承性。传统是社会的一种生存机制,是民族内聚力的源泉、维系民族生命的抗体,借助它,各代人方能联系起来,并将前人的经验传递给后人。通过传统,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实现。所以文化传统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实践当中,成为思想、行为方式的重要构造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惯性作用,又使它成为一种惰性,当历史进步要求摆脱或改造某些传统时,必须做出艰巨的努力。传统的二重性决定我们对它应该采取分析的、历史主义的态度,切忌食古不化、全盘承袭或数典忘祖、一概骂倒两种偏颇。一般说来,人们对东西方文化传统差异的认识因人而异。但普遍赞同的是东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狭义的儒教或儒家思想体系,而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基督教。梁漱溟曾说:“西方之路开于基督,中国之路开于周孔,而以宗教问题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清朝的刘廷垛说:“欧美宗耶教,故重平等;我国宗孔孟,故重纲常”。韦伯指出:“在清教徒那里,就像在所有禁欲伦理那里一样,任何情感性的,即不是以理性为动机的,人与人之间的私人关系都会轻易地被怀疑为肉体崇拜。”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在关于友谊这一方面,以下的告诫十分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爱一个人,超出理智所允许的限度就是一种荒谬的行动,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这是不合适的。这经常迷惑人们的心灵,这样便妨碍了对上帝的爱”。这种为了使人集中全力去热爱上帝而疏远具体的个人间关系的倾向在犹太教既已存在。如韦伯说:“这样一种没有人情味的兄弟般的爱,源于生活对上帝意志的彻底服从。在基督教传统中,人与上帝的关系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怀疑的,而人与人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上帝的关系。相比之下,在儒家文化传统中,“由于缺乏象上帝那种超越现世的最终权威,个人没有理由去支持一种神圣的事业,或普天适用的原则,如基督教的仁慈,他只能用对某些特定的人,特别是最接近的人的孝敬来代替对上帝或其他神圣事业的信奉”。因而,儒教的这种特殊主义取向使中国人热衷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而对神报以消极的态度。中国人最重要的经典宣扬的是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体系,人与超自然的关系受制于人与人的关系。正如梁溯溟在中国文化要义所指出的:“中国人的心思、思想、精神用到哪去了呢?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到人伦关系上面去了”。因此儒教的这种特殊主义传统体现为现实中巨大的人情社会。费孝通曾以中国家庭和社会的差序格局,描述人情社会的特征。他说:“在西洋社会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中国却是攀关系、讲人情”。此外,儒教体系的特殊主义传统还体现为知识分子“入世经世”价值取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分子素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学术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因此,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为民请命,替天行道,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最为规范的角色认同。而当今社会的公务员考试热,同样是对这个传统的一种现实注解。中国文化传统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4.3.1.1人情本位对科技创新的制约在中国社会,人情有以下几种含义:首先,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社会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礼运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一个通晓人情的人,就能了解别人在生活上遭到各种不同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喜其所喜、哀其所哀,甚至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个人就是“通情达理”的人。反过来,如果他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见有人喜,既不欣然于色;遇人有难,又不拔刀相助,这个人便是“不通人情”。其次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在中国社会中,别人有喜事,我以礼物送他:别人有急难,我给他实质的资助。这时,我便是“作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或资助,便欠了我的礼物或资助,便欠了我的“人情”。这就是所谓的“人情”。作为社会交易资源的人情,不仅包括具体的金钱、财货或服务,而且包括抽象的情感。人情之不易计算,其道理即在此。其三,人情是指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的社会规范。大体而言,人情的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两大类的社会行为:其一是在平常时候,个人应该用馈赠礼物、互相问候和拜会访问等方式和其关系网的其他人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其次是当关系网中的某一人遭遇疾病、厄运或生活的难题时,其他人应该有“不忍人之心”。而“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方受了恩惠,欠了人情,也应该时刻想办法回报。人情本位的概念是从经济学的金本位概念转换而来。正如金本位是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人情本位是以人情的轻重、多少来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思维定势和行为规范。中国人为什么会特别注重人情与人情交往?换而言之,其重人情特殊主义传统的文化根源是什么?中国人之所以重人情,首先是因为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是注重人际关系及其准则的道德体系。受到儒家伦理文化偏重于人伦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日常世界中特别在意人伦关系,并十分注重协调人伦之间的情感生活,这就导致中国人重情不重礼的结果。梁溯溟曾说:“西洋人是要用智的,中国人是用直觉的情感的,所谓孝悌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而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对西方人来说,一个观点只要在逻辑上讲通了,往往就能认可。但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实质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受重视”。诚然,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每个人来说,人情交往无疑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缺乏正常的人情交往以至泯灭人间真情的日常生活世界是可悲的。然而如果单纯追求情感需求,甚至沉溺于人情世界,使情感交流、人情交往超出一定范围,并任其自由发展,不加以节制,则会导致“人情异化”的产生。“人情异化”使得各种复杂的人情交往成为一种束缚人、制约人、统治人的力量。在这种异化的人情交往中,每个日常交往主体都将对方视为满足一己之私的工具或达到既定目标的手段。实质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即表现为抽象的物质关系”。这就使人丧失了做人的尊严和人之为人的真情实感,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可能性。此时的人情与人情关系由人们自由自主的本质活动而兑变成为被迫的扭曲的片面的活动,一种人们用以谋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