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1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2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3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4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编制,重点阐明现代农业的建设基础、发展方向、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农业部门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实施项目计划、强化综合管理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现实基础与建设机遇第一节 发展基础重农氛围日益浓厚。中央连续5年以“一号文件”部署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加快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市委、市政府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大城市带大农村优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速改造传统农业,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国家取消了“农业四税”,建立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制度,开始构建起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延伸、扶农资金向优势产业倾斜、惠民“阳光”向广大农民普照;直辖以来,市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年均增长24.3%,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发展方式积极转变。现代生产要素加速引进,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45%、14%。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明显进步,绿色、节约和清洁生产开始起步,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1315万亩,培育重点龙头企业237家。劳务经济异军突起,转移776.5万人,就地与外出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初步形成。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与全国和世界农业关联度显著提高。发展基础初步奠定。过去5年,农村经济总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2%、6.9%,2007年分别达1391亿元、3509元(图1-1、2);农林牧渔业结构由63.9:2.7:30.9:2.5图1-1 全市农村经济总量增长图图1-2 近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调整为56.5:3.7:37.2:2.6,从事一、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比由75:9:16调整为59:15:26。2007年,农林牧渔增加值482.4亿元,粮食总产量1088万吨(图1-3),肉类总产量2003年来全市粮食总产量1087.21144.571168.19910.51088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万吨粮食图1-3 粮食产量变化图159.3万吨,蔬菜总产量855.3万吨,人均占有量增加到343、50.2、270公斤(图1-4),其他农(畜、水)产品产量大幅图1-4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及其增长情况增长。主要农产品优质率、加工率分别提高到60%,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中型水库17座,开县鲤鱼塘大型水库和“泽渝”一期15座中型水库建设顺利推进,整治病险水库683座;改造中低产田407万亩,农田有效、节水灌面分别增加到927.2万亩、183.4万亩;“森林工程”全面启动,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第二节 面临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15-25度坡耕地、土地酸化、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分别占32.5%、15.1%、48.6%、11.6%。直辖以来,耕地净减328万亩,人均耕地减少到1.03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仅0.18亩,而且耕地缩减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均蓄引提水能力仅185立方米。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2500万亩次、9000万亩次,每年损失粮食约4060万吨。人才结构矛盾凸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移,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同时并存的特征逐步显现。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明显下降,全市纯务农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41.3%,培育新型农民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游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过去5年柴油涨幅高达71.4%,仅此一项种粮投入每亩增加30元左右。人工成本不断增长,2007年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分别比上年提高10.7%、19.4%。两大因素抵消了党的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发展方式仍较落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的机制尚未建立。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全国低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现代流通体系发育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规模经营刚刚起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三品”认证数量较少,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较弱,出口贸易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服务网点呈收缩势头,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萎缩,农村商业银行“独木”难承支农之任。农村金融信贷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覆盖面小,小额信贷发展步伐缓慢。2007年,全市支农贷款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不到15%,且呈进一步下滑趋势。农民增收压力较大。尽管近年农民收入增加较多,但依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周边部分省市(图1-5、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最突出的矛盾,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图15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图图1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周边省市比较图城乡居民收入比正常年份在3.6:1左右(下表),缩小差距的表11 5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表年份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2214.552510.412809.3192873.8335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093.679220.9610243.4611569.7413715两者之比3.653.673.644.023.9趋势不明显。未来一个时期,农民收入四大构成继续大幅度增长的空间有限,保持农民人均年增收15%的势头压力较大。第三节 战略机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站在新的起点。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公共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社会各界对“三农”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发展现代农业赢来了重大时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党中央明确了新时期“三农”工作“五基本、一首要”的战略思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基本形成共识,统筹城乡发展开始得到体现,国家支农、惠农举措一年强势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314”总体部署,将“三农”工作置于“四大任务”之首,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2007年GDP411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788.6亿元、比5年前增长4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力度加大。国家批准重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通过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部市共建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其他 省市探路、示范。在此背景下,全市上下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立工农协调、城乡一体的制度框架,大力促进城市资源、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发展意识空前浓厚。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的促动下,各级干部和千万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站在西部看农业渐成理性行为,跳出农业抓农业、以抓工业的方式抓农业等理念深入人心,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谋求发展、创新突破意识空前活跃,品牌农业、市场农业和外向农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更要准确把握农业发展特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在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努力把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推向前进。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突出抓好农业基础建设、产业优化升级、农民转移就业、改善农村民生、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任务,深化土地流转制度、农业投融资体制、农村产权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服务体系五项改革,着眼“135+X”产业发展导向,实施优质粮油自给、优势产业培植、特色产业优选、精品农业展示、创汇农业拓展五大工程,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遵循规律、统筹规划。把握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保障粮食生产自给平衡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开发利用资源,挖掘增长潜能,打造区域品牌,努力推动现代农业科学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整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分区域定位主攻方向,分层次明确扶持重点,分产业确定技术路线,加快培育和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带(区)。整合资源、重点突破。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分工合理、管理有序”的思路,整合资源,集中投入,下大力气做大盘强主导优势产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成品牌、出效益。围绕产业发展,培育新型主体,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综合服务,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型经济”格局。创新机制、扶优扶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全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组织、投入和评价机制。统筹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政策,转变支持方式,重点扶持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区县和带动力强的主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促进城市和工业资源向农业农村领域进军。解放思想、开拓开放。以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站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配置农业资源,面向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市场培育支柱型产业。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重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第三节 奋斗目标根据市委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综合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将现代农业建设分为两个阶段:即20082012年为重点突破阶段,着力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支撑条件,培植优势产业,力争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122017年为全面推进阶段,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产品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2012年,主要目标是: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总量2500亿元,农业增加值71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6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以下。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柑桔带、蔬菜产业带、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产量、质量及产业影响度、带动力居西部领先地位。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程度全面提升。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在“一圈”内达到30%、“两翼”达到20%以上。现代粮油、柑桔、蔬菜生产基地全面建立,种植大户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同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模式基本健全,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80%,其中,生猪规模化程度达45%;培育5个年产值50亿元、2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畜牧业企业集团。设施化装备有效改善。耕地保有量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灌溉面积达到常用耕地面积的50%,土地综合生产率达2800元/亩。农业机械化率达23%,其中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全面完成“泽渝”一期工程,建成中型水利工程15座。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建设基本口粮田200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优质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6。重大动植物疫病有效遏制,畜禽发病死亡率稳步下降,动物卫生水平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显著提高,成功防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柑桔非疫区成为全国示范点。标准化生产覆盖到所有生产基地,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50%、75%、65%以上,品牌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组织化程度更加紧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四位一体”模式成熟配套,生产型、加工型、营销型和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发展,多性质共存、多方式经营、多功能互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逐步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市级主导产业占总规模的30%以上。科技化手段广泛应用。新建10个市级创新平台、2个国家级工程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推广100项重大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实施100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行动,建设1万个农民科技书屋,培育10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养100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初步建立重庆现代农业农村技术支撑体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居西部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0%、60%以上。生态化建设成效明显。“森林工程”成效明显,新造林1000万亩,改造低效林10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和地氟病区适宜户普及沼气,建成一批生态环保型新村。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明显改观。现代健康养殖全面发展,初步实现畜牧养殖人畜分离,普及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水产养殖方式,实现水产工厂化和池塘养殖循环用水和废水达标排放。2017年,主要目标是:全国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全面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配套完善,高水准的现代农业特别是丘陵山地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农业主导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农业资源配置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农村经济总量、农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000亿元、1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步入西部地区前列,提前3年实现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章 功能定位与区域布局第一节 主要功能经济功能。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品质,最大限度地提高主要农副产品自给率,为全市人民提供优质、新鲜、安全的粮油、蔬菜、果品、水产、畜禽蛋奶等农副产品。注重树立和运用大食物理念,积极开发粮食和非粮食食物,增加动物性食品供给,广辟食物来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围绕生产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综合效益,使之成为城乡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生活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合理有效利用耕地、林地、草原、江河、生物、光热等各种资源,结合“森林工程”,建立各具特色的田景园林,积极开辟农业景点,促进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渗透,为全市人民提供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种养体验、农业科普和传统教育等多种服务,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家园。生态功能。树立大生态理念,营造农田防护林网,搞好水土保持,拓展稻田湿地、生态果园、造林绿化等功能,发挥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治水土流失、污染处理、噪音阻隔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将农村打造成为“城市之肺”,为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作贡献。治理面源污染,推进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教功能。深度挖掘和全面利用农业农村的原生态物质产业,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展示农耕文化、记录农耕文明、延续农业传统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让城市居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农业、认识作物、把握动物生长习性,增强疫病防控理念,体味耕耘的艰辛,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第二节 主要型态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集中布局在主城8个农业区及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主要任务是依托城市,着力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超市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为城市提供优质安全农副产品、创造优美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基地。坚持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的原则,率先实行城乡统筹一体化,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城市与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方面有机融合。丘陵高效型现代农业。集中布局在渝西地区以及梁平、垫江、长寿等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县。主要任务是建设现代粮油、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产品流通示范基地。坚持标准化、优质化、基地化原则,立足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区位优势,深化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开展项目招商,全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大户,形成具有广阔市场前景、集约高效的农产品加工和创汇型农业生产基地。山区特色型现代农业。集中布局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主要任务是立足区域特色,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将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品牌”,将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走廊,把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把涪陵、万州主产区的青头菜打造成重庆蔬菜的“第一品牌”。打好库区牌、特色牌和生态牌,注重资源开发、特色培育、产业规模和品牌建设,努力将先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三节 重点布局立足现实基础,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凸显重庆特色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构筑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推进“两带、两园、三区”建设:重庆长江三峡柑桔产业带(附图1)。主要布局在忠县、长寿、垫江、奉节、巫山、万州、江津、永川、开县、云阳等10个区县,构建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橙汁加工原料生产和脐橙生产三大片区,打造长垫忠沪蓉高速公路沿线柑桔观光走廊。其中,以忠县、长寿、垫江、万州、开县为重点建设橙汁加工原料生产片区,推广哈姆林、渝红橙、早金以及北碚447、铜水72-1等锦橙优系和特洛维塔甜橙等品种,适量发展尤力克柠檬和奥林达、路德红等夏橙;以江津、永川为重点建设晚熟杂柑及鲜食加工兼用甜橙生产片区,推广W默科特、塔罗科血橙、梨橙等品种;以云阳、奉节、巫山为重点建设脐橙生产片区,推广晚熟脐橙和W默科特,在中海拔地区重点发展奉园脐橙、纽荷尔脐橙;以长寿、垫江、忠县为重点打造柑桔观光示范走廊,规划发展45万亩,主要布局早、中、晚熟橙汁加工型品种。重点蔬菜产业带(附图3)。分为三大重点区域和三个梯次结构。三大重点区域: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生产优势带,在潼南、铜梁、璧山等地发展夏季鲜销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立蔬菜基地60万亩,播面达到150万亩、商品率达90%、可调控总量200万吨以上;高山错季蔬菜生产区,以武隆县3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依托渝东南、渝东北优势区县建立高山反季蔬菜基地50万亩,重点发展秋季鲜销蔬菜和夏季特色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播面达到100万亩、商品率达80%、可调控总量100万吨以上;三峡库区加工蔬菜带,在长江沿线的涪陵、万州等区县发展榨菜100万亩,在石柱等区县发展加工型辣椒,加工蔬菜播面达200万亩,把石柱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把青菜头打造成为重庆蔬菜“第一品牌”,把榨菜发展成为长江沿线农村特色产业之一。三个梯次结构:主城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由遂渝高速公路沿线蔬菜带和武隆高山错季蔬菜区构成,保证主城自产蔬菜供应量60%以上;区域中心城市蔬菜供应支撑基地,在6个区县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增加蔬菜播面100万亩,保证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80%以上;县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依托中小县城建设蔬菜基地30万亩,增加播面125万亩,蔬菜年播面达500万亩,确保城镇居民自产蔬菜供应量占90%以上。特色经济精品园(见附表1)。各区县结合实际,分别选择12个在全市乃至西部地区有影响的区域性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市级财政给予支持。其中,云阳、丰都等区县重点发展草食牲畜,南川、大足等区县重点发展笋竹,合川、永川等区县重点发展蚕桑,巫溪、石柱、酉阳等区县重点发展中药材,九龙坡、江北、北碚等区县重点发展花卉,涪陵、合川、永川、铜梁等区县重点发展生态鱼,永川、万盛、奉节等区县重点发展茶叶,石柱、潼南、綦江等区县重点发展辣椒,秀山、巫山、城口等区县重点发展土鸡,梁平、铜梁等区县重点发展水禽,开县、梁平等区县重点发展竹木。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基础产业发展,依托工业基础,着眼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粮油、畜禽、果品、蔬菜、水产品加工业,加快构建与产业发展紧密配套的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加工体系。(下表)产业加工基地布局一、粮油1、粮食主城区建设1个日产400吨的大米加工厂,打造小麦面粉加工中心;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分别建设1个日产200吨的大米加工厂。巴南、涪陵、南川、綦江等低海拔地区重点开发加工黑米、紫米、红米等绿色精品稻米,忠县等地重点开发糯米粉和速冻食品。2、植物油在万州、涪陵、永川、江津、合川、黔江等地和“双低”油菜主产区建设加工基地,在北江区港城工业园建设加工中心,在巫山等地发展橄榄油加工业。3、薯类巫溪、万州、巫山、开县、云阳、奉节、酉阳、秀山、彭水、武隆、长寿、丰都等主产区。4、饲料江北、渝北、双桥、荣昌、垫江、万州、长寿、忠县、梁平、武隆等地。5、杂粮主城区及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地重点发展调味品和特色方便食品,忠县、武隆、永川、梁平等地重点发展豆类加工,黔江、彭水、酉阳等地重点发展荞麦。二、畜禽1、肉制品主城片区以巴南、渝北、大渡口、九龙坡为主,渝西以合川、潼南、铜梁、荣昌、永川、璧山、江津、綦江、南川为主,三峡库区以万州、涪陵、长寿、武隆、秀山、丰都、忠县、开县、奉节、巫溪、城口、云阳、石柱为主。2、乳制品以主城区及万州、涪陵、江津、永川、合川、黔江为主。3、畜禽副产品肠衣加工业以北碚、合川、巴南、长寿、永川、綦江、涪陵、丰都、开县为主,羽绒和猪鬃加工以涪陵、长寿、铜梁、合川、永川、巴南、綦江、梁平、九龙坡、云阳、石柱为主。三、果品1、柑桔奉节、忠县、江津、开县、云阳、万州等地。2、名柚梁平、长寿、垫江、忠县、丰都等地。四、蔬菜1、榨菜涪陵、万州、丰都、忠县、长寿等地。2、普通蔬菜涪陵、万州、铜梁、潼南、璧山、武隆等地。五、水产品万州、涪陵、长寿、合川、巴南、渝北、九龙坡、大渡口、潼南、北碚等地。重庆市现代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区(附图2)。分为核心区和扩展区。其中,核心区集中布局在荣昌县,重点打造集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示范、特色生物育种、原始创新与成果孵化、科技教育与职业培训、饲料兽药仔猪批发交易、畜牧科技论坛及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畜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扩展区布局在除荣昌县以外的具有畜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的区县,重点打造以现代畜牧业产业链和质量控制、环境保护、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发展体系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经济示范基地。支持农垦、华牧、大正、今普、雨润等企业集团发展现代畜牧业,在江津、巴南、黔江、永川、合川、渝北、万盛、长寿、大足、铜梁等地建设PIC种猪和商品猪养殖基地,在忠县、荣昌、万州、石柱、云阳、开县、黔江、武隆等地建设CRP等种猪养殖基地,在大渡口区建设猪肉制品加工基地,推进兽药、饲料、冻库基地和生猪综合交易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乳业,支持农垦、光大等企业在江北、永川、江津、垫江、涪陵、梁平、万州、丰都、巫溪、云阳、忠县、潼南、铜梁等地建设奶牛养殖基地,支持农垦集团在江北、武隆等地建设奶牛观光牧场,推进渝北、南岸、天友西塔等乳制品加工基地建设,完善市场网络。现代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区(附图4)。在31个粮食生产大县分别规划建设1至2个集中成片、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按照“两增、六化”要求,每个基地每年推进1万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区的建设任务(水稻单产达600公斤)。以梁平、垫江、长寿为重点,建立50万亩现代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区,其中,梁平20万亩、垫江15万亩、长寿15万亩。在三峡库区和丘陵山地,建立粮、果、菜、饲的复合高效种植制度,探索丘陵山地现代粮油发展路子。生态渔业示范区(附图5)。布局在江津、巴南、万州、合川、永川、长寿、大足、铜梁、涪陵、潼南、璧山、綦江、开县等区县,重点发展泥锹、莼菜、观赏鱼、胭脂鱼、冷水鱼等。规划建设三大基地,即:池塘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养鱼示范基地,在重点区县选择养殖大户较多、池塘相对集中成片达1000亩以上的区域,建成池塘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个;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基地,在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潼南等区县建成相对集中成片的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基地3万亩;大水面生态渔业基地,建成大洪湖、长寿湖两大水库生态渔业基地,初步建成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基地。支持农垦集团打造水产养殖、研究、流通三大基地,在南川等地建设名优冷水鱼基地,在长寿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水产苗种集约供应中心,在江北区建设重庆农垦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在渝北等地建设水产交易市场。第四章 产业发展与重点项目第一节 优质粮油自给工程发展目标。到2012年,新建优质粮食基地600万亩,优质率达80%。在31个优质粮食重点县建立一批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商品率超过70%的高产稳产优质商品粮食生产基地,打造集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和地力、墒情、苗情等监测于一体的示范基地10万亩;培植1000个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10000个种植100亩以上的粮食高产种植大户,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主要任务。切实保护耕地,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努力提高单产,力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突出抓好31个主产区县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建设一批优质专用粮食基地,支持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大宗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强化技术集成能力,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围绕基本农田建设,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排涝和抗旱能力;在条件适宜地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梁平、垫江、长寿为核心,建设重庆市现代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区。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农机、信息和产销等服务,搞好良种培育和供应,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重点项目(下表)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及目标优质粮食重点县建设31个粮食主产县在优质粮食示范区,开展田间工程措施改造完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推广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实施农业机械化措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农业服务中介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对项目区进行科学规划,精心安排工程实施。扶持农业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将粮食主产县的优质粮食示范区建设成为耕地园田化、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共建优质粮食基地600万亩。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设31个粮食主产县建立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和地力、墒情、苗情等监测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试验示范基地10万亩。一是重大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多种类型的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等试验研究及良种高产示范,集成完善各区域主体作物标准化技术规范。建立农民种植品种信息查询数据库。二是农情信息监测。各项目区县依托综试区的各种试验,分阶段开展苗情、墒情、地力、灾情等监测。三是病虫监测与防治示范。通过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与预警,使病虫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制播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达到3期以上;病虫防治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机防面积不低于项目实施区面积的15%,病虫危害损失不超过5%。规模种植大户建设31个粮食主产县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利用国家种粮直补中的大户倾斜政策、财政的种粮大户农机奖励政策、农业部门的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扶持等措施,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出台对种粮大户奖励或补助政策,农技人员联系种粮大户的工作奖惩政策,探索建立培植种粮大户的长效机制。在全市培植1000个粮食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10000个种植100亩以上的粮食高产种植大户。现代粮油综合试验示范区梁平垫江长寿紧紧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粮田稳定;推进商品粮基地、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开展主推品种、主导技术和主体培训,推广重大增产增效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入户率;落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增产和优化结构的带动效应;加强种子等农资市场监管,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连片推广农业机械,打造现代粮食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第二节 优势产业培植工程柑 桔发展目标。到2012年,新建标准化果园80万亩以上,柑桔总面积26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以上;年处理加工原料果100万吨、生产橙汁50万吨,年商品化包装处理50万吨;柑桔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优化为10:60:30,鲜食与加工比例优化为45:55;建成全国首个柑桔非疫区。主要任务。在10个重点区县的97个乡镇新建柑桔标准化果园,其中2008年新建12万亩,2009年新建15万亩,20102012年新建53万亩。率先在全国建立由无病毒原原种、一级采穗圃、二级采穗圃和生产苗圃构成的柑桔无病毒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橙汁加工厂与商品化处理包装厂,新增或扩建年处理20万吨鲜果的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到2012年达到年处理柑桔鲜果50万吨的能力;新建或扩建年处理50万吨鲜果的橙汁加工生产线。重点项目(下表)序号国家科技项目重庆市柑桔重大科技专项1标准化橙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柑桔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2皮渣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柑桔选种、引进和示范推广3延长橙汁加工原料供应期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柑桔分子与优异种质创新4橙汁原料基地大面积优质丰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柑桔危险性病虫害高通量分子检测与监测预警技术研发5三峡库区柑桔非疫区建设核心技术开发研究柑桔营养诊断与高效施肥技术示范6橙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及检测技术开发研究柑桔留树保鲜和商品化处理技术研究7不同熟期柑桔加工品种筛选、评价和示范提高橙汁品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8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库区柑桔皮渣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制9柑桔及苗木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蔬 菜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成蔬菜基地150万亩,年播面1000万亩、总产1500万吨,商品率70%,初级产品销售收入200亿元,在生产环节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万人就业,在服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供城乡就业机会200万个;基本建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网络和技术体系,争创1520个绿色蔬菜品牌、510个有机蔬菜品牌;基地年生产水平领先西部、居全国前列,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均衡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和扩大加工增值目标。主要任务。在潼南、武隆分别建设1个3万亩以上的连片生产基地,在璧山、铜梁、石柱和6个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建设1个5000亩以上的连片生产基地,在其他区县分别建设5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争取全国蔬菜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项目,引进技术力量,建设潼南蔬菜研究中心、武隆南方高山蔬菜研究所、石柱辣椒工程中心、涪陵榨菜工程中心,开展良种引进筛选、种苗繁育推广,推进品牌建设、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和攻关。建成一批工厂化育苗与配送基地,实施蔬菜优质秧苗工厂化生产。加强蔬菜产品的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区(县)、镇(乡)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调整人员主抓蔬菜生产;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蔬菜产业大军。制订完善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建立无公害蔬菜及其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加大蔬菜基地、蔬菜产品及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全方位打造品牌。加强市场管理,规划盘溪市场等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秩序。培育市场主体,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推广连锁配送、直销等方式。支持农垦集团等企业打造都市菜园,在主城周边区域建设2万亩高山错季蔬菜基地。生 猪发展目标。到2012年,现代畜牧业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业化发展、循环经济、社会化服务模式全面成型,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防控;年出栏生猪2300万头、实现产值280亿元、为农民增收30亿元,规模化程度、科技贡献率分别达50%、65%以上。主要任务。调整规划布局,构建生猪优势产业带;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全生猪良繁体系,提高良种生产水平;强化疫病防控,保障健康发展;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扶持龙头企业,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加强信息统计监测,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形成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项目(下表)序号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一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一)地方(培育)品种资源保护1荣昌猪资源保护及纯种繁育基地荣昌,3个保护区,每区1500头。5个纯繁基地,每基地500头母猪2渝荣系列猪配套系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基地基础设施及引进良种母猪1800头3荣昌猪资源保护场三期扩建工程荣昌,荣昌种母猪1000头以上6地方(培育)猪种保种场及保护区建设在巴南建渝太I系保种场;在源产地合川、丰都、潼南三区县各建立合川黑猪、渠溪猪、罗盘山猪3个地方猪种保种户600户(二)原种场建设1优良外种猪原种场2个场,每场原种猪600头2外种猪原种猪场建设在涪陵、永川、巴南、万州、黔江等建设5个原种场(三)祖代场建设1祖代猪场建设在荣昌县、合川区、涪陵区等22个重点生猪区县共建设祖代猪场55个(四)标准化人工授精体系建设1良种猪供精中心及配种站点建设22个供精中心,660个配种站点(五)种质性能监督检验与测试1改扩建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要对其测定舍、粪污处理等扩建和部分仪器的购买等二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核心区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小区)建设在荣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渝荣号猪配套系高技术示范建600头原种场3个、600头祖代猪场6个3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合川区、涪陵区、黔江区等区县建设一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4生猪专业合作组织建设30个5发酵床零排放养猪500户第三节 特色产业优选工程笋 竹发展目标。到2012年,以渝西地区为主的12个区县建成160万亩竹林生产基地,其中,新造竹林基地120万亩、改造40万亩,全市竹林面积达266万亩。建成年生产竹桨纸20万吨、竹板10万立方米、笋加工50万吨的各类竹加工厂,培育龙头企业20家,竹业年总产值达140亿元。主要任务。培育竹林资源,以提高现有竹林的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改造低产竹林;引进业主,推行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形式,新建立一批丰产、高效、优质竹业示范基地。扶持龙头企业,落实有关农业产业化政策,在发展项目、资金安排上,对龙头企业给予倾斜;鼓励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产业重组,开展联合与合作;引导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发新产品,延长加工产业链。健全服务体系,引进、开发、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鼓励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加快竹类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制;强化竹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加强质量监管。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竹产业化水平。重点项目。在渝西12个区县建设4个竹荪菌种场、11个标准化苗圃和1个工厂化竹苗繁育中心;新建笋竹基地120万亩,改建笋竹基地40万亩;建设竹笋加工基地8个、竹荪加工基地4个、竹质人造板厂8个、竹地板厂4个;在大足县建设竹产业科研和培训基地1个。蚕 桑发展目标。到2012年,年产鲜茧5万吨(100万担),蚕农收入7.5亿元,产值25亿元,出口1亿美元。年生产丝类产品7000吨,丝织品3000万米,服装200万套。蚕茧解舒率、上茧率分别达65%、90%,粒蚕长达到1000米。白厂丝商检平均等级达4A级。丝织品入库一等品率达到90%。主要任务。建设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包括蚕种场改造及原蚕基地、优良蚕品种的引进与繁育、良种桑苗圃、蚕种冷库与催青室改造以及蚕种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等。新建年产茧10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5个、5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5个、3万担优质蚕茧基地区县2个;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万担优质蚕茧基地镇乡20个、千担村200个、百担社2000个、十担户20000户。完善产后加工及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生产加工型、出口带动型、科技开发型等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推进工艺技术与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确保自动缫丝机比例达80%、无梭织机比例达30%。重点项目。(下表)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1)蚕种场:北碚蚕种场、西里蚕种场、涪陵蚕种场、垫江蚕种场、铜梁蚕种场、万州甘宁蚕种场、石柱蚕种场、丰都蚕种场;(2)冷库:永川市蚕种冷库、忠县渝东蚕种冷库,北碚蚕种场冷库;(3)检测中心:市级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4)桑树品比园、母本园、穗母园:在北碚蚕种场建设桑树品比园、母本园、穗母园;(5)催青室:1个蚕种中心催青室和永川、涪陵、铜梁、黔江、垫江5个重点区域性县级催青室。蚕桑基地建设项目。(1)10万担茧区县(市):涪陵、铜梁、合川、垫江、丰都;(2)5万担茧区县(市):巫溪、云阳、奉节、黔江、永川;(3)3万担茧区县(市):武隆、石柱;(4)良种桑苗圃建在12个区县(市)及市级万担茧基地镇乡。中药材发展目标。到2012年,三峡库区中药材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规模60万亩,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达80亿元。到2017年,龙头企业产业化种植基地稳定在60万亩左右,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40家,符合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15家,符合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30家,中药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主要任务。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基地,发展三峡库区在全国有地位、影响大、竞争力强的黄连等道地中药材品种,打造一批中药材品牌。建设青蒿、红豆杉、半夏等资源紧缺的原料药材基地,开展规范化、规模化人工种植。建设龙头企业急需的特殊中药材基地,着力搞好产销对接。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基地,在技术、规模和质量上狠下功夫。重点项目。建设太极集团、三牧集团两大药源基地,抓好黄连、青蒿、半夏、红豆杉、党参、贝母、丹皮、石蒜、玄参和银花等十大中药材产业,打造太极中药工业园,完善太极集团桐君阁、万州中药材等两个交易市场,建立三峡库区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金佛山中药材资源保护及博览园,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建立一批标准化基地、盘强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体系。草食牲畜发展目标。到2012年,出栏山羊400万只、肉牛70万头,肉兔1500万只,存栏奶牛5万头、毛兔300万只;山羊、肉牛、肉兔、毛兔、奶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5%、50%、95%、95%、98%;科技贡献率达到60%。主要任务。调整布局,构建草食牲畜优势产业带;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健全良繁体系,提高良种生产水平;强化疫病防控,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投入品监管力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建立金融扶持政策,促进草食牲畜产业稳定发展。重点项目(下表)序号项目名称主要内容一草食牲畜良种繁育体系(一)地方(培育)品种资源保护1地方肉牛资源场建设涪陵水牛、重庆山地黄牛、巴山黄牛等2地方山羊资源场建设重庆黑山羊、渝东白山羊、重庆板角山羊、合川白山羊、酉州乌羊(二)原种场建设3良种牛繁育中心迁建迁建万州4南江黄羊、波尔山羊原种场改扩建在三峡库区云阳、奉节等5重庆市肉兔原种场改扩建在璧山大路镇(三)扩繁场建设6草食牲畜扩繁场山羊、牛、兔30个(四)标准化人工授精体系建设7牛冻精储运中心及冷配站点建设10个储运中心,250个冷配站点(五)种质性能监督检验与测试8新建草食牲畜性能测定站对测定舍、圈舍、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检测仪器等二草食牲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山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丰都县、云阳县等区县建设一批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10肉兔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开县、璧山县等区县建设一批肉兔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11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江北区等区县建设一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12草食牲畜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山羊10个,肉兔20个,奶牛3个花 卉发展目标。到2012年,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基地30万亩,其中,绿化苗木15万亩、鲜切花1.5万亩、地方特色花卉6万亩、其它花卉7.5万亩。主要任务。实施重庆市花卉苗木产业化工程,以万州、涪陵、南岸、九龙坡、渝北、北碚、沙坪坝、江北、江津、南川、璧山、巴南、合川、荣昌等区县为重点进行布局。重点扶持巴南区发展棕榈科植物,沙坪坝发展彩叶树,九龙坡坡、南岸、北碚区发展盆(草)花、鲜切花,江津、渝北区和璧山县发展绿化苗木,荣昌、南川发展特色地域花卉。增加对花卉苗木生产的科技投入,加强优、新品种的开发与研究,引进培育新品种。依托与花卉苗木生产相关的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加强花草苗木生产专业化培训。组织专家对地方特色花卉苗木编写标准化栽培技术、手册。重点项目。建外来品种引进、驯化繁育中心4个3000亩,其中:棕榈科植物引种中心1个500亩;彩叶树种引种中心1个1000亩;玉赞花繁育中心1个500亩;彩色百合、马蹄莲种球繁殖中心1个1000亩。建花卉苗木推广示范基地14个。依托市园林局、林业局、花卉苗木信息中心,建花卉苗木市场2个1000亩。支持农垦集团在璧山丁家、北碚静观、缙云山等地建设2000亩优新花卉苗木基地。第四节 精品农业展示工程发展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