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doc_第1页
第一章概论.doc_第2页
第一章概论.doc_第3页
第一章概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分离膜及膜分离过程一、 分离膜及膜分离1分离膜具有选择性透过能力是分离膜的基本特性。对于“分离膜”很难下一个精确、完整的定义。一般认为广义的“分离膜”是指分隔两相界面,并以特定的形式限制和传递各种化学物质。膜可以是均相的或非均相的、对称型的或非对称型的、固体的或液体的、中性的或荷电性的。膜厚度可以从几微米到几毫米。2膜分离膜分离是指借助膜的选择渗透作用,对混合物中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3膜材料能够选择渗透的原因:(1)膜中分布有微细孔穴,不同孔穴有选择渗透性;(2) 膜中存在固定基团电荷,电荷的吸附、排斥产生选择渗透性;(3) 被分离物在膜中的溶解、扩散作用产生选择渗透性。二、膜分离过程的特点膜分离过程与传统的化工分离方法,如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深冷分离等过程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1 膜分离过程的能耗比较低大多数膜分离过程都不发生相态变化。由于避免了潜热很大的相变化,膜分离过程的能耗比较低。另外,膜分离过程通常在室温附近的温度下进行,被分离物料加热或冷却的能耗很小。表1-l列出了各种海水淡化法所需的能量。由表1-1可见,采用反渗透膜分离法进行海水淡化,其能量消耗远低于其他方法。 表1-1 各种海水淡化方法所需要的能量分 离 方 法需要消耗的动力(kW h/m3)需要消耗的热量(kJ/m3)理论功值反渗透法(水回收率40%) 反渗透法(水回收率30%)冷冻法溶剂萃取法电渗析法多级闪蒸法0.723.54.79.325.632.362.82577125931691133472920481158632259362适合热敏性物质分离膜分离过程通常在常温下进行,因而特别适合于热敏性物质和生物制品(如果汁、蛋白质、酶、药品等)的分离、分级、浓缩和富集。例如在抗生素生产中,采用膜分离过程脱水浓缩,可以避免减压蒸馏时因局部过热,而使抗生素受热破坏产生有毒物质。在食品工业中,采用膜分离过程替代传统的蒸馏除水,可以使很多产品在加工后仍保持原有的营养和风味。表1-2列出了用反渗透和蒸发两种方法对西莲果汁浓缩成分的影响。表1-2 浓缩技术对西莲果汁成分的影响。组 分蒸发过程损失/%(质量)反渗透过程损失/%(质量)甲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维生素C20.694.599.41001000013.831.39.93分离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膜分离过程的主要推动力一般为压力,因此分离装置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有利于连续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4分离系数大、应用范围广膜分离不仅可以应用于从病毒、细菌到微粒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广泛分离范围,而且还适用于许多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如溶液中大分子与无机盐的分离,共沸点物或近沸点物系的分离等。5工艺适应性强膜分离的处理规模根据用户要求可大可小,工艺适应性强。6便于回收在膜分离过程中,分离与浓缩同时进行,便于回收有价值的物质。7没有二次污染膜分离过程中不需要从外界加入其它物质。既节省了原材料,又避免了二次污染。三、膜及膜分离过程的分类膜技术的核心是膜。由于膜的种类和功能繁多,因此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表1-3是比较通用的一些分类方法。表1-4是工业化膜的应用膜过程分类及基本特征。表1-3 膜的各种分类方法分类方法膜 的 名 称按膜的材料分 类天 然 膜: 生物膜、天然物质改性或再生制成的膜合 成 膜: 无机膜、高分子聚合物膜按膜的结构分 类多 孔 膜: 微孔介质、大孔膜非多孔膜: 无机膜、高分子聚合物膜液 膜: 无固相支撑型又称乳化液膜 有固相支撑型又称固定膜、支撑液膜按膜的功能分 类分离功能膜: 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离子交换膜、化学功能膜能量转化功能膜:浓差能量转化膜、光能转化膜、机械能转化膜、电能转化膜、导电膜 生物功能膜: 探感膜、生物反应器、医用膜按膜的用途分 类气相系统用膜:伴有表面流动的分子流动 气体扩散聚合物膜中溶解扩散流动在溶剂化聚合物膜中扩散流动气-液系统用膜:大孔结构 (移去气流中的雾沫夹带或将气体引入液相)微孔结构 (制成超细孔过滤器)聚合物结构 (气体扩散进入液体或从液体中移去某种气体)液-液系统用膜:气体从一种液相进入另一液相 溶质或溶剂从一种液相渗透到另一液相气-固系统用膜:用膜除去气体中的颗粒液-固系统用膜:大孔介质过滤淤浆、生物废料处理、破乳固-固系统用膜:基于颗粒大小的固体筛分按膜的作用机 理 分 类吸附性膜: 多孔膜(多孔石英玻璃、活性炭、硅胶等) 反应膜(膜内含有能与渗透过来的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扩散性膜: 聚合物膜(扩散性的溶解流动) 金属膜(原子状态的扩散) 玻璃膜(分子状态的扩散)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树脂膜、阴离子交换树脂膜选择渗透膜:渗透膜、反渗透膜、电渗析膜非选择性膜:加热处理的微孔玻璃、过滤型的微孔膜膜传递过程的推动力可以是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或温度差。膜材料的种类很多,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观察角度,需要不同的分类标准。比如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致密膜、多孔膜和纤维质膜;根据分离膜组件的外型可分为卷式膜、中空纤维膜、板式膜、管式膜;根据被分离物质性质不同,有气体分离膜、液体分离膜、固体分离膜、离子分离膜、微生物分离膜;按照膜材质的不同,分为有机膜和无机膜。随着新型功表1-4 已工业应用膜过程的基本特性能膜的开发,还可以按照膜的功能进行分类。本教材主要讨论的是分离膜。利用分离膜材料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特殊性质,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得应用,而且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比如在电场力作用下的电渗析装置,在压力作用下的超滤、微滤和反渗透装置,在浓度梯度力作用下的渗透过滤装置,以及膜修饰电极、非线性光电材料、膜缓释装置等都是其主要应用领域。第二节 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一、世界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1748年纳尔克特(A.Nelkt)发现水能自发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 第一次揭示了膜分离现象。并首创“Osmosis”一词,用来描述水通过半透膜的渗析现象。但是直到100年以后,Graham发现了透析现象,人们才开始重视对膜的研究。最初科学家们使用的主要是动物膜。直到1864年,Traube才制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张人造膜亚铁氰化铜膜。1918年齐格芒迪(Zsigmondy)制成了用于分离和富集微生物和极细粒子的微孔滤膜。随后阿尔登纳(Ardenne)等人对微孔滤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其微观结构。1925年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滤膜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超滤膜(简称UF膜)、微滤膜(MF膜)、反渗透膜(RO膜)的生产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并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不久气体分离膜也获得工业应用。近30年来,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遍及海水淡化、环境保护、石油化工、节能技术、清洁生产以及生物、医药、轻工、食品、电子、纺织、冶金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对新的膜过程、渗透汽化、支撑液膜、膜萃取、膜分相、膜蒸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因此,膜科学与技术将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之一。表1-5为主要膜分离过程的发展进程。表1-5主要膜分离过程工业发展进程分 离 过 程年代厂 商微滤(Microfiltration)电渗析(Electro-dialysis)反渗透(Reverse osmosis)透析(Dialisis)超滤(Ultrafiltration)控制释放(Control release)气体分离(Gas separation)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19251950196519651970197519801990SartoriusIonics Inc.Haxens Industry General AtomicsEnka(AKZO)Amicon Corp.Alza Corp.Permea (DOW)GFT Gmb H二、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研究离子交换膜开始的,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我国膜工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称为起步阶段。以1967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标志;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的湖州水处理设备厂的投产为止。这一阶段重点发展异相离子交换膜的电渗析技术。异相离子交换膜的产量达到近30万平方米,占世界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一。同时,1965年开始反渗透技术的探索,1967年开始的全国海水淡化大会战,大大促进了我国膜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等各种膜和组件、装置不断研究开发出来。第二阶段,也称为开发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5年中国膜工业协会成立。国家把开发膜技术列入了科技攻关和发展计划,一些技术上成熟的膜过程开始得到应用。在引进国外反渗透膜、元器件及产品的同时,新的膜品种陆续研制成功,加快了膜技术国产化的步伐,中国膜工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国内膜科学技术的学术团体不断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有利地推动了膜技术的推广应用。第三阶段,也称为发展阶段。1995年中国膜工业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膜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逐步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高新技术的膜产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膜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尤其是大型企业的介入为我国膜工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契机。同时,国外杜邦、陶氏、日东电工等世界知名大公司也进入了中国市场。我国的膜工业已初具规模,超滤、微滤和电渗析产品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仅牢牢占据着中、低档产品的国内市场,而且还打进了国际市场。但是与世界上主要膜产品生产国相比,还存在膜品种少、生产规模小、质量不稳定、装置和技术还比较落后,尤其在反渗透、纳滤和人工脏器方面还主要依赖进口。渗透汽化、液膜、膜蒸馏、膜电极和无机膜等一批新型膜材料、膜分离过程还处于研制、开发阶段。三、 膜科学技术的未来膜科学技术及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由于它还是一门发展中的综合性学科,无论在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有很多工作可做。1.探索开发新型膜材料、不断改进膜的制备工艺除了降低膜材料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膜分离性能以外,还希望膜材料及装置具有更好的耐热、耐酸、耐碱、耐有机溶剂、抗氧化、抗污染、易清洗等性能。高聚物仍是分离膜的主要材料。要根据膜分离过程的要求,不断合成出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并定量地研究膜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分离性能的关系;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高聚物共混,制备高聚物“合金”,可以使分离膜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高聚物的功能特性;在分离膜表面引入不同的活化基团,使其改性,可以满足不同分离对象的要求;要不断改进成膜工艺,进一步发展制造超薄、高度均匀、无缺陷的非对称膜皮层技术。无机膜由于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好,抗微生物能力强,膜孔分布窄,容易再生和清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生物膜具有优异的天然传递功能,仿生也是分离膜的重要研究方向,而合成生物膜则是生物膜与高聚物膜之间的桥梁。制备具有高选择性、高渗透性的合成生物膜也是膜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2.不同膜过程、不同分离方法相结合的集成膜过程根据企业上下游生产工艺的需要,往往要合理的搭配不同功能的膜组件,选择合理的膜组件的排布与连接,以实现膜分离过程的有机整合;对于许多待分离体系不能直接使用膜系统,而需要首先进行严格的预处理,如采用常规灭菌、过滤、絮凝、沉降、吸附、掩蔽等,以便顺利进行膜过程的操作,延长膜系统的使用寿命。这就需要设计不同膜过程、不同分离方法相结合的集成膜过程,以望达到经济上合理,抗污染性好,可操作性强。3.膜分离与传统分离技术相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