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doc_第1页
螳螂捕蝉.doc_第2页
螳螂捕蝉.doc_第3页
螳螂捕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淮安市楚州区宋集乡中心小学 刘 鑫【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螳螂捕蝉【教材分析: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故事”,告诫吴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强,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是一篇生动活泼且启人思考的文章。【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设计思路】: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直接导入,揭示课题。1、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螳螂捕蝉”。边板书边简介“螳螂”两字的写法。2、引导学生简要说说“螳螂”和“蝉”,相机出示图片。3、了解题意,读题。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过渡语:“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智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2、把你刚才读得不满意的地方再读读,也可以读给同桌听,请同桌帮助你纠正读错的地方。3、交流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激励: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勇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谁愿意第一个成长?(指名读,纠正,再读,齐读。)4、轮读课文。随机正音:会读“侯、堪、奖”等生字;读准大王、前爪、弹弓等词语。指导读好相关句子。5、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多找几个孩子从不同的侧面来说说,只要大致说清事情经过就行。(主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评价。三、从吴王的前后表现入手,进行质疑,并梳理、归纳问题。过渡: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吴王是文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的两句话。1、出示吴王的两句话。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的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2、指导读好这两句话。(想想提示语的意思,读出相关语气)3、谁能简要的说说吴王的这两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4、读了这两句话,你经过比较,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问号呢?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预估学生会产生以下问题:A吴王为什么会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B吴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是谁用什么办法让吴王改变了主意C少年的话中有是什么道理D为什么大臣们劝吴王,他很“固执”,而少年劝他能“恍然大悟”呢E这个少年将的故事是不是真的呢? 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后写在黑板上。师梳理归纳:老师将你们的问题归纳一下,想到了一个问题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劝说吴王打消伐楚的念头的?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四、熟悉故事。1、师:要想弄清楚“少年是怎样利用故事劝说吴王的”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少年讲的是什么故事。找到9和11自然段,读读这个故事。2、这个故事讲得精彩吗?引导学生体会对小动物动作的精彩描写,读出越来越紧张的感觉。 3、指名读好这个故事。 五、结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第二课时一、听写铺垫,紧扣双基1、师生同写课题,齐读课题。2、听写五组词语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3教师依次念五组词:(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5)不堪设想 隐伏着祸患 恍然大悟(这儿,通过默写五组词语,不仅是检查与巩固生词的掌握情况,更是在“暗暗”帮助学生记住“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为后面地复述课文埋下伏笔。)4、学生对照屏幕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5、齐读五组词语。二、复述故事,开口说话1、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画和词语。2、学生根据画面,练讲故事,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3、指名讲述故事,师生边听边评。4、同桌互讲互评。5、总结:这个故事就叫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在无痕迹地为学生铺设一个台阶让每位学生都能走上去,从先前默写五组词语,暗中帮助学生记住故事的梗概到教师联系五组词语,示范讲述再到学生自己根据词语和挂图进行复述,最后再在大组评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练说。这一系列具有梯度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本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复述。这不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一个美好的境界吗?)三、巧妙入文,探究感悟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1)、 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四、整合资源,巧妙入境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五、追根溯源,感召生命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139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4、交流:(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设计意图:课堂上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感悟,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六、通读全文,整体建构读后,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吴王:(1)固执 、(2)知错就改 (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七、拓展延伸,迁移内化(作业设计)自由朗读课外阅读材料喜鹊搬家。喜鹊很聪明,新年刚刚来临,它就预料到今年多风,特别是春秋季节,风会刮得异常猛烈。它忙碌了好几天,终于把自己原来筑在树顶上鹊窝搬到下面的枝丫上来了。这一来,大风不可能把它的鹊窝吹落了,但是,别的灾难却接连不断,喜鹊离地面太近了,大人经过这里,伸手就把小喜鹊摸走了,小孩子经过这里,也用竹竿挑窝里的鹊蛋。聪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