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况.doc_第1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况.doc_第2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况.doc_第3页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况 目前电池方面最有前景的莫过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它的研究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照相术。1837年,Daguerre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两年后,Fox Talbot将卤化银用于照片制作,但是由于卤化银的禁带宽度较大,所以相片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1883年,德国光电化学专家Vogel发现有机染料能使卤化银乳状液对更长的波长敏感,这是对染料敏化效应的最早报导。使用有机染料分子可以扩展卤化银照相软片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到红光甚至红外波段,这使得“全色”宽谱黑白胶片乃至现在的彩色胶片成为可能。1887年,Moser将这种染料敏化效应用到卤化银电极上,从而将染料敏化的概念从照相术领域延伸到光电化学领域。1964年,Namba和Hishiki发现同一种染料对照相术和光电化学都很有效。这是染料敏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只是当时不能确定其机理,即不确定敏化到底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还是通过能量的转移来实现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Tributsch发现了染料吸附在半导体上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的机理,才使人们认识到光照下电子从染料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继而注入半导体的导带的光电子转移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为光电化学电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光电化学电池采用的是致密半导体膜,染料只能在膜的表面单层吸附,而单层染料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光,多层染料又阻碍了电子的传输,因此光电转换效率很低,达不到应用水平。后来人们制备了分散的颗粒或表面积很大的电极来增加染料的吸附量,但一直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1988年,Grätzel小组用基于Ru的染料敏化粗糙因子为200的多晶二氧化钛薄膜,用Br2/Br-氧化还原电对制备了太阳能电池,在单色光下取得了12 %的转化效率,这在当时是最好的结果了。直到1991年,Grätzel在ORegan的启发下,应用了ORegan制备的比表面积很大的纳米TiO2颗粒,使电池的效率一举达到7.1 %,取得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应当说,纳米技术促进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主要由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等几部分组成。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通常为金属氧化物(TiO2、SnO2、ZnO等),聚集在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板上作为DSC的负极。对电极作为还原催化剂,通常在带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上镀上铂。敏化染料吸附在纳米多孔二氧化钛膜面上。正负极间填充的是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I3/I-。 工作原理 染料分子受太阳光照射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 电子扩散至导电基底,后流入外电路中; 处于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 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受电子后被还原,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注入到TiO2 导带中的电子和氧化态染料间的复合 (7)导带上的电子和氧化态的电解质间的复合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非常靠近TiO2表面的敏化剂分子才能顺利把电子注入到TiO2导带中去,多层敏化剂的吸附反而会阻碍电子运输;染料色激发态寿命很短,必须与电极紧密结合,最好能化学吸附到电极上;染料分子的光谱响应范围和量子产率是影响DSC的光子俘获量的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电子在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电极中的传输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研究情况通过近十八年的研究与优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11 %。这种电池的突出优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制备简单,因此有望成为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有力竞争者。 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的天然能源,太阳能成为最有希望的能源之一。目前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电池主要是硅系太阳能电池,但硅系电池原料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效率提高潜力有限,其光电转换效率的理论极限值为30%,因此其民用化受到技术性限制,急需开发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 人工制造的“树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价格相对低廉,制作工艺简单,拥有潜在的高光电转换效率,所以极有可能取代传统硅系太阳能电池,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导。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DSSCs初露峥嵘,其光电转换效率达7.1%7.9%,开创了太阳能电池研究和发展的全新领域。随后Gatzel和同伴开发出了光电能量转换效率达10%11%的DSSCs。目前,在标准条件下,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已达到11. 2%, 如果你知道树叶的结构,你会很好地理解DSSCs。从结构上来看,DSSCs就像人工制作的树叶,只是植物中的叶绿素被敏化剂所代替,而纳米多孔半导体膜结构则取代了树叶中的磷酸类酯膜。 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主要由制备在导电玻璃或透明导电聚酯片上的纳米晶半导体薄膜、敏化剂分子、电解质和对电极组成,其中制备在导电玻璃或透明导电聚酯片上的纳米晶半导体薄膜构成光阳极。 完全不同于传统硅系结太阳能电池的装置,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和电荷分离传输分别是由不同的物质完成的,光吸收是靠吸附在纳米半导体表面的染料来完成,半导体仅起电荷分离和传输载体的作用,它的载流子不是由半导体产生而是由染料产生的。 阳光驱动的“电子泵” 如果简单地概括一下原理,DSSCs就像是由灿烂阳光驱动的分子电子泵。靠阳光的照耀,源源不断地对外供电。 在可见光作用下,敏化剂分子通过吸收光能跃迁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的不稳定性,敏化剂分子与TiO2表面发生相互作用,电子很快跃迁到较低能级TiO2的导带,进入TiO2导带的电子将最终进入导电膜,然后通过外回路,产生光电流。同时,处于氧化态的染料分子被电解质中的碘离子I-还原回到基态,而I-被氧化为I-3,I-3很快被从阴极进入的电子还原成I-构成了一个循环。 各组成部分的进展 光阳极材料:光敏材料敏化的半导体光阳极对该电池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敏化的TiO2电极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分,可以说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太阳能电池的总效率。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TiO2光阳极所用的纳米晶薄膜分为致密TiO2薄层、纳米多孔结构TiO2薄膜,其中致密薄膜是早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TiO2光阳极所采用的,因其吸附染料效率低,后来少被采用,纳米多孔结构TiO2薄膜在目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TiO2光阳极采用极为广泛。 光阴极材料:阴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有电流通过阴极,产生极化现象,形成超电势,引起电势的损失,降低了电池的性能。因此,阴极的制备一般用导电玻璃片作为基体,采用不同方法镀上石墨、铂或导电聚合物等不同材料,其中镀铂的效果较好。 电解质:由于液态电解质在封装上的技术困难,人们开发了无机半导体体系的固态电解质、有机空穴传输材料和高分子电解液体系等。与液态电解质相比,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敏化剂的氧化还原电位,可以和空穴导体的工作函数更好的匹配,所以固态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获得的Uoc值很高,可以达到接近1V。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可以提高和改善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敏化剂:敏化剂吸收太阳光产生光致分离,它的性能直接决定太阳电池的光电性能。新的敏化剂使吸收长波的能力增加,并且具有很高的光学横断面和吸收近红外光的能力。 按其结构中是否含有金属原子或离子,敏化剂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无机类敏化剂包括钌、锇类的金属多吡啶配合物、金属卟啉、金属酞菁和无机量子点等;有机敏化剂包括天然染料和合成染料。 DSSCs应用前景广阔 大庆石油学院王宝辉教授:在硅太阳能电池中,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 多晶硅次之, 非晶硅最低。经过长达10a加速光老化试验的结果表明,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几乎不变, 且高达15%,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染料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兰州理工大学王青教授:敏化的纳米晶TiO2电极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太阳能电池的总效率。在制备技术方面,基于传统的刮涂制膜技术和逐层沉积制备技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和技术掌握的难度,是光阳极制备的瓶颈问题。丝网印刷技术由于其大面积制备的可操作性,是实现未来工业化不错的手段,但同样存在技术操作复杂的缺点,同时其规模制备所需条件依然需要改进和优化。在染料敏化上,寻找低成本、性能良好的染料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总之,通过光敏化,获得较宽的可见光谱响应范围,快速的电子传输,优越的电子散射系数,增强的光收集效率以及优越的抑制电荷复合性能的多孔膜将是未来TiO2光阳极研究的方向。 发展成果 日本现已开发出“纤维状无TCO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来自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纤维状无TCO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fiber-type TCO-less 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这种太阳能电池是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层,环绕着一根长3.5厘米(cm)、直径9毫米(mm)玻璃纤维所组成。该研究团队来日本九州岛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与系统工程研究所,其研究人员将一层氧化钛、一层敏化颜料,以及一层多孔钛(porous Ti)作为电极(正极);一层包含碘等电解质的多孔层,以及一层白金(Pt)与钛作为另一端电极(负极)。将上述两种电极顺序环绕着玻璃纤维;而除了该玻璃纤维的两端,整个太阳能电池都以钛覆盖着。将光线从玻璃纤维的一端透进去,光就会被太阳能电池中的染料所吸收,并转换成电力;而若是该纤维稍有倾斜,在光线从另一端出去之前,就不会在表面下的玻璃造成完全反射。目前该种太阳能电池所展现的转换效率,在使用某种染料的情况下仅稍高于1%,该数字稍低了些,且由于该种电池使用的玻璃纤维有9mm直径,长度却只有1.5公分左右,因此大约有九成从纤维的一端入射,从另一端出去的光线并没有被转换。预计未来该种电池的净转换率可望达到10%,被浪费的光线问题能透过增加光纤的长度或是减少纤维直径来克服。 而该种新型太阳能电池与标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一个最大差异,是新电池并不使用透明电极(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CO),研究人员计划利用尚未被现有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所使用的近红外线(near-inf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