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油市场.docx_第1页
调和油市场.docx_第2页
调和油市场.docx_第3页
调和油市场.docx_第4页
调和油市场.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用调和油成分缺乏国家标准 多数未标明比例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中国人的食谱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拿着油桶去粮店打油是不少80后的珍贵回忆。如今,中国人购买食用油都爱去超市。五花八门的品牌,各色花样的品种,却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多数调和油未标明具体成分引消费者担忧在中国各大超市里,各种食用油总是摆满了整整一面货架,五六十种产品让人眼花缭乱: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当然,占据半壁江山的还是调和油。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对调和油却心存疑虑。消费者:不吃调和油,就吃花生油,偶尔吃玉米油。消费者:我从来不吃调和油,我吃压榨的,因为调和油他们都说是乱七八糟的油搁一块。消费者:掺的东西不知道,不清楚。很多消费者对调和油的不太相信主要源于对调和油具体成分的不太清楚。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的调和油成分少的有两三种,多的有七八种,除了少部分品牌,大多数调和油只标注了成分有那些,却并没有说明每种成分所占的比例,让消费者一头雾水。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花生油跟什么调和的,另一个成分也有标注,比如占到20%或者30%,你是玉米油还是大豆油都要对它的名称和它的含量进行明示,如果不明示的话,消费者可能就不知道里边是什么跟什么调和在一起的,因为油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生产厂商称调和油成分比例是商业机密为什么这么多生产厂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不标注调和油的成分呢?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呢?某大型食用油生产厂家表示,调和油的成分比例是一种商业机密,怎么可能堂而皇之的印在标签上呢?生产厂家:它自己不标注它的具体配料,因为百分之几的比例可能是属于各个公司内部的一个机密,不像花生油就纯正的一种油。调和油,食用调和油是哪个公司它的比例都是不一样的,你可以去市场上看一下,其他品牌的也有一些调和油比例,它那个比例都是没有标注的。不是说不能标,上面也没有标准要求说是必须要标。 “国家没有要求!”这才是关键。既然我国并没有要求标注出调和油具体成分和比例的规定,那么把所有成分标注出来似乎有些费力不讨好的意思。商家不公布调和油成分比例 实为利益最大化生产厂家以商业机密为由头拒绝透露具体配方,在专家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其中暗含的是对利润的追求,说到底还是一个“钱”字。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调和油品种繁多,花生调和油,葵花籽调和油,玉米调和油,橄榄调和油还有深海鱼油调和油。在某品牌深海鱼油调和油的标注里,记者发现深海鱼油成分只占了1.8%。这不足2%的添加成分给整个产品命名合适吗?董金狮认为不合适。董金狮:我们一般要求这样,你主体名称是什么的话,你在里边原料就要占主体。原料成本一般不得低于50%的,否则的话你不能随便起一个名称,用辅料做主料的名称这样有误导消费的嫌疑。商家之所以如此作为,还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同样是5升装,这种深海鱼油调和油的价格就比普通调和油贵出了十几块钱。这十几块钱就是消费者为几十毫升深海鱼油买的单。其它品种的调和油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在各类调和油中,大豆油添加的量最多,接下来是花生油和芝麻油,但是很多商品被冠以花生调和油后档次和身价都高了不少。董金狮透露其实在今年实施的预包装食品通则里明确规定,产品成分明示需要从高到低排序。董金狮:国家对食品预包装标签里边也有规定,就是你在你的包装标签上必须明示这些信息,而且对它的主要成份都要进行标注含量,而且一般标准是从含量高到含量低,按照这样一个降序来进行标注。专家建议消费者选择单一成分的食用油调和油成分雾里看花,消费者不放心也就在情理之中。缺乏相关的国家的标准,对于消费者的确有失公平。消费者究竟该选择花生油、大豆油这样单一品种的食用油还是几种成分在一起的调和油呢?营养专家给出建议,在不知道调和油具体成分的情况下,还是吃单一成分的食用油更好一些。营养专家:不是说这一种油完全可以满足咱们人体需要,因为咱们人体需要脂肪酸有一定比例的。建议大家在选择油的时候,不要一种油一直吃下去不便,可以换着来,今天吃这种,明天吃那种。可以买一些小桶的油,现在吃橄榄油,吃完可以吃玉米油,然后再吃葵花子油,这样各种脂肪酸摄入就可以比较均衡了。(季苏平)食用调和油曝乱勾兑以次充好 国标遭抵制屡难产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制定即将重启食用调和油低质暴利难延续多年悄无声息的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再次被提起,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由于国内调和油勾兑混乱,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情况愈演愈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粮食局将在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4年前,上述部门曾经计划推出该标准,但是受到了来自企业的巨大阻挠。目前市场环境更加恶劣,“比如花生油含量不足10%,却命名为花生油调和油,以期获得高额利润。这一现象钻了法律空当。”近期刚刚与上述部门讨论该现象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外,在调和油中充斥低质低价的棕榈油(8084,94.00,1.18%)甚至是动物油现象也愈演愈烈。这皆因为中国没有调和油国家标准。舌尖上的潜规则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市场进行规范,而目前,国内调和油市场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40%。调和油概念源自多年前,国内第一大食用油品牌金龙鱼向市场推出111概念的调和油。目前,国内尚没有一条法规对调和油市场进行规范,因而,很多的厂家发觉了调和油的秘密,目前,国内调和油市场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40%。“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调和油的利润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大豆油。”一位央企人士向记者透露,“所以调和油的份额在逐渐扩大。”该人士表示,“在目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相比较调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由于调和油的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因此调和油的定价和销售量都已经非常稳定。而调和油与纯大豆油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呢?上述人士透露,“两种油品的差距是极其细微和隐蔽的。”比如花生调和油,“可以断言,市场上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都不超过10%。但是冠以花生调和油的名字,价格却可以提高。”记者观察到金龙鱼5L花生调和油的价格是69元,同等规格纯大豆油的价格是63元,纯花生油的价格5L包装的是111元。按照此价格,只有在花生油含量在10%或者以内,才能够符合花生调和油的价格,并且实现盈利。记者采访相关金龙鱼人士,对方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但是表示,“我们每一款调和油的配方都是在相关机构进行备案的。”同时,该人士表示,“与中小品牌相比,金龙鱼的做法已经属于非常规范的做法。”与此同时,作为花生油销量最大的山东鲁花品牌,记者同样看到有花生调和油进行销售。但是,鲁花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花生的调和油我们早就不生产了,现在主要生产坚果调和油。”至于花生调和油不生产的原因和坚果调和油中的大豆油比例,该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在鲁花坚果调和油的商标上显示,主要成分是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核桃油、山茶籽油、葡萄籽油,5L包装的售价是89元。根据新国标要求生产食用油企业产品标签上应“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但是调和油几乎没有企业注明比例。国家标准遭遇利益争夺“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其实,无论是金龙鱼还是鲁花,怎样勾兑其调和油产品,都并没有违反国家的标准,相关机构也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制约。因为以更好的油品对产品进行冠名,优质油品的比例哪怕再低,也不足为过国家尚没有相关标准出台。其实早在2007年,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就着手制定相关的标准。还邀请了益海嘉里等比较大的企业参与讨论。讨论的主要焦点,便是调和油比例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得以冠名。“当时,有人提出了比如花生油达到30%,才能叫花生油,也有人提出需要达到33%的比例,才能冠名花生调和油,甚至有人提出,调和油中,比例最高的油品,才能被叫做某某调和油。”参与讨论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记者看到2008年曾经讨论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讨论稿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让步,即只要标签中标出各种油品的比例即可,但是,现在几乎所有调和油中,都没有针对消费者的比例标示。“如果消费者知道,他们买到的花生调和油中,花生油的比例不足10%,他们还会购买吗?”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所以,参加讨论的企业,都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在抵制这一标准的出台,直至现在也悬而未决。”记者获悉,在今年下半年央企中储粮将推出小包装调和油,与此同时,相关机构极有可能借助央企的力量,推动该标准的出台和执行。但是,这一消息并未获得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答复。大豆协会副会长刘登高向记者表示,“业内有关于调和油的讨论和潜规则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几年,这里隐藏了很多问题。”刘登高认为,这一现象必须要解决的是,“这几年,大豆的价格越来越高,比大豆更为廉价,更不健康的食用油,正在进入小包装油的市场。”刘登高所指的有油品便是棕榈油,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三高人群最多的国家。以前,棕榈油通常用来制作方便面和糕点等食品工业,“现在棕榈油通过调和油标准的漏洞,被添加到调和油中,登上了餐桌,已经非常危险了。”刘登高表示。中国食用调和油营养安全大调查近日,上海完成一项“龙年百姓期待”的调查。600名20岁以上的上海市民参与其中。结果显示,在新的一年里,食品安全是老百姓关注的“第二大热点”。保障食用油安全、提高标准等话题,被多次提及。如今,国内食用油市场,概念丰富。“从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橄榄油,到各种各样的调和油,还有一些额外添加了营养成分,品种太多,有时真不知怎么选。”2月29日,记者在上海多家超市采访。市民李阿姨在高兴之余,也表达了些许困惑。目前市场上关于调和油品质的各种声音,层出不穷,甚至“谎言掩埋了真相”。“总的来说,消费者购买时应从自身营养需求出发,多听权威人士建议,多参考权威部门的营养推荐,选择经得起科学论证、有专利保障的大品牌产品。”对食用油有着多年研究的专家这样回复记者。真相一:调和油品类,怎么看?记者在上海一些超市、卖场发现,市场上的食用油种类不少,以调和油最多。据了解,调和油最初的兴起是根据人们对营养均衡的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科学比例调配制成。现在根据人们对风味的需求,发展成为包括调和风味及调和营养两类。风味型调和油,如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等,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上希望用相对实惠的价格,能够享受到类似橄榄油、花生油风味的产品。营养型调和油,如金龙鱼二代调和油首创国家专利配方,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相关脂肪酸营养推荐值,实现了中国营养学会倡导的膳食脂肪酸均衡配比,其平衡营养的概念在消费者的头脑中,接受度相当高。专家建议多选择营养型调和油,就健康而言,吃油应该“花心”点,种类多样化比长期盯着一种吃,能更好地帮助平衡膳食脂肪酸,有助人体健康。同时选择调和油的另一大优势,就在于省去了消费者自己调和、换油的环节,较好地解决了单一摄入某种脂肪酸的缺陷。另外,调和油的价格相对单一油种如玉米油、花生油来说,价格相对优惠;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花相对实惠的价格,买到一桶多种营养的食用油,是食用调和油受欢迎的主因。真相二:添加营养成分调和油,怎么选?记者在超市发现,如今添加营养成分的调和油和食用油品类还真不少,有些添加深海鱼油、有些含有谷维素、植物甾醇,同样品种繁多。据营养学专家介绍:有些营养成分很难从日常饮食中摄取。有调查研究发现,中国成年人DHA+EPA的平均摄入量仅为37.6mg/天,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委员会最新的推荐量,成年人每天摄入量应为250毫克2000毫克,相差甚远。而DHA+EPA是人们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成分。DHA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EPA在疏导、清理心脏血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所有健康人群来说,摄入充足的DHA+EPA能减少焦虑情绪,减轻抑郁症,对预防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都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对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群、学生这些需要促进脑部发育、预防老年痴呆、三高、改善记忆的特殊群体来说,DHA+EPA的作用更不容忽视。但是DHA+EPA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补充。由于深海鱼类是DHA+EPA的良好来源,因此在国际上食品中添加深海鱼油补充DHA+EPA的做法相当普遍,而在国内刚刚起步。有营养专家指出: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较少会接触深海鱼或深海鱼油。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离不开吃油,因此在油脂中添加深海鱼油,是一种创新思路,也是最简单、便捷、实用的补充途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每天吃30克添加了符合美国药典USP标准的进口深海鱼油的金龙鱼添加深海鱼油调和油,就能达到美国医学院IOM的推荐值,即每天DHA+EPA摄入量为160毫克。这个产品因其创新应用于去年3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食品博览会上,获得了由全球DHA/EPA脂肪酸权威组织GOED授予的 “最佳创新应用”奖及世界最大鱼油供应商加拿大海洋营养食品有限公司(ONC) “人类健康杰出贡献”的荣誉。专家提示:选择添加营养成分的调和油,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健康营养状况,参考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根据自身的消费能力,针对性选择适合自己家庭食用的调和油。真相三:消费食用调和油,怎么办?营养专家强调,从消费者角度来看,选好油,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哪个品牌更值得信赖,经济实惠且确保卫生安全,二是哪种油营养价值更高,吃得健康。数据显示,如今全国多数城市的生活成本直线上涨,食用油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有消费者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相较于使用调和油品类,消费者购买和定期更换单一品种油的成本花费,会增加约40%,而且每次营养结构单一、不均衡。可谓是花大钱,获小利。因此消费者一般倾向于调和油品类。挑选调和油,要学会看标签。一般,大企业的品牌可信度更高,且其标签会直接注明油品的种类、定量标识、制作工艺、等级等,消费者可以明确获悉自己买的是什么。如级别是将食用油分为一、二、三、四等级,四级为最低等级。选择获得国家专业机构认证的,获得国家专利的产品。像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获得了国家专利局所颁发的“一种脂肪酸比例合理的植物调和油”国家级发明专利,确保脂肪酸的平衡,符合中国营养学会的权威推荐比例。再如追求国际健康标准的消费者可选择由中国营养学会参与联合研制的金龙鱼添加深海鱼油调和油,配合膳食能帮助一家老小一日三餐便捷补充DHA+EPA。最后,选购时要关注生产日期。食用油保质期较短,存放时间过长、存放时不注意避开日光照射、室温过高或将油桶开启后长期不用等,食用油就容易氧化酸败。购买时,不要一次性购买过多,以保证在保质期内食用。食用调和油乱象不止规范市场刻不容缓虽然,橄榄油、橄榄果渣油国家标准已经实施,但是,食用油市场仍然乱象不止。橄榄调和油与橄榄油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至今,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仍然没有出台。这不仅为消费者选购商品带来了困扰,还为消费市场中鱼目混珠的不法商贩提供了可钻的空子。消费者呼吁,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应尽快出台,为消费者安全消费再添一道有力保障。食用调和油国标尚未出台与食用油市场相关的已出台的政策主要有:200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同时已经实施的还有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等相关的国家标准。但是,消费者较为关心的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没有出台。记者了解到,国内消费市场中食用调和油的随意勾兑现象、名称繁杂以及标识混乱的问题早就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也提上了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的议程。2007年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据了解,目前,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制定仍面临一个难题。湖北奥星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是单独的菜籽油、大豆油,掺其他的油,哪怕只有5%,也能检测出来,但是做成调和油后,就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测不出来,因为脂肪酸结构组成各种油差别不大,所以很难检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许多调和油产品一直采用的是企业自家的标准,每家标准会出现些许差异。由于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没有出台,使得调和油消费市场出现了混乱的现象。消费者呼吁应尽早规范市场乱象“橄榄调和油和橄榄油有什么区别呢?作为消费者我还真不清楚。”正在选购橄榄油的黄小姐如是说。记者了解到,在消费者中,不了解食用调和油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许多消费者都不清楚所购买食用调和油中各种油的成分比例。深圳巨万阳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虽然橄榄调和油中有橄榄的字样,但是调和油与橄榄油是有区别的。调和油的组成油料由三四种到八九种不等,各品牌调和油对构成油料成分标注得比较详细,但是却没有在标签上标注各种油料的配方比例。记者在某品牌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的外部标签上发现,标签上已详细标出产品的配料表。“菜籽油、大豆油、橄榄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红花籽油、食品添加剂”,但是并没有注明各种油料的具体含量或百分比,这为消费者清楚地认知产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调和油中橄榄油的含量到底是多少呢?”一位正在选购橄榄油的消费者唐女士向某超市售货员询问道。虽然售货员向消费者详细介绍了此种商品的益处,但是问及具体油料含量,售货员则表示不清楚。“食用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应该尽快出台,一方面可以规范食用调和油消费市场标签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情权不受侵犯。”唐女士呼吁道。“调和油的标签应该规范些,目前超市中调和油的标签确实存在一些待完善的地方,这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认知困扰,也为售货员在介绍产品时存在了解盲区。”超市售货员告诉记者。食用油安全存三大隐患:调和油转基因油料过度精炼2011年05月27日21:07 来源:粮油市场报 作者:张广普 食品行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然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警钟频鸣,食用油作为食品的一大种类,安全问题也屡屡见诸报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食用油的安全事故,记者追根溯源,详细剖析食用油安全的三大隐患。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毒奶粉到苏丹红,从染色馒头到瘦肉精,再到食用油的重金属超标,每一个案例的曝光都是以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作为代价。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植物油作为常用食品的一种,相对消耗量较大,消费频率较高,食用油的安全,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过度精炼的植物油植物油精炼的过程一般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和脱蜡,以过滤有害物质,消除不良气味,提高油的品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指出, 在粮油加工的原料中,除了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营养素外,还富含其他多种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遗憾的是,由于过度加工,这些营养成分流失严重,有的在成品粮油中的含量已微乎其微。过度加工不仅会造成粮油产品营养素的严重流失,同时还会给粮油产品带来一些不安全性,要警惕过度加工给粮油产品带来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油脂加工时,油脂在脱臭过程中的高温过度精炼,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过度精炼的食用油,就像把果汁加工成了纯净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不知从什么时候对油的要求是颜色越淡越好,或许是出于感官的认知,人们在选择食用油时下意识地认为油色越透亮,油的品质就越好。”业内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产品质量好、精炼程度高的食用植物油应澄清、透明、不含任何杂质,但是应该具有该品种特有的色泽。消费者的认知应该是对专家意见的一种误读造成的。”“现在食用油的颜色越来越淡了,主要是在脱色的工序中使用了活性白土的缘故。”王瑞元称,业内专家一致决定将修改有关脱色的标准,植物油颜色不必太淡,以使之更符合健康需求。据介绍,活性白土本身有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但是如果工序不当,在进行脱色时,其吸附的重金属离子就有可能溶解在油脂里,从而影响消费者健康。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错误的认知,却往往过度精炼,不仅造成大量营养的流失,而且非常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成为食用油安全的隐患。偏离轨道的调和油调和油诞生的初衷是避免常吃单一品种食用油的缺陷,通过科学实验推出的一个营养丰富的新品种。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油种却成了食用油安全一大隐患。由于缺乏国家标准,特别是没有对调和油配料比例的统一要求,调和油的配料和比例由企业自己来决定,比如花生调和油,其中的花生油到底有多少,只有企业自己知道。山东聊城某油脂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一些花生调和油、茶籽调和油,其中纯花生油和纯茶籽油的比例不到5%,其余都是用的棕榈油等价格比较低的油种。这位负责人甚至认为,国内棕榈油价格不断上升,调和油对其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也是原因之一,调和油调出的不是健康,是暴利!这样的食用油以较低的价格大量投入市场,价格优势凸显,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也因价格便宜更愿意购买,这直接导致其他企业不得不用同样的手段抢占市场,最终形成劣油驱逐良油的困境。记者了解到,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难度非常大。据业内人士介绍,调和油不像纯食用油,纯食用油掺了一点别的油都可以检测出来。但调和油却不是这样,由于各种油的脂肪酸结构组成差别并不大,对调和油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很难检测,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调和油的比例成了企业的秘密,而广大消费者并不知情。2009年1月6日,北京市质监部门曾经查处曝光了3家食用油掺香精的不法企业,在生产的花生芝麻调和油中加入了芝麻油香精、花生油香精、花生油专用色素等禁用添加剂。2010年5月,中国质量万里行的记者曝光,在山东一家年产量千万斤的油脂厂,竟然用棉籽油和大豆油加入花生油香精进行随意勾兑。厂家再随意贴上花生调和油、大豆调和油标签销往各地,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资料显示,中国人食用油消费量在28年中增长了4倍多,经过修订后的国标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也已于2005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同时已经实施的还有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等配套的国家标准。但对于调和油,目前则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我国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至今也未出台。而消费者在选择调和油时,很难依据每种物质的具体含量和所占比例来选择产品。一位曾经参与标准化制定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调和油一直采用的是企业自家的标准,即使发现问题,责令企业召回也已经在市场流通一段时间,根本原因还是产品标准缺失。上述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调和油的国家标准,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标准化的制定效率,推动食用油市场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成为谜团的转基因油料提到食用油安全,不得不提到转基因原料的问题,油脂行业,特别是大豆油行业,转基因大豆大量使用已成事实,然而,关于转基因作物对人体是否存在危险,国内外的科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支持者认为,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些转基因农作物,都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安全无害的,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可以减少劳动成本,增加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之道。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些企业为追逐商业利益故意隐瞒实验结果,他们实验的结果恰恰是相反的,虽然转基因作物有防虫高产等优势,但其对人体存在未知的风险,在没有可靠的依据前不应该大面积投入种植。2009年12月一期生物科学国际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玉米能让老鼠的肝脏、肾脏和其它器官受损。三种转基因玉米品种,一种设计能抗广谱除草剂,另外两种含有细菌衍生蛋白质,具有杀虫剂特性。这项研究利用了世界最大的转基因种子生产商孟山都自己的原始数据。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欧盟,因为科学家无法提供证据证明转基因作物确实无害,因而严格地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进口。但在美国等国家,因为反对者同样无法提供证据证实转基因作物有害,政策一直倾向于推广转基因作物。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公开表示,政府应该特别慎重批准转基因植物商业化。他的理由是,科学家不能完全预知对生物进行基因改造,有可能导致何种突变。“虽然实验非常成熟,但其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或许要在未来几代人后才显现。”袁隆平说。但不久前他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今后利用生物技术开展农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转基因技术是分子技术中的一类,因此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技术就没有地位。在墨西哥贾帕斯倍伦克的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庙宇里,遗留着当地老人吸烟的石雕,然而直到现代人们才发现烟草含有致癌物质,对于我们现阶段知识还不能完全破解转基因谜题,谨慎对待转基因技术才是明智之举。 2012年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解析食用植物调和油标准将在今年下半年重新启动制定。这一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其间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但始终未正式出台。消息一出,立即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该标准的出台也将终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