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doc_第1页
古生物地史学.doc_第2页
古生物地史学.doc_第3页
古生物地史学.doc_第4页
古生物地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共18分,每题3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头足壳缝合线:头足壳的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的接触线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浮游相:生物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岩石类型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区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实例晚奥陶世五峰组的笔石页岩相。壳相(底栖相):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台地区。混合相:生物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正常浅海。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纯净的灰岩。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运用现代沉积环境与产物的关系推断古代沉积物或地层的形成的条件。或者说: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纵(垂)向加积作用: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也称“推土机式”沉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造架生物原地筑积的地层形成方式,也称“钢筋水泥式”。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补偿盆地:沉积盆地的基底下降速度和沉积速度大体一致,古水深基本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的盆地。复理石:地史学中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复理石沉积。旋回沉积作用: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非旋回沉积作用:不能形成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地层层序律:正常层序下(岩层未发生倒转),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即“下老上新”。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指在“期”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特征的对应关系。穿时: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不一致的或是斜交的。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沉积组合(建造)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共生组合情况分析其沉积过程的构造背景。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发展模式。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群。我国为贵州翁安生物群,它见于震旦纪中期陡山沱组。震旦系:“寒武系之下,五台群或泰山群变质岩系之上的一套未变质岩系”。为我国特有的地层单位,即新元古界中上部部分,地质时间为850600Ma。1975年正式确立三峡剖面为震旦系层型剖面。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它是第一个带壳生物群,作为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的生物群,距今5.3亿年。(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它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东吴运动:发生于P2/P3,1、大规模海退:茅口组与龙潭组之间平行不整合,茅口顶部缺失Neomisellina带;2、玄武岩喷发;3、华夏古陆上升;4、钦防海槽褶皱回返。联合古大陆:C2-P1北美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形成阿帕拉契亚褶皱带;P西伯利亚板块与欧洲板块碰撞,形成乌拉尔褶皱带。联合古大陆分裂解体:三叠纪晚期,羌塘微板块拼贴到亚洲板块;侏罗纪,冈底斯微板块迅速向北漂移,于侏罗纪末期与羌塘微板块拼合,班公湖-怒江洋消失;白垩纪,雅鲁藏布江洋板块向北俯冲于冈底斯微板块下部,形成混杂堆积,但在白垩纪该洋盆一直没有闭合二、填空题(共32分,每空1分)1、 鲍马序列自下而上包括:递变(或块状)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和均匀层理。2、 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分子化石。3、 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本身条件、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 、1成岩石化条件。4、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5、 化石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6、 蜓类属于原生 动物门、珊瑚属于 腔肠 动物门、菊石属于 软体 动物门、三叶虫属于 节肢 动物门、笔石属于 半索 动物门、恐龙属于 爬行 动物门、鲸鱼属于 哺乳 动物门、叠层石属于 蓝藻 植物门。7、 蜓类化石看到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的叫 轴切面 ;看到初房、隔壁、房室、壳圈数的叫 旋切面 。8、 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 单带型 、 双带型 、 泡沫型 、 三带型 。9、 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 块状 复体、 丛状 复体、 蔓延状 复体。10、 分左右壳的为 双壳 动物,它双瓣壳 对等 ,单瓣壳两侧 不对称 ;分背腹壳的为 腕足 动物,它双瓣壳 不等 ,单瓣壳两侧 对称 ;11、 双壳动物的耐盐性 广 ;造礁珊瑚、部分腕足动物的耐盐性 窄 。12、 菊石化石根据旋卷壳旋卷程度分为四种: 外 卷、 半外 卷、 半内 卷、 内 卷。13、 菊石化石缝合线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鹦鹉螺型 、 无棱菊石型 、 棱菊石型 、 齿菊石型 、 菊石型 。14、 三叶虫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分为: 小尾型 、 异尾型 、 等尾型 、 大尾型 。15、 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螺顶指向主端的为 石燕贝型 ,螺顶指向背方的为 无洞贝型 ,螺顶指向两侧的为 无窗贝型 。16、 笔石枝按生长方向分为7类: 下垂式 、 下斜式 、 下曲式 、 平伸式 、 上斜式 、 上曲式 、 上攀式 。17、 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 原蕨植物 为主,地质时代是 D1-2 ;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的是 两栖类 ,但它不能远离 水 ,只能在 水 边的陆地上生活;18、 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 鱼石螈 ,其地质年代是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D3-C1) ;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 蜥螈 ,其地质年代是 早二叠世 ,现归属 两栖纲 ;鸟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 始祖鸟 、国内为 中华龙鸟 。19、 泥盆纪也称为 鱼类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也称为 两栖类 的时代;中生代也称为 爬行动物 的时代;新生代也称为 哺乳动物 的时代。20、 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在: 营养 方式, 生活 方式, 生长 方式。21、 植物界在演化进程中经历了三次飞跃: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 水生植物陆生植物 ;1 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22、 按海拔高度及海水深度的地理分区有: 高山 区、 平原 区、 滨海 区、 浅海 区、1 半深海 区、 深海 区。23、 按纬度划分的地理区有: 极地 区、 寒带 区、 温带 区、 亚热带 区、 热带 区。24、 根据海洋生物的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分为: 游泳 生物、 浮游 生物、 底栖 生物。25、 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 整合接触 、 角度不整合 、 平行不整合 、 沉积接触 和1 侵入接触 。26、 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 平行不整合 ,它系 造陆 运动所致;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 角度不整合 ,它系 造山 运动所致。27、 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称为 沉积 接触,盖层的底部常含成分为 下伏岩石 的砾石;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称为 侵入 接触,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 地层 的捕虏体。28、 地层划分的依据包括: 岩石学 特征、 生物学 特征、 地层结构 特征、地层的 厚度和体态 、地层的 接触关系 和 其他属性 。29、 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包括: 岩石地层 对比、 生物地层 对比、 构造运动面 对比、 同位素 方法、 磁性地层 对比、 旋回地层 对比。30、 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及级别依序分别是 群 、 组 、 段 、 层 ,其中 组 是岩石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31、 构造变形或变质作用强烈地区,很难恢复原生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系统,多采用 岩群 、 岩组 、 岩段 来划分。32、 年代地层单位分六级,依序分别是 宇 、 界 、 系 、 统 、 阶 、 时带 ;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依次是: 宙 、 代 、 纪 、 世 、 期 、 时 。其中 阶 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33、 常用的生物带有: 延限 带、 顶峰 带、 组合 带、 间隔 带、 哑 带。34、 主要的层型类型包括 单位 层型和 界线 层型。35、 用来确定国际系、统和阶之间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称为 金钉子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27c 层之底已已确立为全球 二叠系三叠系 的界线的层型剖面和点;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是国际 泥盆系-石炭系 界线的 辅助 层型剖面。36、 根据基底下降幅度、海水深度与沉积厚度关系,将盆地分为: 补偿 盆地、 非补偿 盆地和 超补偿 盆地。37、 历史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有: 沉积物组分和沉积组合(或沉积建造) 分析、 沉积物厚度 分析、 沉积相和沉积古地理 分析、 沉积盆地 分析和 构造运动面 分析。38、 板块边界通常包括 大洋中脊 、 海沟 、 转换断层 、 大陆裂谷 和 褶皱带 等,其中离散型为 大洋中脊 ,俯冲会聚型为 海沟 ,碰撞会聚型为 褶皱带 ,平错型为 转换断层 。39、 按照威尔逊旋回,大洋的演化阶段有 胚胎 期,代表为 东非裂谷 ; 初始洋盆 期,代表为 红海 ; 成熟大洋 期,代表为 大西洋 ; 衰退大洋 期,代表为 太平洋 ; 残余洋盆 期,代表为 地中海 ; 消亡 期,代表为 喜马拉雅山脉 。40、 板块构造与槽台学说具有互补关系,其中地台对应于板块的 陆壳 部分, 冒地槽 对应于被动大陆边缘, 优地槽 对应于活动大陆边缘,地槽旋回对应于 Wilson旋回 。41、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为 陆核 的形成期;古元古代为 原地台 的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为 似盖层 和 盖层 的形成期。42、 华北板块形成于Pt1末的 吕梁运动 (18亿年);扬子板块形成于Pt3的 晋宁运动 (8- 10亿年)。43、 泛大陆在 二叠 纪末期形成,又在 三叠 纪开始分裂。44、 志留纪分 四 统,泥盆纪分 三 统,二叠系分 三 统,白垩系分 二 统。45、 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于 早古生代末 (时间)的 加里东 运动。46、 中生代是 爬行动物 的时代,_裸子植物_的时代和_ 菊石 的时代。鱼类繁盛于 泥盆纪 ,两栖类繁盛于 石炭、二叠纪 。 47、 生物相包括 底栖相 、 浮游相 、 礁相 。48、 东吴运动发生于 中晚二叠世 之间 ,其主要表现有 大规模海退 、 玄武岩喷发 、和 华夏古陆上升 。49、 腕足类的腕螺类型有 无窗贝型 、 无洞贝型 和 石燕贝型 。50、 中国东部古地理面貌中生代以前主要为 南北 分异;中生代以后则转为 东西 分异。1. 简述造礁珊瑚的形成条件一般生活于水深50米的范围内,一般不超过100米,水温20左右,要有强烈的光照,海水流通及正常的含盐度。2. 简述遗迹化石概念及其意义遗迹化石是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生活时活动的遗迹和遗物。遗迹化石能证实某时间生物的存在,能说明当时动物运动状态,能分析有关的沉积环境提供可靠的证据。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 简述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一切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生活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活在一起的各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寄生等,但产生这种关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食物链,非生物因素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体深度、光线、水分、气体和盐度。4. 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相关的。环境从根本上决定生物分布和生活习性等,但生物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依附于环境而生存。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生物都在不同上获得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不同的生物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方式不同。但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当环境条件在生物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变化时,生物可以通过调节自身,改变生活方式或寻找新的生活环境来适应环境变化,当环境超过一定限度时,生物因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5. 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生物因素。6. 简述瓦尔特相(定)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变化与在横向上的变化依次变化一致的。7. 简述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原理根据现代的地质作用其及产物来推断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和其产物的原理。8. 简述穿时普遍性原理所有横向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必然是穿时的。9. 简述地层层序律正常的岩石岩层自上而下是从新到老。如果顺序改变,说明有构造运动。10. 简述建组的条件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2、岩石内部结构较一致,3、顶底界限明显,可以是不整合的界线,组内不能有不整合界线,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11. 简述前寒武系的特征1、时限长2、地层普遍变质,构造变形复杂,因为原始地壳薄,刚性差,易塑性变形,而且经历多期构造运动,4、生物化石稀少,5、大气圈、水圈极酸,极还原,6矿产丰富。12. 简述震旦系特征无机界:大型稳定板块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与寒武纪直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有机界: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在Ediacaran以前出现后生动物胚胎及少量带壳化石。整体上化石仍然较少,保存较差,无法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建阶和分带,有别于古生界。冰川沉积发育13. 简述迪卡拉动物群(或澄江动物群或小壳动物群伊)伊迪卡拉动物群14. 简述南丹型和象州型泥盆系的特点象州型:地层以浅水碳酸盐为主,厚度较大。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高,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雷,厚壳竹节石,介行虫,藻类等多门化石。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南丹型: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生物,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15. 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类型整合接触:连续和小间断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沉积接触和侵入接触四,论述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答:,生物本身的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因为硬体主要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波坏能力较强2、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条件下容易破坏,PH小于7.8时,碳酸钙组成的容易破坏,氧化条件下有机质容易破坏,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此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