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代代传.doc_第1页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doc_第2页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doc_第3页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doc_第4页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冈山精神代代传 历史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虽历经风雨沧桑,但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她的历史、她的文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劫难而奋发图强,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生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当前,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精神;其支撑点是自强不息的开创精神、艰苦奋斗的自立精神。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要发展和振兴,就离不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又都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我们要深刻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中的一种精神,今天我们学习井冈山精神有其现实意义。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这种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升华而成的。 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道德风貌,体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不但在当年是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仆后继,成为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 一、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 井冈山精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正确领导,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决定条件。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中,井冈山上汇聚了一大批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它们之中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军事家,党和国家、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朱德;有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元帅彭德怀;有文韬武略的元帅、外交家陈毅;他们之中有建国后荣获元帅军衔5人,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数十人,有不少人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他们之中还有少数以千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烈士。正是这一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洞察国内外风云,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井冈山根据地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使根据地获得长足的发展,引导中国革命在危难中一步步走向胜利。正是在这个条件下,一种完全适应斗争形势需要的精神风貌才能孕育和产生。 2、广大军民的优秀品质,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内在因素。 湘赣边界的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和农民武装暴动。大革命失败后,边界军民并没有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屈服,他们多次举行暴动,坚持开展武装斗争。朱毛红军上山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发,尽扫阴霾,进一步增强了井冈山军民跟共产党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尽管当时武装斗争非常的激烈和残酷,却激发出广大军民万死不辞、一往无前的奋斗意志。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井冈山军民在一年的时间里,连续粉碎了江西敌人的4次进剿,湘赣两省敌军的3次联合会剿,经历了三月失败、八月失败这两次重大的挫折,大小战斗近百次,平均数天一次。在粉碎敌人军进攻的同时,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打破了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度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使井冈山的斗争得以坚持和发展。正是广大军民的这些优秀品质,升华为一种新型的革命精神。 3、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客观原因。 自然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又必然会对塑造人们心理、气质、观念发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山川不同,风格迥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井冈山根据地高山和丘陵占全境总面积的85%,红军的作战、行军、发动群众、建党建政、休养生息,无一离得开山区。连绵不尽的群山和崎岖蜿蜒的小道,率先向红军指战员发起了挑战。经济落后,生活艰苦,更锤炼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的信仰、胆略、气概和毅力。可以说每个人上山之始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精神生活之艰苦。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战斗、工作、生活,红军战士们赢得了挑战的胜利,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由对大山的畏惧到打仗能爬山,再到热爱井冈山;由缺油少盐,南瓜充饥的窘迫到高唱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豪迈歌谣,便是他们适应自然、征服自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的最充分体现。 二、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涵 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当前,人们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认识虽然大体相同,但又不尽一致,因而有许多不同的概括和表述。我们认为,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不能无限扩大,也不能作狭隘的、片面的理解,而要体现其时代的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最后夺取了全国的胜利。正是这段坚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江泽明主席将井冈山精神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几方面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1、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坚定信念)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412和715反革命政变,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败。国民党新军阀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镇压,成千上万共产党人的鲜血淌流成河,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社会如此黑暗,局势如此严酷,我们党靠什么来点燃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革命的理想的信念。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从五千之众锐减的千余人枪,而且弹药缺乏,没有给养,许多指战员情绪低落。9月29日,部队在永新的三湾村进行了改编,毛泽东向部队作了讲话:这次秋收暴动打了几个败仗,这算不了什么,万事开头难,要革命嘛,就不要怕困难!贺龙两把菜刀起家,做了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就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毛泽东的讲话扭转了部队中由于战斗失利和艰苦生活而产生的悲观失望情绪,极大的鼓舞了指战员的斗志。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整编后的部队以坚定的步伐开始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800余人转入粤赣湘边界地区后,不仅受到反动武装的袭击,而且受到寒冷、饥饿、疾病的残酷折磨。有些人开小差跑了,有的人带着一些士兵离开队自寻出路了。在部队濒临瓦解的关键时刻,朱德、陈毅召开军人大会,号召大家要做失败时的英雄,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朱德还以俄国革命走过的曲折道路作例子,告诫大家要看清革命前途。在理想、信念的感召激励下,这支部队后来出赣南,进湘南,发动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并艰苦转战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 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在向井冈山转移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有时一天要打几仗。每次激战中,彭德怀总是冲锋在前。他激励部队说:革命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牺牲,就是剩下我一人,也要举着红旗干到底。这支部队战胜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的部队胜利会师。 井冈山的斗争是在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处于白色势力四面包围之中进行的。在险恶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根据地军民同敌人作斗争?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革命毕胜的信念!边界党组织注重对军民们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用通俗的易懂的语言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等道理。从而使根据地军民坚定了为工农阶级利益而战的决心,始终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在龙源口战斗中,28团3营营长肖劲身负重伤,肠子都掉出来了,他用裹腿布扎好腹部,继续率部战斗,最后壮烈牺牲。班长马奕福为了扑灭敌人的机枪火力点,9次负伤,最后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开展反攻。中共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1929年1月不幸被捕,敌人对他许以高官厚禄,要他交待党组织情况,但他不为所动。敌人恼羞成怒,对他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不为酷刑所惧。敌人无计可施,便把他游街示众。他气宇轩昂,还向广大群众宣传革命必胜,反动派必亡的真理。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舌头,他便用脚趾蘸着自己的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6个大字,最后壮烈牺牲。这些就是井冈山军民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胆忠心和坚定信念。 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证明,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革命信念,就没有井冈山革命道理的开辟,这正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根本所在。 2、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中国革命道理问题是关系到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这在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里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们党在八七会议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市,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八七会议后,我党虽然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但仍然把武装起义的着眼点放在城市。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进攻的目标是中心城市长沙。在起义部队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及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命令各部队暂停进攻,到浏阳文家市集会。9月19日晚,秋收起义前委召开会议,讨论部队了去向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部队放弃攻打城市,去农村开展游击战争的正确意见。第二天,毛泽东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在当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都想不通,认为钻山沟算什么革命?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是右倾逃跑主义等等。不久在两个月后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被党内左倾领导者撤消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湖南省委委员的职务。说他率领部队举行秋收起义后不去攻打长沙,硬把队伍拉上井冈山,是在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在曲折和逆境面前毛泽东不灰心,不气馁,以革命事业为重,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国内外形势,下决心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工农武装割据,制定出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开始摸索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成功地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开拓进取的成功范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斗争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同时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之一。 3、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依靠群众) 群众路线是党实行的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井冈山之所以能站稳脚跟,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和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 为了保证在决策上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上井冈山之初,他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走遍了整个罗霄山脉,对井冈山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社会调查,先后写出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使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能符合群众的利益,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针对工农兵革命只重视打仗,忽视开展群众工作的倾向,在1927年底提出了工农兵革命军三大任务,即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后来,工农兵革命军每到一地,深入群众,通过访贫问苦,召开群众大会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边界农民几千年来遭受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豪绅控制,广大的贫苦农民迫切需要土地。1928年3、4月间,毛泽东率领工农兵革命军在酃县的中村和桂东的沙田,开展了插牌分田。随后,边界党和政府组织农民群众,进行土地分配,解决了农民的最大痛苦。这一运动,得到边界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 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扫除旧军队的不良影响和习气,上山伊始,毛泽东就为部队制定了三项纪律,后来又颁布了六项注意,这些纪律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 和它的建军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一切为了群众,时刻将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这也是当时边界各级党和政府干部作风的具体体现。部队上山后,发现当地一些贫苦农民生活有困难,便将打土豪所得到的有限的浮财、稻谷等分出一部分,以救济他们度过困难。1929年2月,红军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井冈山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残。5月初,彭德怀率领五军重反井冈山时,帮助群众一起盖房子,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时曾写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就是井冈山斗争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内容之一。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不仅对井冈山根据地在军事上围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为了解决红军的给养,安定群众的生活,巩固红色政权,边界党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了有效的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 首先是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发展生产,多生产粮食,保证大家有饭吃,这是头等大事。土地革命前,由于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大量的田地无人耕种。土地革命后,广大农民群众激发了生产热情,加上边界党组织和政府的积极引导,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1928年,根据地普遍获得粮食大丰收。为了储备充足的粮食,1928年冬,井冈山军民就是到宁冈、永新等产粮县挑粮上山的。为了保障战争需要,边界党和政府还因陋就简,创办了一些军需工厂,如创办了修械厂、军械厂、红军被服厂、红军印刷厂等。这对补充红军的给养,支援战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是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当年根据地内食盐奇缺,布匹、药品几乎断绝。为了解决食盐缺乏的困难,党和政府、军民用房屋等老墙上的土取下来熬硝盐,以代替食盐。红军医院设备简陋,药材缺乏,医护人员就自己上山砍竹子,自制了竹镊子,竹软膏刀、竹药筒等,还上山采集中草药,学习民间验方,自己动手配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