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介绍.doc_第1页
著名书法家介绍.doc_第2页
著名书法家介绍.doc_第3页
著名书法家介绍.doc_第4页
著名书法家介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名家:王羲之【晋】、王献之【唐】、颜真卿【唐】、褚遂良【唐】、柳公权【唐】、钟繇【唐】、怀素【唐】、欧阳询【唐】、杨凝式【五代】、米芾【宋】、黄庭坚【宋】、蔡襄【宋】、苏轼【宋】、赵佶【宋】、赵孟頫【元】、柯九思【元】、祝枝山【明】、唐寅【明】、王宠【明】、文徵明【明】、王铎【清】、傅山【清】、邓石如【清】、翁同龢【清】金农【清】、郑板桥【清】近现代:孙文、袁世凯、于右任、张廉卿、张大千、李叔同、曾熙、陈寅格、谢稚柳、毛泽东当代:启功、沙孟海、刘炳森、欧阳中石、范曾、张海、陈天然、沈鹏、赵朴初、张飙、权希军 楷书:邓散木-先驱,临古功力,用醮水笔,欧体一路的。 林似春-前辈,临古厉害,经得起看,王褚一路的。 庞中华-名气,出字帖多,字过于程式化,前期有颜体痕迹,后来象是欧柳了,但字比较方。 顾仲安-凝重,出的是行楷字帖,看看还是楷书,有一点魏碑的味道,象是从柳体中出来的。 刘惠浦-高古醇厚,有钟王笔调。 谢非默-吸收了魏碑,有了自己的面目。 卢中南-临欧高手,自身面目不足。 田英章-近期出字帖较多的人,欧体的硬笔书,但过于放松。 范林庆-象是出于赵体,但又不是,有点俗态,但又使人无难练高压之感,容易亲近的书体。 钱沛云-明明是教硬笔书法,搞得象是语文老师在教课,学生听得多,练得少。 华继善-是从郑文公碑出来的,无论书其他各体,还是看得出该碑的影响。 张秀-学褚而有面貌的一个,可惜写得太少,影响不大,字是很有味道的。 以上是硬笔发展以来,我认为楷书有功力和较高成就者,他们并非不擅长行草书,但与楷书相比之下,楷书更好一些更突出一点。楷书田英章、卢中南、谢非墨,行书王正良、任平。对硬笔普及贡献最大的当数庞中华。庞中华的字过于保守,缺乏变化推荐历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硬笔书法主讲人;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客座教授;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的田英章老师字庄重又不失活泼,变化丰富。当然顾仲安,卢中南这些都很不错,关键还是挑你自己喜欢的,并且坚持练下去。 秦代春秋战国时期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 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两汉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书法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两晋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王羲之像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南北朝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字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隋代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了中国,隋朝和之后的唐朝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前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唐代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 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 颜真卿像、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柳公权说过:“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写出好字。” 隋唐五代书法总结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兼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宋代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米芾行书研山帖元代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 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 赵孟頫像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到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 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明代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王铎书法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清代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复现。 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 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人在刻意尊崇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 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此时,随着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大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康有为书法近代对近代书法理论贡献最大的是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作者一反对当时赵派、董派的倾向,而走向复古,提倡魏晋碑帖字体。包世臣是从作文、作书两方面及其相互影响来论书法的,对近代甚至现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汉李斯张芝篆书 汉隶 皇象蔡邕石门颂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诏量铭文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魏晋南北朝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泰山经石峪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法元怀墓志元晖墓志隋唐五代冯承素张旭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孙过庭李阳冰贺知章怀素李邕智永徐浩柳公权杨凝式董美人墓志宋辽金苏 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蔡京朱熹欧阳修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等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 欧阳玄 危素 虞集 赵期颐 倪瓒饶介 张雨 杨维桢邓文原等明代董其昌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陈淳王宠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徐渭张瑞图宋克陈洪绶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张弼邢侗文彭蔡羽 米万钟沈度憨山解缙释担当莫是龙孙慎行等清代傅山、金农、邓石如、蒲华、黄慎、郑簠、石涛、赵之谦、吴熙载、姚鼐、 何绍基、宋曹查士标杨守敬万经巴慰祖 翁同龢沈曾植吴大徵汪士慎李鱓、梁巘、莫友芝、刘墉、黄易、钱沣、徐三庚翁方纲、伊秉绶、俞樾 、张裕钊、郑燮、周亮工、高凤翰、包世臣、张照、铁保、王文治、陈鸿寿、龚贤、丁敬曾国藩、梁启超、康有为、王维贤等近、现代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李叔同、于右任、林散之、赵朴初、朱复戡、沈尹默、高二适、沙孟海、王个簃、王蘧常、毛泽东等当代舒同、启功、沈鹏、胡公石、刘炳森、张海、欧阳中石、王冬龄、石开、王镛、 言恭达、卞雪松、黄惇、周慧珺、吕萨、徐利明、邱振中、尉天池、聂成文、刘正成、刘佑局、何应辉、张旭光、李振凯、韩天衡、周志高、周俊杰、李刚田、华人德、刘云泉、陈振濂、孙伯翔、吴颐人、陈锦城、祝嘉等。中国历代书法家被老百姓的谈论以及学习历代最多的主要是以下几大书法家: 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颜勤礼碑;柳公权,其代表作为神策军碑; 欧阳询,其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赵孟頫,其代表作为洛神赋卷等。 柳公权神策军碑 颜真卿颜勤礼碑 赵孟頫洛神赋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王羲之兰亭序1、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 投资王羲之书法要学习书法史,将他的书法和两汉、西晋书法相比较,可以发现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但法书刻本甚多。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彩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 2、王献之(344386) 收藏鉴定王献之书法可将其和王羲之比较,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王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英俊豪迈,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42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 3、张旭(675750?)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 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传为张旭狂草之作。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4、颜真卿(709785) 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其楷书熔铸古今,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雄浑豪迈,一幅盛唐气象。特别是祭侄文稿,其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颜真卿的传世书迹极多,这值得收藏家和投资者重视,或许在民间会有新的发现,但要认真辨伪。 5、怀素(公元737?) 投资怀素书法作品,鉴定时要了解他的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致可分为3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的作品,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鉴定时还可参照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如:“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怀素的狂草千变万化,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又不离魏晋法度。如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四大书法家:颜是颜真卿,柳是柳公权,赵是赵孟頫,欧是欧阳询 楷书四大家:指的是唐朝初期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唐朝后期的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 。书学在唐代为鼎盛时期,凡及楷书,言必称虞、欧、褚、颜。颜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书家。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鲠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渊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乃吴郡张旭。由于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及于唐书,皆称“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字轩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仪斯书,原因是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本文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历史上大凡优秀的艺术,均不违背此一准则。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唯颜鲁公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而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新唐书颜真卿传赞曰:“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浇灌其书艺奇葩的不竭泉源。 柳公权,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终年88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精研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公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宋朱长文墨池编中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他初学王羲之笔法,以后遍阅近代书法,于是极力变右军法,学习颜真卿,又溶汇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他的为人既有骨气有一丝不苟,同样地,他的字也显露了他这部分的特质。也因为如此,提高了他在长安的声望与地位,一般王公贵族都不惜钜金争相请他。 晚唐书法经历盛中唐之后,盛极而衰,柳公权虽号一时中兴,但与颜书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书法隆盛一时,至此已见式微。柳公权的楷书参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虽用笔出自颜真卿,而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特别显得英气逼人。 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他的传世书迹很多,影响较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1、神策军碑:楷书,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较后世熟知的玄秘塔书体风格更有特色,结体布局平稳匀整,左紧右舒,也是较好的临写范本。 2、柳书金刚经:楷书,唐长庆刚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毁于宋代。有甘肃敦煌石室唐拓孤本传世,一字未损,今在法国巴黎博物院。评论家认为楷书金刚经,具备了钟(繇)、王(羲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各体之长,有很高艺术价值。 3、玄秘塔碑:楷书。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此碑在传世的书迹中,最为著名。是历来影响最大的楷书范本之一。 如玄秘塔碑:柳公权,世称“柳少师”,是唐代继颜真卿之后的又一位楷书大家,其楷书与颜真卿的楷书一起被后人并称为“颜筋柳骨”。他初学颜真卿,后又深入研究王羲之父子及欧阳询的书法,而后自成一家。所以柳公权的楷书掺有欧阳询的笔法,往往将部分笔画紧密穿插,使宽绰处特别开阔,笔画细劲,棱角峻厉,他的用笔虽然出自颜真卿,却与颜真卿的浑厚宽博不同,显得特别英气逼人。柳字清丽刚劲,这种独特的书风被后人称为“柳体”。本书以米字格形式对柳公权楷书部首一百法进行讲解。全书分笔画介绍、部首介绍、独体字、复合结构、集字作品以及代表作品等六部分。本书适合于不同年龄的书法初学者入门学习。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孙。这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后代,却做着异族朝廷的官,虽然地位很高,实际并不受重视,心里很苦闷,只是一味地吟诗作画。他是中国文艺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只有宋朝的苏东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并论。除书法外,他还擅长绘画,精通文学,通晓音律,熟谙道释。是他,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不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艺术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儿子赵雍都精通书画,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赵孟頫的书法,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传世的楷书名作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仇锷碑等;小楷有汲黯传等;行书作品不少,如洛神赋卷、洛神赋卷道德经(局部)汲黯传赤壁二赋帖、定武兰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是他书法的主要特色。虽然他对晋人书法下过很深的工夫,但晋人书法中精妙的用笔,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或者说,他将晋人笔法的精微之处大大加以简化了。尽管如此,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一种高贵、典雅的气息。这完全是他深厚的学问、修养所致。 他的书法成就和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人。不仅同时代的一些名家如邓文原、鲜于枢纷纷以他为榜样,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清代的刘墉、乾隆帝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庇荫之中。可以说,他是个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他是继王羲之、颜真卿之后再中国书法史上第三个影响深远的大师。 欧阳询(557441),字信本,唐朝时期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土,封渤海县男。博览古今,书则八体尽能,尤工正、行书。初学王羲之、王献之,吸收汉隶和魏晋以来楷法,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于后世影响深远。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 唐张怀瓘书断云:“欧阳询“真行之书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欧存世书迹尚多,墨迹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碑、宗圣观记、房彦谦碑牌等等。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颜体:端庄大方柳体:筋道, 俗称“颜筋柳骨”欧体:清秀,赵体:飘逸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 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 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从出土的甲兽、玉片、陶片见到尚未曾刻划过的朱、墨笔迹,可以窥见当时毛笔 书写的特色.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具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 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 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称之为大篆,后人也称之为 故.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 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这种书体流行于徒隶 (下层办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称为隶书.到汉代这种书体开始盛于起来,成为主要 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 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楷书盛行于六朝,至唐代出 现了繁荣局面,达到了高峰.这种字体至今还是初学书法的关键. (4)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 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楷书四大书法家:颜真卿:颜体方正,拙朴,丰腴雄浑,总之就是,大气。欧阳询:有向右上的势,总体布局险妙,字形偏长,笔画结实有力,犹如四面削成。柳公权:柳体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赵孟頫:赵体端正俊秀,婉转圆润,极具实用性硬笔书法以实用和美观为上,我个人推荐楷书:田英章、卢中南、顾仲安、钱沛云;行书:顾仲安、钱沛云、吴玉生、沈根鸿、高继承。以上都是大家,书法中规中矩,很有时代气息又不失传统之美。现在的硬笔书坛很多字帖的作者都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乍看名头都不小,可字写的都一般般。以上推荐的地这些作者你可以在网上看一下他们的作品,绝对都是功力型的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