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轻松把握.doc_第1页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doc_第2页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doc_第3页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doc_第4页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复习轻松把握 文言文总复习5天计划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人教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文言文理解指导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 、 学而时习之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论读lu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溅溅;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3、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的美好的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哪几个句子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桃花源记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1)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12).桃花源记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13).把桃花源记四段的大意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找桃花源 (1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描写陋室清新幽雅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 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德高尚的人。6、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中可以判定老妇人后来的确被抓走了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有名的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中,诗中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7、 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请写出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请写出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请写出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8、 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今之燕赵与古之燕赵有什么区别?今之燕赵: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之燕赵: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作者写此序的意图是什么?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第一段以古代河北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第二段说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北去合不合得来不一定: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况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 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 卜之也。董生勉乎哉!第三段要董生去吊望诸君之墓,劝“屠狗者”出来做官,道出本文真意挽留之意: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作者写序所送的董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董生自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 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10、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选用孟子二章中的名句回答)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作者指出在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二章中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2、醉 翁 亭 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3、岳阳楼记中,作者用“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 仲 淹在岳 阳 楼 记中所写的那样,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岳阳楼记一文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荡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岳阳楼记中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14、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5、墨池记中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墨池记中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间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16、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 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作者反复陈述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17、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附相关资料: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一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必能裨补阙漏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同舍生皆被坚锦绣 辑以羽翠项为之强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汤熨之所及也 火齐之所及也止露尻尾 便要还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 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二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学而时习之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温故而知新 桓侯故使人问之既克之,问其故 过故人庄故决然舍去 广故数言欲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目似瞑,意暇甚 醉翁之意不在酒杂然相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等死,死可国乎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长风万里送秋雁不亦说乎 稻花香里说丰年诣太守,说如此 闻说鸡鸣见日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收吾骨瘴江边或王命急宣 或说处杀虎斩蛟或异二者之为南极潇湘 意有所极寻向所志 志在千里处处志之苟全性命于乱世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苟富贵,无相忘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 蜀之鄙有二僧怅恨久之 当余之从师也吾欲之南海受任于败军之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其真无马也 其人视端容寂择其善者而从之溪深而鱼肥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杂然而前陈者云归而岩穴瞑属予作文以记之 何以战扶苏以数谏故 固以怪之矣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且焉置土石 又何间焉惧有伏焉三 解释划线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旦日,卒中往往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蜀之鄙有二僧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 写出划线词的意思。一狼洞其中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出也公将鼓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其一犬坐于前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将军身被坚执锐亲贤臣,远小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所以动心忍性必先苦其心志渔人甚异之五 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用“/”表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六 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附答案一增,增加 横,梗塞 弼,辅弼 俱,全、都 嘱,嘱咐 遍,遍及 缺,缺点 倡,倡导 披,穿着 缉,连缀 僵,僵硬 彰,显扬、著名 悦,高兴旋,掉转、转身 烫,用热水焐 剂,汤剂 只,只 邀,邀请 返,往返 慧,聪明 无,没有 屈,弯曲 横,与竖相对 饲,喂 现,显露、表现 叛,背叛二复习、温习 通晓; 旧的知识 特意 缘故、原因 故旧、老友 所以 故意;一会儿 夹杂 参与; 神情、态度 情趣; 赞同 处所 表示对数量的估计挨着 等到; 同样 等同、一样; 战胜 打败; 时候 秋季; 高兴、愉快 谈论 讲、解释 传说; 爱好 易于、便于 美好; 尽 到; 标记 心意、志向 做标记; 苟且 如果、假使 如果; 指“我”(苏辙“) 的语气助词,为了凑音节,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去、往、到; 在 给向; 难道 这个 他们的; 表并列,可不译 表递进,而且 表转折,却 表修饰,地 表承接,不译; 来 凭借 因为 已经 以致 认为; 哪里呢 在那边;三两次 案件 即使 父亲 妻子和儿女 、与世隔绝的地方 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 到处 可以凭借 扩大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出身卑微 跑 护城河 边境 有雄心壮志的人四打洞 说出 击鼓 赐福 像狗一样 用箕畚 铁甲、武器 亲近、疏远 伏兵使惊动 使劳苦 认为奇特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六(他们)(他们)(渔人); (鼓)(鼓); (之,指公子扶苏); (个)(张)(把)(块)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附相关资料:2006年中考古文(20篇)知识点、考点集锦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 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 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 3、默写(大纲规定的20篇古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字、不掉字、不多字、不写草字、不写简化子、字体工整、字迹清晰。注意面具名句、主旨句、描写句、运用修辞句) 4、实词翻译(以书中注释为主,准确,全面,特殊用法、注释中有“这里指什么”的要注意。) 5、句子翻译(关键字、名句,准确、流畅、完整,体现重点词含义) 6、文章内容要点(文章中心思想,作者思想感情、态度、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段意、层意、句意、结构特点、写法特点、自己的感受。补充事例及名言。) 附:近几年已考文章,不考阅读知识,但要背诵文中的名句。2002年陋室铭、 2003年曹刿论战、2004年五柳先生传.重点复习文章为(1-8篇) 中考必考古文点拨 一、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生字 箪(dn) 蹴(c) 羹(gng) 死亦我所恶(w)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践踏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小石潭记。 2、重点字词; 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向:从前。 衽席:席子。 攒(聚)蹙(收缩)。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冥合:暗暗。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觞:酒杯。 就(接近)醉。 以志;记。因(因为)坐 特立:独立出众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心(精神)凝(凝聚安定)形(形体)释(解脱) 3、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4、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我都游过,可我却未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5、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2004年河北省理解背诵考题)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6)写宴饮之乐的句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6、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7、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文章的思路: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结构:第1段概写,是为了总述未识西山以前的游览情况。 分四层第1层(第1句)写获罪谪居的心态。第2层(第2句)写漫游。 第3层(第3-5句)写游赏的率性。第4层点主旨,振起下文。 (7)“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娄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比喻自己卓尔不群人格、表现自己不俗的志向。)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 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 :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 曦月:阳光,月亮。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山峰):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