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宋朝法律制度(公元960年1279年)重点、难点 :一、宋刑统及编敕、编例的立法特点;二、宋朝刑事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三、宋朝民事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四、宋朝司法制度的主要特点;唐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状态。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政权灭亡,康王赵构继而即位,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1279年被元朝所灭。北宋统治前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先后建立政权,并长期与两宋王朝对峙。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1125年,辽被金国所灭。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它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对峙而立,1227年被蒙古军灭亡。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达建立金国,并先后灭掉辽及北宋。1234年,金被蒙古军与南宋联军灭亡。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元朝结束了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分裂并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1368年,元朝被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宋辽金元时期持续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法制并存的时期。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社会问题相当尖锐复杂,其法律制度的时代特色最为鲜明。宋朝吸取唐末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加强统一,防止分裂,高度强化中央集权,因而立法活跃,法律形式多样,重法惩治“盗贼”犯罪,注重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诉讼审判制度有重大发展,皇帝对司法的控制更为严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制日趋汉化,但又大量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特征。一、宋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1、加强控制,集权君主北宋政权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宋初统治者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恢复政治经济秩序,建立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国家作为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专制主义集权措施,将兵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统归中央,集权于君主。首先,宋太祖解除禁军将领兵权,重新编配禁军,将藩镇所辖精锐兵力收补到中央禁军之中,并以文臣替代武将,定期调整将帅,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禁军完全掌控在皇帝手中。此后,又剥夺节度使全面掌管地方军事、行政、财务的权力,将其统领的州郡直属京师,使节度使成为虚衔。其次,由朝廷直接派遣知州,另设通判牵制和监督知州,并在路一级派遣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使地方权力掌控在皇帝手中。同时,太祖、太宗时要求各州,除地方财政所需之外,每年收入全部送交京师,将财权也集中到中央,使地方无法聚积财富与中央抗衡。第三,皇帝加强立法权与司法权的控制,除重视制颁法律并不断提高编敕、编例的地位外,还将重大案件的裁决权收归皇帝,甚至常常亲自“御笔断罪”。2、崇文抑武,强调慎法宋朝立国后,为防止军阀割据,甚至“黄袍加身”重演,对武将防范戒备甚严。宋太祖认为,百个儒臣贪污的危害,不抵一个武将的威胁。因此,采取崇文抑武政策,限制武将权力,派文臣掌管军事和地方行政。在司法官的任用上,更是注重儒士,重视法律教育和考试。由于科举取士,选择儒臣治狱,削弱了武将的权力,改变了五代时期军阀执掌司法的状况。为了消除五代以来苛政酷刑的影响,宋朝立法崇尚宽平,强调恤政慎刑、宽缓刑罚,并且创立折杖法,以减轻刑罚。宋朝皇帝常常亲自审录囚犯,加强对司法活动的检查控制,同时纠正一些冤狱。3、义利并举,重视经济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统治者一向推崇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进入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有长足发展,从而对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其突出表现是功利主义学派对“贵义贱利”的传统思想提出挑战,坚决反对空谈“仁义道德”和抑商政策,主张义利双行、农商并重。为了尽快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宋朝统治者也认识到,商品经济与富国强民息息相关,传统的抑商政策应有所改变。神宗就曾下诏:“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于是,“贵义贱利”逐渐转向义利并举,从官僚士大夫到民间百姓开始言财谈利。宋朝重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事法律关系及民商事立法的活跃。(二)主要立法活动1、宋刑统的刻印颁行宋朝立国之初,仍然沿用唐末的律、令、格、式及五代时期的法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命工部尚书判大理寺窦仪主持制定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并下诏大理寺刻板摹印,颁行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封建法典。宋刑统作为宋朝的基本大法,其内容源于唐律疏议,体例源于唐宣宗时首创的大中刑律统类,并在后周显德刑统的基础上参酌详定而成。宋刑统共12篇,30卷,213门,502条。虽然其篇目、条数与唐律完全相同,内容的差异也极为有限,但仍然有其自身的变化和特点。第一,改称“刑统”之名。宋朝以前的重要法典,基本称为“律”。宋刑统则继承唐末五代的法典编撰形式,将法典改称为“刑统”,使中国古代的法典名称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分门类编内容。宋刑统将各篇予以分类,在每篇之下,依据条文顺序、内容、性质,将律文分为若干门,门下再分条,确立了分门别类编排律文的形式。第三,刑律统类体例。宋刑统将唐朝开元二年(714年)至宋初建隆三年近250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审定选取177条,经皇帝批准后,每条前均冠有“准”字,附于相关律文之后,确立了刑律统类的新体例。第四,增设“起请条”。所谓“起请条”,是窦仪等人修订宋刑统时,根据社会变化及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原有律文和敕、令、格、式等予以审订,就一些具体内容提出调整变动建议,奏请太祖批准后,收入宋刑统的新增条款。起请条共32条,每条前均冠以“臣等参详”字样。第五,总汇类推条文。唐律有“余条准此”内容44条,分别列在各有关律文之后,属法律类推性质。宋刑统将其总汇为一门,冠以“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之名,集中列在名例律中,便于使用。第六,删去篇首疏议。唐律疏议每篇篇首都有疏议,内容包含篇名的渊源、变化、地位等,虽然具有一定意义,但对律文规范的实施并无实质影响,不存在任何法律效力问题。宋刑统删去了每篇篇首的疏议。宋刑统颁行后,曾进行过几次修改,但改动内容不大,它始终是两宋时期广泛沿用的一代大法。2、编敕与条法事类(1)编敕宋刑统制定颁行于北宋初年,有些内容很难适应后来的社会变化。因此,两宋政权不断通过编敕弥补刑统之不足,编敕也就成为宋朝经常性的立法活动。正如宋史刑法志所载:“宋法制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则有编敕。”敕是皇帝发布诏令的一种形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可以随时补充、修改、甚至废弃律,可以对特定案件作出与律规定不同的裁决。但敕一般是在特定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发布的,往往不具有普遍性与稳定性。编敕就是对单行散敕进行整理汇编,将敕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宋朝编敕活动极为频繁,敕条越编越多,不但新帝即位或改元要重新编敕,而且朝廷、地方都在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如太祖时建隆编敕有4卷106条,太宗时太平兴国编敕有15卷之多,真宗时咸平编敕竟多达12卷18 555条。宋朝的编敕,北宋多于南宋。尤其神宗即位以后,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编敕,进一步提高了敕的地位,明确规定:“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以敕。” 以致最后出现了以敕代律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立法目的。(2)条法事类由于编敕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将散敕综合统编,往往同一内容散见于不同篇目中,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到南宋时期,又将相关的敕、令、格、式等依事项分门别类综合编纂,创制了“条法事类”的新形式。这种立法既加强了敕令格式的内部协调,又便于司法官吏检索适用。如宁宗时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就是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关行政、财税、经济以及刑狱等方面的综合法规。它原有八十卷,现残存四十八卷,是研究宋朝法律制度的极有价值的史料。3、编例与特别法规(1)编例神宗以后,法律形式变化较大,不仅编敕地位提高,而且出现了编例,成为宋朝重要的立法活动和法律形式。例分为条例和断例两类。条例是皇帝或中央机关下达的指示命令,亦称指挥;断例是判案成例。编例就是由专门机构将条例和断例加以整理统编,使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效力的法律形式。编例始于北宋中期,盛行于南宋。如仁宗时有庆历断例,神宗时有熙宁法寺断例、元丰断例,哲宗时有元符刑名断例,高宗时有绍兴刑名疑难断例,宁宗时有开禧刑名断例等等。宋朝规定,例的适用是有限制的,只有常法无正条规定时,才可引例判案定罪。但在司法实践中,官吏却常常依例断案,甚至“引例破法”,造成了司法状况的混乱。编例作为一种新的法律形式,也影响了后世的立法活动。(2)特别法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宋朝制定了一系列特别刑事法规,作为普通法的重要补充。其中尤以惩治盗贼的特别刑事法规为突出代表。如仁宗时有窝藏重法,英宗时有重法地法,神宗时有盗贼重法,哲宗时有妻孥编管法等。统治者试图通过这些特别刑事法规,加强对民众反抗的镇压。二、宋朝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一)刑事法律内容1、刑罚制度的变化(1)创立折杖之法宋朝的刑罚制度,基本沿用隋唐以来的五刑制度。但鉴于唐末五代刑罚过于苛重,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建隆四年(963年),吏部尚书张昭等奉诏创立了一种变相减轻刑罚的折杖法,列入宋刑统中。折杖法作为一种代用刑,是将五刑中的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成相应的臀杖或脊杖,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宋刑统名例律五刑门规定了折杖法的具体内容,其中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至二千里,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均配役一年;徒三年至一年,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十五、十三,杖后释放;杖一百至六十,分别决臀杖二十、十八、十七、十五、十三;笞五十决臀杖十,笞四十与笞三十决臀杖八,笞二十与笞十决臀杖七。折杖法是一种“折减”性质的新刑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作用。但其适用范围有限,死刑及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此法。因此,折杖法的创立并未改变宋朝刑罚不断加重的趋势。(2)滥用野蛮酷刑北宋初年,为宽贷死罪,开始使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创立的刺配刑,对某些重犯实行“决杖,黥面,配役” 的惩罚。这名义上是宽贷死罪的轻刑措施,实质是古代肉刑的复活,而且将杖背、刺面、配役三刑施于一人之身。刺配在宋初并不是法定常用刑种,宋刑统也没有此项规定,而是以皇帝诏敕形式,对某些人临时发布施用。起初是对死罪的宽贷,但后来却逐渐突破其限制,被广泛使用起来。太祖时就有黥面、流配的诏敕,太宗时刺配刑已滥加施用;仁宗以后,有关刺配的诏敕逐渐增多,并被列入编敕,上升为正式制度。至南宋时,刺配人犯已多达十余万人之众。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因荆湖(今湖北江陵)地区杀人祭鬼,开始沿用五代时期的凌迟酷刑。凌迟亦称陵迟,俗称千刀万剐,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肢体,使受刑者在极端痛苦中慢慢死去的一种刑罚。神宗以后,凌迟的使用逐渐增多,主要用于镇压危害特别严重的犯罪。至南宋孝宗时,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将凌迟列为法定死刑之一。此后,元、明、清各朝法定死刑均有凌迟。宋刑统在绞、斩两种法定死刑之外,又以附敕形式准用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以来施行的“决重杖一顿处死”的酷刑,对一些罪行严重的死刑犯施用重杖活活打死。该刑适用于十恶重罪中的不道、大不恭、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六种应处绞、斩刑的犯罪。此外,宋朝还施用许多法外酷刑,如腰斩、枭首、肢解、磔刑、夷族等等,以镇压民众的反抗。2、重典惩治盗贼北宋建立之初,为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刑罚苛酷的状态,曾对一般刑事犯罪减轻处罚,但对盗贼犯罪则仍旧重法严惩。宋史刑法志即指出:“祖宗仁政,加于天下者甚广。刑法之重,改而从轻者至多。惟是强盗之法,特加重者。”这是由于宋朝阶级矛盾与社会问题始终异常尖锐和严峻,农民起义对宋朝统治构成极大威胁。为了镇压广大民众的反抗,宋朝推行重典惩治盗贼的刑事政策。首先,宋刑统作为普通常法,对盗贼犯罪的量刑比唐律明显加重。如强盗罪,唐律根据是否持杖、得赃多少分别处罚:强盗不得财徒二年,得财一尺徒三年,每二匹加一等,满十匹或伤人者绞,杀人者斩;持杖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得财五匹绞,伤人者斩。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则规定:“擒获强盗,不论有赃无赃,并集众决杀。”再如窃盗罪,唐律规定:窃盗不得财笞五十,得财一尺杖六十,至五十匹罪止加役流。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却规定:“捉获窃盗,赃满三匹以上者,并集众决杀。”又如制造妖书妖言或传播惑众罪,唐律规定:影响三人以上者绞,不满三人者流三千里,为害不大仅杖一百。宋刑统贼盗律附敕则规定:“有此色之人,便仰收捉勘寻,据关连徒党,并决重杖处死。”其次,宋朝专门制颁了一系列重典惩治盗贼的特别刑事法规,如窝藏重法、重法、盗贼重法、妻孥编管法等,进一步加重惩处盗贼犯罪。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始命开封府诸县,盗贼囊橐之家立重法”,将该地区划为重法地;凡在重法地犯盗贼罪或包庇窝藏盗贼者,一律按重法严惩。嘉祐七年,正式颁布窝藏重法,又将重法地扩大到开封府相邻四州。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再度重申重法,凡在重法地捉获的强劫盗贼,不论是否当地居民,即使犯在立法以前,也一律适用重法;本人应处死刑者,妻子骨肉送千里外州军编管,家产全部赏给告发人;本人应处徒流刑者,刺配远恶州军牢城,妻子骨肉送五百里外州军编管,家产一半赏给告发人;即使遇有赦令,编管者也不得返回原籍。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又颁行盗贼重法,在继承前代重法的同时,扩大了重法的适用范围,将重法地由扩大到更广泛的地区。神宗元丰年间,全国共有二十四路,其中十路皆为重法地。当时还进一步规定:“虽非重法之地,而囊橐重法之人,并以重法论”;“若复杀官吏及累杀三人,焚舍屋百间,或群行于州县之内,劫掠于江海船筏之中,虽非重法之地,亦以重法论”。各地官员如捉捕盗贼不利,也将受到严厉制裁。此后,哲宗、徽宗统治时期,均沿袭盗贼重法,严惩盗贼犯罪。3、严惩“贪墨之罪”贪墨即指官吏贪赃枉法行为。北宋建立之初,为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吸取五代吏治腐败和贪墨之风盛行的教训,实行从严治贪的方针。太祖、太宗时期,常将贪赃枉法的官吏处以弃市或杖毙于朝。如建隆二年(961年),大名府永济主薄郭顗坐赃弃市,将军石延祚坐监仓与吏为奸赃弃市;太宗天平兴国三年(978年),侍御史赵承嗣隐官钱弃市。宋初还规定,对贪赃枉法之官,不得适用请、减、赎、官当等特权之法;职官以赃论罪,遇赦不得叙用,永为定制。但自真宗以后,贪赃或监守自盗,虽“罪至极法”,却多被宽贷,统治者对官吏逐渐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南宋时期,又曾下诏继续严惩贪官污吏。(二)民事法律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宋朝民事法律关系异常活跃,交易活动普遍契约化,民事法律内容不断成熟完善,这成为宋朝法律制度的一大特色。1、租佃契约宋朝以前,租佃关系建立在超经济强制的基础上,佃农与地主之间并不是契约关系,而是人身依附关系。根据法律规定,佃农不得随意离开土地,也没有换佃的权利和自由。唐末五代以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一些佃农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宋朝建立以后,将全国居民按有无土地分为主户与客户两大类,佃农被编入客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不再是地主豪强的私属户口;也有一些农民因开辟荒地,编入有土地的主户。于是,以契约形式为基础的租佃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并得到宋朝法律的承认与保护。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规定:租佃双方应“明立要契”,“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倘若佃农违约,不按期交纳地租,地主可向官府控告,要求合法保护。但北宋初年,人身依附关系与契约关系二者并存,佃农要想离开地主,必须取得主人的“凭由”。至仁宗时规定,佃农依据契约交完地租后,即可与地主商量去留,而不需要取得主人的“凭由”,地主不得干涉阻拦,否则可告官论断。同时,宋朝法律还严禁地主私自处置或伤害佃农。这种租佃契约关系,在保护地主阶级权益的前提下,也有利于佃农身份地位的某种改善。2、典卖制度宋朝的买卖形式有绝卖和活卖之分。绝卖是随买卖关系的成立,所有权也彻底转移。活卖又称典卖,即以物品或人身质贷以钱财,其所有权并不因典卖关系的成立而转移。在约定的期限内,业主可从典主手中回赎原物;如逾期不回赎原物,典主即可自行处置。典卖在唐朝以前即已出现,南朝一些城市或寺院就设有质库(当铺),人们常以财产抵押“质钱”。唐朝典卖又称典贴。但典卖成为普遍现象,并上升为制度,则是进入宋朝以后。为了规范典卖制度,宋刑统户婚律专设典卖指当论竞物业一门,具体规定如下。第一,契约为凭。业主与典主双方达成协议后,必须签订契约,“当面署押契贴”,并经官府批准认可,“皆得本司文牒,然后听之”。宋朝典当田宅须持红契,契约一式四份,由双方当事人、纳税机构和县衙各执一份,缴纳税钱,交割完毕,官府验明入案。红契不仅是被课税钤印,而且体现了官方对民事契约的认证管理,既保证契税的征收,又减少民事纠纷的发生。第二,典权归家长。家庭财产的典质权属于家长,“诸家长在,而子孙弟侄等不得辄以奴婢、六畜、田宅及余财物私自质举”。如违反规定,卑幼欺瞒尊长,“专擅典卖、质举、倚当,或伪署尊长姓名,其卑幼及牙保引致人等,并当重断,钱业各还两主”。第三,典卖顺序。按该“问帐制度”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必须“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但允许典卖给出价高者。如虚抬价格,或互相欺诈,则要“并据所欺钱数,与情状轻重,酌量科断”。第四,严禁一物两典。“有将物业重叠倚当者,本主、牙人、邻人并契上署名人,各计所欺入己钱数,并准盗论;不分受钱者,减三等”论罪定刑,并且要“征钱还被欺之人”。第五,典物时效。凡典卖契约保存完好,原业主可在约定期限赎回原物;原业主身亡,其子孙骨肉在世,且“证验显然者,不限年岁,并许收赎”。超过赎典期限,“经三十年后,并无文契,及虽执文契,难辨真虚者,不在论理收赎之限”,可由典主自行处置。宋刑统有关典卖制度的规定,是宋朝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货币流通不断扩大,民事法律关系空前发展的结果。但是,当时的典卖业主多为生活困苦的贫穷农民,他们以低价典卖土地财产后,往往无力收赎。因此,典卖制度成为土地兼并转让的一种手段,促进了土地的迅速集中,加速了财产私有权的转移。3、继承制度宋刑统在继续沿用唐朝继承制度的同时,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专门增加了“户绝财产”、“死商钱物”门,分别对一般财产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做了详尽规定。(1)一般财产继承宋朝实行不分嫡庶的众子均分法,即父母去世,其财产由诸子平均继承。其中未娶妻者可另分得一部分聘财;非婚生子曾与生父同注于户籍并有证据,也享有继承权;养子一般与亲子权利相同。兄弟间已亡故者,可由其子代位继承。女子一般没有继承权,在室女(未出嫁女)只能获得一份嫁妆,而且数额仅是未成婚兄弟所获聘财的一半;南宋时期有所变化,在室女可继承兄弟应继承份额的一半。养女一般与亲女权利相同。守寡无子的妻妾有权继承丈夫的全部财产,但不得出卖,并应为亡夫立嗣,称为立继子;死后财产由嗣子继承,若改嫁则丧失继承权。别居无户籍的妻妾及其子女无继承权。(2)户绝财产继承户绝是指无男性子嗣之户,户绝财产继承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法定继承顺序为在室女、近亲、官府。户绝财产除用于丧葬费外,全部由在室女继承;出嫁女只能获得三分之一财产,其余入官;归宗女被休或无夫无子,在娘家居住的,与在室女待遇相同。无女则归近亲,无近亲则入官。南宋时,归宗女的户绝财产继承权下降,仅为在室女份额的一半。宋朝法律允许近亲尊长为夫妻双亡的绝户立嗣,称为命继子;命继子可继承部分财产,但少于在室女与归宗女。法律也允许以遗嘱的方式继承财产。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颁布的户绝条贯规定:“若亡人遗嘱,证验分明,依遗嘱施行。” 南宋时期,有关规定更为明确。遗嘱继承的前提条件是既无男性子嗣,也无女性继承人。遗嘱继承人的范围比较广泛,不受同宗身份的限制。但遗嘱必须经族人见证、官府审批,否则无效。遗嘱的诉讼时效为十年。(3)死亡客商财产继承宋朝商业贸易发达,客商居于他乡,死于异地,其财产的处理较为复杂。宋刑统新增“死商钱物”一门,准用唐及五代有关敕令规定:死商有父母、妻、子、兄弟、未嫁姊妹、未嫁女和亲侄等随行者,任其继承收管;无上述亲属相随,其钱物先由官府保管,待继承人确定后依数酬还;如无继承人,钱物充公。 此外,客死在中国的外国商人的直系亲属,可认领其遗留的财产。宋朝财产继承制度的完善是前所未有的,对女子继承权的确认是最早的,对外商遗产的处理原则也是往代所未及的,充分反映了宋朝民事法律规范的成熟与完备。(三)经济法律内容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需要的不断增加,宋朝的经济立法有所加强,主要有禁榷立法、货币立法、市易法、市舶条法、会计立法、审计立法等。1、禁榷立法禁榷又称专卖,是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生产或销售进行垄断经营的制度,又分为全部专卖制与部分专卖制。前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包括“民营官卖”,统归国家独占经营;后者是商人在国家直接控制下进行购买和销售。宋朝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了汉唐以来的禁榷范围。除盐、茶、酒以外,还有钒、香药、铁、石炭(煤)、醋等多种商品。从宋初开始,就对盐、茶、酒等产品进行控制,明令规定:私自煎盐三斤、酿酒三斗、造酒曲十五斤、炼钒十斤,均处极刑。两宋期间,制定有专卖法规严加管制,尤以盐、茶两项立法最为重要。盐的生产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私人不得擅自经营。官家及商人经营,要有“盐引”或“盐钞”。否则,依成盐斤两定罪量刑。盐的分销有“官鬻”与“通商”两种形式,前者为官营运销,后者为商贩运销。经营者须按规定在产盐地批发食盐,在指定地区贩卖;若入禁地贩食盐十斤或硷盐三斤以上,依法处死。茶的专卖与盐法大致相同。在江淮一带产茶区,有专门机构统一掌管生产经销。茶农除以茶折税外,还要将茶卖给官府;匿不送官及私卖者,茶叶没收,按值论罪。主管官吏私以官茶贸易,价值一贯五百即被处死。私自将茶叶卖给少数民族地区,按军法治罪。2、货币立法宋朝以前,主要流通金属铸币,包括铜钱与铁钱。宋朝货币仍以铜铁钱为主,其制造、发行、流通、兑换、币值等均由官府统一掌管,严禁民间私自铸钱。宋刑统杂律“私铸钱”明确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同条所附刑部格敕又加重规定:凡私自铸钱或组织谋划者,一律处绞刑并决杖一百;从犯或容留犯人者,加役流并决杖六十;铸钱地邻保配徒一年,里坊村正决杖六十。此后,两宋政权还陆续颁行诏敕,对钱币的规格、毁损、私运、境外贸易等作了详备规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流转的加快,宋朝白银贵重,铜钱不足,铁钱笨重,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遂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初产生于四川地区。真宗时,四川行用铁钱,比值低,份量重,不便于商旅携带和民间日常使用。于是,十六户富商用财产作保证金,以纸制交子进行结算,并可随时兑换。后因经营亏损,财力衰减,资金紧张,不能及时兑现,导致纠纷争讼不断,官府随即禁止行用。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在转运使薛田的建议下,始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的印制、发行收归官府控制,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大致内容有:(1)交子的流通期限为三年一界,期满后须换取下一界交子方可行用。(2)每界发行总量为1 206 340缗。(3)每界交子的印发,须备有本钱36万缗作为准备金,以保证其信誉和顺利流通。(4)禁止私人印制交子,伪造者按私造官府文书、印章罪论处,告发者奖赏。神宗熙宁年间,曾制定伪造交子法,“立伪造罪赏如官印文书法”。随着交子的流通区域由四川地区扩展到陕西、京西等地,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又置京西北路交子所,并仿照川陕路立伪造法,“通情转用并邻人不告者,皆罪之;私造交子纸者,罪以徒配”。南宋高宗时期,还曾印制关子和会子。高宗初年,因江西屯兵用钱,而钱重难致,印制关子应付军需。关子可换取茶、盐引或兑取现钱,也可用于民间官私贸易。会子始造于民间,后收归官府统一印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凡伪造者皆处斩,告发者赏钱千贯。” 并印在会子票面上。宋朝纸币的品种、流通量不断增加,流通区域也较为广泛,因而禁止伪造纸币的法令日趋严峻。但南宋中期以后,由于不断增加纸币发行量,导致大幅度贬值,社会经济濒于崩溃。3、市易法北宋神宗时期,为扭转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熙宁五年(1072年),开始施行市易法,先后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21个市易务,收储各种货物;商人可用金银财产作抵押,从市易务赊购货物售卖;半年后,加收利息百分之十;一年后,加收百分之二十;过期不还,每月另加收百分之二罚金。外来客商可将无法脱手的货物卖给官府,并允许在市易务售卖,也可折换官府其他物品。市易法的推行,限制了富商大贾垄断市场交易,操纵物价,牟取暴利的投机活动,减少了中小商贩及居民过多的利益损失,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繁荣。同时,也使官府从平抑物价和商税方面获得丰厚利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不过,王安石被免职后,新法也陆续被废止。4、市舶条法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带来丰厚利润。朝廷对此极为重视,除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外,还颁布大量单行法令,以调整海外贸易活动。元丰三年(1080年)制定的元丰市舶条,又称元丰广州市舶条法,就是由一系列敕令、指挥等构成的调整海外贸易活动的专门法规。北宋初期,在广州、杭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司,“掌藩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外国商船靠岸后,先由市舶司检查。凡香药、宝货等禁榷物品,一律计值给钱,征购为官有,满足统治者需要之余,由榷货务加价出售。其余物品抽取十分之一税钱,方可上岸销售。未经允许,严禁私自与外商贸易,违者治罪。如太宗太平兴国初年规定:“私与藩国人贸易者,计直满百钱以上论罪,十五贯以上黥面流海岛,过此送阙下。”商人出海贸易,须向有关机构申报,领取文券后方可出行。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规定:擅自到高丽、新罗、登莱等地贩易者,徒二年,五百里编管;并将没收的部分钱财作为赏金,奖励告发者。通过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却也阻碍了民间贸易的发展,限制了中外各国的经济交流,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5、会计审计立法两宋时期,重视财政管理和会计审计立法,建立了系统的财政管理体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中央设有三司专掌财政,其中户部司掌财政收入,度支司掌财政预算和支出,盐铁司掌工商税收。三司下属的都磨勘司、专勾司等为审计机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又在三司之上设三司条例司,专掌财经立法。元丰五年(1082年)改革官制,撤消三司,并入户部。南宋改专勾司为审计司,各州县也有审计司,后又设立审计院。这是我国正式以审计命名的机构。两宋对仓库、薄帐管理人员的监督更为严格,州官到任必须亲阅帐籍,主管库吏三年一换,以防连任生弊。当时还编纂会计录,严格规定了会计簿帐的编造、格式、纪录、报送、审核等。文簿籍帐出现问题,有关人员依法治罪。据宋刑统杂律规定:“凡是官物,皆立簿书。”主守人员遗失簿书,致使物品发生差错,以主守不觉盗罪论处,五匹笞二十,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二年。主管人员更换离任,要将文案帐籍整理移交,违失者杖一百。而伪造或篡改文案籍帐者,更要视其情节从重处置。(四)行政法律内容1、行政管理体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推行“分化事权”的措施,通过机构间的分权,使各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牵制,从而强化皇帝对国家机构的控制。宋初以中书门下政事堂掌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国机务,三司掌管财政,对称“两府三司”。神宗元丰五年改革官制,恢复三省六部原有职权,使行政管理体系趋于统一。地方实行州(府)、县两级制,分别以知州(知府)、县令或知县为长官,由中央委派文官出任。太宗时,在地方增设路一级中央派出机构,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和控制。2、职官管理制度(1)科举考试制度两宋仍沿用科举取士制度,并以进士科为常科。考生一经录取即可任官,不必再经吏部加试。为了减少作弊,宋朝发明了“糊名”、“誊录”制度,还禁止朝廷官员推荐考生,而且食禄之家子弟必须复试,贵戚子弟须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实行“锁院”。宋朝扩大录取名额,减少门第限制,广泛吸收各阶层士人,以扩大统治基础。当时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等名目,科举考试成为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此外,宋朝还有恩荫制度,勋贵子弟可依靠父兄权位进入仕途。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冗官冗员,甚至导致吏治败坏。(2)官职差遣制度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才握有实权,负有实际责任。差遣制原是一种临时任官方式,宋朝上升为正式任官制度。这种官职名实相分离的制度,是为了防止官吏擅权,但却造成了官僚队伍冗滥臃肿,致使官僚制度闲杂混乱。(3)职官考课制度考课也称考绩、考核、考查,是对在职官员政绩功过的考核,并根据考绩结果予以升迁或降职。宋朝实行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文官三年一任,武官五年一任的考任制。考课内容和标准,根据官吏职务不同而分别规定。京官由差遣院初考,磨勘院复核,审官东西院主管考课的具体事务。外官由考课院初考,吏部侍郎主管的左右选主管考课的具体事务。五品以上的文官由宰执负责,武官由枢密院负责,三品以上由皇帝与宰臣决断。(4)行政监察制度宋朝监察制度基本承袭唐制,中央仍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职责与唐制大体相同。仁宗明道年间,又设立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与御史台共同承担监察职责。神宗元丰年间,还在尚书省专设御史房,负责监督弹劾监察御史的失察行为。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宋朝在路一级设监司,监察所属州县;各州设通判,号称监州,监督制约地方长官;皇帝还直接委派特使“走马承受”,监察地方行政,形成了一套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监察体系。三、 宋朝司法制度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也表现在司法制度方面。司法权统归中央,皇帝直接控制司法,诉讼审判制度进一步发展,使宋朝的司法制度具有显著特色。(一)司法机关体系1、中央司法体制宋朝沿袭唐制,中央仍以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为三大司法机关,各机构职责相沿未改。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为加强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朝廷于宫禁中增设审刑院,置知院事一人、详议官六人。全国上奏案件,须先经审刑院备案,再发交大理寺审理和刑部复核,然后由审刑院详议,并奏请皇帝裁决。这实际是在刑部之上又增加了一级复审机构,剥夺了大理寺和刑部的部分权力,使审判和复核程序复杂化。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裁撤审刑院,将其职权归还刑部。此后,凡奉皇帝诏命所立案件,由朝官临时组成制勘院审断;由中书省下令所立案件,由诸路监司及州军等派官临时组成推勘院审断,从而保证了皇帝对重大案件的直接控制。此外,枢密院有权参与军政案件的审判监督,三司及户部有权参与财政赋税案件的司法审判。2、地方司法体制宋朝地方实行州(府)、县两级制,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各县有权审判杖刑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将审理意见报送州府判决。各州有权审判徒刑以上案件,但死刑案件须上报提刑司复核,重大疑难案件要上报刑部,由大理寺审议,或经皇帝裁决。在京畿地区,由开封府和临安府负责司法审判活动。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在州县之上增设路一级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派出机构,主要监督本路司法审判活动,复核州县重大案件,监察劾奏州县长官违法行为,以加强中央对地方司法审判权的控制。(二)诉讼审判制度1、诉讼时效与审判时限宋朝对民事和刑事诉讼案件的审理已有明确区分,并分别规定了具体的诉讼时限。(1)民事诉讼时限与时效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宋朝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时限的“务限法”。所谓“务”,即指农务;入务指农忙时期,务开指农闲时期。根据宋刑统“婚田入务”条规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九月卅日为务限期,州县官府不得受理民间田宅、婚姻、债负等民事诉讼案件;如有民事纠纷,应在十月初一至次年正月卅日递交诉状,官府须于三月卅日之前审理结案;逾期不能结案,必须上报原因。为防止有人趁入务之限阻拦业主赎回出典土地,宋朝法律补充规定:侵夺财产案件,虽在入务期限,“亦许官司受理”。对于判决不服,可逐级上诉,直至中央户部。为防止诉讼久拖不决,宋朝规定了审理民事案件的词诉结绝时限。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规定,州县半年内未结绝者,即可上诉。宁宗庆元年间规定,简单民事诉讼,当日结绝;需要证人证言的,县衙限五日审结,州限十日,监司限半月。关于民事诉讼时效,太祖时规定,因战乱出走而返回认领田宅者,超过十五年,官府不再受理。宋刑统规定,田地房屋纠纷,事后家长、见证人死亡,契书毁乱超过二十年,不再受理;债务纠纷,债务人、保人逃亡过超三十年,不再受理。南宋高宗时规定,买卖田宅满三年后发生纠纷,不得受理。民事诉讼时效的规定,有利于维护依法形成的民事关系和社会的稳定。(2)刑事案件的听狱之限对于刑事诉讼案件,宋朝按大、中、小事分三类规定了“听狱之限”,要求司法官在限内结案。如太宗时规定,大理寺分别限二十五日、二十日和十日,审刑院分别限十五日、十日和五日,各州分别限四十日、二十日和十日。哲宗时,按案卷纸张多少,明确划分大、中、小事的三类标准:二十缗以上为大事,十缗以上为中事,不满十缗为小事。同时规定:大理寺、刑部复审案件,大、中、小事分别为十二日、九日和四日;京师及八路地区复审案件,分别为十日、五日和三日。、对一些不能按正常程序审判的特殊案件,两宋规定有特殊的断狱时限,体现了灵活变通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西医内科学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高级营销师推销技巧知识试题(附含答案)
- 2025电工证考试题库及模拟考试答案低压电工考试题库高压电工考试题库
- 摩托安全知识培训
- 江西省上饶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无损检测技术试题及答案
- 2025汽车买卖合同有效形式与范本
- 2025汽车销售合同范本 汽车销售合同
- 2025劳动合同范例
- 2025年福建省茶叶种植基地预约生产购销合同
-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4
- 美军空域控制AirForceDo ctrinePublication3-52,AirspaceControl
- 数字经济下的反垄断策略-洞察阐释
- 仪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自行缴纳社保协议书模板
- 2025年中考英语复习难题速递之阅读理解-记叙文(2025年3月)
- 《橡胶的硫化工艺》课件
- 《秋季腹泻》课件
- 用腾讯会议直播课程时如何使用
- 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及答案(共五套)
- 湖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机器管招投标”模块化招标文件(施工)-(2025年第1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