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与史俱进 与时俱进感于钱穆国史大纲钱穆先生语:一切可变,而“我”不可变,若已无我,谁为变者?变而非我,亦何希于变?题记说到教学中的历史教科书,恐怕大家都不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虽然条目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说到底,无非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更不用说要勇于质疑书本知识并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倘若没有对历史进行反思,即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会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例如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知道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要知道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中国人在与外民族的相互交流冲突中,喜欢从自身历史中寻求一种印证。当我们个人遇到问题时,也希望能寻求前人的经验,所以我们要知道历史,这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当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借助古典元素的闹剧,踏踏实实地读读真正的历史。“什么是历史事实?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更加仔细研究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1】国史大纲创作前,正值民不聊生国运衰弱,此时烽火狼烟四起、抗日战争打响。钱穆大师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所以,钱穆大师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提笔写下国史大纲。其实,钱穆大师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心想若中国不幸战败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可以看到,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以及对辉煌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也不乏国家覆亡难以挽回而叹息的心情。这正如卡尔所说“当我们尝试回答历史是什么这类问题时我们的答案在有意无意之间就反映了我们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2】在我看来,读此书不仅仅要抱着反思历史完善自我的态度,也要怀有温情与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这里面怀有的是一颗赤子情爱国心,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学生普遍缺少的情感体现,更是我们这一代学子应该虚心去俯身体会学习的沉重情感,去体会这本书是如何充满真知灼见,又是如何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而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全书以浅白之文言文写成,以彰显钱穆维护文化道统的决心。在写作内容上国史大纲主要都是以传统社会价值作其立场。中国人的习惯是继往开来,钱穆大师也不例外,在他看来中国的灵魂都在历史中,如果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了解中国的历史,那么无疑意味着,这个从士大夫阶层转变而来的社会中流砥柱将会土崩瓦解。钱老还特别指出:“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近人好说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所谓的封建社会,乃是西方历史的产物,只因中国人拿自己固有的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方历史,遂有此一名词,以至中西方混淆不明,这实在是不妥的。”【3】从国史大纲中可以看到,钱穆大师认为一国之民族的精神都在文化中,而历史作为对文化由来的认知,如果被人遗忘, 那么无疑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也在被遗忘当中。如果一个民族无法继承或者发扬他的文化,这个民族何来未来? 他们只不过就像历史中曾经辉煌却无人继承其精神的古老国家(如埃及)一样, 被人彻底侵略和代替。所以,一时之战争也许残酷, 一时之兵燹也许令人绝望,可是,只要一国之精神仍在, 侵略者不仅不能淹没这一被侵略的民族,反而随时随地都会被这股强大的精神影响,成为俘虏。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这个精神是活的,这个精神是被继承的,这个精神是有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如果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学习,没有人弄懂这个精神的实质,那么所谓振兴中华,则难免流于两个极端: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钱穆把它比为训诂考据,循规蹈矩的记诵派;崇洋学外,覆古标新的革命派;这两派在他看来都是对中国历史精神这个中国民族精神之一根本的巨大扭曲。记诵派只不过是对史料的继承,而无所谓史学,虽然治学精神严格,虽然保留一些文献,积累一些信息,为基础的基础打一些根基,但却根本无法融汇知识,更无所谓智识。而革命派, 则是空谈议论,空谈变革,抛弃历史真实,急功近利的想要建立一个除旧布新的系统,却不知道也许理论繁多,忘却了本国历史的具体脉络,治病而不救命,也难免祸国殃民。“当历史学家面对他的历史事实,必须有一个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既不是卑微的奴隶,也不是专制的暴君,而是平等与互动。”【4】面对清末以来日益加深的内忧外患,钱穆大师于国史大纲中阐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病症和近代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社会做出的错误诊断及开出的错误的药方都负有责任。他反对照搬西方的经验和主义来救治中国的病症,因为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制度及精神根本不同。首先,中国“民族文化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欧洲史每常于斗争中的精神”。具体来看,中国的政治体制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文官政府并通过考试日益向平民开放,与欧洲中世纪封建贵族制度旨趣全异;中国的学术思想重世俗理性,西方的学术思想长期被宗教禁锢;中国的社会日趋平民化,而欧洲中世纪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封建社会。这些基本的差别决定了中西社会不同的历史演化路径、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制度和文化。而中国当时的一大问题,恰恰在于许多知识分子犯了这样的错误。“晚近中国之病,而尤莫病于士大夫之无识。士大夫无识,乃不见其为病,急于强起急走以效人之所为。跳踉叫躁,踊跃愤兴,而病乃日滋,于是转而疑及于我全民数千年文化本源,而惟求全变故常以为快。”【5】钱穆大师强调,要培育民族内部自身的新生命力,就必须对民族自身的历史特点有清醒自觉的认识。他在国史大纲中汲汲致力的就是探讨中国历史的特点。国史大纲虽然在断代上基本沿袭传统的王朝体系,在内容上也以政治历史和精英的思想文化为主,不过他对历史上的重大经济社会变迁也有相当充分的讨论,特别是辟出了三章对唐宋之际下迄明代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盛衰转移做了非常精彩的阐述。尽管本书写于80年前,但他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的许多真知灼见,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他认为,中唐以来,中国社会是一平铺散漫的平民社会,由此造成三个病症:一是王室高高在上,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制衡,导致政府之骄纵与专擅;二是社会无豪强巨富,日趋平等,造成贫无赈,弱无保,民间不能自振奋,需事事仰赖政府;三是政府与民间赖科举以沟通,但科举以仕宦为鹄的,应科举者往往忘其义而徒志于身家之富贵,从而造成官场的腐败、政府与民间的阻隔和臃塞。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个人看来,当下社会以及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下,读史应把握中国民族演进中的变与不变;既要站在历史角度去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也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与时俱进。书中也有提到“要通览全史而觅其动态。若某一时期之变动在学术思想,例如战国先秦,我即着眼于当时学士思想而看其如何为变。若某一时代变动在政治制度,如秦汉,我即着眼于当时的政治制度而看其如何变。若某一时代变动在社会经济,例如三国、魏晋,我即着眼于当时社会经济而看其如何变。”【6】钱穆大师是主张改良的,他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这也就注定了,唯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现在,才能理解过去。”【7】在国史大纲这本书中,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最后,就让我们放下个人心怀的对历史是非的一切偏见,带着作者钱穆先生字里行间流露的温情与敬意,认真从头读古人,体会他们所处的环境下如何应对,又如何选择前进方向。读国史大纲这本书,慢慢读细细体会,不仅能学到知识,增添了新的观点,还可指导如今的看待事物,处人处事;最重要的是能提高自我民族自豪感与对我们国家身处变幻莫测的世界之中的危机意识,从而从现在开始,不断完善自我储备能量,在其位谋其事,不求中流砥柱之高位,但求问心无愧于自己。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