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人才1.doc_第1页
道德与人才1.doc_第2页
道德与人才1.doc_第3页
道德与人才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它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我说才能比道德更重要,并非等于说可以缺德!德与才,即使二者都很重要,还是可以分清哪一个更重要。人性是真实的、自然的、永恒的,在人性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人们无法用人性来指责别人或赞赏别人,也无法用人性来自我标榜。道德是虚幻的、人为的、易变的,在道德面前人被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人们可以用道德来指责别人或赞赏别人,也喜欢用道德自我标榜。把人性问题道德化,是小题大做。把道德问题人性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几千年人类的文明史,人性并没有发生过丝毫的变化。不分种族,不分地域,不分年代,恰恰是统一的人性把我们每一个人完完整整地定格成一个人。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人人平等的普适法则才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不同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对方;也只有在人性这个层面上,那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沙士比亚的戏剧经久不衰,“哈姆蕾特”、“李尔王”、“威尼斯商人”、“训悍记”等等作品创造了一个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影响了东西方一代又一代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能改变人性,我只是把人性刻画出来呈现给你们看。金庸先生一生写了14部武侠小说,我认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当属笑傲江湖。因为这部作品对人性刻画得最深刻、最真实。聪明耿直且心怀正义的令狐冲,满嘴仁义道德而内心却极其阴险歹毒的岳不群,走火入魔却也情深意重的东方不败,目空一切却能在地牢隐忍多年的任我行,这一个个人物触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灵?一部作品,通过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能让越多的人从中找到自己影子,就越成功。但凡服务于政治宣传的作品,无法真正深入人心,不会长久;但凡执迷于道德高调的作品,也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同样不会长久;只有真实刻画人性的作品,只有尊重人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长久。人性是那样稳定,是那样强大,凡是与人性发生碰撞的,不论经历过怎样的波折,最终都要给人性让路,所谓的道德也不例外。试想,儒家文化传唱的郭巨“埋儿救母”这种灭绝人性的“孝道”怎能行得通?封建时代为妇女制定的不但要“从一而终”还要裹上“小脚”的这种违背人性的道德要求如何能有生命力?“无私奉献”这种违背人性的教条如何深入人心?过去,我们中国社会还一度把同性恋和婚前性行为也看成是道德问题,当然现在还这么认为的就少多了。在与人性较量的过程中,道德节节败退,道德所固守的阵地也越来越小!现代管理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德在管理上只能当“情话”说说,不可当真。大家都清楚,管理上,会计和出纳必须分开,这叫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德如何可靠,都不可以兼当会计和出纳。就是这样一条简单清晰的管理原则。在道德方面,道德能把人分成三个“级别”,即缺德、不缺德和高尚。绝大多数人都被放在“不缺德”这一级别,而这一级别又很不稳定,想着自己应该很“高尚”,可是随时都有可能轻易就被别人打入“缺德”的级别,好危险。即使你有幸被某些人划入“高尚”的行列,可是仍有可能同时还被另一些人认定为“缺德”,好郁闷。所以,颠来倒去,都是缺德、不缺德和高尚这三样,好乏味!在才能方面,人与人又有多大不同呢?不同可大了。首先,这才能分专业门类。如果说谁有才能,那大多是指在某个专业门类的才能。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今天,能让人表现出才能的专业门类早已经远远超出360行,有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个人在某个专业门类里是庸才,在另一专业门类里很可能就成了技压群雄的高手。早已闻名全国的智障人舟舟,以他那无与伦比的模仿音乐指挥的才能震惊中外。看来,对于任何人的才能,我们不应轻易说有没有,实际上关键在于有没有被发现。在同一专业门类里,才能也分高下多个级别。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大多是这种情况的。就拿围棋选手来说,分职业和非职业,职业选手还分为九个段位。这还不算,还会根据职业选手的比赛成绩得出他们的等级分,这等级分可以把几百名乃至上千名选手排出名次。所以,在才能方面,人的区别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变化,有趣得多。所以,涉及人的不同表现,道德给人的展现空间要小很多,而才能给人展现的空间要大得多!认定一个人的才能更多的是依靠一些客观的指标,其过程主观的成份比较少。而道德这太主观,太易变。也许你的上司在你的心目中一直属高尚级别,可是一个小道消息就足以使你把他从高尚打成缺德。也许在这件事上显示此人很高尚,而同时在另一件事上则又显示此人很缺德。涉及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与道德有所不同。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完全是这个人自身的特征,或者说一个人的才能完全是装在这个人的头脑里的。静态地看,一个人的才能与此人身外的环境关系不大,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天生的成份。只是才能的发挥和积累与环境有较大的关系。从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角度对照来看道德,尽管很少有人真的认为道德有天生的成份,但确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应该也是此人自身的一种特征,或者说一个人的道德似乎应该完全是装在此人心中。在多数的的观念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似乎与环境关系不大,尤其是一个成人、一个在道德上已经“定型”的人,他是否是所谓好人就与环境的关系不大了。其实,这种观念很不可靠。历史上有个典型的真实故事很能说明这一点。裴矩一生跟随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领导,在每一位领导手下混得不错。他看出隋炀帝好大喜功,提议并亲自主持了多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深得隋炀帝赏识。裴矩还唆使隋炀帝发动了讨伐辽东的战争,战争打了很久,战事也不顺,耗费巨大,最终导致隋朝灭亡。根据裴矩的这些表现,他是典型的“佞臣”,属于有道德污点的人。按照今天企业招聘的观念,很难想象哪家企业敢用裴矩这种人。然而,裴矩后来还是被更“牛”的唐朝接纳了,成为唐太宗手下的民部尚书。唐太宗非常痛恨官员贪赃受贿,为了考察官员们的德行,他暗中派人故意向一些官员行贿,其中有一名掌管门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非常气愤,执意要杀掉这名受贿的官员。而裴矩却出面劝阻:“此人受贿,理应受罚。可是,陛下您是故意引诱别人犯罪,如果这样就把他杀了,恐怕不符合用礼仪道德教化人的原则。”唐太宗大为感慨,还特意召集一些大臣说:“裴矩敢于当面向我表达不同意见,而不是心存不满却一味地在表面上顺从我。如果大家都能向裴矩这样,还要我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裴矩本是前朝的“佞臣”,到了唐朝却成了敢于直言的“忠臣”,对于这一变化过程,司马光在资质通鉴里有这样的评论:“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看来,人的道德与具体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台湾明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在谈到员工的德与才时曾说过:对企业来说,员工的才比德更重要,员工的德与企业文化有关。要说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还有一个考察角度。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无德有才的人比有德无才的人更危险,前者会给公司或他人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似是而非论调很容易迷惑人。葛洲坝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最多、最典型的故事。当初,关于这项工程的上马与否就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还是以时任湖北省省长张体学等人为代表的“上马”派胜利了,工程于1970年12月被正式批准上马了。具体负责这个工程的张体学还亲自向周恩来总理立下了“军令状”:“如果葛洲坝出了问题,我就把脑袋挂在天安门城楼,向全国人民谢罪!”就是这位张体学,以荒唐透顶的“三边政策”(边施工、边设计、边勘探)指导葛洲坝前期工程的建设,导致工程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工程被迫于1972年底停工,耗费2亿6千万人民币就这样买了一个教训。张体学并没有掉脑袋,而被推倒重来的葛洲坝工程还是由当初反对上马的林一山挑起了重担。至今都没有谁会怀疑当初力主葛洲坝上马的如张体学这样一些人的道德,可是这些人的所体现出的“才能”的的确确给国家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其实,企业里类似的情况更常见。每年世界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大公司的高官被董事会炒掉,大都是这些高官业绩不理想甚至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案例,国内一公司聘请了一高管,上任后就力主上马一套ERP系统。折腾了一年,花了一千多万,安装了这套系统的公司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公司上下怨声载道,这位高管也干不下去了,只好留下ERP那个烂摊子辞职走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那位高管有道德问题,而那家公司也承认,高估了那位高管的能力。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企业也好,组织也好,如果在能力方面看错一个人,将会造成极大的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损失,轻者损失资金或财务,重则危及人的生命,就象一起起因工作疏忽造成的空难那样。反对者会拿911说事,他们说如果恐怖分子不发动袭击就不会有911。事实上,根据美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完成的911调查报告,在911发生前,美国政府至少有10次以上的机会可以避免911的发生,而大都是因为所谓的“疏忽”错失良机。要说要说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还有一个考察角度。有些人在道德上有疑点,却拥有重要而超常的才能。敢于重用这些人,不但是值得尝试的,有时更是必要的。前段时间热播过的电视连续剧暗算,是根据小说绝密701改编的。小说绝密701又是根据真实故事完成的。就说破解“光密”那段吧,电视剧里把黄依依还适当美化了一些,在小说里,这位从美国回来的数学女博士,纯粹就是一个在两性关系方面相当开放、相当随便的人,这在我国60年代的环境里,更是难以接受,对于一个从事极其特殊(破解敌方电台密码)、极其严肃、极其保密工作的701这样一个机构来说,更是不可想象。而701的安副院长就是看中了黄依依的才能,忍耐了黄在生活上的放荡,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对她大胆重用,并始终相信她的能力。最终证明,安副院长“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胸和胆识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世界上,比缺德更严重的是缺才。如果真的出现了很严重的缺德,一味用道德高调进行谴责不如用有效的才能来制约缺德行为的发生。四、“道德挂帅”的魔障我相信,适当地探讨环绕问题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搞清楚问题答案的意义。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明确的、简单的。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国度里,一个简单问题的简单答案不是被扭曲成“博大精深”,就是被扭曲成“玄之又玄”,要么就是被扭曲成“礼仪廉耻”。与此问题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背景是,两千多年来,我们这个社会长期被“道德挂帅”的魔障所笼罩,涉及对任何事物的评价,无视真伪之别,忽视对错之分,却极端注重在道德方面的好坏之争。“道德挂帅”有三种显而易见的表现。表现一:道德高调泛滥。道德高调自古就有,“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内圣外王”,“以德报怨”,直到如今类似“向某某学习”等等句式。这些教导人人都争当孙子的道德高调泛滥,占据了主流话语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民众对事物实质的探求。我曾在网上与几位培训师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对学员来说,培训师的那种特质是最重要的?与我争论的那几位培训师坚称,培训师的道德(人品)是最重要的。他们的理由有二,一个理由是道德(人品)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连人都做不好,还怎么做*?另一个理由是培训师为人师表,必须以德服人,云云。我反问他们,学员们听培训师讲生产管理或营销管理的课程,还会在乎这位培训是否包养二奶这种问题吗?更有一位培训师,在网上强烈呼吁广大培训师要不断修炼“大爱”的信念,说培训师因职业特殊而需要拥有更多的爱心。这种论调一下就让我联想到一些邪教的歪理邪说。我觉得,呼吁培训师们加强课程创新、拒绝剽窃他人成果会比倡导空洞的“大爱”更有意义。我总想,在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要人们说出干好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条件,那很多人的习惯性反应往往就是道德。我曾指出,在日常话题中唱这种道德高调,是出于三种心理背景:一是为了掩饰其成就的空洞,二是为了掩饰其学识修为的浅薄,三是为了显示他自己“很道德”。表现二:道德标签乱贴。由于道德高调泛滥,就使很多民众习惯性地乱贴道德标签。就像大家经常见到的,为数不少的人总喜欢给别人的观点贴上(主要是负面的)道德标签,并进而指责对方的“态度”或心理动机,于是人身攻击就来了。不久前“品三国”的易中天和“水煮三国”的成君忆在一电视节目里坐到了一起,可是那成君忆一上来就指责易中天给曹操“翻案”属于“道德感”有问题,甚至指责易中天“伤害别人的灵魂”,云云。那天成君忆的表现恰好印正了已顾著名作家王晓波在道德与论战中的观点:在我们这个社会,本来是争论谁对谁错,常常演变成争论谁好谁坏。人们把过多的精力用在乱贴道德标签上,不但会破坏正常的探讨气氛,更会抹杀追求真理的努力。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不但习惯于给别人的观点贴上道德标签,也喜欢给自己的观点贴上道德标签,当然是高尚的道德标签。比如以辱骂别人卖国以彰显他自己很爱国,以指责别人自私以彰显他自己很无私,以痛斥别人阴暗以彰显他自己很光明,等等表现三:道德言行分裂。前两个表现必然引出这第三个表现,即长久以来我们有很多国人的道德在言行上是分裂的,而且是习惯性的分裂,以至于这些国人自己也不大容易察觉。先看看我们的千古“圣人”孔子是如何“分裂”的。李敖大师曾就论语中的记录这样评价孔子的言行:虽然孔子之言遍天下,但是孔子之言见诸行事却是困难的,即使孔子本人,他奔波一辈子,又被困又挨饿,最后还是不能得君行道。至于他的人生箴言方面,合乎人情而能行得通的,也不算多。它们许多都是空洞的、拿来说说的,并不能真的去实行。例如“三年之丧”,孔子的几个学生以外,据我所知,只有清初的颜习斋彻底实行了,彻底实行的结果是大病一场。又如“温、良、恭、俭、让”,甚至孔子本人,都不能算是这种人物:呼号鸣鼓攻人,且以杖敲人膝盖,这哪里是“温”?骗蒲人,见南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