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光芒教学方案.doc_第1页
人的光芒教学方案.doc_第2页
人的光芒教学方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光芒教学方案【课题】人的光芒(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共用基础平台第二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内容简析】本文叙述了列宁格勒人在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次伟大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赞颂了他们所表现出的坚强、自尊、自爱、珍惜生命的顽强意志和高贵品质。展示了战争中闪耀出的人性光芒。【学情简析】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宽,而现在的学生缺少的就是自强自立。对人的光芒的阅读学练旨在引导学生处在生死边缘的危难时刻,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毅力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和局面。【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二战中列宁格勒战役的相关信息。2能力目标:学会鉴赏散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人性的光芒,培养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重点难点】重点: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事例的分析难点:树的象征意义【重点、难点剖析】理解人性的光芒,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信念是本文的宗旨,而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的事例是表现这一主旨的典型事例,是本文的重点,而文章最后人对树的态度亦是令人多方揣测的一个问题,所以作为本文难点。【教学方法及策略】1采用阅读法、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2采取注重概念的生成,巩固概念的应用的教学策略。【教学平台与资源】 自制的ppt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渲染氛围,让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压抑气息,引导学生进入情感状态。1、“二战大战实录围困列宁格勒”的一段影片导入,使学生提前感受战争的残酷,列宁格勒人民的悲惨与坚强。2、简介列宁格勒战役。列宁格勒原名圣彼得堡,1924年更名为列宁格勒,有苏联第二首都之称。它是苏联最大的工业中心和第二大交通枢纽,同时,它还是波罗的海的一大重要港口,是苏联的红旗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并与芬兰军队会合。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训令,即“巴巴罗萨”计划,该计划将于1941年7月21日之前攻占列宁格勒。7月9日德军占领了苏军弃守的普斯科夫,打开了通往列宁格勒的大门,同时列宁格勒北面也受到猛烈的进攻,但是德军一直没有攻下列宁格勒城。希特勒命令勒布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在最近几天内拿下列宁格勒。于是,老勒布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切断了列宁格勒与外界联系的所有陆路交通线,将列宁格勒三面包围,只有拉多加湖一边可以与外地保持水上和空中的联系。形势十分严峻。直到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才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列宁格勒被围困时间长达900天,共有64.2万人饿死和冻死,2.1万人死于德军的空袭和炮击,但英雄的列宁格勒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战,挫败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目标,并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其他战场的的胜利。其中被围困期间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强,已有一位作家为我们做了最生动最感人的描述,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位作家的笔一起走近列宁格勒,看看在那场战争中人们是如何坚强生存的。(板书:人的光芒)按学生的知识面设计,采用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或由老师简述。目标达成预测:让学生对本文的战争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学生熟悉文本。二、讲授新课师:走入文本之前,我们先来扫除字词障碍1、字词正音幻灯片打出,学生先自己轻声读,然后请一位同学范读,最后齐读,加深印象。嶙峋: (ln xn) 踯躅:(zh zh)岿然不动:(ku) 执拗:(ni)宁死不屈:(nng) 瓦砾:(l)蜷着身子:(qun) 家什:(shi)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字词是课文的基础,是熟悉文本的关键,如果“表”都没有摸透,怎么及里呢?进而使学生无字词障碍进入文本,熟悉内容。师:战争是残酷的,是带有毁灭性的,它可以使美好的东西在瞬间化为乌有,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以下问题。2、亲近文本三个问题:(1)课文是如何描绘战争残酷的?(抓关键词语) (2)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们是怎样面对的?(选具体事例) (3)作者所讲的“人的光芒”到底是什么?参考答案:(1)通过胜利广场纪念馆里的实物和雕塑造型来写的,从场面的悲壮,气氛的狰狞,人性的摧残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板书:场面悲壮 气氛狰狞 人性摧残)(2)具体的四个事例:事例一,一个年轻女子拖着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事例二,列宁格勒人在墙上张贴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事例三,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事例四,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到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3)人的光芒就是坚强、自尊、自爱、珍惜生命的顽强意志和高贵品质。(板书)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这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的内容,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进而使学生亲近了文本,领略了“人的光芒”之内涵。3、重点分析(穿插作者简介)师:前面在介绍列宁格勒战役时,我们都已了解,共有64.2万人饿死和冻死,2.1万人死于德军的空袭和炮击,那么这么多人中,为什么作者要集中笔墨写一个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呢?(学生自由发挥)师: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从作者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答案呢?作者简介: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往往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年儿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师: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了?我们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少年丧母,则失依赖,中年丧偶,则失依靠,老年丧子,则失希望”,失去了依赖与依靠可以再找,唯独失去了希望才是无法弥补的。文章用了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却向我们描绘了最为残酷的画面。面对战争的恐怖与死亡,小姑娘冷静地记录身边发生的事,而不是哭泣,也不是躲避,幼小的生命置身于残酷的战争中,更能显示出人性的光芒。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的事例是表现人的光芒的典型事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人的光芒”之深意。4、难点分析(探讨延伸)师:战争与死亡都是残酷的,是人类唯恐躲之不及的,读完了文本,一种沉痛的感觉一直缠绕着我们,人被压抑得彷佛要窒息一般,但是作为一位儿童作家,秦文君承担的是孩子眼中真善美的使命。文章的结尾给这灰色的氛围抹上了一层绿色。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树?开放性题目,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老师点评: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亦是希望的颜色。这树就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沙漠里的一掬清泉,给人以生存的信念。对树的描写,是一种暗示的手法,是作者的幻化与寄托,生命已逝,精神永存,生命之树常青,如同这人性的光芒坚强、勇敢、渴望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不管作者最后写树的意图如何,总是离不开文章的主旨人的光芒,这是作者身份的使然,也是黑暗之中的一点亮光。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一个提高。5、拓展延伸师:战争早已结束,距离我们的时间也很遥远,但是,它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是延续的,永久的,联想自己,我们平时在面临困境时,又是做如何选择的呢?请学生以自身经历为例分析,一起分享他学完这堂课后的认识。(也可作课后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理论与实践结合,达到一个情感的共鸣,培养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三、课堂小结通过板书的整理来进行课堂小结。(见板书设计)课文从场面的悲壮、气氛的狰狞、对人性的摧残折射出人性的光芒,用了反衬的手法。设计意图及目标达成预测: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便于学生掌握与巩固。四、布置作业分层练习必做题: 完成课后练习1和练习4。选做题: 搜集有关列宁格勒战役的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