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领域模式之哲学性内涵.doc_第1页
二领域模式之哲学性内涵.doc_第2页
二领域模式之哲学性内涵.doc_第3页
二领域模式之哲学性内涵.doc_第4页
二领域模式之哲学性内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二領域模式之哲學性內涵 本篇文章根據作者碩士論文摘錄改寫而成,請參閱(楊晨輝,隱喻之哲學內涵,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1。)楊晨輝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碩士摘要George Lakoff與Mark Johnson所領導發展的二領域模式隱喻理論,以新的觀點來看待隱喻現象: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層面的事物,而更是一種思想層面的事物。他們主張隱喻是我們概念系統的固有特性,它的本質是一種跨越不同概念領域間的映射關係;這種介於概念實體間的對應,使得我們能夠運用來源域裡的知識結構,來彰顯目標域裡的知識結構。因此,隱喻的功能即是:令我們得以藉由某一類事物來瞭解另一類事物。根據眾多隱喻問題裡的兩個核心議題:一是關於隱喻性意義的本質,另一是關於理解隱喻的機制;古典主流理論固然各自有其優勢及困難。比較起來,二領域模式所提供的哲學看法,說服力猶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裡面包括重新審視傳統客觀主義意義論,以及發現了俗例性隱喻與新奇隱喻之區分。尤其它基於大量語料研究,所獲得關於概念性隱喻的系統性及融貫性結果,更是值得隱喻研究學界重視並進一步探索。雖然二領域模式至今還有著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之處;但它直接從認知面向入手研究隱喻現象,已經獲致豐碩的成果。將這個理論放在諸哲學性隱喻理論之中來看,即使它不足以成為一場革命,卻無疑是一場成功的挑戰。基本理論架構二領域模式隱喻理論(the two-domain model theory of metaphor) 二領域模式通常指的是一群理論家經過前後相繼十多年的努力,而最終形成的一個研究隱喻之獨立理論。此理論的奠基者是George Lakoff與Mark Johnson兩位,本文之論述也是以他們的共同意見為主。一開始就用十分不同於他人的立場來看待隱喻,Lakoff 與Johnson 認為隱喻並非僅只是一種語言表述的現象,而是涉及了更深層的概念系統(conceptual system);因為我們日常概念系統具有隱喻性的本質,所以隱喻現象不單單存在於語言中,也存在於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裡。故而,他們說隱喻普遍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之中;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都是使用著具有隱喻性特徵的概念系統來建構我們所感知的世界。Lakoff和Johnson依照所研究的語言證據,主張語言中產生隱喻現象的根本基礎在於概念系統。我們的概念系統有相當一部分是隱喻性的,因而人類思想過程(thought processes)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隱喻性的;由於隱喻性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s)具有系統性(systematic),我們用以談及這種概念面向的語言也具有系統性。在二領域模式中,隱喻這字詞意指的是一種在概念系統裡之跨領域映射(a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隱喻性表述(metaphorical expressions)則指稱像是字詞、片語、或句子等等之語言表述,那是這種跨領域映射的表面實現(surface realization)。後者所指稱的對象,即相當於古典理論裡使用隱喻一詞所指稱的對象。Lakoff和Johnson從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中,發現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範例。比如在英文這種語言中,存在著許多以談論旅程的方式來談論愛情之表述:看看我們已走了多遠(Look how far weve come.),那真是一條顛簸的長路(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我們現在不能迴轉(We cant turn back now.),我們處在一個交叉路口(Were at a crossroads.),我們或許必須分道而行(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我們的關係脫離了軌道(Our relationship is off the track.)。這些日常的表述全都涉及了旅程這個概念;它們並不必然只能應用在愛情這個概念,但是當我們這麼樣去應用時,我們不只是應用旅程概念的內容來談論愛情概念的內容,而且是應用旅程概念的內容來思考愛情概念的內容。研究概念時,可以把一個概念視為一個獨立的心智領域(mental domain),在裡面包含有許多概念性實體(conceptual entities)。例如旅程這概念領域(conceptual domain)裡就包含了旅人、交通工具、目的地等等概念實體;相對地,愛情這領域則包含了情人、情愛關係、共同目標等等實體。深入檢視過上列那些表述之後,Lakoff和Johnson發現了在這兩個概念領域之間,彼此的概念實體存在著一種存有學上的對應(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情人對應旅人,情愛關係對應交通工具,情人們的共同目標對應旅人們的目的地,愛情裡所遭逢的困難對應旅程中所遭遇的險阻,諸如此類等等。Lakoff和Johnson用一個數學意義下的字詞:映射,來指稱這樣一組具備結構性的對應;這一種從一來源領域(source domain)到一目標領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涉及藉由前者此經驗領域,來瞭解後者此不同的經驗領域。他們用目標域是來源域(TARGET-DOMAIN IS SOURCE-DOMAIN),或目標域如來源域(TARGET-DOMAIN AS SOURCE-DOMAIN)來給予該映射稱呼的形式。在此例中,該映射的來源領域是旅程概念,目標領域是愛情概念;該映射的名稱即為愛情是旅程(LOVE IS A JOURNEY),或者是愛情如旅程(LOVE-AS-JOURNEY)。映射的名稱通常有著命題的形式,但映射本身並不是命題;二領域模式所探討的隱喻即是這種映射,它不是命題性質,而是一組概念性對應。這種存有學上的對應,經由把關於來源域的知識映射(map onto)到關於目標域的知識上面,因而特徵化了知性上的對應(epistemic correspondences)。它允許我們使用我們用來思考來源概念的知識,以思考目標概念;同時也允許把來源領域裡的推論型態(inference pattern)運用到目標領域裡的推論型態。如此的映射是俗例性的(conventional),是我們概念系統一個固定的部分,是我們概念化某些概念之俗例性方式。如此理解下的隱喻不僅僅是語言的事物,更是思想和推理的事物;語言是次要的,映射才是首要的。關於這一主張,Lakoff另外給了一個反面論證:如果隱喻僅僅只是語言表述,那麼不同的表述應該會是不同的隱喻;如此,按照前面所提過的,存在著許多以談論旅程的方式來談論愛情之不同表述,每一項不同的語言表述都應該涉及一個不同的隱喻。可是,我們無法在這些表述裡面看到許多隱喻;相反地,我們可以看見一個以旅程來概念化愛情的概念性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被這許多不同的語言表述給實現了。作為一種現象,隱喻同時牽涉概念性映射(conceptual mapping)和個別的語言表述兩者;後者這種隱喻性表述,是經由前者這組對應才被人所瞭解。每個俗例性隱喻都是一種映射,都是一種跨越概念性領域的概念性對應之固定型態。它不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以來源域為輸入值域,以目標域為輸出值域的演算過程;但它在跨越兩領域的推論型態之間,確實蘊含了許多潛在的對應。我們可以運用來源域裡新奇的知識結構,來特徵化目標域裡相對應的知識結構;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得俗例性隱喻產生新奇的延伸(novel extensions),製造出新奇的隱喻性表述。例如在歌詞裡可以看見這樣的句子:我們正行駛在愛情高速公路上的快車道(Were driving in the fast lane on the freeway of love.);這裡顯然使用了愛情是旅程此隱喻,但是這個句子並不屬於我們的日常語言。由於愛情是旅程此俗例性隱喻是我們概念系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很容易便能瞭解此隱喻所延伸出來的新奇表述。除了概念性映射之外,隱喻之中還有另一種類型的映射,稱之為意象映射(image mappings)。有許多概念都能在我們心中形成某種意象;將該意象予以一般化之後,能夠得到一種意象基模(image schema)。此時,這個概念具有一種認知性拓樸學(cognitive topology),那即是它的意象基模結構(image-schematic structure)。在許多隱喻裡面,也經常發現是以這種意象基模結構作為映射的實質內容;尤其,我們概念系統中有很多基礎語意概念,都是運用意象映射類型的隱喻而建構起來。在分析意象映射的過程中,二領域模式主張其中存在著一種不變易原則(The Invariance Principle)。這個原則的內容是:隱喻性映射以一種跟目標域的固有結構(inherent structure)一致之方式,來保留來源域的認知性拓樸學,也即是其意象基模結構。這種不變易原則確保了目標域的意象基模結構不會被違反;目標域的固有結構因而能夠自動地限制映射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一個隱喻裡,不變易原則自動地限制了什麼可以被映射,什麼不可以。於俗例性隱喻之外,有兩類隱喻是屬於新奇的隱喻(novel metaphors):一是意象隱喻(image metaphors),一是類層級隱喻(generic-level metaphors)。俗例性隱喻總是同時映射許多概念到許多對應概念上面;意象隱喻則僅僅只映射一個俗例性心智意象到另一個心智意象上面,它是一射隱喻(one-shot metaphor)。例如以下這個文學句子:我妻子的腰是個更漏(My wifes waist is an hourglass.);這裡所使用的隱喻並不是俗例性的,我們的概念系統中並沒有一種關於人體與特定器物的俗例性隱喻。我們在這個句子裡所看見的是:一個更漏的心智意象被映射到一位女人身裁的心智意象上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了,而離開這個句子,這個意象隱喻也不再存在;這是稱呼它為一射隱喻的緣故。意象隱喻同樣可以將來源域的知識和推論映射到目標域;也同樣受到不變易原則的管制。俗例性心智意象是由意象基模所建構而成,意象隱喻則保留了意象基模結構。這也就是說,當來源域的俗例性心智意象被映射到目標域時,後者心智意象的意象基模結構不能被違反。從這裡可以得到一條一般性原刖:所有的隱喻在有關它們認知性拓樸學方面,都是不變易的;即是,每一個隱喻性映射都保留了它們的意象基模結構。類層級隱喻則是Lakoff與Mark Turner在1989年所提出的新主張。 Cf. Lakoff & Turner, 1989.他們在處理擬人化和諺語這兩項主題時,發現了涉及這兩者的隱喻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它們的來源域及目標域共享了類層級的概念結構。這意思是說,來源域和目標域的知識結構中,可以抽離出一個一般知識基模(general knowledge schema);他們稱之為類層級基模(generic-level schema)。這個基模使得這類型隱喻得以產生,並且規範了所映射的特定知識結構之可能內容。他們同時也從語言實例分析中發現,如果不變易原則是正確的,那麼獲致某一知識結構之類層級基模的方法,就是抽離出它的意象基模結構。隱喻性意義二領域模式主張隱喻性意義(metaphorical meaning)存在,可是它存在的方式及基礎不同於傳統主流意義理論的觀點。Lakoff和Johnson稱呼傳統主流意義理論為客觀主義意義理論(objectivist theories of meaning);因為傳統主流意義理論雖然有許多種次類型,但它們全都承認意義在本質上是絕對而客觀的。這種客觀主義之立場大致如下:我們的世界是由眾多客體(objects)所組成,它們都擁有完整定義的眾多固有性質(well-defined inherent properties),這些性質獨立於任何可能經驗到它們之存有(being)而存在著;另外,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點上,這些客體彼此之間都維繫著固定的關係(fixed relations)。從這樣子的客觀主義立場,導致了一種建築塊體意義理論(building-block theory of meaning):我們可以用一種語言給予客體名稱,還可以用該語言裡的一位述詞(one-place predicates),來對應客體的每一種性質;另外,我們也可以用該語言裡的多位述詞(many-place predicates),來對應客體間的每一種關係。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運用這種語言的語法(syntax),來建構可以直接對應世界中任何情境(situations)之句子;而該句子的意義將會是它的真值條件(truth conditions),也即是該句子可以合乎某一情境的條件。整個句子的意義完全依賴於句子各部分之意義,以及各部分如何搭配起來的方式;句子各部分的意義乃是詳述什麼名稱撿出(pick out)什麼客體,什麼述詞撿出什麼性質或關係。所有的客觀主義意義理論本質上都是、也必須是建築塊體論。對它們來說,句子意義之有無完全跟任何一種人類瞭解(human understanding)無關。不過,二領域模式所採取的立場不是這樣。Lakoff和Johnson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並不相信有一種所謂絕對客觀的真理;他們認為真理這個理念並不必然要跟客觀主義觀點連繫在一起。他們認為所謂意義之真理跟人類瞭解有極大相關;不被任何人所瞭解的句子,我們很難說它的意義是真或是假。一項陳述只有當關連到對它的某種瞭解時,才可能為真;這是說,要瞭解一個句子為真,我們必須先瞭解該句子。而要瞭解一個句子在一個給定的情境下為真,我們必須先擁有對該句子和該情境之瞭解;當我們對該句子之瞭解,足夠密切地合乎我們對該情境之瞭解時,我們才是瞭解了該句子為真。接著,Lakoff和Johnson認為瞭解一項隱喻性表述為真,跟瞭解一個非隱喻性句子並沒有本質上重大的不同;其唯一的差異只在於:瞭解隱喻性表述涉及藉由一類事物來瞭解另一類事物。另一方面,我們憑藉著概念系統來瞭解情境,也使用同一個概念系統來瞭解某陳述是否為真;也即是就我們對該陳述的瞭解,來判斷是否合乎該情境。所以,真理是我們概念系統的一項功能(function)。由於我們有很多概念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而且我們是憑藉著這些概念來瞭解情境;因此之故,概念性隱喻所實現的隱喻性表述也可以或為真或為假。對二領域模式而言,隱喻基本上是一種用來瞭解之裝置;即使真有所謂的客觀性實在(objective reality),隱喻也幾乎跟它無關。基於這個理論所研究獲得的幾項成果:我們的概念系統具備固有的隱喻性;我們使用隱喻性詞項來瞭解世界、思考、及運作功能;概念性隱喻不僅可以被瞭解,也可以擁有意義,且其所實現的表述可以為真。Lakoff和Johnson認為這些成果暗示了:唯有奠基在瞭解之上,我們才能得到一個對於意義和真理的恰當說明。理解隱喻之機制隱喻性映射並不總是各個單獨出現,它們經常會組織成階層結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較低階層的映射會繼承(inherit)較高階層映射之結構。在同一繼承階層(inheritance hierarchy)裡面,通常位置較高的隱喻更具一般性,在人類社會中傳播得更廣泛;位置較低的隱喻更具特定性,在人類社會中傳播得比較有限。二領域模式認為那些位處階層最頂端的隱喻,以及少數獨立出現的隱喻,都是以我們的直接經驗做為瞭解基礎。事實上,整個概念系統仍然奠基在直接經驗;直陳性概念(literal concept)即是經由直接經驗所被瞭解的概念,而追根究柢,所有的隱喻性概念也是以直陳性概念為礎石。繼承階層讓低位置的隱喻性映射,可以直接從高位置隱喻性映射繼承經驗基礎。於是,所有概念系統中的概念,以及隱喻所實現的隱喻性表述,都因此而落實在經驗世界。二領域模式把隱喻分成兩大類:一是俗例性隱喻,一是新奇隱喻。我們理解俗例性隱喻所實現的隱喻性表述,其過程是自動而無意識的。因為俗例性隱喻是概念系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能毫不費力地使用它們、瞭解它們;我們不自覺地運用概念系統來交談,就像我們不自覺地運用概念系統來思考、行動一樣。另一方面,在理解新奇隱喻的過程中,有三種基本機制(mechanisms)能幫助我們,將一項語言表述詮釋為新奇隱喻所實現的隱喻性表述:一是俗例性隱喻之延伸,二是類層級隱喻,三是意象隱喻。在這裡頭,俗例性隱喻系統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也就是說,即使是理解新奇隱喻,其中也含有不自覺的部分。而其他需要有意識地操作部分,已敘述如前。除了這些元素與機制以外,二領域模式認為,再加上句子的俗例性意義所引致的日常知識結構,以及奠基在這些知識結構之上的隱喻性推論,所有類型的隱喻性表述之理解過程都可以被說明。 以上理論重點主要參考自Lakoff & Johnson (1980)與Lakoff (1993)。 結論Lakoff與Johnson奠立了二領域模式的立論基礎;雖然理論本身從語言學研究出發,但其立論規模並不設限於此。經過他們及追隨者十餘年持續的努力,最後終於能到達許多學術領域的核心區域。在語言哲學方面,這個理論重新考慮了傳統主流意義理論的基本學說;包括客觀主義意義理論,以及建築塊體意義論。他們為傳統意義理論不能圓滿解決諸隱喻問題的原因,提供了一個適當而合理的觀察角度:意義與瞭解有關;缺乏人類瞭解此一元素的意義理論,自然無法完整地說明所有關於人類使用語言意義的議題。跟其他的哲學性理論比較起來,二領域模式在說明隱喻本質上,較不注意概念性分析;這群理論家更關切的是以經驗性分析為基礎,更符合經驗科學研究的工作方式。由於他們使用了大量的語料證據,不同於哲學性理論只使用少數所謂具代表性的例子;令得這個理論在論證過程方面擁有相對的優勢。於是乎,如果他們針對傳統隱喻理論的眾多定義性假設之質疑是對的,包括直陳性和意義之假說;那麼,把二領域模式放在哲學性隱喻研究學界裡來看,它即使不是一場具備顛覆力的徹底革命,也已經是一場具備衝擊力的成功挑戰。參考文獻Johnson, Mark. (1981a). The Preconceptual Basis of Experiential Metaph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arbondale.Johnson, Mark. (Ed.). (1981b).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Metapho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Johnson, Mark. (1983). Metaphorical Reasoning.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1, 371-389.Johnson, Mark. (1993).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Embodied Structures of Meaning.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6(4), 413-422.Johnson, Mark. (1995). Introduction: Why Metaphor Matters to Philosophy. Metaphor and Symbolic Activity, 10(3), 157-162.Lakoff, George. (198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