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doc_第1页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doc_第2页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doc_第3页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doc_第4页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评估【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开展大学生伤害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杭州市某综合性大学的839名大学生进行匿名式问卷调查。 结果839名大学生中,男生的伤害发生(遭遇)次数高于女生;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灼烫伤、骨折、急性扭伤、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的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的发生(遭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学生伤害知晓率处于较低水平。95.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伤害健康教育,大学生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前3位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父母。 结论大学生对伤害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性和主动性,但目前获得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学校方面提供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急需加强。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健康教育 需求评估 学生大学生是伤害的高危人群 1 。对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预防伤害的重要措施。大学生通过健康教育,可提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提高自救、互救的能力,增强预防运动损伤主观能动性,从而减少校内运动损伤的发生。健康教育还可以开启和调适大学生的心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避免心理障碍导致的伤害 2 。为了解大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以便更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笔者于2005年11-12月对杭州某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医学、体育和艺术学院一四年级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杭州某综合性大学一四年级本科学生按照学科和年级进行分层整群抽样,抽取文科、理科、医学、工科、体育和艺术类专业24个班的全体学生为样本,对抽取班级的每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回收有效问卷839份,有效回收率为95.3%。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8岁,最大23岁,平均(20.891.46)岁。其中男生251名,女生588名;文科生138名,理科生136名,工科生153名,医学生141名,艺术类学生128名,体育类学生143名;一年级学生232名,二年级学生237名,三年级学生188名,四年级学生182名;来自于城市的学生227名,来自于乡镇的学生287名,来自于农村的学生325名。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预调查后确定。内容包括4个部分:伤害的发生及遭遇情况、自救及互救的能力、对伤害的态度及相关行为倾向、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求等。采用匿名答卷方式,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2 结果 2.1 大学生伤害发生(遭遇)情况 被调查的839名大学生,在近2a,50%以上发生过灼烫伤和手外伤,40%以上遭遇过触电、中暑和急性扭伤,20.6%发生过骨折,发生或遭遇过煤气中毒、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的不到10%。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来源学生的伤害发生(遭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煤气中毒、中暑和灼烫伤外,男生的伤害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女生;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灼烫伤、骨折、急性扭伤、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的发生(遭遇)次数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自于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触电的发生次数高于来自于城市的学生,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急性扭伤的发生次数高于来自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伤害的发生(遭遇)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表1 839名大学生近2a不同伤害类型发生(遭遇)频率构成(略)注: ()内数字为构成比/%。表2 839名学生伤害发生(遭遇)率不同人口统计特征间比较(略) 2.2 自救及互救能力评估 调查显示,除触电、煤气中毒的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正确率在80%以外,其余正确率均较低。见表3。 2.3 对伤害的态度及相关行为倾向 55.1%的大学生认为伤害的危险性大或很大,19.4%的大学生认为伤害的后果会致残,69.6%的大学生参加了伤害保险,91.1%的大学生认为参加伤害保险非常必要或必要,89.5%的大学生表示学习了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后会进行传授。见表4。 2.4 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求 53.5%的大学生认为进行伤害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42.1%认为必要,2.1%认为没必要,2.3%不清楚;28.4%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过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15.3%的学生知道学校已开设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其中0.5%对学校已开设的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表示非常满意,5.2%表示满意,8.6%表示一般,0.8%表示不满意,0.2%表示非常不满意。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按顺序分别为报纸杂志(46.7%)、广播电视(42.8%)、父母(32.5%)、宣传手册(24.6%)、网络(21.8%)、亲朋好友(20.9%)、医护人员(15.6%)、学校教育(13.0%)。 表3 839名大学生各类伤害自救及互救能力正确率(略) 表4 839名大学生对伤害的态度及相关行为构成(略) 3 讨论 3.1 大学生对伤害健康教育的需求 目前,伤害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不仅加大了直接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造成潜在生产力的巨大损失 3 。预防伤害的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4 。宋玉梅等 5 提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伤害关键在于强化大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开展伤害方面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如果采取科学的方法,伤害不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且其效果是显著的 3 。同时,通过大学生对身边民众的影响,可以提高整个社会人群的伤害应急处理能力。 调查发现,大学生伤害的发生主要有灼烫伤、手外伤,其次为触电、中暑和急性扭伤,骨折、煤气中毒、暴力伤和高空坠落伤相对较少;除触电、煤气中毒外,大学生的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均较差。一方面可能与触电、煤气中毒的急救技能较普及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某些伤害如高空坠落伤、创伤出血的现场止血、灼烫伤及骨折的应急救护技能较为专业有关。提示大学生的伤害知晓和技能掌握仍处于较低水平,应将高空坠落伤、游泳、患者无意识、急性扭伤、手外伤、暴力伤、创伤出血、中暑、灼烫伤及骨折的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范畴。 调查结果表明,认为伤害的危险性大或很大的大学生占到50%以上,但认为伤害的后果会致残的大学生仅占19.4%。据此,在对大学生进行伤害急救健康教育时,关于伤害的后果方面应着重加强。 3.2 大学生对于伤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大学生参加了伤害保险;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参加伤害保险非常必要或必要;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学习了伤害的自救与互救技能后会进行传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进行伤害急救知识的培训非常必要或必要;仅有1/3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过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15.3%的学生知道学校已开设伤害急救的相关课程,其中仅有5.7%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满意;大学生平时获取伤害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父母。 根据知信行(KABP)模式、健康信念(HBM)模式和行为改变阶段(SCM)模式 6 ,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已经知觉到伤害的威胁,具备了自愿采纳有益健康行为的前提条件;但进一步认识到伤害后果严重性的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正向期望,并处于打算转变阶段和转变准备阶段。因此,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时期,充分利用社会网络提供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以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降低伤害对大学生的威胁,减少损害,降低伤残率,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来源的大学生伤害发生(遭遇)情况不同,这与有关研究结果 2,7-9 一致。因此,应根据不同需求,分阶段、有步骤、多形式地进行大学生伤害的健康促进 10 。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于伤害的健康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性和主动性,大学生的伤害预防知识应重点纳入健康教育范畴。但目前大学生所获得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尤其是来自于医护人员、学校方面提供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急需加强。在伤害的健康促进中,应针对大学生素质较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调动医学院校的理论资源和医院的实践技能,在大学生中开展伤害的急救知识讲座与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伤害急救 能力。【参考文献】 1 李超英,余学军.大学生伤害的现状与防治.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6,3(1):56-58.2 邓秋生.2003届毕业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256-1261.3 王声氵勇.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急需开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3):131-133.4 张爱莲,韩颖.健康教育在预防意外伤害中的作用.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152.5 宋玉梅,陈道俊,尹婧,等.合肥市大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67-268.6 马骁.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7 朱佳佩,彭宁宁,周月芳,等.上海市大学生伤害相关行为状况.中国校医,2006,20(3):228-231.8 孙海双,郭红霞,王勇,等.洛阳市部分大学生运动伤害发生情况调查.预防医学论坛,2006,12(4):4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