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地理学.doc_第1页
聚落地理学.doc_第2页
聚落地理学.doc_第3页
聚落地理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北民窑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就有乡村聚落地理学与城市聚落地理学之分。要想学懂学透一门学科,在短期,很难做到。听了老师上的这门课,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在此,皮毛地写写关于乡村聚落地理的文章。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我国形成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聚落。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许多距今数百年、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我们祖先的不同各具特色的聚落。而,距离我们最近的有江南的雨巷、北京的胡同、丽江的少数民族建筑、四川的盆地景观、内蒙的蒙古包,陕北的窑洞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陕北民窑。在说陕北民窑聚落前,先简单介绍下陕西。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大约在2000年前、公元前28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丰功伟绩。公元前21前16世纪的夏朝时期,陕西就有扈国、骆国出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多年。此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陕北位于陕西北部,故称陕北。陕北的窑洞,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听过。除了得力于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曾在陕北窑洞居住过外,陕北窑洞更以其冬暖夏凉的特色,招得众人向往。窑洞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它与陕北的地缘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传承者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也能展示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也能展示陕北独特的乡土风貌,负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价值。陕北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一个拱形的山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形的承受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大多数窑洞都采用拱顶来保证稳定。窑洞民居按照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1、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2、 下沉式窑洞(地窑):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3、 独立式窑洞(锢窑):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 。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陕北窑洞的起源与发展(一)原始穴居上古人类的居住,抵御风寒雨雪,保护群落生民不受野兽毒虫侵害,防洪、防湿、防潮、防瘴气是其初衷,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穴居大约始于5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是人类发展史上之一大飞跃。会用火,且会把火种保存起来,也才有可能在天然岩洞中定居下来。这“天然的石洞”即是原始初民最早的也是本能的居住选择,仍为“仿兽穴居”。 (二)人工穴居、半穴居人工穴居大约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人的智力和生产力已经达到利用大型的尖状石器挖掘黄土洞穴的水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发现了多处人类用以居住和藏物的圆形,椭圆形窑穴和筒形半穴居。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进入了人工半穴居的居住阶段。人工土穴有和穴居土穴时期一样的圆形者,亦有发展成为椭圆形、方形、长方形者。 (三)窑洞的出现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陕北窑洞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人民生活提高,大都搬进了楼房,众多窑洞闲置或废弃。除了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故居保存比较完好外,其余窑洞建筑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新式窑洞建筑基本没有出现,而久存的窑洞工艺也很有可能失传。需要政府加大保护力度。陕北民窑所处地的地形及气候特征陕北以黄土高原为主要地形,海拔在8001300米。陕北地处中温带区,基本上都属于中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而又属西风带,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气温偏寒,雨少不匀,春多风沙,夏季多雨,冬季受干燥而寒冷的变性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形成低湿、寒冷、降水稀少的气候特点。陕北民窑的分布与周边设施窑洞在甘肃、河南、陕西均有较广分布。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带。这主要得力于黄土高原优良的造窑土质及适宜的降水。窑洞在陕北分布广泛,在改革开放前,窑洞是陕北人民最最重要的居住场所。陕北民窑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因材料的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窑洞。造窑材料的不同也决定了陕北民窑分布的广泛性与个异性。窑洞是陕北地区一带亮丽的风景线,亦是陕北一张重要的名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陕北地区以其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而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陕北交通便利,已改变了黄土高原给人的贫穷落后的面貌。陕北民窑周边交通便利,排水设施较为完善。窑洞的参观性与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民窑特色与聚落风土人情窑洞的装饰以耕文化的古拙、淳朴为显著特点。窑面的装饰,以拱头线分隔为两部分。拱头线多做简单处理。石头做成的拱头线以石錾细纹显得稳固、大方;渭北下沉式土窑拱头线多以草泥抹面,做成单边或双边,有的做成狗牙状,配在圭角形或鸡心形的券口上,显得简朴别致。窑面多种多样,能工巧匠多在窗棂上下工夫,以如意、万字、工字、水纹为基本纹样,以求吉为指归,做出许多花样,一为透光需要,二为美化。拱头线以上的窑檐多以石料或木料作出石板挑檐、木瓦挑檐、带柱廊檐等多种窑檐式样。窑洞的细部装饰,从立面到平面,从大门到室内,实际上是一种匠工艺术。石作、砖作、木作、纸作是主要的几个方面。石作和砖作从石狮、抱鼓石、石础、影壁,直到立面的拱头线、挑檐、女儿墙等,多精雕细刻成以福、禄、寿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木作则集中于门楼举架雕刻、窗棂纹样等方面。这里所说的纸作是以窗花、窑顶花、炕围画、吊帘、门神等可临时更换的装饰。每遇春节,红色的对联、窗花等点缀在青灰色的背景间,另是一番景致。窑洞民居的色调也是构成窑洞与大自然和谐美的重要的一端。黄色和青灰色的窑洞的两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