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风灾相关报导汇整.doc_第1页
缅甸风灾相关报导汇整.doc_第2页
缅甸风灾相关报导汇整.doc_第3页
缅甸风灾相关报导汇整.doc_第4页
缅甸风灾相关报导汇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緬甸風災相關報導彙整前言:緬甸上週末(2008/05/03)遭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特別是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為農業核心地區,當地漁業和農業受損程度尤甚於亞洲大海嘯發生時。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是其他許多地區魚類、稻米和豬肉的重要供應源,當地目前散佈著風災罹難者遺體緬甸國家檔案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國名(英文)緬甸Union of Myanmar圖片來源:聯合報國旗首都奈比多(Nay Pai Taw)語言緬甸語、英語面積676,50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北與中國大陸毗鄰 ,西北與印度、孟加拉相接,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南臨孟加拉灣及安達曼海。人口5650萬人(2007)宗教佛教(89%)幣制緬幣(Kyat)政治制度軍事執政(緬甸為軍事獨裁國家,國內對政治活動管制極嚴。)匯率1USD=5.99Kyats (2007年官方匯率)輸出豆類、木材、稻米、天然氣、寶石等輸入石油、機械、運輸設備、食品建材等主要出口國泰國、印度、新加坡、中國大陸、日本主要進口國中國大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輸出總值35.6億萬美元(2006)輸入總值19.8億萬美元(2006)新聞1:緬甸風災-缺糧缺水 3百萬人無家歸 【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2008.05.08 緬甸遭到熱帶氣旋摧殘,數百萬流離失所的災民面對疾病、缺糧缺水的困境,國際救援行動雖然已經開展,但重災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仍然與世隔絕。國際社會呼籲緬甸軍政府放寬入境限制,讓救災人員前往救災。 據官方統計數字,熱帶氣旋納吉斯造成的死亡人數已達到2 萬2500人、失蹤4萬1000人,這個數字預料會繼續增加。另有300萬人無家可歸,這是自1991年孟加拉風暴以來最嚴重的風災,也是南亞海嘯後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天災。 衛星照片顯示,緬甸西南部大片地區浸泡在水中,救援機構非常擔心災區斷電、缺糧、缺淨水,加上屍體腐壞和天氣濕熱等因素,可能爆發由蚊蟲傳播的瘧疾、登革熱,以及霍亂、慢性腹瀉等疫症。 納吉斯挾時速高達190公里的強風上周末日登陸緬甸,儘管印度在48小時前即提醒緬甸政府,但政府並沒有做好防災工作,災後反應的遲緩也備批評。電視畫面顯示,有緬甸米倉之稱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觸目盡是倒在路上的大樹和東倒西歪的房屋,佛教和尚和天主教修女、軍隊都加入清理工作。 來自泰國的第一批外國救援物資已抵仰光,聯合國糧食計畫署昨天下午也在仰光展開賑糧行動,但許多救援機構仍在等待入境簽證,加上救災設備缺乏,賑救行動十分緩慢。 美國雖然在2003年對緬甸實施禁運,但已放寬援助限制,把援助金額由原先承諾的25萬美元增至300萬美元,英國已承諾援助1000萬美元、歐盟250萬美元,但法國外長批評緬甸政府對救援行動諸多限制,在聯合國要求開放援助人員入境時,軍政府竟回答:把錢給我們,我們會自行分配。 【2008/05/08 聯合晚報】 / 新聞2:暖化?熱帶氣旋威力加倍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法新社巴黎6日電】 2008.05.07 3年前,卡翠納颶風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海地區,超級氣旋戈努去年肆虐阿拉伯半島,熱帶氣旋納吉斯日前侵襲緬甸,登陸前威力倍增。 這些氣候現象是否彼此有關?這些一個比一個強大的風暴是否肇因於全球暖化?氣象專家對這些問題見解不同。不過他們表示,世人不宜將單一的氣候事件歸因於氣候變遷,因為氣候變遷是長達數十年或數世紀長期氣候形態的一環。 倫敦大學學院災害研究中心的里亞表示:不可能論斷。法國研究員崔特則表示:唯有長期累積觀察結果後,才能據以研判,單一的極端氣候事件是否是更廣泛趨勢的一環。 部分專家認為,鐵證已經足以指向一種可能的趨勢:全球暖化導致洋面溫度升高,致暴風雨的威力越來越強大。 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教授艾瑪紐認為,1950年代至今,熱帶氣旋的威力約已增加一倍,增幅多集中於過去30年間,反映人為全球暖化效應加劇的趨勢。1990年代中期,全球平均氣溫開始屢創新高,這種趨勢更是加速形成。 何謂氣旋? 大西洋的熱帶暴風又名颶風(hurricane),太平洋的暴風稱為颱風(typhoon),形成於印度洋者名為氣旋(cyclone)。它們的基本成因相同:洋面溫度升高到至少攝氏26度或27度後,產生熱氣與濕氣。另一個因素是垂直風切。 熱帶氣旋重創 緬甸逾6萬罹難 熱帶氣旋納吉斯重創緬甸,目前確定的死亡人數累計將近2萬2,500人,4萬1,000人失蹤,並有100多萬人流離失所。獲准進入緬甸進行援救的拯救兒童組織估計,這次風災罹難人數將達5萬人,甚至更多。 緬甸軍事執政團雖接受外界提供的糧食與其他緊急救援物資,卻規定外國政府必須將物資交給緬甸當局發放,且外國救援人員必須申請簽證才能入境,引發美國和歐盟抨擊。美國、歐盟和法國都呼籲緬甸立即開放救援人員入境,美國總統布希並表示可立即派遣三艘在泰國外海的軍艦協助救災。 風災後外人很難進入形同鎖國的緬甸與重創最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世界展望會是少數獲准派員前往緬甸的國際機構之一;世展會顧問吉明表示,災區稻田遍布屍體,許多倖存者無家可歸,而且缺少食物及飲用水。他說:志工在空中就能看到許多屍體,即使他們搭乘直升機在空中察看,仍然受到強烈震撼。 緬甸西南部大片地區遭氣旋蹂躪,受影響人數多達2,400萬人,約占緬甸總人口之半。吉明將這場天災與2004年橫越印度洋並奪走22萬條寶貴生命的南亞大海嘯相提並論。他表示:這場天災的衝擊可能更甚於南亞大海嘯,因為災區交通不便,可以派上用場的物資有限。目擊者指出,成千上萬災民缺少食物及飲用水,部分地區的災民無法獲得安置。在氣溫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災民非常絕望。 東南亞國協秘書長蘇林表示,這次風災如此慘重,部分原因是紅樹林遭到摧毀。他說,紅樹林可充當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緩衝,但人口增加導致紅樹林被鯨吞蠶食,而紅樹林一向可充當居住區與潮汐、大浪和風暴間的緩衝帶。 此外,印度氣象局表示,氣旋登陸前48小時,他們就通知緬甸小心防範。美國第一夫人蘿拉布希在白宮說,雖然他們知道這個威脅,緬甸國營媒體卻沒有及時將氣旋路徑警告國民,導致民眾沒有預先防災而傷亡慘重。 緬甸的公衛體系極為落後。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會認為,未得安置與缺少安全飲用水的災民可能多達數十萬人,逾100萬人無家可歸,災區可能出現痢疾、霍亂和瘧疾等傳染疫情。【2008/05/07 聯合報】 新聞3:緬甸風災 吹高米價 【經濟日報編譯劉道捷彭博資訊六日電】2008/05/08 緬甸風災,可能必須進口米糧,使稻米供應雪上加霜,為國際米價平添上漲壓力;而原本倡議設立稻米輸出國組織(OREC)的泰國,已決定放棄這項計畫。 強大熱帶風暴襲擊緬甸,除造成2.2萬多人死亡、逾4.1萬人失蹤外,也摧毀稻作,原本是稻米出口國的緬甸可能被迫進口稻米。 泰國稻米出口公會理事長邱奇亞說:我們知道損害驚人,他們可能必須進口稻米。邱奇亞說,正常情況下,緬甸稻米出口不到10萬噸,今年為了從米價飛漲中獲利,很可能擴大出口,現在風災勢將危害出口。 包括越南在內的稻米出口國陸續限制出口後,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稻米期貨價格4月24日漲到空前高峰,每100磅報25.07美元,目前約21.225美元。 香港金源米業國際公司區域總經理安東尼林接受電話專訪時說:風災後,我們不知道緬甸是否能夠出口,但風災讓漲價找到好藉口。 亞洲開發銀行(ADB)總裁黑田東彥5日在亞銀年會中表示,稻米和能源價格暴漲,造成窮人吃不起,使社會不安、貧窮和飢饉可能波及全世界的憂慮升高。 世界糧食計畫駐曼谷發言人利斯里說,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先前簽約從緬甸進口稻米,但風災可能摧毀家庭和社區的存糧和其他物資,因此緬甸至少在未來半年內,需要糧食援助,更大的問題是會不會影響今年的收成展望。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上月的初步預測,緬甸今年計畫出口50萬噸稻米。 邱奇亞說,緬甸稻米通常可以自給自足,現在我們必須等一陣子,才能知道稻作受損狀況。 另一方面,原本計畫推動設立稻米輸出國組織(OREC)的泰國,已經放棄原有計畫。 泰國希望結合東南亞稻米出口國,成立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卡特爾,加強控制稻米國際交易的意圖遭到泰國米主要進口國菲律賓的嚴厲批評。 泰國外交部長諾巴東說:我們不是打算成立稻米卡特爾,如果泰國成立稻米卡特爾,控制稻米價格,只會使事情和糧食安全問題惡化。 新聞4:過去二十年來全球重大風災紀錄 更新日期:2008/05/07 00:50 樊劍萍 (法新社曼谷六日電) 三日侵襲緬甸的熱帶氣旋造成的死亡人數已經增加到兩萬兩千餘人,另有四萬一千人失蹤,這是多年來亞洲最重大的天然災害之一。以下是過去二十年來的重大風災紀錄:l 1991/04,孟加拉:熱帶氣旋與氣旋帶來的洪水造成大約十三萬八千人喪生。l 1991/11,菲律賓:賽洛馬颱風造成六千餘人喪生。l 1998/10-11,中美洲:颶風米契造成九千餘人喪生,宏都拉斯與尼加拉瓜災情最嚴重。l 1999/10,印度:在印度東部的奧里薩省,一個熱帶氣旋至少造成一萬人喪生。l 2004/09,海地:熱帶風暴珍妮造成兩千餘人喪生。l 2005/08,美國:颶風卡崔娜在南部數州造成一千五百餘人喪生,紐奧良是災情最嚴重的城市。l 2007/11,孟加拉:熱帶氣旋西達造成四千四百餘人喪生。NASA公佈熱帶風暴襲擊緬甸前後對比照片(圖) 時間: 2008-05-07左圖是2008年4月15日拍攝的景象,右圖為5月5日遭襲擊後所拍攝的畫面。左邊的衛星圖片是4月15日拍攝的,人們可以看到伊洛瓦底江向南流去,分成眾多的支流。在有植被和農田覆蓋的背景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