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学名篇.doc_第1页
从劝学名篇.doc_第2页
从劝学名篇.doc_第3页
从劝学名篇.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劝学名篇师说问说的对比研读中看中学文言文研究性教学的新思路语文研究性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或结合其它学科)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教学模式。”应该说,中学文言文研究性教学模式新思路,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衔接中学和大学的中文教育是很有好处的。然而,如何选择课题,运用怎样的办法,达到怎样的目的。笔者认为:这其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应尽可能通过课文的相似、相近性,进行对比研读;我认为:课内对比阅读应在选题的角度上、研究的方法上、及人文的情感上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在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情感熏陶。比如:师说中韩愈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从师学习”的古道,显然和今天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又如问说中的至理名言:“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都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直到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韩愈的师说与刘开的问说,都是劝诫人们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的上乘之作。两文在立意、命题、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双峰并峙,似两枝奇秀,同工异曲,各领风骚。为此,我们若引导学生对这两篇“说”进行“同中求异”的研读,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既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探新求异的思维能力,又能在教学生怎样学习与做人的思想教育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一再强调“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观点直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职责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贬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地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德观念。刘开在问说中说明了问与学的关系,强调了好学一定要勤问。又对比了古今读书人的不同表现,批判了有学而无问得现象。并从思想根源上指出了其危害性。文中的主要论点,对今天也无疑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文章里有一些话,如“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等,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对今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显得重要。一、 立意命题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拼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 ”,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这是一篇有卓越见解的文章。当时韩愈的斗争是很艰苦的,他的好友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里的一段话可以参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辙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如是者数矣。师说是唐代大散文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有关此文的写作背景、目的及其影响,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为了抗流俗的不正之风,批驳错误之观点。不畏人们的耻笑,为建立新的师道而努力,最具有巨胆卓识的。刘开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他的这篇问说是着意模拟师说,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肯虚心问人的陋习而撰写的讲求学态度的力作。显然,师说问说都是尊重孔孟之道,都是针砭时弊,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的。师说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也”来立意,问说从“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来立意。师说极力提倡“从师而问”,这些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求救于各种人,基本指导思想同是一个“道”字。然而,两文所论的角度不同;师说着重“师”的角度,为了“传道”“解惑”,强调“师”的重要性;问说则着重“问”的角度,为了“致疑”“广识”,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其次,师说针对当时的门弟观念有害于“从师”这种陋习,问说则针对士人“是己非人”“所问非所学”的通病。“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已意述之也。”这两篇论文,同为蜚声文坛的佳作,同出自散文大家之手笔,文章论述角度虽然不同,而都是以“说”来命题,扣题立意,论高文美。二、格局,语言“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文心雕龙论说)。一篇论文,最重要的是把事理说透。文心雕龙论说篇立的标准是:“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必使心与事合,弥缝莫见其隙;辞共心密,敌人不知所乘。”这就是说,论述要全面,不要枝碎;要严密,不要松散。应如剥笋抽蚕,层层深入,步步逼近,讲清说透。而师说与问说不论事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是合乎这一标准的。首先,两文在格局上是大致相同的,它们都以赞古代事物中破题立意。师说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师”来开门见山,起势突兀,首句就将全文的中心道出“君子之学必好问”,七字简洁明了,领起全篇。两文的论证思路同是“立破立”:师说的首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述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择师标准,为奠定了基调;接着第二段,就联系社会现实,连用三层笔墨,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师道地错误态度。这三层笔墨,作者抓住了它们内在的本质联系,由外而里,步步展开,由理论,由事实,有剖析。行文跌宕起伏,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激浪,翰流不滞(皇是谕业);又如披沙沥金,越说越透,雅见真纯,直至最后将问题的本质剖析得入木三分,题无剩义。最后第三段,作者悬管提毫,笔锋陡转,在此从正面来作结论;以圣人的言行为典型例子切中肯地阐明自己的观点,篇末,以李蟠“能行古道”为例,既从正面立论,又在综缉成章,卒章显志,一笔两用,锦心绣口,妙笔生花,理而辞坚,通览全文,它从虚到实,又从实到虚,正,反,合三层文字,边破边立,有实有虚,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它阐析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列举事实,也不是叠床架屋。因此,文章显得不蔓不枝,一气呵成,理论圆融,透辟精明,宏阔清新。在看刘开的问说,此文最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论据充分,推阐详明,文意充沛,辞理条畅。合乎桐城派古文家那“有物有序”的原则。就“有序”而言,问说一文思想严密,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一丝不苟,堪称上乘之作。文章由学与问相辅相成的关系谈起,紧接着转到好学尤当勤问。为什么要勤问?作者由正反两面辨析。正的方面又分两层;一是何须问,问有什么好处;二是举古人为典范。反的方面也分两层来论证:一是批评有些人师心自用,当问而不问;二是批评另一种错误,问而不以其道。最后,水到渠成,总结一笔,反复叮咛,词意恳挚,尤足动人。一言以蔽之,这个“立破立”的构筑艺术是师说与问说的共同特点。然而,在格局上,两文又有相异之处。从引论看,师说在此仅亮出自己的观点,并未展开论证;而问说则首段破题,立论明确,嘎嘎独造,作者以自己超人的胆识,阐释了问与学必须“相辅而行”的理由。从本论看,师说在此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从师与不从师作了对比;而问说除态度不同作了对比外,还进一步阐析了问的方式,又指出了“好学之城”是“好问”的基础。从正面提倡“师道”;问说则是感*式的收尾,批判了“以问为耻”的学风,从反面来强化中心论点。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推崇先秦两汉散文的古朴文风,反对六朝以来那些刻意追求形式美,内容空洞的*俪文章,以“言之有物”“文贵创新”的刚健清新的文风,流芳于百代文坛。清代桐城派是师唐宋古文运动的文学流派,刘开则是桐城派古文的集大成者姚鼎的高足,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因此,他的问说跟师说一样文字古朴,重气势,善于对比,工于排偶,显得说理明白透彻,格调顿挫流利。在语言风格上,它们有如下共同的特色:1 骈散交错语言洗练两篇议论文,都具有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奇偶互见,错落有致的语言特色。例如,师说中的:“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生乎吾前,其闻道先乎侮,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自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些散交错的句子运用于其间,读起来音节和谐,琅琅上口。再如问说中的:“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言,非苟为谦,诚取之弘也。”此类句式比比皆是,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种酣畅流利,既有节奏,富于余韵,又具有高屋建瓴、飞流直下的气势,从而增强了感染力。 2.形神兼备情随论生 两篇文章,不仅善于说理,还常常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文句,倾注感情,浑厚沉博,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例如,师说中的感叹句、反问时而出现:“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细细读之,激越跌宕,扣人心。问说中也有不少此类句子,例如在其末段中的:“贵可以文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悲夫!”既强调了应该学习和弘扬古人以问为美德的精神,又再一次*叹世人以问为耻的陋习。诵读其文,我们仿佛领略到作者那种愁思茫茫的复杂心情,那种伤感时愤世的沉郁情调,都从寥寥数语中喷薄而出,何等深沉,何等博大!然而,两文在语言特色上也有微小之差异:(1)问说第4自然段运用了相对整齐的排比句式,而师说全文却没有。(2)师说有好几处运用了蝉联的句式:“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以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使文句上递下接,前后连贯,气势流畅,博洽融合,逻辑性强,实有“句句硬接逆转而气体浑自然”(马伯通韩昌黎文集校注)之妙,却无平滞呆板之。三、 论证手法在阐述文章中心论点的过程中,师说与没问说都分别运用了例证、引证以及对比等论证手法。其中,运用对比,使文章观点鲜明,哗然可观,是两文共同的鲜明特点。不同之处,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广泛。从整体上看,师说在从师观与不从师观上进行对比,有破有立,正反结合,使读者从正面感悟从师之必要,从反面吸取不从师的教训。从局部看,文章又分别对从师与不从师的表现与结果上进行对比。如士大夫之族以从师为耻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在表现上加以对比,出现了在知识上贵不及贱的结果对比;又如今之众人耻学于师跟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的表现对比,出现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果对比,等等。在对比说理过程中,虽然内容单一,都是“不耻相师”与“耻学于师”,但是,个中既有批驳又有立论;既有批评,又是诱导。这样,逐一辩证,立论精辟,入情入理,令人折服。相反的是,问说对比对象单一,只有古人与今人,可是其对比内容却涉及学与问、古与今、问的态度与方法是否正确,以及结果有何不同等各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纵横对比,反复申述,使是非曲直分明;识高见远,可行可言。例如,在第2、4自然段论述向谁问时,分别用“贤于己者”“不如己者”三种情况作对比,赞扬古人好问美德,又引起下文,评论今人的错误。在第5自然段,把今人问的“快言论”“试其能”“穷其短”等三种不良动机与“不能几于古者”作对比,义正词严,针了今人问而不得其道的疾。此段以“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的反诘句作结,感慨中巧设对比,对比中曲传警语;辞达理明,发人深省。尽管师说问说两文写作年代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也有差异,但都是教育人们要虚心学习的。韩愈、刘开两大家的教育思想,都源于孔子,但又有所阐发。不妨选择孔子论语中的几条警句来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告戒人虚心好学的思想,分别贯穿于师说与问说的字里行间,分别组成了它们的主旋律。另外,由于阶级的局限和时代局限,韩刘两文都流露出崇高思想,或是一些片面的、错误的世界观。在今天看来,这些属于我们应予批判的封建糟粕。然而,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