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兴安岭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是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转变、体制机制转轨和发展战略转身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五大功能区”和“十大工程”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事关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实现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第二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黑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一、现实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保护资源环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任务和目标,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发展的“提速期”。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8.2亿元,年均增长12.3%,比“十五”期间提高6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达8.6亿元,比2005年增长2.4倍;外贸进出口总额3415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4.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亿元,比2005年增长翻一番。“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战略的“升级期”。森林综合防灭火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等多种资源保护网络初步建立,砂金禁采、以煤代木、殡葬改革、“三供两治”等现代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实现了由“天保”工程初期的森林资源保护向构建与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资源保护、生态主导型经济和生态文明“三大体系建设”转变,顺利完成了第一期“天保”工程任务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80.74%,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期”。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林产工业、矿产开发等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转型,对俄经贸合作区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6户增加到2010年的33户,优势特色产业占GDP比重达25.2%,比2005年提高21.7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完成比“十一五”降低18%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期”。漠河机场的建成通航、加格达奇机场的开工建设,开创了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建设两个民用机场的历史;区域电网正式并入国家电网,结束了林区不通国网的历史;新建高等级公路822公里,漠河机场高速、加格达奇至白桦等公路填补了我区没有一级公路的空白。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1.5亿元,年均增长36.8%。“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各项改革的“深化期”。十八站林业局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丽雪精淀粉公司等直属企业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加格达奇区农村信用联社现已转制为大兴安岭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全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十一五”时期,是大兴安岭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期”。集体混岗职工参险和政企合一林业企业职工实行地方工资标准等两大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由2005年城市标准117元/月提高到2010年225元/月,农村标准由800元/年提高到1300元/年;启动地区中心医院、3个标准化县级医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5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有效解决了职工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245.5万平方米,使30488户低收入居民喜迁新居;建设饮水工程111处,解决2.6万人饮水问题;加格达奇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结束了林区污水直排的历史;全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2%。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2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3960元和3270元。尽管从总体上看,我区“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但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综合实力较低,在全省位次处于下游水平;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木独大”格局尚未完全打破,优势特色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体制机制性矛盾交织,铁路运输、科技和人才“瓶颈”凸显,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百姓生活急需改善等等。二、发展机遇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世界主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中俄两国批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韩、中日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为我区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东北亚和俄远东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明确了“十二五”发展的任务目标,把科学发展作为主基调,把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减排作为主要任务,把扩大国内需求和改善民生作为主抓手,我国将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并重的“竞合时代”、新区域迅速崛起的“均衡时代”、科技引领和理念突破的“创新时代”、社会福利较大提升的“民享时代”、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时代”、对既有发展模式不断反思调整的“变革时代”,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我区自身发展看,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大兴安岭林区迈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在进入生态固本、投资驱动、集约发展的低碳经济时代。在生态建设上,战略重点开始由资源保护向生态修复转变,进入全面停止主伐生产、实施森林抚育和经营的生态修复期;在产业发展上,正在由培育接续产业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生态旅游向低碳旅游升级、林产工业向林化工业延伸、绿色食品向寒带生物产业提档、矿产开发向绿色矿业转型、传统石化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开始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前期阶段;在发展方式上,正在从单向的初级生产要素驱动向多元的资源深加工与高科技融合的“双轮”驱动转变;在功能形态上,正在从单维度、粗放式的分散向产业集聚化的带状式、城镇集群化的群落式和人口集中化的开放式发展转变。“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实施第二期“天保”工程,战略重点将由第一期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向以森林经营转变,国家将在森林抚育、森林改培、大径材培育和营造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在林业体制改革、生态修复、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将给予特殊政策,明确提出在大兴安岭建设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经济转型。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区将由过去的部分享受争取变为全面享受西部开发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有利于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政策,必将为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资源型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地区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加快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严峻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后时代的来临,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短期难以全面复苏,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国际产业转移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面临不平等竞争压力加大。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以预料,经济周期性波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各种结构性、深层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全省经济发展在全国位次后移,我区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不高、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对俄经贸通道不畅、产品原字号较多、经济转型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间竞争压力增大、体制机制性矛盾等诸多问题叠加,我区加快发展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十二五”时期,我区将全面停止非保护性采伐,木材产量由“十一五”时期的214.4万立方米调减到72万立方米,战略重点由以资源保护为主向以生态修复为主转变,生产任务由木材采运向营林生产转变,工作重点由接续产业培育向新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向由资源利用向多种资源保护性开发、集团化经营、终端和高端产业链延伸转变,生产布局由分散式发展向产业集群、城镇集聚和人口集中转变的“四个转变”,全区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十二五”时期,国家面临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减排的双重压力,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市场准入方面,特别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必将强化约束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项目上马,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我区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面临准入门槛提高的形势。我国在长期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面临着增速放缓趋势,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十二五”时期,面对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我区森林资源要实现“双增长”,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要实现“双发展”,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实现“双突破”,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要实现“双达标”,全区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发展压力前所未有。(上接一版)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发展尽管还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全区经济的加速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当前,我区正处经济加速转型、体制改革攻坚、生态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发挥我区独有的资源、生态、区位、政策和后发优势,立足于“十一五”时期打牢的良好基础,依托我区享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推进我区经济社会跨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抢抓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第二期“天保”工程、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重大政策机遇,全面实施“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五大功能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突出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森林经营和生态保护,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着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努力建设生态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二、发展定位国家战略定位:根据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大兴安岭地区定位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和后备森林资源的战略储备区。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林区森林资源、林下资源、水资源和地下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神州北极、对俄毗邻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气候冷凉、生态优越、环境优美的环境优势,充分发挥森林纳碳贮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的基础优势,率先把大兴安岭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安全保障区、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全国养生旅游度假区、全省对俄合作新兴区、全省城镇化先行区“五大功能区”。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林区人民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坚持生态固本,持续发展原则。以生态、低碳、绿色、环保为理念,以生态作为林区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促进、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新型林区发展模式。坚持结构调整,转变发展原则。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把发展内生动力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构建生态主导型经济体系。加大现代服务业推进力度,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的政策体系,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崛起,赶超发展原则。发挥森林资源、林下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富集优势,抢抓国家和黑龙江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的新机遇,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中抢占发展先机。坚持低碳转型,创新发展原则。紧紧抓住国家在大兴安岭地区建设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机遇,构建低碳产业、林业碳汇、低碳能源、低碳生活“四大体系”,以低碳技术为突破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国内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坚持市场导向,开放发展原则。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开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体制机制市场化进程,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坚持基地支撑,集群发展原则。以项目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为平台,以社会化分工协作为重点,引导资本集中、产业集聚、生产集约,以规模增效益,以集群占市场,打造新兴产业区域竞争新优势。四、发展目标资源环境目标。到2015年,有林地面积达到67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55亿立方米,实现有林地面积和森林总蓄积“双增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8%。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4.6;三次产业比例为154144;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8.4%;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31。社会发展目标。人口总数控制在5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险”覆盖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70元,年均增长11.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200元,年均增长9.2%;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8。“十二五”时期大兴安岭地区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年均增速(%)性质一、生态指标1、木材产量万立米214.472-19.6约束性2、林地总面积万公顷780.6780.6约束性3、有林地面积万公顷672.7674.90.06约束性4、森林覆盖率%80.74810.06约束性5、活立木总蓄积亿立米5.245.551.16约束性6、单位GDP能耗降幅(五年)1818约束性二、经济指标: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98.220014.6预期性2、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1.820031预期性3、财政收入亿元8.62018.4预期性4、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3415.28498.120预期性5、规模以工业企业增加值亿元14.034.820预期性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34.168.615预期性三、结构调整指标1、三次产业比重40.122.837.1154144预期性2、新兴产业占GDP比重%13.650预期性四、主要产业指标1、旅游总收入亿元20.210037.7预期性2、寒带生物产业产值亿元3.810092.3预期性3、绿色矿业产值亿元13.311353.3预期性4、清洁能源产值亿元30预期性5、林产工业产值亿元19.828.37.4预期性6、绿色食品产值亿元15.110046预期性7、现代服务业产值亿元19.841.916.2预期性8、营林业产值亿元2.112.542.9预期性五、社会指标: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05482400017.9预期性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8221187011.7预期性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21400332009.2预期性其中:林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164113100013.6预期性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90预期性5、城镇登记失业率%3.164.3预期性6、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参人%80100预期性数参保率7、城镇燃气普及率%7480预期性8、城镇自来水普及率%7290预期性9、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3265预期性10、乡村通电率%80100预期性11、农村、林场饮用水达标率%65100预期性第三章战略布局一、构建“一轴两环四通道”经济布局,打造中国北部区域经济圈构建“一轴两环”区内经济环线发展格局。以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为主轴,构建全区经济发展“主动脉”。以加格达奇-林海-呼中-阿木尔-塔河-新林为西部环线,打造西部生态经济圈。以加格达奇-呼玛-韩家园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塔河-新林-松岭为东部环线,打造东部沿边特色经济圈。构建“四大通道”中国北部区域经济圈。构建大兴安岭地区东连黑河、西接呼伦贝尔市、南通哈大齐工业走廊、北接俄罗斯的“四大通道”,打造中国北部区域合作经济圈。东部建设以韩家园-呼玛-黑河铁路和公路为主的连接黑河、俄罗斯的新通道。西部建设古莲-满归铁路为主的连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省际大通道。南部建设以通省公路、铁路升级改造为主的通向齐齐哈尔、哈尔滨的主干道。北部建设兴安口岸和洛古河大桥为主的通向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的欧亚大通道。大兴安岭地区“一轴两环四大通道”经济布局图二、构建“一心两极三化”城镇布局,建设特色化、差别化城镇体系构建加格达奇和漠河“两极”中心城镇。以加格达奇和漠河机场为重点,构建南北两极双向空中通道,提升加格达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对外合作等首府城镇功能,强化漠河旅游、对俄经贸前沿城镇功能,使加格达奇和漠河成为大兴安岭连接主要大中城市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塔河“一心”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镇布局。以塔河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县区局及乡镇林场,建设木材、煤炭、矿产、林副产品等资源型产品物流集散地,打造交通枢纽和综合物流园区。大兴安岭地区“一心两极三化”城镇布局图构建专业化、差别化和特色化小城镇体系。坚持错位发展和差别化发展原则,以生态型花园式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推进边贸型、商贸型、交通型、旅游型、综合型小城镇建设,建立“各具特色、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区小城镇体系。专业化、差别化、特色化小城镇主体功能定位城镇名称主体功能定位城镇名称主体功能定位加格达奇区综合型首府低碳之都漠河县旅游型神州北极名镇呼玛县边贸型滨水边城塔河县商贸型鄂伦春风情家园松岭区商贸型湿地小城新林区综合型北国鹿乡呼中区综合型岭上小镇韩家园林业局边贸型北欧风情小镇十八站林业局边贸型古驿小镇图强林业局商贸型神泉小镇阿木尔林业局交通型蓝莓小镇兴安镇边贸型边境石油小镇北极村旅游型国际旅游村第四章战略任务按照“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区”的发展战略,着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大产业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工程,实施生态型花园式城镇建设工程,实施和谐社会建设工程,努力建设生态优良、产业优化、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一、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功能区全面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以实施第二期“天保”工程为核心,重点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资源培育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到2015年,有林地面积达到674.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1%,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达到80立方米,郁闭度0.4以上林分面积占森林面积比例达到90%。(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构筑东北亚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管护机制,通过落实管护承包责任制,实行承包管护,签订森林资源管护合同,实现森林管护责任到位、收益到位、监管到位。落实管护面积为11713万亩,配齐配强管护队伍和设施,加大巡查力度,坚决打击非法占用林地、偷拉私运、乱砍滥伐、严禁法人超采,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防治体系和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防止森林资源次生灾害发生。建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险预警和林火监测、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森林航空消防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科技支撑系统等五大工程建设,重点新建和修复防火公路3.9万公里,建设林火视频监测中心、人工增雨指挥中心等项目建设,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规划到2015年,林区道路网密度达到每公顷3.0米,林地过火控制在1。以内。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加大生态脆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强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3个省部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新建8处省部级自然保护区,新建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7处省级湿地保护区,争取1块国际重要湿地、3块国家重要湿地,使我区40%的自然湿地、60%的国家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构建多领域、多层次,集科考、旅游、探险、觅源、览胜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二)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建设国家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区实施碳汇造林试点示范工程。争取国家公益林林业碳汇试点政策,按照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三可”要求,探索建立“三可”技术体系,建立森林碳汇指标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试点,加快推进生态公益型林业市场化进程,把大兴安岭林区建设成为国家林业碳汇示范基地。实施森林资源经营工程。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为重点,实施森林中幼龄林抚育。以林相残破或病虫害严重、林分生长发育差、无培养前途的商品林为重点,进行森林综合改造。以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等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为对象,采取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五年实施森林抚育面积1045万亩,森林改培800万亩,人工造林75万亩,全面建设大兴安岭国家森林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实施“两江”源头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立以“两江”源头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对黑龙江和嫩江源头的主要干、支流实施水质资源环境综合防治,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3万公顷,建设中小河流堤防工程107.5公里,开展小流域水土治理和生态林建设,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目标。(三)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示范区实施节能减排示范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实施不同区域差别化节能减排政策,开展区域间指标调剂,适当降低环境容量大、排放基数小、发展空间广的地区节能减排指标,重点强化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集聚区和工业集中区的节能减排控制。对年耗能1000吨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对加格达奇热电厂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小锅炉改造和节能工程,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处置。规划到2015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512吨标准煤,降低18%,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30天,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达到100%,项目“三同时”验收率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继续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实施排放总量控制,到2015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全区化学需氧量年排放总量控制在0.85万吨以内,氨氮年排放总量控制在0.1万吨以内,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控制在0.5万吨以内。实施工业污染防控工程。将食品、矿产加工行业、企业列为水环境监管重点,开展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治理、清洁生产审计、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提高电力与能源、食品等耗水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规划到2015年,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加强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重点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任务。发展、壮大粉煤灰、炉渣、有机垃圾等资源化产业,提升资源化产品附加值和利润,规范废弃物回收和处理系统,提高废弃产品环境无害化利用和处置水平。规划到2015年,全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实施生活区污染源防控和农村环境保护工程。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新建塔河镇、呼玛镇、韩家园镇、呼中镇、新林镇、西林吉镇污水处理厂6座,中心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强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淘汰燃油助动车,控制柴油车数量。2015年全区车辆达到欧标准,尾气达标率达9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NO2)控制在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水平。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推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可回收废物纳入全区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保持在50,资源化利用率达20,分类收集率达50。二、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林区经济转型步伐按照“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项目支撑,优化木材采运业,发展壮大营林产业,改造升级林产工业,实现林业传统产业的战略转型。(一)实施传统产业战略调整,构建营林主导型林业产业体系全面落实第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优化木材采伐业,推进营林市场化进程,壮大营林产业,实现森工企业主导产业由木材采运向营林生产转变。加强木材采运生产。“十二五”时期,木材产量由第一轮“天保”工程的214.4万立方米分三年逐步调减至56.5万立方米,降幅73.7%。对更新伐严格按照设计、规程生产。对抚育伐生产,严格造材管理,提高抚育伐出材率。加大营林建设力度。积极扩大乡土造林绿化树种生产规模,年人工造林15万亩,年抚育森林面积209万亩,年实施改建天然优质大径材商品林基地建设52.5万亩,低效林改造年160万亩,防护林建设年0.75万亩,全面提高森林质量。规划到2015年,营林产值达到12.5亿元。加快推进营林市场化进程。组建营林生产大队,鼓励成立独立法人的营林公司,壮大国有中心苗圃,鼓励发展私营苗圃。深入实施营林工程化建设,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严格执行三级验收制度,全面提高营造林质量。(二)加快推进林产工业战略升级,构建高端、终端林产工业产业链推进林产工业战略性重组,做大做强传统林产工业,探索发展林化工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集聚、科技创新,实施专业化、集团化的产业运营模式,力争建设成环保循环型林产工业产业链。规划到2015年,林产工业产值28.3亿元,年均增长8.4%。着力延长林产工业产业链。加快林产工业整合重组,重点推进宜家木业、昊晟木业、诚誉木业等企业整合,推进漠河宜家木业加工中心、新林兴盛木业木结构生产线、图强人造板等7个林产工业改扩建项目,漠河大森木业加工中心等7个林产工业产业链项目。组建木结构建筑集团公司,引入高水平第三方机构,实施木结构建筑集团公司IPO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国内知名的实木木屋(门窗)高端品牌。探索开发林化产品。积极推进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万吨级燃料乙醇生产基地。加快林化产品研发和推广,重点开发塔河结构材用低温绿色环保胶粘剂,脲醛树脂胶木质重组材料、不含游离甲醛的异氰酸酯胶、改性豆胶木质材料,推动林化产品的战略升级。推进加工原料市场化进程。建立林管局、林业局和林场三级木材销售交易平台,实现原料交易规范化、公开化。通过原料市场机制的建立,促进木材加工原料向高附加值和高效益企业流动。完善剩余物价格市场化和成本核算机制,实行分散收储、批量销售,降低剩余物生产运输成本,实现剩余物全部下山,为林产林化工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三、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国家和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重点发展低碳旅游、寒带生物、绿色矿业、绿色食品、新能源等资源禀赋型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一)加快发展低碳旅游业,实现以漠河为龙头的点状旅游向穿越兴安的环状旅游转变以原生态、低碳、绿色、体验为主题,以休闲度假为主体功能定位,着力推进特色风光、特色体验、特色文化、特色餐饮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精品旅游景区、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特色突出的高端低碳旅游区。规划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00亿元。大兴安岭地区穿越兴安环状低碳旅游格局构建“一轴两环”旅游环线,打造穿越兴安低碳旅游格局。以漠河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为起点(终点)的旅游进入“双向空中通道”,依托“一轴两环”交通环线,以沿线城镇为旅游服务节点,主轴加格达奇-塔河-漠河发展穿越兴安民族风情旅游线路,西环加格达奇-呼中-漠河发展自然风光旅游线路,东环加格达奇-呼玛-漠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北部神州北极休闲度假旅游区(漠河、图强、阿木尔)、南部加格达奇综合旅游服务区(加格达奇区、加格达奇林业局、松岭区、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中部生态观光旅游区(呼中、塔河、新林)、东部兴安民族文化旅游区(塔河、十八站、韩家园、呼玛)“四大功能区”,打造穿越兴安环线低碳旅游。以“四大旅游功能区”为依托,打造环线精品旅游景区。神州北极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重点建设北极村、龙岛、胭脂沟、洛古河、兴安镇、金环岛和北极冰川地质公园、古城岛等精品旅游景区,凸显“森林养生体验”主题。加格达奇综合旅游服务区重点建设加格达奇寒温带植物园、古里部落旅游风景区、南瓮河湿地旅游度假区、岭南生态农业观光庄园等旅游项目,承载旅游中转、会务、餐饮等功能,建设全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中部生态观光旅游区重点建设呼中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大白山森林浴场项目和苍山石林景区、呼玛吴八老岛景区、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等景区建设,将生态观光旅游区打造成为新的地标区和品牌区。兴安民族文化旅游区重点建设塔河民族风情园、驿站风景区、新林大乌苏鹿苑、韩家园野生动物狩猎场、呼玛白银纳鄂伦春民族原始部落等项目,打造鄂伦春民族风情观赏、原始体验之旅。依托垄断性资源,培育特色体验式旅游项目。加强与三亚旅游战略合作,与哈尔滨、呼伦贝尔、黑河等周边城市的区域旅游线路整合。围绕“一轴两环”环线旅游线路,抢抓国家推行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引进节能低碳环保汽车和大巴等新能源交通工具,在旅游节点城镇设立租赁点及营业部,组织汽车穿越兴安、找北体验,打造汽车租赁、汽车旅馆、汽车俱乐部等主题业态。在洛古河-呼玛黑龙江界江源头流域开展“畅通界江”游,在多布库尔河、南瓮河等开展漂流游,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开展湿地摄影采风游。依托漠河机场和加格达奇机场,开展原始森林和原生态湿地飞行观光和航拍摄影采风体验游。在呼玛、呼中、加格达奇开展知青文化体验游,在塔河、呼玛开展鄂伦春民族文化体验游,围绕黄金古驿路开展“重走黄金路”体验游。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建设旅游“六大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全长810公里的洛古河景区、南瓮河景区等旅游公路建设,建立全区统一的特色旅游公路服务标识系统,规划期内重点旅游景区公路硬化覆盖率达到100%。加快建设旅游市场体系,组建大兴安岭旅游集团公司,通过商业化运作和社会融资方式,把北极村景区等精品旅游资源捆绑打包,推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共同开发旅游资源,共同构建旅游体系,共同建设旅游城镇,构建产业联动平台,实现规划建设、资金使用、品牌打造、线路推广、市场报价、经营管理“六统一”。(上接二版)加快建设特色餐饮体系,以林区山野绿色菜肴为主,形成中外著名菜系和快餐兼顾的多样化旅游餐饮体系。着力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档次比例协调的旅游饭店网络,重点建设北极村龙岛国际会议中心,北极新村金马龙岛五星级宾馆,积极引进快捷宾馆连锁机构,兴建养生主题酒店、养生餐饮、健康饮品、木屋健康温泉、SPA康体等健康体验产品和服务,在重点旅游名镇建设23家集会务、商务、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度假酒店。加快建设大兴安岭特色购物体系,鼓励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特色纪念品商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的旅游体系,将大兴安岭地区整体打造为中国最北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二)重点发展寒带生物产业,打造国际化寒带生物产业谷充分利用富集的资源优势和寒温带针叶林区的垄断优势,着力建设寒带生物种质资源原料、研发、加工和物流“四大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打造技术前沿、产品领先、产业集聚的国际化寒带生物产业谷。规划到2015年,寒带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建设野生种质资源库,打造生物产业原料基地。加大对蓝莓、红豆、黄芪、罂粟、撷草等优势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广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和拍卖试点,建立保护区、扩繁地、人工种植基地,实施野生种质资源分类经营和种源驯化,带动优质寒带生物育种、扩繁及种植,构建寒带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重点建设漠河、塔河、呼玛野生蓝莓70万亩管护基地,全区20万亩野生蓝莓集约化抚育基地和5万亩人工蓝莓栽培基地,松岭20万亩草苁蓉、加林局15万亩黄芪、呼玛河流域10万亩五味子、岭南和漠河20万亩罂粟保护区和扩繁基地,强化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快产品创新和推广,筹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发挥松岭林格贝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战略联盟,采取联合出资、招标、委托和合作等方式开展中间体研发,重点研发高效提取纯化、工业化连续分离等关键技术,推进熊果苷、桑黄、花青素等优势资源天然产物高效分离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以北奇神公司为载体,重点发展濒危药用动植物人工保护与驯化技术,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道感染、肝炎、疟疾等新药开发技术,绿色高效生物农药、兽药开发利用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制药技术。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应用和推广,在漠河、塔河、加区、松岭建立高水平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寒带生物产业化研发基地。以中间体和中成药为主体,建设生物产业加工基地。积极建设松岭寒带生物产业园区,以林格贝和北奇神公司为龙头,重点扶持林格贝1.5万吨林下植物提取物技改项目,漠河县200吨松树皮原花青素提取项目,东北亚集团30吨二氢槲皮素项目、大兴安岭北方制药项目、蓝莓决明子视力保健品加工项目以及塔河生物鄂药加工基地项目,促进资源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变,大力开展生物产业加工基地建设。以市场化为导向,构建生物产业物流基地。建立大宗寒带生物原料集散地,以漠河、塔河、加格达奇为三点,重点建设冷链物流体系,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寒带生物商品市场体系与物流体系,重点推进大兴安岭林区特色产品批发市场、寒带野生蓝莓交易市场、蓝莓产业信息平台、塔河综合批发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在收购、挑选、仓储、打包、运输等方面实行防水、环境阻断新技术,实行严格的订单管理、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三)全力发展绿色食品业,打造全国最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积极推进以蓝莓为主的野生浆(坚)果加工,加快以农业高技术研发、薯豆类种植、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以冷水鱼、蓝狐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绿色食品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积极扶持蓝莓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野生蓝莓之乡。强化野生林下资源的种源保护和扩繁,建设野生蓝莓保护生产基地、野生蓝莓驯化基地、组培苗生产基地、扦插苗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展蓝莓育种、驯化、栽培、加工利用技术研究,申请蓝莓原产地保护商标和品牌商标注册。全面推进林下野生资源加工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推进野生浆(坚)果饮料、果酒、果脯、果酱、罐头等精加工产品。壮大超越、百盛、依莓、北极冰、富林、兴安有机食品等公司实力和规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转化率,发展野生浆果精深加工系列化产品。努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打造中国最北的有机食品之乡。加强农产品育种和有机农业发展,重点建设1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15万亩有机商品薯生产基地、50万亩国家级有机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有机芸豆标准化生产基地、9万亩有机大豆科技示范基地、9万亩有机小麦科技示范基地,全力打造百万亩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丽雪淀粉厂改扩建项目建设,提高林田公司精面粉加工、大豆精选能力,推进农工商联合公司大豆色拉油、分离蛋白、低聚糖项目建设,推进岭南粮库和香麦公司面粉加工项目,提高有机农产品加工比重。提高食用菌养殖及加工科技含量,建设全国优质的黑木耳之乡。以黑木耳养殖、加工产业化为重点,建设5亿袋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和出口基地,形成大兴安岭黑木耳地域品牌。加快猴头菇、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研究选育和养殖加工,建设名贵优良菌种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呼中区寒带有机黑木耳养殖基地及深加工项目,新林、松岭、图强食用菌基地建设及深加工项目,加林局有机麦饭石黑木耳生物指纹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推动食用菌保鲜食品、冲饮食品、药膳制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黑木耳美容药食粉、食用菌蛋白多糖多肽产品等。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建设全国冷水鱼和蓝狐种源之乡。利用寒温带气候特点,重点发展冷凉型生物养殖业,构建特种养殖基地化、加工产业化、销售网络化的新格局。重点建设呼玛河流域20万公斤冷凉水域鱼类养殖基地,1万头芬兰狐种源养殖基地和2万头森林鹿养殖基地等项目,把我区打造成全国蓝狐种源养殖基地。推进松涛鹿苑和兴安鹿业公司鹿业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鹿精深加工产品,提高附加值,形成“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四)积极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业,打造全省绿色矿业示范区坚持“整装勘查、系统规划、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以矿产勘探为重点,以引进矿产冶炼加工新技术、新工艺为核心,以林地(土地)占用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和三废排放减量化为准入门槛,重点发展煤炭、岩金以及铜、铁、铅锌等多金属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实现矿产资源勘探、采选冶炼、加工一体化,将矿产开发业发展成全区核心主导产业,把我区建设成全省绿色矿业示范区。到2015年,实现绿色矿业产值113亿元。实施绿色化开发战略。坚持绿色矿业理念,从矿产勘查、开采、冶炼、加工、矿山闭坑、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全过程,实现矿产资源开发最优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重视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采、选、冶过程的小扰动、无毒害和少污染。矿山企业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不低于矿山企业总产值的1%。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实行矿产资源开采保障金制度,加强排污收费制度、污染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节能减排评价制度、矿山复垦和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探矿权、采矿权检查、区块退出机制和信用制度,强化矿产勘查开发监督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后果
- 算法交易对股市的影响研究
- 2025年编程原理试题及答案
- 奇葩语文拼音题目及答案
- 七年级数学下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善意的谎言辩论反方资料
- CN222980409U 一种抗跌落型继电器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CN120248362A 一种多孔配位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其在c3h6-c3h8混合气分离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
- 2025年职测题库及答案
- UPS服务安全培训课件
- 630KVA箱变安装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DBJ51T 195-2022 四川省纵向增强体心墙土石坝技术规程
- 农家乐大学生创业计划书
- 《马克思生平故事》课件
- 主动脉夹层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系列课件讲解
- 天津市河北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含答案)
- 内墙刮大白分包合同模板2025年
- 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考试试题库
- 个人资本注入公司合作合同
- GB/T 44739-2024枸杞及其制品中枸杞多糖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 2015锅炉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安装工艺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