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课题修改稿_对征信系统的评估报告.doc_第1页
清华课题修改稿_对征信系统的评估报告.doc_第2页
清华课题修改稿_对征信系统的评估报告.doc_第3页
清华课题修改稿_对征信系统的评估报告.doc_第4页
清华课题修改稿_对征信系统的评估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8征信系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目录前言3第一章中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和现状4一、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4二、中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果6(一)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日益广泛7(二)征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8(三)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经济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91.征信系统帮助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审批效率92.征信系统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9(四)征信系统促进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环境的改善10(五)征信业管理条例将使我国征信业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10第二章征信系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10一、征信系统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10(一)征信系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10(二)征信系统对贷款影响的分析框架10二、征信系统对消费的影响11(一)征信系统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11(二)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的促进作用12(三)征信系统对信用卡透支的促进作用14(四)征信系统提升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的审批效率16(五)征信系统对总消费的促进作用16三、征信系统对投资的影响17(一)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现状17(二)征信系统对投资的影响18(三)征信系统对贷款结构的改善18(四)征信系统对贷款审批效率的影响19四、征信系统对GDP的拉动作用20第三章征信系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21一、征信对信贷市场的影响21(一)贷前审查221.对公业务232.个人业务263.关于征信系统在贷前审查中规避不良贷款收益的总结28(二)贷后管理281.对公业务292.个人业务303.关于征信系统在贷后管理不良贷款清收中产生收益的总结31(三)征信系统对信贷市场影响的总结32二、征信与金融普惠33(一)征信对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促进作用34(二)征信对弱势群体个人贷款的促进作用37(三)征信对金融普惠的其它促进作用411.征信系统促进就业、鼓励创业412.征信系统提高低收入阶层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413.征信系统促进小微金融发展,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424.征信系统促进金融创新,惠及民生43第四章征信系统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44一、征信系统对就业的促进作用44二、征信系统对社会信用意识提高的促进作用45(一)征信系统对个人信用意识提高的促进作用45(二)征信系统对企业信用意识提高的促进作用47三、征信系统对政府的帮助作用48第五章中国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51一、征信系统存在的问题51(一)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条块分割与垄断问题51(二)相关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53(三)征信体系发展不平衡,私营征信机构发展相对迟缓54(四)社会征信环境亟待改善55(五)缺乏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56(六)行业自律不足,自我约束能力差56(七)信用惩罚机制亟待加强57二、发展中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政策建议57(一)构建多元化征信机构体系,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57(二)完善征信监管法律制度58(三)明确定位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促进各数据库共享和互补60(四)加快征信系统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60(五)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62(六)加快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62(七)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63(八)加快失信惩戒机制建设64结束语65前言本报告由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合作完成。报告对于征信系统进行了具体详尽的阐释,并以对银行的调查问卷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提供的数据为基础,全面地评估了征信系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报告最后指出当前征信系统运行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总体而言,课题组认为,征信系统通过提供信用报告,能够有效降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信贷市场上的信息共享和资金流动,发挥着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职能,间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综合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l 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现状。 l 第二章讨论了征信系统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对于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l 第三章分析了征信系统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通过分析征信系统在贷前审查及贷后管理过程中为银行规避的损失及带来的收益,阐述了其对于信贷市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征信系统在金融普惠建设规划中所起的作用。l 第四章从总体上阐释了征信系统对于中国社会的综合影响。l 第五章探讨了我国征信系统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的政策建议。报告主题部分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而征信系统的现状和政策建议部分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撰写。国际金融公司(IFC)他们在我们研究模型的设计和评估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意见的建议,我们也深表感谢。第一章中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发展和现状征信系统是一个经济体中有关征信的范围广泛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征信系统、私营征信公司、征信的法律框架、关于隐私的法律框架、关于征信的管理框架、金融中介和其他机构使用的信用数据等多个方面。一、 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从1992年起,以央行为主导的企业征信系统逐渐建设起来,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至1996年,纸质贷款证的出现形成了征信系统的早期雏形。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银行就开始研究建立贷款证制度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加强信贷管理,适应企业多头贷款和银行打破专业分工后对贷款信息共享的需求,人民银行在深圳试点贷款证制度。贷款证是市内企业向深圳各国内金融机构申请办理贷款的证明书。它统一由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颁发,对象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内所有企业,贷款时由银行在贷款证上如实登记,偿还贷款后作还款记录。这样,一证在手,银行可随时掌握企业的贷款情况,从而为发放、审批贷款提供重要依据。1995年,深圳贷款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2005年,纸质贷款正逐渐衍生为贷款卡,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初步建成并对外提供服务。从1996年起,厦门、宁波等地试行贷款证电子化管理,开始把企业信贷信息输入电脑,以供商业银行查询。贷款证也随之变成贷款卡,贷款卡所关联的企业信贷信息通过电子方式记载成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雏形。1997年,在考察国外征信系统和总结国内先期开展电子化贷款证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开始筹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并于2002年底实现联网运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以贷款卡为媒介,采用地市、省市和总行三级数据库体系,从商业银行地市级机构采集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交易信息、担保和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信息等,并在当地为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省级和总行数据库为备份库。第三阶段是2005年至2006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2005年,人民银行启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工作,将原来分布在337个城市的三级分布式数据库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征信系统。2005年12月,企业征信系统实现主要商业银行的全国联网运行,并在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四个省(市)开通查询用户试运行。2006年6月末,企业征信系统实现所有中资、外资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全国联网运行,并于2006年7月末完成全国范围内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切换工作。企业征信系统在功能和效率上较老系统都有大幅提高。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方面, 1999年7月,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试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发199912号)中指出:“有关部门要配合发展消费信贷,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为此,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和深圳开展个人征信试点。1999年7月,经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市政府发起成立了主要从事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开始把分散在各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归集起来,进行采集、储存、加工,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个人信用报告服务。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办是上海市资信有限公司的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前期的探索,征信业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同时,实践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上海试点证明,金融机构对信贷信息共享有着迫切需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日益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寻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和个人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商业银行对全面把握个人信用状况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为适应全国统一的个人信贷市场的需要,必须立足全国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2004年初,人民银行开始组织商业银行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2004年年底,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8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全国8个城市的成功联网试运行;2005年8月,个人征信系统已完成与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联网运行,并于2006年1月在全国正式运行。央行的征信系统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运作。征信中心于2006年11月正式注册为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单位。至此,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及个人两大征信系统完成初步建设,并在全国联网运行,全国集中统一的信贷征信系统基本建立。截至2013年5月底,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1887.1万户,其中407.3万户有信贷记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29亿人,其中3.02亿人有信贷记录。企业征信系统累计开通查询用户13.7万个,2013年1-5月查询次数达到4440.6万次,同比增长22.3%;个人征信系统累计开通查询用户15.8万个, 2013年1-5月查询次数达到14250.3万次,同比增长40.0%。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参考了国际最佳做法,采取集中数据库模式,全面采集企业和个人正、负面信贷信息,按照统一系统、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原则,实现了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全国各商业银行的交换和全国共享,且系统效率高,实现了信用报告查询秒级响应。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后,为改善系统运行效能,满足数据规模快速增长、服务要求不断提升的需求,2009年4月,征信中心启动了新生产环境的项目建设,开始硬件升级工作。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上海数据中心建成投产。征信系统切换至上海运行并对外提供服务,顺利实现了系统的硬件升级,个人征信系统平均加载效率为原系统的3.3倍,企业征信系统平均加载效率为原系统的1.6倍,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对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在运行效率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征信系统的对外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提供多样化的、优质高效的征信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征信体系外,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构建了主要内外贸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信用服务体系,一些地方政府(如浙江省、湖南省等)也在探索建立地方信用服务机构并进行一定的区域合作。但从数据的覆盖范围、信息的质量、服务的便捷性等方面考虑,人民银行主导的征信系统最具影响力。除了上述公共征信机构外,中国还有一批民营征信机构从事信用评级工作。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于 1988年3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资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独立于政府和金融系统的资信评级机构。1992年7月,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等参股的上海新世纪投资服务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1992年10月,由中国信达信托、中国证券业协会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联合组建的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1994年3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注册成立;1993年3 成立的深圳市资信评估公司和厦门金融资讯评信公司也先后成为独立的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1995年到2000年,信用评级机构数量众多,但是此期间企业债发行规模下降,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量开始萎缩,不少评级机构开始转向资产评估、企业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同期,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开始通过与中资评级机构合作、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1998 年 9 月,惠誉评级与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公司。2006 年,穆迪公司收购了中诚信国际 49%的股份。除了中诚信国际之外,我国其他几家主要评级机构也纷纷与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合资或合作。2007年 8月,惠誉评级收购了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49%的股权;2006年,新华财经公司(美国控股)收购上海远东 62%的股权。2008 年,标准普尔与上海新世纪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组建了由双方人员参加的指导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截至 2012 年 6 月,在我国主要信用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还是完全我国独资的评级机构。二、 中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成果经过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征信系统,填补了金融基础设施中的一项空白,征信系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系统的效能也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目前,这一系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辅助工具,为商业银行在预防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系统应用功能的推广,企业和社会公众普遍加深了对系统的认识,对系统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全社会对自身信用记录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在逐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渐形成。我国征信系统建设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社会认可。世界银行在2007年的全球商业报告中指出,由于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成,我国的信用信息环境大大改善,信用信息指数在2007年由3升至4,高于亚洲平均水平3。世行研究同时指出,信用信息指数每上升一步,都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9个百分点,生产率增长0.7个百分点。2010年,由于中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中国被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征信标准制定小组选为全球商业环境报告和国际征信标准制定的样本国。(一) 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日益广泛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也是覆盖面最广、类型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1、 征信系统基本覆盖所有放贷机构截止2011年底,征信系统已接入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373家,包括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合作金融机构;接入了174家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为落实国家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政策精神,促进金融普惠,人民银行开始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并为其提供查询服务。目前,企业征信系统接入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达到70家,累计提供查询8千多笔;个人征信系统接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达到121家,累计提供查询超过14万笔,对促进微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资产公司的接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2、 征信系统基本覆盖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截止2013年5月,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1887.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及8.29多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其中,有信贷关系的企业和自然人数已全部接入征信系统,分别为407.3万户和3.02亿多人。个人征信系统已成为世界上收录人数最多的征信系统,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和其他组织数也在全球众多的企业征信系统中位居前列。3、 征信系统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网络征信系统利用人民银行专线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营业网点,在短时间内,建立了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采集和服务网络。这意味着,通过征信系统,任何自然人或企业,无论在中国大陆任何地方,也无论在哪一家金融机构留下的信贷业务信息,都会及时被收录在征信系统中。4、 征信系统信息采集全面征信系统采集的核心信息是银行信贷信息。国际经验表明,全面信息更有利于扩大信贷申请以及降低违约率。据国际金融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仅凭负面信息做出贷款决定,借款人违约率为3.35%;如果同时使用正面和负面信息,违约率就会降至1.9%,降低了43% 。同时,在保持违约率不变的情况下,在共享负面信息的基础上,如果把正面信息包括进来,就可以把获得贷款的申请人从大约40%提高到75%。借鉴国际经验,征信系统覆盖了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授信业务的正、负面信息,包括贷款、信用卡、担保、票据承兑转让、保理等。在此基础上,为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帮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与商业银行建立信贷关系,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还广泛整合了企业和个人身份、非金融领域负债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信息,如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缴费信息、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公用事业缴费信息以及一些涉及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和还款能力的行政许可和处罚等公共信息,包括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法院判决和强制执行信息、欠税信息等。此外,与公安部的人口数据库和质检总局的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分别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和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的联网核查。2011年征信系统实现更新个人信贷数据47.23亿条、企业信贷数据2.04亿条、非银行信息数据5.77亿条,总计更新数据55.04亿条。(二) 征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不断改进信息是征信系统提供服务的基础,只有拥有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反映信息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才能准确评估信用风险。为确保高质量的数据,近年来,通过推行数据上报标准化,开展数据现场和非现场核对,加强数据质量的定点监测、量化考评、数据质量分析等数据质量管控工作,不断推进了数据质量工作的流程化、规范化,数据质量明显得到改善。引进国内先进的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具备了对信贷数据的次日更新能力,提高了数据报送的及时性。为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数据质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制定了征信系统数据质量激励与约束机制方案。近几年来来,征信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征信系统在全国服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身份信息的匹配,将信贷信息、非信贷信息和公共信息全面整合,除主要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外,也提供关联企业查询、信贷报表查询等征信增值产品。为满足商业银行不断变化的征信服务需求,征信系统不断优化征信产品,改进服务方式。2010年,研发完成个人信用评分模型。2011年初步建成了征信数据应用分析系统,可提供多元素组合分析和特定客户群分析类报表,也可根据用户需要灵活定义报表类型,主要满足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宏观分析和金融统计需要。企业信用报告改版,行业信贷历史违约率、信息预警提示等增值产品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中。截止2013年5月,企业征信系统服务的放贷机构累计达到681家,企业征信系统开通查询用户13.7万户,累计总查询量超过3亿次;个人征信系统开通查询用户15.8万个,累计总查询量超过12亿次。(三) 征信系统已成为金融、经济领域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征信系统已广泛应用在各家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并已经超出信贷市场范畴,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其他方面,征信系统不仅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成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的基础设施。1. 征信系统帮助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理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信贷审批效率征信系统帮助商业银行改进了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管理现代化,提高贷款决策和风险定价的科学性,征信系统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了决策从简单的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利用征信系统和本行掌握的信息,开发信用评分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作为贷款风险定价的依据,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征信系统在提高授信申请审批效率、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方面也成效显著。近几年来,金融机构通过查询征信系统,使得原来需要15天左右审贷时间缩短为1周以内,有些审批甚至当场可以决策。事实证明,征信系统的使用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管理、评估和控制信用风险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目前,查询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的必经环节。2. 征信系统促进了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信贷产品的可获得性征信系统的应用,使借款人依靠“信誉抵押品” 即可获得贷款支持,增加了企业和个人获得信用贷款的可能性。信用卡、学生助学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等贷款业务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1985年,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但是直到2006年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仅为5600万张。2006年,随着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对外提供服务后,商业银行相继恢复了信用贷款,通过个人征信系统了解持卡人负债和持卡数量,既避免了对个人过度授信,又提高了信用卡审批效率,保证了我国信用卡产业快速增长,同时提升了信用卡资产质量。近年来,我国信用卡行业、消费信贷行业发展迅速,借款主体不断增加,但是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并没有重蹈国外信用卡危机和过度负债消费导致的债务危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征信系统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征信系统还推动了金融机构扩大个人经营性贷款和小额贷款,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征信系统应用以前,金融机构常因信用风险和管理成本过高而放弃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征信系统应用以后,金融机构通过查询和联合分析企业信用报告和企业主个人信用报告,可以低成本、便捷的识别和控制信贷风险,推动我国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小微企业主获取资金来源的途径之一。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外,征信系统还积极为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帮助其更好的服务于中小企业。(四) 征信系统促进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环境的改善近几年来,随着征信系统所采集的信用信息范围日益广泛,在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下,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逐步将企业和个人在产品质量、环保、社保、外汇等领域的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商业银行对在上述领域受到违规处罚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发放上从严掌握,提高了相关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的力度,也增强了企业和个人在上述领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推动了行业信用建设。与此同时,征信系统及时满足监管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征信需求,对其依法行政、查处经济违法行为和经济犯罪行为、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和金融信贷情况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 征信业管理条例将使我国征信业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征信业管理条例的出台对征信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是确立了以人民银行为主、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参与的征信业监督管理体制,使征信行业发展进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二是确立了征信业务活动的规范,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具体规则,使征信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道路。三是明确了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公益性质和基础地位,以及它和其他征信机构之间互为补充、共同满足市场需求的关系。由此,征信行业将在法律规范之下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第二章征信系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一、 征信系统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一) 征信系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待加入。(二) 征信系统对贷款影响的分析框架征信系统对贷款发放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抑制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分别考察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申请批准率和无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贷款申请批准率的差值。这个差值反映了征信系统帮助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提高贷款申请批准率的作用,以下简称为额外批准率。我们根据计算出的额外批准率,并结合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贷款申请的次数及平均每笔贷款批准的金额,得到了征信系统对银行向信用良好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促进作用。通过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征信系统对银行向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贷款发放量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之差反映了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总额的影响;两者之和,反映了征信系统对改善消费贷款配置所起的作用。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代表信用记录良好主体获得贷款的批准率,代表信用记录不良主体获得贷款的批准率,代表无信用记录主体获得贷款的批准率,和代表信用记录良好和不良贷款主体申请贷款的笔数,和代表平均每笔信用记录良好和不良的贷款主体获得贷款的发放金额,本文采用总的贷款发放金额除以发放笔数来计算,因此等于。由于银行在贷款审批和发放信用卡发放前,必须查询申请主体的信用状况,因此此处用征信系统中贷款前和信用卡发放前查询笔数,代替贷款和信用卡申请笔数。由于没有不同信用状况的申请主体贷前审查笔数,我们采用不同信用状况的抽样发放笔数占抽样总发放笔数的比例贷前查询笔数计算而得。因此,可得到: 二、 征信系统对消费的影响(一) 征信系统对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征信系统通过提供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能够有效降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削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增加银行对信息较为不透明的个体的贷款规模,进而促进消费总量。具体来说,征信系统能有效削弱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假设市场中存在两类借款人:诚实借款人和不诚实借款人。诚实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信用风险低,因而只愿意接受较低的贷款利率;不诚实借款人按时偿还贷款的概率较低,信用风险高,因而愿意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在信息交流不通畅的环境中,贷款人不能准确掌握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因此贷款人通常采取提高利率的方式弥补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损失。如果提高的利率超过了诚实借款人愿意接受的范围,诚实借款人就会退出借贷市场,那么接受该利率而获得贷款的借款人往往是不诚实的借款人,因而造成了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征信系统通过提供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使贷款人在授信之前能够了解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而削弱逆向选择的影响。另外,征信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征信系统使不同银行共享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借款人意识到自己在一家银行违约将会导致其在其他银行也无法获得借款,那么他会小心维护自己的信用,及时还款,进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银行可贷资金。征信系统对消费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居民消费贷款额和信用卡透支额的影响,其中居民消费贷款又分为个人住房贷款和个人汽车贷款,我们分别进行研究。(二) 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的促进作用银行为个人发放贷款时,征信系统为其贷款决策提供借款者信用信息,提高银行对个人贷款的可能性,促进居民获得消费贷款,进而提高居民总体消费水平。我们对21家全国性银行和36家地方性银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 征信系统在个人贷款审批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图1所示,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统计结果表明, 征信信息在个人贷款申请评分模型中的权重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2007年,银行进行贷款审批时,征信信息在个人贷款申请评分模型中所占权重为18.32%,到2012年该权重增加至29.80%左右,增长率为62.66%。这表明银行审批个人贷款时,越来越多地参考征信信息的影响。图1 征信信息在个人贷款申请评分模型中的权重2. 征信系统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影响征信系统向信用报告使用者如实呈现信用主体的信用记录,供信用报告使用者评价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由此可知,如果信用主体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那么该主体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批准率相对较低。统计分析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36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调查问卷得知,不同信用状况的借款人获得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批准率不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不同信用状况的借款人个人住房贷款的批准率信用状况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无信用记录87.1%86.2%85.6%88.7%88.6%87.2%信用记录良好96.4%97.6%96.6%95.7%96.2%96.5%信用记录不良16.5%18.4%16.2%16.5%19.5%17.4%由表1可知,不同信用的借款人在2008年至2012年,获得个人住房贷款的批准率保持相对平稳。与无信用记录者获得住房贷款的批准率均值87.2%相比,信用记录良好者获得住房贷款的批准率均值为96.5%,提高了10%左右。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无信用记录的借款人,信用记录不良者获得住房贷款的批准率均值只有17.4%,下降了80%左右。这表明银行通过查询借款人的信用信息,对贷款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了区分。通过将更多的资金向高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倾斜,降低了住房贷款风险,银行有更大的意愿进行住房贷款,同时实现了资金的有效配置。3. 征信系统对个人汽车贷款的影响我们对不同信用状况借款人个人汽车贷款的批准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与住房贷款的情况相似,信用记录良好者获得汽车贷款的批准率均值为97%,高于无信用记录者获得汽车贷款的批准率均值91.8%。而信用记录不良者获得汽车贷款的批准率均值只有25.7%,远低于无信用记录的借款人获得贷款的批准率。由此可知,对个人信用状况的掌握有利于银行进行差异化的汽车贷款决策,促进了银行进行汽车贷款的意愿,同时实现了资金的有效配置。表2 不同信用状况的借款人个人汽车贷款的批准率信用状况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无信用记录94.0%92.3%92.5%91.2%89.0%91.8%信用记录良好95.9%97.3%97.7%97.4%96.6%97.0%信用记录不良27.9%26.7%24.4%26.3%23.1%25.7%通过以上的方法,算得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的影响如下表3所示。2008年到2012年,银行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增加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每年在1592亿左右,汽车贷款为74亿左右;而银行对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减少的住房贷款发放额每年在590亿左右,汽车贷款在29亿左右。平均来说,由于征信系统的存在,银行的消费贷款总量增加了1049亿,质量进行了改善的消费贷款为2285亿。表3 征信系统对消费贷款的影响(单位:亿元)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个人住房贷款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增加的发放额745.942219.022340.701199.901457.651592.64对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减少的发放额243.82638.53814.68576.94674.78589.75个人汽车贷款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增加的发放额18.0251.6286.4896.39118.3474.17对信用记录不良的借款人减少的发放额17.4616.1440.2826.2242.5928.54消费贷款合计促进消费贷款增加502.681615.971572.22693.13858.621048.52改进消费贷款质量1025.242925.313282.141899.452293.362285.10(三) 征信系统对信用卡透支的促进作用征信系统记录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记录,对信用卡发放机构的放卡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在运用自动审批机制的商业银行中,征信记录是其信用评估模型的重要变量。信用卡发放机构在征信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区分不同信用状况的信用卡申请者,做出更为合理的放卡决策。我们对21家全国性银行和36家地方性银行不同信用状况信用卡申请者获得的批准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信用卡申请者的批准率信用状况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无信用记录50.2%61.1%59.5%68.2%66.5%61.1%信用记录良好76.4%85.2%87.2%88.9%87.9%85.1%信用记录不良25.9%15.4%15.1%14.0%20.1%18.1%由表4可知,2008年至2012年, 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和无信用记录的申请者获得信用卡的批准率呈现微幅上升趋势,而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者获得信用卡的批准率在2008年和2012年明显高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呈U型,与中国宏观经济状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获得信用卡透支业务的批准率均值为85.1%,高于无信用记录的申请者获得信用卡透支业务的批准率均值61.1%。而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者获得信用卡透支业务的批准率均值18.1%要远小于无信用记录的申请者。该组数字表明银行通过查询信用卡申请者的信用信息,有效区分了不同信用状况的申请者,大幅提高了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的信用卡申请的批准率,降低了信用记录不良申请者的信用卡申请的批准率。商业银行在征信系统的帮助下,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向信用记录不良信用卡申请者的信用卡透支业务,提升了信用卡业务的质量。而信用卡业务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银行发放信用卡的积极性,从而也增加了信用卡业务的数量。征信系统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信用卡申请者透支额 在这里需要区分信用卡透支的总额度和实际透支额。由于我们考察的是征信系统对消费的影响,所以在我们的计算中,所有的计算都是以信用卡实际的透支额为基础。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信用卡申请者透支额的抑制作用。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分别考察了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批准率和无信用记录的申请者批准率的差值,这个数值表示了银行由于征信系统的存在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信用卡批准率的提升作用,简称为额外批准率。结合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者信用卡申请的次数及每张信用卡的平均透支额,最终可以得到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信用卡申请者透支额的促进作用。通过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征信系统对于信用记录不良的信用卡申请者透支额的抑制作用。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之差刻画了征信系统对信用卡透支总额的影响;两者之和,刻画了征信系统对改善信用卡业务质量所起的作用。通过以上的方法,算得征信系统对信用卡透支额的影响如表5所示。2008年到2012年,银行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增加的个人信用卡透支额每年在1614亿左右;而银行对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人减少的信用卡透支额每年在204亿左右。平均来说,由于征信系统的存在,银行信用卡透支总量增加了1410亿,并有1818亿的信用卡透支额改善了质量。表5 征信系统对信用卡透支额的影响(单位:亿元)20082009201020112012均值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增加的透支额1079.48905.931748.411969.432366.241613.9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人减少的透支额6.50106.37193.62388.18327.00204.33信用卡透支额合计改善信用卡透支额质量1085.981012.31942.032357.612693.241818.23增加信用卡透支总额1072.98799.561554.791581.252039.241409.57(四) 征信系统提升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的审批效率征信系统所提供的信用报告作为重要的变量,为银行提高自动化审贷水平打下基础,因此,征信系统对银行的业务效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使用征信系统前后,审批一笔个人贷款业务和个人信用卡业务的平均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征信系统使审批个人贷款的平均时间缩短了1.49天,效率提升26.99%;征信系统使审批个人信用卡业务的平均时间缩短了1天,效率提升19.23%。表6 征信系统提升个人贷款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审批效率征信系统使用前征信系统使用后缩短天数提升效率个人贷款业务审批时间5.524.031.4926.99%个人信用卡业务审批时间5.24.2119.23%(五) 征信系统对总消费的促进作用为研究征信系统对总消费的影响,我们考察以下六项:1)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良好申请者个人住房贷款的促进作用;2)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良好申请者个人汽车贷款的促进作用;3)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良好申请者个人信用卡业务的促进作用;4)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不良申请者个人住房贷款的抑制作用;5)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不良申请者个人汽车贷款的抑制作用;6)征信系统对信用记录不良申请者个人信用卡业务的抑制作用。其中,银行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增加的贷款或透支额加上银行对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人减少的贷款或透支额,即以上六项相加,得出征信系统对社会总消费贷款的改善作用。而银行对信用记录良好的申请人增加的贷款或透支额与银行对信用记录不良的申请人减少的贷款或透支额的差额,为征信系统对总消费的促进额。如表7所示,2008年到2012年,征信系统对社会总消费贷款的正向影响均值为4103亿,而征信系统对总消费增加的均值为2458亿。表7 征信系统对总消费的影响(单位:亿元)变量名称20082009201020112012平均值改进消费贷款质量2111.223937.615224.184257.064986.604103.33促进总消费增加1575.672415.523127.012274.402897.862458.09三、 征信系统对投资的影响(一) 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现状投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平衡供需、抑制波动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8年至2011年,投资对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48.8%,2009年则高达87.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明显,最高可达10.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投资总量来看,1995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稳步上升,2011年投资总额达到311485亿元,17年间,投资总额增长14倍。投资平均增速为19%,2009一度达到30%。可见,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速角度来看,长期均保持较快增长。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安置就业、稳定社会、提高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是扩大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65%发明专利,80%以上新产品开发。此外,中小企业市场化导向更加明显,投资的目的更加单纯,与具有多重目标的多数国有企业不同,这种对收益最大化的追求往往使得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因此,中国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体现了明显的“反规模效应”:中小企业利用资金方面往往更有效率。但是,在金融市场中,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地位不高,缺乏有效担保等原因,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难度较大。在Beck 等(2008) Beck T, Demirg-Kunt A, Maksimovic V. “Financing patterns around the world: Are small firms differ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9(3): 467-487.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非常严重的信贷约束,中国中小企业资金仅有12%来自银行贷款,这个数字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为24%)。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随着企业规模的降低而急剧减小。研究发现,在中国,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中有27%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雇员低于20人的小微企业中仅有2.3%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二) 征信系统对投资的影响信贷总量控制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之一,因此中国商业银行信贷的总量通常不受银行自身控制 2011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在每年伊始的年度工作会议上,确定本年度的信贷目标。2011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公布明确的信贷目标,而是采用货币发行量M2或社会融资总量来替代信贷总量调控。但由于M2和社会融资总量与贷款关联度比较高,中国的信贷总量依旧受到宏观政策调控。由于受到可贷资金总量的限制,银行从资金的安全性、银企关系的拓展等方面考虑,更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国有企业或者大型企业。而在中国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性,而且吸纳大部分就业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总是处于劣势,很难获得贷款。征信系统对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贷款结构的改善。通过为银行提供在贷款审批时最缺少的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降低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银行能够区分不同信用状况的小微企业。通过征信系统的使用,银行可以使贷款流向信用状况好、还款能力强的小微企业,降低资金风险,从而提高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三) 征信系统对贷款结构的改善征信系统通过区分企业是否有信用记录和信用记录的优劣情况,将贷款主体划分成信用记录良好企业、信用记录不良企业和无信用记录企业。我们对21家全国性银行和36家地方性银行不同信用状况借款主体2011年和2012年获得银行贷款的批准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对各类企业而言,存在了信用记录之后,银行可以更好的对企业进行区分:与没有信用记录的企业相比,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更加容易获得贷款,而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的申请则更容易被银行拒绝。以2012年为例,对没有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银行的平均贷款批准率为28.87%,而对于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批准比例为54.56%,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而如果该小微企业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银行对其申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