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郑板桥生平及绘画.doc_第1页
论郑板桥生平及绘画.doc_第2页
论郑板桥生平及绘画.doc_第3页
论郑板桥生平及绘画.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郑板桥生平及绘画内容提要:他终于在画作中独树一帜.另立门户,走出了石涛的光圈,在扬州打下了自己的书画天地。也正是以为他的绘画理论二人推动了一个重要的画派的形成于壮大,而郑板桥更是成了八怪之首。他的创造目的是“慰天下之劳人”。他的破而立,独树一帜的画风取得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史的进步。关键字:郑板桥 竹石兰 扬州八怪 石涛 扬州画派 绘画理论 突破 独树一帜正文: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扬州府兴化(现江苏泰州境内)人。自云“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44岁中进士,50方才为官,曾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后调至潍县。期间因清正爱民得罪上级后罢官回乡在扬州卖画营生。位列“扬州八怪”1,且名气在“八怪”中最大。擅长画“竹兰石”,书法自称“六分半书”2著有诗钞,词钞等。其好友金农3曾用一副对联概括他的生平“三绝诗书画,一官归来去”。郑板桥的童年凄苦,亲人相继去世,荒灾连年。他在三十岁时曾著七歌述其童年生活,其中有非常悲痛的“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哭,不知母殁还相呼”,何等的凄惶伤心。当时家中清贫全家靠其父教馆营生。不过他的童年却受到了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曾师以“种园先生”陆震4,为他的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者郑氏世代读书,他从小跟随其父立庵5随班就读接受启蒙教育,并以王国栋及顾可观为友更加提高了他的为学艺术的涵养。郑板桥小时候常到离家不远的“竹巷”(兴化古巷,家家栽种竹子,是兴化最大的竹器市场百度百科),而且他家中更是与竹为伴,从小就受到竹的清正之气与奇幻的姿态的熏陶。而后他更是尝试勾勒映在窗纸上的竹影更是为他的“眼前之竹”“胸中之竹”及“手中之竹”的绘画理论作下基础。后来当郑板桥的绘画与他的书法交融并进的时候,他遇到了“尤工竹兰”的李鱓6并将自己作品与李比较学习他的精髓。但是郑板桥的书画才刚起步就得到了李鱓的“是以能自立门户者”称之,从此在同辈中脱颖而出。他在江村(现仪征境内)教馆时事他书画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他曾在题画中总结江村对他的陶冶,给了他书画的深刻启示,也形成了他的绘画理论-“三竹”理论。从各种资料上可以看出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大部分来自于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教他绘画的老师,他的绘画开始于对自己周围事物的摹写,正如上文提到的对他耳濡目染的竹子等开始注意,喜欢,时不时的加以描画模仿。后来就有了兴趣,就深入的表示自然中的兰竹。再者古代书画的工具材料都是笔墨纸砚,而明清时期的科考生注重字的好坏跟加促进了郑板桥的书画的融合。如果真的要说郑板桥的绘画有老师教授的话,那么我想石涛7和徐渭8应该算半个吧!据史料得知,当时的样子画坛在石涛的几十年的光辉下所彻底的被征服了。扬州各画派争相临摹他的画,学习他的画风。郑板桥如果不能突破石涛的光圈而独树一帜的话,以他的名声及影响力那将在扬州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决定深入研究石涛的画意到画论,但石涛“善画盖有万种”他不能样样学习,否则就算非常相似甚至平齐那也落了下乘,那么他就永远无法突破石涛的光圈,从而淹没在历史中。于是他重点在兰竹石方面转而习之写意:“在洒脱处见精微,在平常处见别致”(王同书郑板桥评传)。 他师造化与师名家相结合从模仿中去创造。郑板桥同过长期的研究与摹画,他得知了自己与石涛的差距,学习石涛只会如“邯郸学步”,只有学习自己可以用的地方与该学的地方才能突破才能自立门户。但是因为郑板桥的“主业”是科考,他不是专业的绘画者,且上文提到明清科考对书法的要求较高,所以他只有练习与他书法相关的竹兰石上。他把石涛的狂放,淋漓融入自己的秀润,灵动之中,全力追求竹兰石的内在特点,追求以少致胜多,执简驭繁,再加上他“三绝”之中的其他“二绝”诗和字的题跋和印章便使作品内容更加丰富。他不仅学习石涛还学习各大名家,学习徐渭的泼墨写意,从狂怪上来看郑板桥简直就是徐渭的高徒,不仅他自是如此,当时其他的书画家也持有此看法。于是他终于在洒脱清劲,简逸秀润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走出石涛在扬州的光圈,在扬州画坛打下了自己的绘画天地。而他在扬州为了营生而卖画这段时间里与艺术家相互交流取得了成就在他个人绘画史和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都留下辉煌的一页。因为他突破石涛的光圈书画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必拘泥于馆阁体9,可以放开写他的“六分半书”,他的兰竹石也因此在扬州绘画市场中开拓出自己的领域,加上他以卖画为生主观的心境加上客观的需求,使他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了。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精品,在绘画理论上也领悟总结了不少新论,是他的作品更加的理性化,也为当时和后人提供了创作知道和理论借鉴。也正是因为他的绘画理论的成熟从而推动了一个画派的的形成与壮大,它就是著名的扬州画派10,而郑板桥更是成了“扬州八怪”中妇孺皆知的作者,因此也成就了“八怪”的名望。而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创作时期是晚年因得罪了上级而被罢官回乡,为了生活他开始再度开始他的卖画扬州的生涯,而此时的他创作却进入了黄金时期,他的艺术理论也进入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三绝”的成熟时期。此时他的艺术创作上正如王同书在郑板桥评传中描写的那样“多用减笔,以少许笔墨含无限的意蕴,俊逸多姿,秀动妩媚,出神入化。不仅如此,此时他更是创造了独特的题跋11艺术,兰竹画已经涵有丰富的意蕴,题上合适的诗词更加丰富画的神韵。加上他深沉浑朴的诗词与精美深意的篆刻印章更是为画作赋上了灵魂。更绝的是他题跋的位置,石凹竹丛兰叶底,写的恰到好处使画面更加灵动活跃,显示了他高超的技艺与大胆的突破。从有关的郑氏画作资料看出他的作品集中在兰竹石上,其中兰竹居多。用王同书先生的郑板桥评传中的描述是“竹有苏文(苏轼,文同12)之秀,兰继陈石(陈少白13,石涛)之新,石添竹兰之韵”。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笔力清劲,千姿百态,各具个性,是所有人都喜欢,无论俗雅。从各种资料中可以把郑板桥的画作特点概括成两点:其一,画艺精湛,崭露个性,自立门户。郑板桥他不是简单的自立门户,而是以其卓越的技艺崭露出自己的艺术个性“恕不同人”而自立门户,是将兰竹作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深刻体现画家的内心的情感及娴熟的画意和惊人的洞察力,个性极强。而在前期强者辈出的扬州画坛中能独树一帜并得到大师和同行的公认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而他做到了。其二,用王同书郑板桥评传中的语言概括为:诗画融合,怡情炼意,针砭社会。郑氏画作一般以诗词题跋,用诗词的意境来点缀画意,点亮整个画面,诗画交融,经常将兰竹当作人来描绘,使之具有人的性情品质,深入开掘画中深层意蕴,粉刺社会。他的艺术创作口号是“慰天下之劳人”。这是他创作的重要的目的,从他的做人也体现了这个创作的信念。郑板桥的创作之志在于抒情表意,处处专虑如何适应劳人的心理及劳人的要求和他们的审美感觉。也正是如此他的诗画更是易懂的无论俗雅都为之折服,我想这也是他成为“八怪”之首的重要原因之一吧。郑板桥的破而立,独树一帜的画风取得的成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进步。据史料表明,扬州当时强烈的商业气氛与出奇高的鉴赏美的需求,“扬州八怪”的出现使扬州画派的逐渐形成与发展,“扬州八怪”自然也就形成一派。“扬州八怪”表面上只是一个一类风格的画家聚在一起无人领导,但实际上郑板桥已成了公认的“扬州八怪”之首。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在扬州画派中的地位及其影响,那么再看一下“扬州八怪”影响的新人们以及他们对扬州画派的继承与发展,及扬州画派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他们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树一代画风,占有重要位置。他们继承了文人画的艺术传统,并在文人画的传统题材中赋予新意。在构图布局上,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在形式技巧上丰富了水墨写意法的表现力,用笔奔放,挥洒自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从扬州画派的影响更易看到郑板桥的影响和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的地位了。注释:1.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之说,由来已久。但8人的名字,其说互有出入。据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翰、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取“八”之数,多从李玉棻说。 2. 清代郑燮(板桥)法书的别称。郑燮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时以兰竹面笔出之,自成面目。此书体介于楷隶之间,而隶多于楷,隶书又称“八分”,因此送燮谑称自己所创非隶非楷的书体为“六分半书”。3. 金农(1687-1764年),浙江仁和或钱塘(今杭州)人,久居扬州。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乾隆元年(一七三六)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生平好游,晚寓扬州卖书画以自给。妻亡无子,遂不复归。4. 陆震(14641519),字汝亨,号鹤山,兰溪纯孝乡人。受业于章懋,以学业品行兼优知名。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任泰和县知县。5.名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康熙十二年生。郑板桥的父亲。6. 李鱓(1686-1762) 中国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被排挤出来。7. (1630一1724年),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原籍广西桂林,广西全州人。8.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古代佯狂的艺术家不少,可真正如荷兰的梵高那样发疯,生时寂寞,死后并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大家实在不多徐渭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物。9. 文体名。指流行于馆阁中的力求典雅庄重的文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始于宋代;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书体名。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10.即扬州八怪11. 一、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的文字叫“题”,后面的叫“跋”。说文解字注足部:“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二、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12.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