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oc_第1页
文献综述 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oc_第2页
文献综述 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oc_第3页
文献综述 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oc_第4页
文献综述 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文献阅读及报告姓名:陈多娇 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师签字: 得分: (满分25分)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的恶化,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非持续性因素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如何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经济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同时也为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总之,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和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一)循环经济的涵义1.西方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新的自然观的形成,使“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清澈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恩格斯的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循环观的哲学思想。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产生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20世纪80年代,人们注意到环境保护还是末端治理的方式,开始探索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从排放废弃物到净化废弃物再到利用废弃物的过程,循环经济拓宽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逐渐与自然系统联系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并逐步发展为循环经济。2.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我国学者对于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生态学学者曲格平说:“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工程学学者段宁说:“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即“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线形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 生态学学者王金南说:“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 陈之泉提出:“循环经济”,就是对资源及其废弃物,乃至对“死亡”产品的“遗体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生产过程”。这一生产过程的实施,可以实现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循环经济”理论,反对一次性消耗资源,提倡资源的重复使用或多次重复使用,提倡对己经达到生命终点的产品实现再生,使其变废弃物为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的目的。 经济学学者吴季松说:“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规律重构交警系统,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这个概念强调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和谐。”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总之,深入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与实践,探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对正确理解中央精神,指导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二)农村循环经济的涵义1.国外学者对农村循环经济的界定 在国外农村循环经济源于“持续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后,为了解决发达国家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中,对现代农业所产生的副作用,各个国家纷纷寻找新的出路。20世纪70年代后,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替代农业思潮。但由于生产成本高,在实际中并没有行得通。在这种环境下,农村循环经济便产生了。1981年世界银行最早提出了持续农业。1985年美国最早把“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次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决议。1991年4月FAO在荷兰登博斯举行有124个国家参加的“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了“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决策。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全球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了世纪行动纲领正式提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从此循环经济与农村发展真正的结合了起来。 本文认为农村循环经济是从地域的角度,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一种生态上能够保持平衡,能量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系统(M.K沃尔辛顿),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以少投入获得高效益。国内外大量农业实践证明,把农业生态工程的食物链和农业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科学地结合为一体,即可获得高效益,一方面可多层次综合利用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产物,创造出市场需要的商品,使价值多次增值;另一方面通过产出或加工链环节,使人工安排的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更加合理,各种有机物和废弃物得到多层次利用,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投入市场,使农业长期处于“资源商品-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最终使整个生态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数量多且品质好的产品,并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产品增值,提高系统的自身组织能力使自然资源增值,以维持系统生产的高效益,增加农业发展后劲。2.国内学者对农村循环经济的界定 我国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有我们自己的背景,20世纪60年代,由于物资供应短缺,消费品匮乏;那时人们的生活极其俭朴,很少浪费资源;当时已经开始了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综合利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穿着方面我们还倡导“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可以说,那时在中国农村循环经济思想己经存在。1998年,循环经济概念刚刚浮出水面,人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了,特别是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进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时,一场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农业产业革命,影响着农村的千家万户,农村循环经济理念初步形成。 目前对于农村循环经的概念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在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工业发展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产活动、产品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推广、财税政策鼓励、市场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组织,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得以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改善、农村自然景观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 由于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存在较为突出的“三农问题”,所以目前对于农村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比较单一。我理解,农村循环经济就是以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的;一种生态上能够保持平衡、能量上低输入,高产出、经济上可持续;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重点,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的农村循环经济思想 第三卷第五章中,马克思在对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和节约的各种途径加以例解时指出:“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肥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产业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循环中)。”“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资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的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的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 这些零散却意义深远的阐述可以说是“循环经济”这一当今世界各国正在广为推行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 (二)中国古代生态农业思想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着五千多年灿烂的农业文明。从我国古代最早的诗经到近代最后一部全国性的整体古农书授时通考以及延续至今的农业耕作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勤劳的中华民族不仅倡导着“生态农业”的思想,而且在生产方式中也践行着这一思想。我国古代生态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大农业观、大环境观;以正确处理天时、地利、人力三者关系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系统及万物并育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道家始祖老子崇尚的“道”也是天地人统一的自然法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地人合一”思想在农业生产领域所要表达的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环境之间、自然物质世界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实质所在。而农书农桑辑要农桑衣食辑要耕织图等,从书名到内容都强调了种植业与各业想结合的思想。沈氏农书把种庄稼、养猪、酿酒联系到一起,指出:“耕稼之家,唯此最为要务”,这是生态农业今天所倡导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结合。“相继而生成,相资以利用”,这正是我们所强调的物质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三)西方生态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结合上,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和数学模型等内容。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正式创建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学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11年前布伦特兰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但是,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个新概念,由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在1991年德国及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举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上,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这个定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有的国内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是使生资源代替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发展因素的利用趋于合理化。2、早1991年的世界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布的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在生存与不超出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品质”。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他的中心问题是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爱德华在他的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著作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类似的,阿尼尔和戴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4、1989年詹姆斯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肥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科学家认为,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率低、管理不善造成的。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发展观是综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1999年3月10日,胡锦涛参加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出科学的发展观。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他说:“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5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总体规划和其他各类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现状及有效途径研究 (一)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现状经过“十五”计划的实施,吉林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体现出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上升阶段的特征,奠定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吉林省产业基础较好,科教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好,循环经济发展潜力大。目前吉林省已进入循环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纳入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有两个。根据国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精神,2006年吉林省发改委编制了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配合规划实施吉林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规划和政策,为“十一五”期间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实现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二)建立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有效途径研究1.树立新理念,奠定思想基础。2.加强规划指导,推进农业发展。3.应用新技术,提供支撑条件。4.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力度。5.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有效模式。通过整理文献综述,我们发现国内关于循环经济资料很多,而对农村循环经济尤其是吉林省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资料很少。本文结合吉林省农村的现状,指出在农村建立循环经济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并为改善我省农村环境,进一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模式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1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 2003-11-03。3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齐建国:循环经济若干理论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4-11-16。5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6李 烨,钟海,韩娟:循环经济与节约型农业.J农村经济,2006,l。7张 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8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3,5。10李克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9-10。11马其芳: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6。12齐红倩: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明.学习与探索,2005。13冯之浚主编: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人民出版社,加05。14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5。15张保莉主编:农业环境保护.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16张乘福:循环经济若干问题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5,4。17王如松:循环经济建设的生态误区和整合途径.J科学中国人,2005,6。18陆钟武:关于循环经济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3(16)。19肯尼思.E.鲍尔丁:重返地球宇宙飞船.见美赫尔曼.E.戴利,肯尼迪.N.汤森编.马杰,钟斌,朱又红 译.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48-350。20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1陈 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35。22李广相,张吉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应用J.山东经济,2005, 4:122-125。23李克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报2005,15:11-13。24汪怀建,周跃龙,黄锦: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探讨J.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2005,13:23-25。25齐振宏,齐振彪: 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 2003,2。26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2。27王立红: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