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doc_第1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doc_第2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doc_第3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doc_第4页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讨论稿)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区在初一年级全面实施了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新课程的改革实验促使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改变。但是,随着我区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课程评价已越来越成为课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课程评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的评价要素中,有关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探索和研究更显得重要和迫切。“评什么,怎样评”,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积极打破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这既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为切实推进我区新课程实验,使广大学生在课改实验中能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调整学习过程,建立学习信心,从中获得全面发展。我室结合近两年来的课改实践,围绕课程评价组织了多次学习和研讨,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就各学科评价改革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认识。下面,就我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评价中的学生学习评价提出如下意见,供各校参考。一、指导思想学习评价是历史与社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课程目标的有效保证。评价的目的应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人格完美创造条件。评价的目的决不是筛选、选拔、淘汰,而是交流、鼓励、发展;评价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并且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1、评价内容从过分倚重学业成就转向注重综合素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不单纯依赖学业成就,要考虑学生的多重素质,例如:学生再现知识的正确程度;将多学科融会贯通、联系、对比、比较、整合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自觉、热情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思维的多角度、灵活性、敏捷性、准确性和深刻性;自我教育的成功度;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等。总之,不但要对其认知学习进行评价,也要在较长时期内以较自然的方式进行情意评价。2、评价模式从过分注重量化向量和质的结合。以往对学科的评价,只注重量的标准,比如中小学生的档案中,主要记录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过分强调量化,往往使评价信息形成粗糙量化的假象,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本课程的评价,需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档案袋而非成绩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3、评价目标从注重鉴定与选拔转向激励与调控。“鉴定”意味着对教育活动的成效优劣甄别,鉴定具有选拔、分等之效能,对于比较同类评估对象之间的优劣高下具有重要作用。鉴定是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切不可将评价与评优完全等同。本课程评估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将学生分出优劣高下。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与调控。4、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转向多元化、交互性。以往的评价主体是单向性的,一般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是被动的,没有交互性。本课程的评价,强调以实际性行为为对象进行描述性的、自主性的评价,主张评价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等。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和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5、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本课程要由“一试定终身”的筛选转到记录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由常模参照到标准参照,教师要定期根据记录编写学生发展情况表,横向方面,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要兼顾;纵向方面,动态、静态评价要结合起来,不但要看到学生当前的状况,还要看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潜能,反映学生自身的进步轨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信心和动力。通过评价,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需要,获得新的发展。三、评价内容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是一门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综合文科必修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它人文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该新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本新课程学习评价的重点不应停留在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应该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在评价时不应要求学生过多记忆某些事件的具体细节,而应要求他们了解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生的背景,并能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不仅要测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本课程涉及很多当今面临的社会问题,应突出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生思维水平、社会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建议采用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具体讲评价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以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没有一定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就很困难,因此,知识的掌握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评价内容,要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不同,只要每一个学生从自已的起点向前迈进了一步,就应给予鼓励;同时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集中在知识的活学活用上,特别强调知识的综合与整合,学生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思维行程中建立起联系,并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释和理解社会问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2.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价内容,重视求疑与创新,没有求疑,就没有创新。因此,能够提出问题,敢于提出质疑,是评价内容的主要方面。学生应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增加,问题应越来越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学生对一些知识能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逐步养成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3.社会探究技能和实践能力。历史与社会的评价内容,强调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获得对历史与社会的了解。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社会实践是历史与社会课的自然延伸,通过与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将社会的现实与课程联系起来,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4.沟通与合作。综合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沟通与合作属于过程性评价。主要内容有:个人参与的情况,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他人探讨的程度等。如今天这堂课我发言了没有,发言的效果如何?与同学讨论了没有,兴趣怎样?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我了没有,我的表现怎样?这堂课我很兴奋或我没兴趣,为什么?5.社会责任感。历史与社会课的评价内容,除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情感对人的能力的发挥有巨大的影响,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心理条件。对学生遵纪守法的评价是评价学生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做到遵纪守法,就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一个人干涉了别人的正常生活,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四、评价方法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应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要由终结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因此,建议各校实验教师可以采用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主题活动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个案分析;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1、主题活动评价:是对主题活动成效的评价。主题活动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涉及的方面很广,评价的内容比较复杂,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通常是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经历从收集材料到呈现成果的较完整过程,进行社会探究的活动。主题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调整学习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的能力、情感、态度进行观察,并记录在案。如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时是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成果、想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等等。这种记录,既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依据,也是期末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参照。3、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学生自评的方法有多种,如每周总结、每门课的总结、计划执行情况总结等、每日时间安排是否科学等。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明确影响学习的因素,逐步培养起评价、调控自己学习活动的习惯和能力。在指导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改进教学。4、小组评价:是小组对其他人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一个小组的学生,应该不定期的进行互相评价,往往自己并不能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朝夕相处的同学有时比自己看得更清楚。在小组评价时,要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诚恳的、客观的评价其他的同学。这种评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5、个案分析:是教师对某一学生的特殊状况进行评估的方式。如找出一个进步很快的学生,一个退步快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进行对比,分析其原因,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种评价,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6、作业评价:是教师对学生作业、作品完成质量的评估,教师可收集学生作业,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和能力,有助于较客观地了解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成长轨迹。作业评价不是简单的判定对错,给出分数,而是利用作业这一机会,对学生作详细的评价,以便及时鼓励,及时提醒如在学生的作业中可以作这样的批示:你最近的作业字写得有进步!你应细心一点儿!你真是一个好学生!你是一个聪明的学生!以上六个方面可占学期综合评价的60%左右,具体每个方面所占的比例,各校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设定,评价形式可以多样化。7、考试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书面考查,考试评价可占学期综合评价的40%左右。考试内容切忌只考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试卷的设置从形式到具体内容都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体现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题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体现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人性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等。除以上评价方式外,教师应从本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要强调自主性的评价,教师要训练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和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并要注意评价的主体从单向性向多元化转变。附案例一、展示社区(或家乡)的人文环境本案例是课程标准第一专题“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中4-3的有关内容,其目标是通过活动学会收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增进对社区(或家乡)的热爱。活动过程:1、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调查或考察,收集有关社区(或家乡)历史文化的资料。2、依据所获资料,选择图片、图表、文字、实物模型等形式,呈现活动结果。3、举办小型展览。评价重点:学生体验-探究学习评价表班级 姓名 所在小组 总评成绩 评 价 内 容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准备阶段承担的任务执行任务的态度与同学交流、合作情况展示阶段完成任务的质量观点是否鲜明深刻论据是否典型有利表达是否简洁流畅展示是否新颖生动注意力是否集中讨论、提问或回答的参与程度反馈阶段通过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案例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本案例是课程标准第三专题“我们生活的区域与环境”中1-3的有关内容,其目标是通过活动了解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流动人口的职业变化。活动过程:1、教师将人口流动类型表(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