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规范.doc_第1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_第2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_第3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_第4页
建筑设计规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 2005 (摘要)2 术语2.0.4 无障碍设施 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或有视力障碍者使用的安全设施。2.0.13 日照标准 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以底层窗台面为计算起点的建筑外窗获得的日照时间。2.0.14 层高 建筑物各层之间以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计算的垂直距离,屋顶层由该层楼面面层(完成面)至平晤面的结构面层或至坡顶的结构面层与外墙外皮延长线的交点计算的垂直距离。2.0.15 室内净高 从楼、地面面层(完成面)至吊顶或楼盖、屋盖底面之间的有效使用空间的垂直距离。2.0.16 地下室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2.0.17 半地下室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为半地下室。2.0.18 设备层 建筑物中专为设置暖通、空调、给排水和配变电等的设备和管道且供人员进入操作用的空间层。2.0.19 避难层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2.0.25 变形缝 为防止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变形和应力,导致建筑物开裂、碰撞甚至破坏而预留的构造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3 基本规定3.1.1 民用建筑按层数或高度分类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 住宅建筑按层数分类:一层至三层为低层住宅,四层至六层为多层住宅,七层至九层为中高层住宅,十层及十层以上为高层住宅;2 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3.1.3 民用建筑等级分类划分应符合有关标准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3.2.1 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3.2.1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类 别设计使用年限(年) 示 例 1 5 临时性建筑 2 25 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3 50 普通建筑和构筑物 4 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3.5.1 居住区道路、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3.5.2 设置电梯的民用建筑的公共交通部位应设无障碍设施。3.5.3 残疾人、老年人专用的建筑物应设无障碍设施。3.7.1 建筑物除有固定座位等标明使用人数外,对无标定人数的建筑物应按有关设计规范或经调查分析确定合理的使用人数,并以此为基数计算安全出口的宽度。 (1)3.7.2 公共建筑中如为多功能用途,各种场所有可能同时开放并使用同一出入口时,在水平方向应按各部分使用人数叠加计算安全疏散出口的宽度,在垂直方向应按楼层使用人数最多一层计算安全疏散出口的宽度。5 场地设计5.1.3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 有关规定;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6 建筑物设计6.6.1 台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2 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0.70m并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设施。6.6.2 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3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4 自行车推行坡道每段坡长不宜超过6m,坡度不宜大于1:5; 5 机动车坡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 的规定; 6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6.6.3 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2 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 注: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计算。 3 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m高度内不宜留空; 4 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 5 文化娱乐建筑、商业服务建筑、体育建筑、园林景观建筑等允许少年儿童进入活动的场所,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也不应大于0.11m。6.7.2 墙面至扶手中心线或扶手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及楼梯段宽度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宽度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按每股人流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00.15m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6.7.3 梯段改变方向时,扶手转向端处的平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梯段宽度,并不得小于1.20m,当有搬运大型物件需要时应适量加宽。6.7.4 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2)6.7.5 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不应小于2m,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0m。 注:梯段净高为自踏步前缘(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0m范围内)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 6.7.6 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宽度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达四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6.7.7 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6.7.8 踏步应采取防滑措施。6.7.9 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专用活动场所的楼梯,梯井净宽大于0.20m,必须采取防止少年儿童攀滑的措施,楼梯栏杆采取不易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m。6.7.10 楼梯踏步的高宽比应符合表6.7.10的规定: 表6.7.10 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m) 楼 梯 类 别 最小宽度 最大高度 住宅公用楼梯 0.26 0.175 幼儿园、小学校等楼梯 0.26 0.15 电影院、剧院、体育馆、商场、 医院、旅馆和大中学校等楼梯 0.28 0.16 其他建筑楼梯 0.26 0.17 专用疏散楼梯 0.25 0.18 服务楼梯、住宅套内楼梯 0.22 0.20注:无中柱螺旋楼梯和弧形楼梯离内侧扶手中心0.25m处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2m。 6.7.11 供老年人、残疾人使用及其他专用服务楼梯应符合专用建筑设计规范。6.8.1 电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梯不得计作安全出口; 2 以电梯为主要交通的高层公共建筑和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的台数不应少于2台; 3 建筑物每个服务区单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4台,双侧排列的电梯不宜超过24台;电梯不应在转角处贴邻布置; 4 电梯候梯厅的深度应符合表6.8.1的规定,并不得小于1.50m; 表6.8.1 侯 梯 厅 深 度 电梯类别 布置方式 侯梯厅深度住宅电梯单 台 B多台单侧排列 B多台双侧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并3.50m公共建筑电梯 单 台 1.5B 多台单侧排列 1.5B,当电梯群为4台时应2.40m 多台双侧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并4.50m病床电梯 单 台 1.5B 多台单侧排列 1.5B 多台双侧排列 相对电梯B之和 注:B为轿箱深度,B*为电梯区中最大轿箱深度。 (3)6.8.2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不得计作安全出口; 2 出入口畅通区的宽度不应小于2.5m,畅通区有密集人流穿行时,其宽度应加大; 3 栏板应平整、光滑和无突出物;扶手带顶面距自动扶梯前缘、自动人行道踏板面或胶带面的垂直高度不应小于0.90m;扶手带外边至任何障碍物不应小于0.50m,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障碍物引起人员伤害; 4 扶手带中心线与平行墙面或楼板开口边缘间的距离、相邻平行交叉设置时两梯(道)之间扶手带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0.50m,否则应采取措施防止障碍物引起人员伤害; 5 自动扶梯的梯级、自动人行道的踏板或胶带上空,垂直净高不应小于2.30m; 6 自动扶梯的倾斜角不应超过30,当提升高度不超过6m,额定速度不超过0.50m/s时,倾斜角允许增至35;倾斜式自动人行道的倾斜角不应超过12; 7 自动扶梯和层间相通的自动人行道单向设置时,应就近布置相匹配的楼梯; 6.10.3 窗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3 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m;4 临空的窗台低于0.8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护高度由地面起计算不应低于0.80m;注:1 住宅窗台低于0.90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2 低窗台、凸窗等下部有能上人站立的宽窗台面时,贴窗护栏或固定窗的防护高度应从窗台面起计算。 6.10.4 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手动开启的大门扇应有制动装置,推拉门应有防脱轨的措施; 3 双面弹簧门应在可视高度部分装透明安全玻璃; 4 旋转门、电动门、卷帘门和大型门的邻近应另设平开疏散门、或在门上设疏散门; 5 开向疏散走道及楼梯间的门扇开足时,不应影响走道及楼梯平台的疏散宽度; 6 全玻璃门应选用安全玻璃或采取防护措施,并应设防撞标志; 7 门的开启不应跨越变形缝。7.1.2 有效采光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侧窗采光口离地面高度在0.80m以下的部分不应计入有效采光面积; 2 侧窗采光口上部有效宽度超过1m以上的外廊、阳台等外挑遮挡物,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采光口面积的70%; 3 平天窗采光时,其有效采光面积可按侧面采光口面积的2.50倍计算。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006(摘要)术语: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示。防火间距防止着火建筑的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且便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防火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耐火楼板及其它放活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防烟分区在建筑内部屋顶或顶板、吊顶下采用具有挡烟功能的构配件进行分隔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蓄烟能力的空间。 (4)封闭楼梯间用建筑构配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安全出口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5 民用建筑5.1.1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应分为一、二、三、四级。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不同耐火等级建筑物相应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表5.1.1的规定。(表略)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表5.1.7的规定。 表5.1.7 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和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耐火等级最多允许层数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 备 注一、二级按本规范第1.0.2条规定 25001、体育馆、剧院的观众厅、展览建筑的展厅其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放宽。2、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不应超过3层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三级 5层 12001、 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和医院、疗养院的住院部分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或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2、商店、学校、电影院、剧院、礼堂、食堂、菜市场不应超过2层或设置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楼层。四级 2层 600学校、食堂、菜市场、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等不应设置在二层。地下、半地下建筑(室) 500 注:建筑内设置自动灭火系统时,该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本表的规定增加1.0倍。局部设置时,增加面积可按该局部面积的1.0倍计算。 5.1.8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重要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5.1.9 当多层建筑物内设置自动扶梯、敞开楼梯等上下层相连通的开口时,其防火分区面积应按上下层相连通的面积叠加计算,当其建筑面积之和大于本规范第5.1.7条的规定时,应划分防火分区。5.2.1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表5.2.1的规定。 表5.2.1 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m) 耐火等级一、二级三 级 四 级一、 二级三 级四 级 6 7 9 7 8 10 9 10 12 (5)5.3.1 民用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5.3.2 公共建筑内的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内的每个楼层,其安全出口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一个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1 除托儿所、幼儿园外,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00,且人数不超过50人的单层公共建筑;2 除医院、疗养院、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等外,符合表5.3.2规定的2、3层公共建筑。 表5.3.2 公共建筑可设置1个疏散楼梯的条件 耐火等级最多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 人 数一、二级3层 5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三 级3层 2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四 级2层 200第二层人数不超过30人 5.3.3 老年人建筑及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宜设置在独立的建筑内。当必须设置在其他民用建筑内时,宜设置独立的安全出口,并应符合本规范第5.1.7条的规定。 5.3.4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公共建筑,当设置不少于2部疏散楼梯且顶层局部升高部位的层数不超过2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每层建筑面积小于等于200时,该局部高出部位可设至1部与下部主体建筑楼梯间直接连通的疏散楼梯,但至少应另外设1个直通主体建筑上人平屋顶的安全出口,该上人屋面应符合人员安全疏散要求。 5.3.5 下列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应采用室内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是外疏散楼梯:1 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2 旅馆;3 超过2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4 设置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层的建筑;5 超过5层的其他公共建筑。 5.3.6 自动扶梯和电梯不应作为安全疏散设施。 5.3.7 公共建筑中的客、货电梯宜设置独立的电梯间,不宜直接设在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内。5.3.8 公共建筑和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 m。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至1个: 1 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建筑面积小于等于120,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 m; 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小于等于15 m、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 m; 3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内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的房间。 5.3.9 剧院、电影院和礼堂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250人;当容纳人数超过2000人时,其超出2000人的部分,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应超过400人。 (6)5.3.10 体育馆的观众厅,其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每个疏散门的平均疏散人数不宜超过400700人。 5.3.11 居住建筑单元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650,或任一住户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大于15 m时,该建筑单元每层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超过表5.3.11规定时,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居住建筑的楼梯间设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通廊式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2层时应设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2 其他形式的居住建筑当建筑层数超过6层或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500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或通向疏散走道、楼梯间的门、窗为乙级防火门、窗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通向平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当住宅中的电梯井与疏散楼梯相邻布置时,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当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当电梯直通住宅楼层下部的汽车库时,应设置电梯候梯厅并采用防火分隔措施。表 5.3.11 通廊式非住宅类居住建筑可设至1个疏散楼梯的条件 耐火等级最多层数每层最大建筑面积() 人 数一、二级3层 5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100人三 级3层 200第二层和第三层人数之和不超过50人四 级2层 200第二层人数不超过30人5.3.12 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内安全出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平面上有2个或2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可利用防火墙上1个通向相邻分区的防火门作为第二安全出口,但必须有一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2 使用人数不超过30人且建筑面积不大于500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直通室外的金属竖向梯可作为第二安全出口; 3 房间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 ,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 4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其中每个厅室或房间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当其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 ,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疏散门; 5 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室),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或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 m时,应设置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商店和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地下建筑,应设置封闭楼梯间; 6 地下、半地下建筑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本规范第7.4.4条的规定。5.3.13 民用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5.3.13的要求。2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非封闭楼梯间的距离,当房间位于两个楼梯间之间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5 m ;当房间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时,应按表5.3.13的规定减少2 m ; 3 楼梯间的首层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在首层采用扩大封闭楼梯间。当层数不超过4层时,可将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设置在离楼梯间小于等于10 m处;4 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不应大于表5.3.13中规定的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 (7) 表5.3.13 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的安全出口的距离(m) 名 称 房门至外部出口或封闭楼梯间的最大距离(m)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 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 耐火等级 耐火等级 一、二级三 级 四 级 一、二级三 级四 级托儿所、幼儿园 25 20 20 15 医院、疗养院 35 30 20 15 学 校 35 30 22 20 其他民用建筑 40 35 25 22 20 15 注:(1)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物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 m。(2)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 m。(3)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和本表注(1)的规定增加25%。(4)房间内任一点到该房间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疏散门的距离计算:住宅应为最远房间内任一点到户门的距离,跃层式住宅内的户内楼梯的距离可按其梯段总长度的水平投影尺寸计算。 5.3.14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建筑中的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经计算确定。安全出口、房间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9 m,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 m;不超过6层的单元式住宅,当疏散楼梯的一边设置栏杆时,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1 m。 5.3.15 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观众厅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其净宽度不应小于1.4 m,且紧靠门口内外各1.4 m范围内不应设置踏步。剧院、电影院、礼堂的疏散门应符合本规范第7.4.12条的规定。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疏散小巷的净宽度不应小于3 m,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 5.3.16 剧院、电影院、礼堂、体育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疏散走道、疏散楼梯、疏散门、安全出口的各自总宽度,应根据其通过人数和疏散净宽度指标计算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观众厅内疏散走道的净宽度应按其每100人不小于0.6 m净宽度计算,且不应小于1m;边走道的净宽度不宜小于0.8m。在布置疏散走道时,横走道之间的座位排数不宜超过20排;纵走道之间的座位数:剧院、电影院、礼堂等,每排不宜超过22个;体育馆,每排不宜超过26个;前后排座椅的排距不小于0.9 m时,可增加1倍,但不得超过50个;仅一侧有纵走道时,座位数应减少一半;2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1的规定计算确定;3 体育馆供观众疏散的所有内门、外门、楼梯和走道的各自总宽度,应按表5.3.16-2的规定计算确定; 4 有等场需要的入场门不应作为观众厅的疏散门。 (8) 表5.3.16-1 剧院、电影院、礼堂等场所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 观众厅座位数(座) 2500 1200 耐火等级 一、二级 三 级 疏散部位门和走道 平坡地面 阶梯地面 0.65 0.75 0.85 1.00楼 梯 0.75 1.00 表5.3.16-2 体育馆每100人所需最小疏散净宽度(m) 观众厅座位数档次(座) 300050005001100001000120000疏散部位门和走道 平坡地面 0.43 0.37 0.32 阶梯地面 0.50 0.43 0.37楼 梯 0.50 0.43 0.37 注:表5.3.16-2中较大座位数档次按规定计算的疏散总宽度,不应小于相邻较小座位数档次按其最多座位数计算的疏散总宽度。5.3.17 学校、商店、办公楼、候车(船)室、民航候机厅、展览厅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等民用建筑中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下列规定经计算确定: 1 每层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每100人净宽度不应小于表5.3.17-1的规定;当每层人数不等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可分层计算,地上建筑中下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地下建筑中上层楼梯的总宽度应按其下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2 当人员密集的厅、室以及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其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及房间疏散门的各自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 m计算确定; 3 首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 4 录像厅、放映厅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1.0人/计算确定;其他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疏散人数应按该场所的建筑面积0.5人/计算确定;5 商店的疏散人数应按每层营业厅建筑面积乘以面积折算值和疏散人数换算系数计算。地上商店的面积折算值宜为50% 70% ,地下商店的面积折算值不应小于70% 。疏散人数换算系数可按表5.3.17-2确定。 表5.3.17-1 疏散走道、安全出口、疏散楼梯以和房间疏散门每100人净宽度 楼层位置 耐火等级一、二级 三 级 四 级 地上一、二层 0.65 0.75 1.00 地上三层 0.75 1.00 地上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 1.00 1.25 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不超过10 m的地下建筑 0.75 与地面出入口地面的高差超过10 m的地下建筑 1.00 (9) 表5.3.17-2 商店营业厅内的疏散人数换算系数(人/)楼层位置地下二层地下一层、地上第一、二层地上第三层地上第四层及四层以上各层换算系数 0.80 0.85 0.77 0.60 5.3.18 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不宜在窗口、杨泰等部位设置金属栅栏,当必须设置时,应有从内部易于开启的装置。窗口、阳台等部位宜设置辅助疏散逃生设施。 第七章 建筑构造7.1.1 防火墙应直接设置在建筑物的基础上或钢筋混凝土的框架、梁等承重结构上,轻质防火墙不受此限。 防火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底面基层。当屋顶承重结构和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0.5h,高层厂房(仓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防火墙应高出不燃烧体屋面0.4 m以上,高出燃烧体或难燃烧体屋面0.5 m以上。其他情况时,防火墙可不高出屋面,但应砌至屋面结构层的底面。 7.1.2 防火墙横截面中心线距天窗端面的水平距离小于4 m,且天窗端面为燃烧体时,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7.1.3 当建筑物的外墙为难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 m以上;且在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应为宽度不小于2 m的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外墙的耐火极限。当建筑物的外墙为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 m;但装有固定窗扇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时,该距离可不限。7.1.4 建筑物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 m。 7.1.5 防火墙上不应开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的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严禁穿过防火墙。其他管道不宜穿过防火墙,当必须穿过时,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将墙与管道之间的空隙紧密填实;当管道为难燃及可燃材质时,应在防火墙两侧的管道上采取防火措施。防火墙内不应设置排气道。7.1.6 防火墙的构造应使防火墙任意一侧的屋架、梁、楼板等受到火灾的影响而破坏时,不致使防火墙倒塌。 7.2.1 剧院等建筑的舞台与观众厅之间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烧体。 舞台上部与观众厅闷顶之间的隔墙可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舞台下面的灯光操作室和可燃物储藏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与其他部位隔开。 电影放映室、卷片室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其他部分隔开。观察孔和放映孔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 7.2.2 医院中的洁净手术室或洁净手术部、附设在建筑中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以及附设在居住建筑中的托儿所、幼儿园的儿童用房和儿童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墙和不低于1.00h的楼板与其他场所或部位隔开,当墙上必须开门时应设置乙级防火门。 (10)7.2.4 建筑内的隔墙应从楼地面基层隔断至顶板底面基层。 住宅分户墙和单元之间的墙应砌至屋面板底部,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7.2.5 附设在建筑物内的消防控制室、固定灭火系统的设备室、消防泵房和通风空气调节机房等,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隔墙和不低于1.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设置在丁、戊类厂房中的通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隔墙和不低于0.50h的楼板与其他部位隔开。隔墙上的门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均应采用乙级防火门。7.2.7 建筑幕墙的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窗槛墙、窗间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材料。当外墙面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时,其墙内填充材料可采用难燃材料; 2 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高度不低于0.8 m的不燃烧实体群墙; 3 幕墙与每层楼板、隔墙处的缝隙应采用防火封堵。 7.2.9 电梯井应独立设置,井内严禁敷设可燃气体和甲、乙、丙类液体管道,并不应敷设与电梯无关的电缆、电线等。电梯井的井壁除开设电梯门洞和通气孔洞外,不应开设其他洞口。电梯门不应采用栅栏门。 电缆井、管道井、排烟道、垃圾道等竖向管道井,应分别独立设置;其井壁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井壁上的检查门应采用丙级防火门。 7.4.1 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住宅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电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7.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2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3 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4 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5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7.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设置应急照明设施;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 (11)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住宅的楼梯间前室除外);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7.4.4 建筑物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为之不应改变。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楼梯间,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与其他部位隔开并应直通室外,当必须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地下室、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公用楼梯间,当必须公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隔开,并应有明显标志。 7.4.5 室外楼梯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作为疏散楼梯:1 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 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 m;2 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3 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楼梯段的 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 4 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 5 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 m内的墙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7.4.7 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当必须设置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 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 mm。7.4.8 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两梯段扶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0 mm。 7.4.10 消防电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