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doc_第1页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doc_第2页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doc_第3页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doc_第4页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回归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回归分析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SOL估计,基于我国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收敛分析,然后分三个阶段做绝对-收敛分析,同时对第三阶段做条件-收敛分析。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绝对-收敛的情况,并且第三阶段存在条件-收敛,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趋势。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投资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敛 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经过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地区差距的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地区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即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呢?本文将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一、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存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地区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经济发展状态的过程。在收敛的研究中,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把收敛现象细分为-收敛和-收敛两类。-收敛又分为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两种形式。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1.-收敛,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假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则认为发生了-收敛。2.-收敛,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主体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主体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即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绝对-收敛,是指具有相同基本经济特征的经济体,经济状况落后的地区具有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条件-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经济特征,只有在模型中控制了这些特征,经济区域之间才呈现明显的收敛性。3.俱乐部收敛,指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分析1.数据说明本文研究采用1978-2009年全国个省市(海南省和重庆市除外)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取自197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份人均GDP采用实际人均GDP;各省份样本期内的平均投资率采用原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采用各省份在样本期的普通高校在校人数(本科和专科)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2.模型介绍及实证分析由Baumol(1986)提出的收敛模型:(1)其中,yi,t表示地区i末期人均收入,yi,0表示地区i基期人均收入,是控制收入收敛到稳定状态速度的系数,如果参数的估计结果为正,就说明收入存在收敛,反之则说明发散。i该模型能反应出具有相同经济结构的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增长收敛。对方程(1)进行扩展,引入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建立以下计量模型,(2)Ii/GDPi表示地区i从基期到末期的平均投资率;hi地区i表示人力资本。2.1-收敛的检验图1 1978-2009年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根据-收敛的定义,采用全国各省市的人均GDP,计算从1978年到2009年各年度截面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并由此得出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见图1),以研究全国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1991年以及2003年到2009年之间,我国各省之间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收敛;而1992年到2002年,各省的人均GDP差距却呈扩大趋势。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随后十四大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内,省际间人均GDP标准差由1645.54增加到7514.90(见附表1),变异系数也逐年增加,说明了从1992年开始,各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即不存在着-收敛。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家开始注重缩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09年,我-国经济又呈现出收敛趋势。2.2.绝对-收敛的实证分析根据-收敛的情况,本文将分为三个时间段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将1978-1991年定为第一阶段,1992-2002年定为第二阶段,2003-2009年定为第三阶段。基于上述模型(1)分三阶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情况进行OLS估计分析。图2 三阶段经济增长率和基期人均GDP的散点图先分别对三个阶段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同基期人均GDP做散点图以及估计的回归直线(见图2)。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各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同初始年份的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二阶段,各省经济增长速度同初始年份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对三个阶段的建立方程。由于第二阶段常数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在方程中剔除了常数项。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模型估计的系数为负,而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阶段系数为正,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说明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基期的人均GDP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缓慢,即该阶段存在绝对-收敛,也即贫穷的省份比富裕的省份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在第二阶段,则呈现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即不存在绝对-收敛。通过观察表1,在第一阶段值为-0.250552,第三阶段值为-0.107408,表明第一阶段贫富差距的缩小速度快于第三阶段。表1 三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OLS估计结果阶段变量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1978-1991年ln(y1,0)-0.2505520.070022-3.5781780.0013C2.1350420.4177335.1110150.00001992-2003年ln(y2,0)0.0827440.00330525.038110.00002004-2009年ln(y3,0)-0.1074080.043848-2.4495570.0211C1.0984450.317933.4549920.0018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各地经济均迅速发展,各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90年代,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各省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较大差别,高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开始拉大。对此,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使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而避免了地区间过大的贫富差距,为第三阶段出现收敛提供了现实依据。由表1,也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的情况,在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出现了绝对收敛。2.3.条件-收敛的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2),对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条件-收敛分析。表2 2003-2009年我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回归分析结果变量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JP3-0.0992630.036268-2.7369050.0113AI0.6510030.157084.1443930.0003H00.1088770.0289573.7599530.0009C1.037170.2509344.1332310.0004R-squared0.529591Mean dependent var0.321914Adjusted R-squared0.473142S.D. dependent var0.141369S.E. of regression0.102613Akaike info criterion-1.588267Sum squared resid0.263234Schwarz criterion-1.399674Log likelihood27.02987Hannan-Quinn criter.-1.529202F-statistic9.381754Durbin-Watson stat2.059309Prob(F-statistic)0.000248观察表2,模型(2)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每个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根据表2,系数值为-0.099263,由此得出,在引入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后,该阶段同样得到了基期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收敛;投资率系数为0.651003,则说明地区的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正的,即在这一阶段各地区增加投资对经济有正向拉动的效应;人力资本系数为0.108877,得到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对投资率系数和人力资本系数的比较,得出在这一阶段,各地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三、结论本文运用SOL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我国各省间变异系数的研究,将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得出我国在第一阶段(1978-1991年)存在-收敛,绝对-收敛;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不存在收敛趋势;在第三阶段存在-收敛,绝对-收敛以及条件-收敛。由此说明,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而后又再缩小的变化趋势。而关于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具有正向拉动效应。因此,增加投资和人力资本数量,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参考文献1赵长林.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0(3):96 -97. 2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5):44-52.3王建琼,刘晓伟.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6).4郭鹏辉.中国大陆省市经济的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3).5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6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51-62.7陈芳,龙志和.中国县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分析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8Barro, Robert, Xavier Sala-I-Martin (1991),“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107-182.9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21,41-164附录:表1 1978-2009年我国省际人均GDP差异年份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1978年471.0344828459.36660450.9752292481979年514.6896552472.87563330.9187587681980年565.4137931510.60842680.9030703411981年602.0344828517.37893560.8593842221982年647.5862069527.52227560.8145977631983年711.3103448554.74080840.7798857591984年833.1724138620.12994430.744299661985年993.5862069727.23461130.7319290531986年1087.448276762.16128710.70087131987年1248.068966836.12110070.669931811988年1532.793103986.00128150.6432709541989年1698.5862071050.0566150.6181944791990年1867.9655171141.0632410.6108588361991年21051328.3567450.6310483351992年2522.8275861645.5367350.6522588961993年3218.1034482095.749480.6512374491994年4178.4137932730.6918340.6535235551995年5192.0689663382.3055840.6514369531996年6027.8620693895.6752640.6462781031997年6765.2758624475.3789620.6615220211998年7323.4827594943.2514720.6749864291999年7830.6551725428.6516830.6932563832000年8679.6551726111.6180010.7041314292001年9492.2413796704.5344610.7063173172002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