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体制.doc_第1页
刑罚体制.doc_第2页
刑罚体制.doc_第3页
刑罚体制.doc_第4页
刑罚体制.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罚体制商代文献记载所见商代刑罚炮格 商纣王所创,即:在铜柱上涂油,下加火烧热,令罪犯在铜柱上奏,坠碳中烧死。这是一种非常残暴的刑罚。醢 把人杀死,捣成肉酱。脯 将罪犯晒成肉干。断手 “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罚丝 专门适用于贵族的一种刑罚,即判决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丝。劓殄 即灭绝。甲骨文所见商代的刑罚墨刑劓刑 割鼻之刑。刖刑 用锯截断一足之刑。宫刑 割去生殖器。死刑 “伐”,以戈砍人头。 用斧钺剁人。 剖腹刳肠,为后世凌迟之刑的起源。 裂其肢体而杀之。 火上焚烧系索于颈之人,即“火刑”。西周西周的刑罚体系即吕刑中的“五刑”、“五罚”、“五过”。“五刑”即墨、劓、刖、宫、大辟。“五刑”是主要的刑罚。“五罚”即赎刑。如以“五刑”定罪量刑有疑问时,就罚罪犯出铜赎罪。分为五等。“五过”即赦免。以“五罚”惩处仍有疑问者,又是过失犯罪,则可以赦免。此外,还有鞭刑、罚丝、流放。鞭刑,主要用来治理官吏。罚丝,是针对贵族的一种刑罚。流放。春秋战国各国虽然继承了奴隶制的“五刑”,大量适用肉刑和死刑。但是,从总体上看,刑罚开始从野蛮走向文明,其标志就是赎刑被广泛使用,并出现了徒刑。赎刑在西周的吕刑中首创,但只适用于罪疑的案件。春秋末期赎刑被广泛适用。春秋末期出现了徒刑,战国时期在各诸侯国广泛流行。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将这种刑罚称为“徒”。徒刑是从奴隶社会将罪犯罚为官奴隶之制中逐渐分化出来的。秦代形成了包括生命刑、身体刑、财产刑、身份刑、耻辱刑、劳役刑、流放刑在内的刑罚体系。生命刑(死刑)族 即一人犯罪而牵连其亲族,犯罪者与亲族一同被处死。阬 即活埋。定杀 即把人活着投入水中淹死。 具五刑 即与肉刑结合的死刑。先黥面,再割鼻,再斩左右脚,又用笞杖打死,最后割掉首级,并把尸骨剁成肉酱示众。车裂 将受刑者的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然后驱马向五个方向各自拉动,以肢解尸体。身体刑即“肉刑”,是摧残人肉体的刑罚,秦代继续沿用奴隶时期的墨、劓、刖、宫、笞肉刑,并且把肉刑和劳役刑结合起来使用,如黥劓城旦等。劳役刑城旦、舂 男犯为城旦,从事铸城劳役;女犯为舂,从事舂米的劳役。鬼薪、白粲 男犯为鬼薪,女犯为白粲。“鬼薪”强制男犯去山中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所谓“白粲”,是强制女犯择米,以择出的白米供宗庙祭祀之用。司寇、作如司寇 男犯为司寇,即伺察扣贼,从事这种工作往往要去边疆,边服劳役,边防外寇。女犯为作如司寇,根据女犯的生理特点,不宜让其到边疆服役,而是准其在内地从事相当于司寇的劳役。罚作、复作 男犯为罚作,女犯为复作。罚作是强制男犯去边境地区戍守,复作是强制女犯去官府服劳役。财产刑赀 判处犯人缴纳财物或者以劳役抵偿的刑罚。赀金、赀物(甲或盾)、赀劳役赎 允许罪犯交纳法定的财物代替已经判处的刑罚。没和收 “没”是把罪犯的财产由国家强制充公。“收”分为没收财产与没收人口两个方面。身份刑夺爵 在秦代,爵位是担任官吏的条件,爵位的高低还直接决定了官位的高低。夺爵实际上也就是剥夺了做官的权利,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随之也就消除了。废 是一种撤职的刑罚。一旦被废,将永不叙用。据法律答问的说法,官吏收到赀盾以上处罚的,均同时被处以废刑,这也就意味着受刑者将被终身剥夺做官的资格。流放刑是判处犯人去指定地区(一般是边远地区)服役的刑罚。流放刑的刑名在秦代叫“迁”。迁似与后世的流刑相似,但流行重于徒刑,而秦代的迁刑则轻于徒刑(劳役刑)。被处迁刑者,其家属也多随迁,而且当时迁刑尚无路途远近之分。耻辱刑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刑罚,在秦代主要指髡(剔去头发和鬓须的刑罚)、耐(只剔鬓须的刑罚)等象征肉刑的刑罚。汉代汉统治者对汉律做过一些修改,清除了一些在汉律中存在着的从秦律继承来的苛法,使汉律在一定程度上向着宽缓的方向发展。刑罚主要种类是死刑、肉刑、徒刑、罚金刑、徙边刑,等等。死刑 基本沿袭秦制,但汉代出现了“殊死”(即斩首)这一新的刑名,为秦所无。肉刑 基本沿袭秦制。徒刑 继承了秦律中的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罚作,等等。新增了“顾山”这一徒刑,因其是专门针对妇女的,故又称“女徒顾山”。对已经判刑了的女犯,只要能每月出钱三百雇人上山砍伐木,就可返家而不服苦役。这被认为是“施惠证于妇女”的表现。罚金刑 是一种判处犯人缴纳一定数目钱财的刑罚,只适用于犯罪情节轻微者,通过罚金即可达惩戒之目的,又可为国库增加收入。徙边刑 并非沿袭秦制,它出现在东汉时期,是一种减死罪一等并发配边疆服役的刑罚制度“以全人命,有益于边”;也是一种死刑的株连刑罚,罪犯被处死,老婆孩子也被发配到边疆去。汉文帝适应形势的需要,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肉刑具体是:黥(脸上刻墨并服无期刑)髡钳城旦(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劓(割鼻子并服无期刑)笞三百(有期徒刑附加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斩去左脚并服无期刑)笞五百(有期徒刑附加打五百板子)斩右趾(斩去右脚并服无期刑)弃市(死刑)。这样传统的墨、劓、刖等刑罚制度至此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把斩右趾改为弃市,实是扩大了死刑的范围,另外以笞刑代替劓刑、斩左趾刑,结果导致受刑者多被打死。景帝即位后,在文帝的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曾两次下诏减少笞数。第一次是把笞五百改为笞三百,笞三百改为笞二百;第二次把笞三百改为笞二百,笞二百改为笞一百。并颁布菙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笞打的部位是臀部,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等。这样减轻了笞刑对身体的伤害程度,也减少了受笞刑而死者的数量。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另外一项内容就是明确规定了刑期,以前的刑罚均为无期刑,经文帝改革,无期刑终于变为有期刑。此外,文帝还废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诽谤罪等。三国两晋南北朝刑罚逐步减轻、体系日益规范。至南北朝后期,终于完成了由先秦五刑到五刑的演变,典型的封建刑罚体系基本形成。 废除宫刑 (西魏文帝、北齐后主)凡判处宫刑者,皆有官府没收为官奴婢,不再处宫刑。至此,作为法定刑的宫刑不再见于史书记载,废除奴隶制肉刑的改革始告完成。完善徒刑 北魏、北齐时正式以“徒”为主刑刑名,至北周时徒刑年限日益规范,自五年至一年的制度正式固定下来,隋依北周完善流刑 北魏和北齐,“赦死从流”的量刑原则和与之相应的流刑制度逐渐固定下来,流刑成为法定刑之一,适用于罪行重于徒而轻于死的罪犯。但此时只称“远流”,并无明确而固定的里程远近之分。至北周定律,首创流刑五等之制,自两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为隋唐的二千里至三千里三等流刑奠定了基础。鞭杖笞刑 北朝时将鞭、杖列于五刑之中,但开始时数额并不规范。 北周时规定,鞭自六十至一百分为五等,杖自十至五十分为五等,每等均以十为差,数额趋于规范化。(基本形成了以死、流、徒、鞭、杖五种刑罚为主刑的封建刑罚体系) 隋定开皇律,以笞代杖、以杖代鞭,具体制度均采用北周之制。杖和笞除了作为主刑外,还可作流、徒刑的附加刑,其数额的多少与流刑的远近、徒刑的年限相应。 唐时五刑制度基本予以沿用,只是数额有所减少。从坐(缘坐) 夏商时即有“孥戮”“劓殄”之刑;商鞅变法有“族诛”“夷三族”;秦汉以来,凡犯谋反等重罪,均实行连坐。妇女一人之身,但受父母、夫家共同牵连;至曹魏,“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改变了出家妇女“一人之身,内外受辟”的局面。北魏太武帝和南朝梁武帝时均规定,凡谋反、降、叛、大逆不道等重罪,罪者母妻姊妹应从坐弃市者,由国家没收为官奴婢,免除死刑。隋朝开皇律首先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五刑体系,即:a) 死刑分斩、绞两等;b) 流刑自一千里至两千里分为三等,每等以五百里为差;c) 徒刑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以半年为差;d) 杖刑自六十至一百分为五等;e) 笞刑自十至五十分为五等,每等均以十为差。新确立的五刑二十等刑罚体系与残酷的先秦五刑相比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顺应了中国古代刑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五刑自此时确立后直至明清,一直为后世历代王朝所继承,成为其法典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唐朝唐律中的五刑制度是隋开皇律中首次确立的,包括笞、杖、徒、流、死五种基本的法定刑罚。(1) 笞刑,即用法定规格的荆条责打犯人的臀或腿,自十至五十分为五等,每等加十,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等,用于惩罚轻微或过失的犯罪行为。(2009)(2) 杖刑,即用法定规格的“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臀、腿或背,自五十至一百分为五等,每等加十,稍重于笞刑。(3) 徒刑,即在一定时期内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并强迫其戴着钳或枷服劳役,自一年至三年分为五等,每等加半年,是一种兼具羞辱性和奴役性的惩罚劳动。(4) 流刑,即将犯人遣送到指定的边远地区,强制其戴枷服劳役一年,且不准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自二千里至三千里分为三等,每等加五百里,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较重的刑罚。妇女犯流罪的在原地服劳役三年。(5) 死刑,即剥夺犯人生命的刑罚,是五刑中最重的一种,分为斩、绞两等,绞因得以保全遗体而稍轻于斩。特点:首先,五种刑罚的排列顺序改隋律的由重到轻为由轻到重,且某些刑罚有所减轻,在历代封建法典中属于较为轻缓的刑制;其次,依照唐律的规定,除了犯“十恶”应死之罪、犯不孝流、反逆缘坐流即会赦犹流者不得赎罪外,判处其他各刑,均准许以铜赎罪,赎金的数额根据刑罚的轻重依次递加,五刑共二十等,自笞十赎铜一斤至死刑赎铜一百二十斤不等。赎刑的实行造成了封建社会“富者得生、贫者独死”的局面。宋代(1) 折杖法 宋建隆四年颁行“折杖法”,意在笼络人心,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或脊杖。具体的折换办法是:笞杖刑一律折换成臀杖,依原刑等分别杖七下至二十下,杖后释放;徒刑折换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别杖十三下至二十下,杖后释放;流刑折换成脊杖,依原刑等分别杖十七下至二十下,杖后就地配役一年。其中加役流则脊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折杖法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矛盾曾起到一定作用,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用,具体执行中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