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1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2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3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4页
中枢神经解剖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脊髓1. 脊髓灰质板层构筑的概况十个板层,层从后角尖到后角头,层后角颈,层后角基部,层中间带,层前角,层:围绕中央管的灰质区。Lamina:有粗细不等、方向不同的纤维穿过,呈松散的海绵状或网状外观,又称海绵带,内有后角边缘核,接受来自后根的传入纤维。Lamina :位于层腹侧,占整个后角头的大部分,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称胶状质。Lamina :位于胶状质腹侧,细胞较层者大,但不如层密集,含有髓纤维。Lamina :位于后角头的中心,是前四层中最厚的一层,、层内的大、中型神经元相当于后角固有核。Lamina :位于后角颈,厚,除胸髓外,可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占2/3,神经元小而密集;外侧部占1/3,神经元胞体较大,许多纤维与胞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脊髓网状核轴突进入同侧或对侧外侧索,形成长的纵行束。Lamina :位于后角基部,在颈、腰骶膨大处最发达。接受后根初级本体觉传入纤维和某些下行纤维(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与运动调节有密切关系。Lamina :相当于灰质中间带,在颈、腰骶膨大部变化大,向前延伸入前角内,居板层、之间,含有胸核、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和中间内侧核等。外侧部与中脑和小脑有广泛的上下行联系,参与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内侧部与邻近节段灰质有大量的联系(脊髓固有反射),该部与内脏反射活动有关。Lamina :横跨脊髓前角基底部,在颈、腰骶膨大处仅局限于前角内侧部,含混杂的中、小型神经元,偶尔可见大型神经元,主要为脊髓固有束神经元,即节段间神经元,许多下行纤维终于此层,其轴突终止于同侧及对侧的、同一及邻近节段的板层和。Lamina :前角最腹侧,在胸髓处占前角的最前部,在颈、腰骶膨大处向外向后扩展,由前角运动神经元群和中间神经元组成等组成,锥体传导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其他躯体运动纤维的最后终止处,固有“最后运动通路”之称。Lamina :环绕中央管,包括灰质前连连合、灰质后连合,由小形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2. 脊髓灰质的配布,主要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1)后角后角边缘核(I):板层相当于后角边缘核,接受来自后根外侧部传递痛温觉和内侧部传递粗略触觉,以及其腹侧胶状质的纤维,部分轴突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胶状质(II):板层不含有髓纤维,以髓鞘染色法不着色,呈胶状质样,称胶状质,接受后根内传导伤害性和温度的细纤维侧支及脑干的下行纤维(来自中缝核、网状结构等),轴突一部分终于腹侧灰质核团,一部分在核柱内或背外侧束内上下走行14节后又终止于胶状质或边缘层,构成脊髓固有束,是脊髓主要的伤害性刺激处理中心,能分析、加工感觉信息。后角固有核(III、IV):、层内的大、中型神经元相当于后角固有核,神经元的树突呈放射状伸入层,大部分与后根一级传入纤维形成突触,大细胞的轴突走向同侧或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参与构成脊髓丘脑束。网状核、颈外侧核(V):板层V外侧部1/3有许多纤维穿过,与胞体交织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尤其在颈髓处明显,网状结构中的神经元胞体较大,染色较深,称网状核,见于脊髓全长;颈外侧核,位于C12节外侧索内,是网状核向外侧的延伸,恰在后角的前外侧,是脊颈丘脑束的中继站,与触觉和痛觉传递有关。人的颈外侧核较小,个体差异较大。胸核():又称背核nucleus dorsalis或Clarke核,位于后角基部腹内侧份,中间带背侧(vi, vii层),见于C8L3节段,以T1012最明显,接受后根内侧部粗纤维,轴突主要进入同侧外侧索形成脊髓小脑后束,另一部分为联络纤维,胸核细胞在C8L3范围以外向上下延伸,常有少数细胞尚可辨认,称为Stilling核(颈核和骶核)。(2)中间带中间外侧核:位于中间带外侧尖端,向外突出构成侧角,见于T1-L3脊髓节。属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其轴突经前根、脊神经、白交通支等至交感神经节换元,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在第8颈节和第1胸节的侧角中有一群细胞称为睫状体脊髓中枢,其轴突经过前根、颈交感神经节(下中上)换元组成颈内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支配眼部三个平滑肌:瞳孔开大肌、上睑板机、眼眶肌。中间内侧核:位于中间带内侧部,中央管外侧,见于脊髓全长。由一小群中小型细胞组成,直径1024um,呈三角形。接受内脏传入纤维,中继后至内脏运动神经元(引起内脏反射 ),并上传至脑(引起内脏感觉,产生意识 )。骶副交感核:S24脊髓节,位于中间带外侧部,类似中间外侧核的细胞群,属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为排尿和排便的脊髓中枢及性中枢,其轴突经前根、骶神经、盆内脏神经至腹盆腔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主要分布至盆腔脏器。(3)前角内侧核:位于前角内侧部,支配躯干肌;前内侧核位于脊髓全长,C1-4、T1-2、L3-4和S2-3处明显,支配伸肌;后内侧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在颈、腰骶膨大处明显,支配屈肌。外侧核:位于前角外侧部;在胸髓部较小,不再分亚群,支配肋间肌和腹前外侧壁的肌;在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最发达,使前角向外侧突出,分为前外侧核(C4T1、L2S1)、后外侧核(C5T1和L2S2)、后外侧后核(C5T1和S13),支配四肢肌。,神经元由内侧向后外侧排列,分别支配肩肌或髋肌、臂肌或大腿肌、前臂肌或小腿肌、手肌或足肌 中央核:中央柱仅见于某些颈髓和腰骶髓节;膈核位于C35脊髓节,支配膈肌;副神经核位于C15、6脊髓节前角腹侧缘,其轴突经前、后根之间穿出外侧索,向上合并成副神经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腰骶核位于L2S1脊髓节前角的中央,其轴突可能支配盆底肌和会阴肌;前角连合核位于前角后内侧缘,见于脊髓全长,但在C58和L12脊髓节处发育良好,在T26和L5以下发育较差,其轴突经灰质连合而终于对侧前角。(4)中央灰质(X):背侧连合核位于中央管背侧的灰质后连合处,在骶髓和尾髓最为明显。接受内脏初级传入为主的感觉核团,是盆腔脏器各种信息汇聚之处,与孤束核上下呼应。脑干网状结构1. 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第四脑室室底灰质和延髓中央灰质的腹外侧,脑干被盖的广大区域内,除了明显的脑神经核、中继核和长的纤维束外,尚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状,其间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结构,称脑干网状结构。2. 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核团和组成分区:外侧区(联络区),内侧区(效应区)核团和组成:(1)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被盖网状核,中继脊髓、大脑皮质、前庭神经核到小脑的传入纤维。(2)中缝核群:5-HT能神经元组成。(3)内侧核群: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脑桥颅侧网状核;接受外侧核群、脊神经核脑神经感觉核的传入,接受中脑顶盖视觉和听觉、嗅脑的嗅觉;发出上、下行传出纤维;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效应区。(4)外侧核群:腹侧网状核、背侧网状核、小脑网状核、臂旁内侧核、臂旁外侧核、脑桥被盖网状核;接受广泛上行传导通路的传入投射;发出传出纤维到达内侧核群,是脑干网状结构的感觉区。3.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1)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各种感觉通路进入脑干网状结构外侧核群,中继后达内侧核群,或直接进入内侧核群,再由此发出上行纤维终止于背侧丘脑非特异性核团,转化为非特异性信息广泛地投射到大脑皮质,统称为上行网状激动系统。(2)调节肌张力:网状脊髓束,中脑和脑桥的网状结构可兴奋脊髓前角的和神经元,延髓的网状结构可抑制脊髓前角的神经元。(3)调节内脏运动: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呕吐中枢等,与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和孤束核联系,参与胃肠、呼吸、心血管、血压和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活动。(4)参与睡眠的发生:中缝核上行投射至间脑、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抑制大脑皮质活动。(5)抑制痛觉传递:脑干网状结构发出下行纤维至脊髓后角或脊髓胸段侧角,调节痛觉传递和调节心血管运动。间脑1. 背侧丘脑核团的分类、纤维联系根据进化、纤维联系和功能,背侧丘脑的核团分为:(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古丘脑):板内核、中线核和网状核,主要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传入纤维,与下丘脑和纹状体之间有往返联系。网状结构上行纤维经这些核团转换,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维持机体的清醒状态。(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前核和腹中间核主要接受小脑齿状核、苍白球、黑质传入纤维,经它们转接,并发出纤维投射至躯体运动中枢,调节躯体运动。腹后核传入纤维来自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传入纤维在腹后核中有严格的定位关系,头面部感觉纤维投射至腹后内侧核,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至腹后外侧核。传出纤维(丘脑上辐射)定位投射至第1、2躯体感受区。(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及前核群,为背侧丘脑进化中最新的部分,包括内侧核、外侧核的背侧组及前核群。这些核群很少接受上行来的直接投射纤维,而是接受大量的间脑其他核团的纤维,更换神经元后再投射到大脑额叶、顶叶和颞叶皮层联络区,并形成大量的往返纤维联系,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及运动信息,似乎与情感意识、认知、判断和记忆有关。2. 背侧丘脑的功能(1)感觉传导中继站:除嗅觉外,来自皮肤、本体感受器、内脏、视觉和听觉(视、听觉在后丘脑中继)等一切感觉冲动,经背侧丘脑中继才能到达大脑皮质进而才能产生意识,所以背侧丘脑被称为“意识闸门”。(2)皮质下感觉整合机构:背侧丘脑对来自身体各部分不同的感觉冲动进行协调和整合。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它是感觉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对感觉具有粗糙的分析与综合能力,一些基本感觉,例如疼痛、冷和热可能在背侧丘脑产生感觉,并使这些传入具有情感色彩。因此,切除感觉皮质后仍有疼痛意识,但不能定位。(3)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背侧丘脑的腹中间核和腹前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实现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属于边缘系统中重要环节(5)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改变皮质兴奋状态3. 下丘脑的分区和主要核团分区:从前向后分为视前区、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区,从内侧向外侧分为室周带、内侧带和外侧带。主要核团:视上区有室旁核、视上核和前核,结节区有漏斗核(弓状核)、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乳头区有乳头体和后核。4.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1)与垂体的联系:由视上核、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经视上垂体束投射至神经垂体;由漏斗核及附近室周区分泌的激素释放激素或激素抑制激素经结节漏斗束投射到垂体门脉系统。(2)与边缘系统的联系:经穹窿与海马结构、乳头体联系;前脑内侧束将隔区、下丘脑与中脑背盖部相联系;终纹将隔区、下丘脑与杏仁体相联系。(3)与丘脑、脑干和脊髓的联系:经乳头丘脑束与乳头体和丘脑前核相联系;经乳头被盖束将乳头体和丘脑被盖相联系;经背侧纵束与脑干副交感神经核相联系;经下丘脑脊髓束与脊髓交感神经核和骶副交感核相联系。5. 下丘脑的功能(1)神经内分泌中心:功能性轴系全面调控内分泌。(2)自主神经的调节:下丘脑是交感和副交感重要的皮层下中枢,通过背侧纵束和下丘脑脊髓束调控脊髓和脑干的自主神经。(3)体温调节:感受体温,启动产热、散热机制。(4)食物摄入调节:通过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5)昼夜节律调节:视交叉上核。边缘系统1. Limbic lobe:边缘叶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以胼胝体沟和海马沟为界,分为内环和外环。边缘叶外环包括扣带回、扣带回峡、海马旁回、钩。边缘叶内环包括胼胝体上回(灰背)、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回)、胼胝体下区、斜角带、束状回,其中终板旁回和胼胝体下区合称隔区。limbic system: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及与其联系密切的皮下结构,如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Papezs circuit:海马经穹窿终止于乳头体内侧核,乳头体发出乳头丘脑束止于丘脑前核,丘脑前核发出纤维主要投射到扣带回,扣带回后部纤维又反过来投射到海马,从而形成海马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的环路。近年来发现Papez回路多与学习、记忆相关。hippocampal formation:海马结构,海马和齿状回合称海马结构,海马又可分为CA1、CA2、CA3、CA4区,它们是只有三层结构的古皮质。stria terminalis:终纹(即背侧杏仁体通路),起自杏仁体的皮质内侧部,位于尾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由前向后,与终纹上静脉伴行,止于隔区、视前核、下丘脑前核,部分下行至前穿质和梨状叶附近的皮质。(课本)终纹,即背侧杏仁体通路,起自杏仁体的尾侧半,行于丘脑与尾状核间,纤维终止于下丘脑内侧带的腹内侧核、视前内侧核(视前区)、下丘脑前核(视上区)和结节区的漏斗核等。(课件)stria medullaris:髓纹(即丘脑髓纹),为一复合性纤维束,起自丘脑前核、隔区、杏仁体等,止于缰核,髓纹参与构成第三脑室的顶。(课本)丘脑髓纹主要来自隔核、下丘脑视前区、前穿质等,还有来自杏仁体发出的终纹的部分纤维。止于同侧缰核,有些纤维经缰连合至对侧缰核。(课件)fornix:穹窿,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前行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边至对侧,连接对侧的海马,称穹窿连合。(课本)穹窿起自颞叶的海马,主要止于乳头体;两侧穹窿在前连合处上方分成连合前穹窿和连合后穹窿。连合前穹窿比较弥散,至视前区、隔核与下丘脑外侧核等;连合后穹窿较粗大,入下丘脑后穿行于下丘脑内侧带与外侧带的一段称穹窿柱,纤维主要终于乳头体内侧核等。(课件)medial forbrain bundle:前脑内侧束,为连接隔区、下丘脑与中脑背盖部的纤维束。属于边缘系统的中间环路,含NA及5-HT能神经元。(课本)前脑内侧束经过下丘脑外侧区的一大束松散的纤维,连接隔区、下丘脑和中脑被盖;下行纤维起自隔区,并接受梨状区、杏仁周区皮质等发出的纤维;上行纤维来自脑干网状结构、蓝斑核和中缝核,将内脏感觉冲动传至下丘脑的核团,这可能与边缘系统的情绪活动及嗅觉对内脏感觉运动功能调节有关;既是下丘脑联系的重要来源和传出通路,也是端脑的重要出入门户,故有“古内囊”之称;为奖赏系统的一部分。(课件)2. 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和功能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1)内嗅区-海马、齿状回纤维2)隔核(内侧隔核)-海马纤维:通过海马伞3)扣带回-海马纤维4)对侧海马:通过穹窿联合(海马联合)5)胼胝体上回-海马纤维6)乳头体的纤维海马结构的传出纤维:主要是穹窿1)乳头体:通过联合后穹窿2)隔核:通过联合前穹窿3)对侧海马:通过穹窿联合(海马联合)4)伏隔核、尾状核、壳等3. 隔区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传入纤维:1)海马:经穹窿至外侧隔核。2)杏仁体:经终纹和斜角带至内侧隔核。3)前穿质:可能经内侧嗅纹。3)中脑的中央灰质、蓝斑、中缝核、被盖腹侧区、黑质等,纤维经前脑内侧束。4)下丘脑、扣带回,经扣带传出纤维1)海马,经穹窿。2)杏仁体、乳头体、扣带回。3)丘脑前核、背内侧核、缰核等。4)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经前脑内侧束。4. 杏仁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传入纤维:1)嗅性纤维:嗅球经外侧嗅纹止于皮质内侧部。2)非嗅性纤维:丘脑背内侧核,丘脑中线核、板内核,脑干中缝背核、蓝斑、臂旁核,皮质(颞叶前部、岛叶前部、额叶、扣带回),止于基底外侧部。传出纤维:1)背侧杏仁体通路:即终纹,起自皮质内侧部,止于隔核、下丘脑(视前核、前核、腹内侧核)、新纹状体。2)腹侧杏仁体通路:起自基底外侧部,弥散止于下丘脑、脑干、皮质。颅脑应用解剖学1. 简述颅部重要骨性标志及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颅部重要骨性标志(1)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状隆起,男性隆起较显著。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2)眶上切迹:有时为眶上孔,位于眶上缘的内、中1/3交界处,眶上血管和神经由此通过。(3)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眶下血管及神经由此穿过。此处可进行眶下神经阻滞麻醉。(4)颏孔: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或其稍上方,距正中线约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实际上是一个短管,开口多向后上方,有颏血管和神经通过,为颏神经麻醉的穿刺部位。眶上切迹(孔)、眶下孔和颏孔三者之间的连线,一般为一条直线。(5)翼点: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之处,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多呈“H”形。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6)颧弓: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的进针点。(7)耳屏:为位于耳甲腔前方的扁平突起。在耳屏前上方约lcm处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在它的前方可以检查颞下颌关节的活动情况。(8)髁突:位于颧弓下方、耳屏的前方。在张、闭口运动时,可触及髁突向前、后滑动,若髁突滑动受限,将导致张口困难。(9)下颌角:位于下颌体下缘与下颌支后缘相交处。下颌角位置突出,骨质较为薄弱,为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10)乳突:位于耳垂后方,其基底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11)前囟点:为冠状缝与矢状缝的相交点,故又名冠矢点。在新生儿,此处的颅骨因骨化尚未完成,仍为结缔组织膜性连接,呈菱形,称为前囟,在12岁时闭合。临床上可借前囟的膨出或内陷,判断颅内压的高低。(12)人字点:为矢状缝的后端与人字缝的相交点。有的人此处呈一线性凹陷,可以触知。新生儿的后囟即位于此处。后囟较前囟为小,呈三角形,生后36月即闭合。(13)枕外隆凸:是位于枕骨外面正中的最突出的隆起,与枕骨内面的窦汇相对应。枕外隆凸的下方有枕骨导血管,颅内压增高时此导血管常扩张,施行颅后窝开颅术若沿枕外隆凸做正中切口时,注意勿伤及导血管和窦汇,以免导致大出血。(14)上项线:为自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窦平齐。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1)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本干经过前垂直线与下水平线交点;前支通过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后支则经过后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的交点。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状况,时有变异。探查前支,钻孔部位在距额骨颧突后缘和颧弓上缘各4.5cm的两线相交处;探查后支,则在外耳门上方2.5cm处进行。(2)中央沟的投影 在前垂直线和上水平线交点与后垂直线和矢状线交点的连线上,介于中垂直线与后垂直线间的一段。 中央沟位于冠状缝的后方约两横指,且与冠状缝平行,其上端在鼻根与枕外隆凸连线中点后方lcm处。(3)中央前、后回的投影 分别位于中央沟投影线前、后各1.5cm宽的范围内。(4)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投影 通常位于左侧大脑半球额下回后部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其投影区在前垂直线与上水平线相交点稍上方。(5)外侧沟的投影 其后支位于上水平线与中央沟投影线夹角的等分线上,前端起自翼点,沿颞骨鳞部上缘的前份向后,终于顶结节下方不远处。(6)大脑下缘的投影 为由鼻根中点上方1.25cm处开始向外,沿眶上缘向后,经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至枕外隆凸的连线。2. 试述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特点。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颅骨外膜。其中,浅部3层紧密连接,难以将其各自分开,因此,常将此3层合称“头皮”。深部两层连接疏松,较易分离。(1)皮肤:此区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为疖肿或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二是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致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2)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使皮肤和帽状腱膜紧密相连,并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引起剧痛。此外,小格内的血管,多被周围结缔组织固定,创伤时血管断端不易自行收缩闭合,故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3)帽状腱膜: 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整个帽状腱膜都很厚实坚韧,并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临床上的所谓头皮,就是这三层的合称。(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此层又称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性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沿此层分离。(5)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严重的头皮撕脱伤,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骨膜与颅缝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3. 简述颞区的层次结构特点。颞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有5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1)皮肤:颞区的皮肤移动性较大,手术时无论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均易缝合,愈合后的瘢痕亦不明显。(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较少。(3)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两层之间夹有脂肪组织,颞中动脉(发自上颌动脉)及颞中静脉由此经过。(4)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和颞筋膜深面,前部肌纤维向下,后部肌纤维向前,逐渐集中,经颧弓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颞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的作用,故开颅减压术常采用颞区入路。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神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颌神经,支配颞肌。(5)骨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因而此区很少发生骨膜下血肿。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并经颧弓深面与颞下间隙相通,再向前则与面的颊脂体相连续。因此,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有出血或炎症时,可向下蔓延至面部,形成面深部的血肿或脓肿,而面部炎症,如牙源性感染也可蔓延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4. 简述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额顶枕区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外3组。(1)前组:又包括内、外侧两组。外侧组距正中线约2.5cm,有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内侧组距正中线约2cm,有滑车上动脉、静脉和滑车上神经。眶上动脉系眼动脉的分支,和眶上神经伴行,在眼眶内于上睑提肌和眶上壁之间前行,至眶上孔(切迹)处绕过眶上缘到达额部。滑车上动脉是眼动脉的终支之一,与滑车上神经伴行,在外侧组的内侧绕额切迹至额部。上述两组动脉和神经的伴行情况,常是眶上动脉在眶上神经的外侧,滑车上动脉在滑车上神经的内侧。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都是眼神经的分支,所以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在眶上缘的内、外1/3处有压痛。(2)后组:枕动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枕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从颈部向后走行,经颞骨乳突的枕动脉沟,斜穿枕部一些肌而达枕部皮下。枕大神经穿过项深部肌群后,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2cm处穿斜方肌腱膜,然后和枕动脉伴行,走向颅顶。枕动脉在枕大神经外侧,两者并有一定的距离。封闭枕大神经可于枕外隆凸下方一横指处,向外侧约2cm处进行。(3)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来源于颞区。颞区的浅筋膜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1)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三者伴行,出腮腺上缘,越颧弓到达颞区。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两终支之一,其搏动可在耳屏前方触及,该动脉在颧弓上方约23cm处分为前、后两支。颞浅静脉汇入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可在耳轮脚前方进行局部阻滞麻醉。(2)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分布于颞区后部。耳后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耳后静脉汇入颈外静脉,枕小神经来自第2、3颈神经,属颈丛的分支。穿经颅底的结构1. 试述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有哪些沟、管、裂、孔?各由哪些神经、血管穿行? (1)颅前窝筛孔:嗅神经(2)颅中窝视神经管:视神经、眼动脉眶上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展神经、眼上静脉圆孔:上颌神经卵圆孔:下颌神经、岩小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破裂孔:岩大神经颈动脉管:颈内动脉(3)颅后窝内耳门: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迷路动脉颈静脉孔: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乙状窦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茎乳孔:面神经枕骨大孔:脊髓与延髓相连处2. 试述海绵窦的位置及穿过海绵窦内和外侧壁的结构。海绵窦位于蝶鞍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行。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与上颌神经。脑血管应用解剖Willis circleWillis环又称大脑动脉环,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大结节、乳头体周围,其可将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相互吻合,是建立脑侧支循环的重要结构。颈内动脉的分段名称,走行及分支分布。答:颈内动脉,以颈动脉管外口为边界线,分为颅外段和颅内段。颅外段:又称为颈段,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至颅底,颈内动脉先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上行,后转至颈外动脉的后内侧,沿咽侧壁达颅底。颅内段:颅内段在血管造影像上分为五段C5段(颈动脉管段、岩骨段或神经节段), 在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后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隔着硬脑膜与三叉神经节紧邻。C4段(海绵窦段) 在后床突附近入海绵窦,稍上升后转为近水平位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呈“S”形前行,达前床突后沿前床突内侧的凹沟弯转向上,移行为前膝段。C3段(前膝段) 在前床突附近,呈“C”形,自前床突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膜,眼动脉自此段或此段与海绵窦段移行处发出,向前伴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眶。C2段(交叉池段或床突上段) 在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交叉池)内水平后行,于前穿质下方续为后膝段。C1段(后膝段) 通常指参加Willis环的一段,在后床突前向前上至分叉处。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C1段分出大脑前动脉(A1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处称为颈内动脉分叉部,在侧位片上,颈内动脉的C4、C3和C2三段呈“C”形弯曲,称为虹吸部.椎动脉的分段,主要分支及分部?答:左右椎动脉分别起自左右锁骨下动脉,根据椎动脉全程各部走行形态不同,将椎动脉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