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的思考.doc_第1页
重大灾害的思考.doc_第2页
重大灾害的思考.doc_第3页
重大灾害的思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大灾害的思考宋卓男 10244020 工管1001沈文欣 10244018 工管1001建筑受到的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认为灾害。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而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我国面临的自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我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 灾害有如下特点:(1)灾害普遍性和恒久性灾害是物质运动形式普遍发生,不断发生,直至永恒。(2)多样性与差异性每一类灾害都各具特点,既有多样性,也有差异性。(3)全球性与区域性全球处处有灾害,不同区域灾害种类各不相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4)随机性与预测困难性根据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的不同,增加了灾害的随机性和预测困难性。(5)突发性和迟缓性突发灾害如地震、火山、海啸爆发等;迟缓灾害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6)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迁移性,如加拿大酸雨来自美国污染;滞后性,如人口膨胀等;重现性,如每10年一次大地震,中国每年约遭遇20次台风袭击等。(7)后果的严重性如火山灰经风化后可成沃土;台风给沿海地区带来降雨和降温;地震使矿床上移;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但利于光合作用等。一火灾,湖南衡阳“11.3”特大火灾坍塌事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施工方减少了钢筋数量和直径;使用不合格的水泥;私自更改了平面布置图;没有建筑施工资质,私自雇请人员组织施工;没有工程监理。二地震,中国多为30千米以内的浅震,6度设防城市超过80%。历史上死亡2万人以上的地震有十余次,中国占四次,其中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潼关大地震中死亡人数为83万,为历史之最。地震的直接危害1:地表破坏1)地面的断裂错动和地裂缝;2)喷砂、冒水;3)局部土地塌落;4)滑坡、塌方。2:结构和设施的破坏1)建筑物的破坏;2)公路、铁路和桥梁的破坏;3)构筑物;4)地下结构;5)码头及河岸。 汶川的建筑结构多时一层临街纵方向采用框架结构,背街纵方向采用砖砌体结构;二层横梁一端和框架柱现浇,另一端直接放置于砖墙之上,仅少量建筑一层两端横方向采用框架结构,二、三层采用砖砌体结构,砖砌体部分缺乏必要的构造柱和圈梁,n这类结构遇到地震时倒塌不多,但破坏严重,破坏集中在一层,二层基本完好,一层临街面纵方向少量框架柱破坏,一层背街面纵墙压溃或倒塌。所以在地震区应该尽量避免采用这种结构形式。一层背街面横梁连接砖墙处必须设置构造柱。填充墙应加强与框架柱、构造柱的连接。 柱头、柱脚(尤其是柱头)箍筋应加密。一层最好设置封闭圈梁增加结构整体性。n n框架结构的破坏特点是:倒塌很少,仅少量破坏严重。 主体结构破坏多集中在一层柱头。填充墙破坏严重。楼梯间普遍破坏严重。所以多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较好,但很难到达“强柱弱梁”。所以框架柱柱头、柱脚箍筋必须加密。设置伸缩缝可显著提高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填充墙应加强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楼梯间处地震作用较大,应适当加强。 钢结构抗震性能很好。设置支撑可以提高钢结构的抗震性能。钢结构施工质量、日常维护有待加强。注意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接。 三风灾,直接危害:侵蚀土壤和环境,损坏农作物 ,导致干旱,毁坏建筑物;间接危害: 传播病虫害,扩散污染,暴风、巨浪、洪水。四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五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滑坡灾害的治理:如在坡顶筑截水排水沟,裂缝回填,建造排水隧洞及坡面排水孔、削坡、压脚等措施;还有就是开展抗滑工程。六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七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目前我们建筑防御自然灾害发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1)我国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现有的大量低标准建筑工程,与工程设计安全的要求相距甚远,许多城市的防灾工程设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这种 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如何在灾害发生时尽可能的避免或减少损失,是一个十分现 实的问题。而现行工程结构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不适于解决这类问题,不能完全 解决城市建筑的防灾减灾问题。 (2)由于现阶段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其它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城 市和其它工程的规划设计中, 虽然工程安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某些不可预见因素 的影响,但正由于其不可预见性,设计(包括规范规定)不可能考虑、预见得十分 周全、准确。如:突发灾害造成人口集中场所产生的骚乱、建筑、构筑物因外在 的偶然事件或施工质量问题而突然发生的倒塌;震灾与火灾、震灾与风灾同时出 现;发生超出史料记载之外的自然灾害等。这些隐患,都可能对城市建筑造成始 料不及的破坏。 鉴于灾害的必然性、严重性,城市与建筑防灾工作之不足,有必要在城市建设的同时,对城市的防灾、减灾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领域中,开展防灾规划、建筑设计,实现从避灾到 抗灾的第一次飞跃的同时,充分运用人类的物质、技术、结构。逐步实现从抗灾 到减灾的第二次飞跃,这将是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一个进 步。然而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城市综合御灾系统,适应 灾害的发生、变化,达到减灾之目的,实现第三次飞跃。 (2)抗灾设计强调的是对灾害环境的对抗,重在改造自然、创造出安全的环 境。 突出强调人的作用, 然而人的力量和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必定是有限的, 因此, 适应自然灾害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使人与自然形成相互适应而不是对抗的关 系。强调的是通过对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改良,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3)以往抗灾设计注重改变灾害环境和提高工程结构的抗灾能力,我国是地 质灾害多发的国家, 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活动频繁、危害重,是世界上地质 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多年的实践中了解到,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要 以防为主, 治为辅的方针, 不断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评估和对症下药的作用。 首先 要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不断加大地质灾害的可行性评估工作; 其次 是要对地质灾害种类、危害程度等因素要有掌握, 要能抓住要点, 分析原因, 找出 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 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减轻损失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 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全面规划和突 出重点。 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 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讲求实效, 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 害, 依靠科技进步, 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 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 治理工程的设计、 施工科学化; 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 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 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