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doc_第1页
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doc_第2页
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doc_第3页
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doc_第4页
认知心理学 记忆影响因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记忆策略研究 苏慕晴 陆航伟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江西,南昌)【摘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在同等干扰条件下的记忆正确率,并在比较二者所受干扰效应差异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提高其记忆正确率的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在外显记忆上,低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比高言语工作记忆组的被试更容易受到记忆干扰因素的影响,而内隐记忆则效应不明显;(2)在同等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中,外显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比内隐记忆受到时间间隔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大,但二者在分心任务上却显示出完全相反的干扰效应;(3)对于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这两种干扰因素,实验结果显示了在两种不同的记忆任务中都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记忆在某些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复杂的关系,并且被试面对不同的记忆任务时应注意采取不同的记忆策略,以便针对性地提高记忆正确率。【关键词】 言语工作记忆广度 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时间间隔 分心任务 1前言工作记忆,亦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或电话号码式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工作记忆具有意识性,在工作记忆中言语材料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动作和空间形象信息基本上以视觉形式进行编码。工作记忆的内容如经复述、编码,就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一篇论文神奇的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米勒认为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7土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 这就是工作记忆的组块理论。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并有后继者提出应该把记忆组块广度依据不同的编码加工方式分为不同类型,现行较为公认的分类方式为把工作记忆广度分为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及空间工作记忆广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根据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来划分的。其中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法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又叫无意识记忆。而外显记忆是指在个体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的意识之内,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记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自被提出以来,研究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相对一致的结论,即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同属于记忆系统的子系统,但它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得出这一结论的基础即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研究(ED),也是当前在大量记忆实验中常被应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关于记忆广度的本质,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它是对于当前可操作记忆内容的表征限度的假说,并有诸多长时记忆的实验显示出了工作记忆广度与再认成绩的高相关。近年来,国内涉及工作记忆广度与内隐、外显记忆之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刘万伦(200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普遍接近同一水平(8.5-9),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且与智力水平无显著高相关。陈辉(1998)的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容量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工作记忆容量大小与所用材料密切相关。张武田等(1990)的研究发现汉字的笔画复杂性对工作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笔画复杂性不同的词的识别时间与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刘永芳等(2000)的研究指出形象熟悉性和范例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工作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郭秀艳等(2004)的研究显示外显记忆里影响错误再认的主要因素为材料关联性、时间间隔及学习程度。黄希庭等(1999)的研究显示不同记忆材料的任务在工作记忆的信息提取机制中存在显差异。杨治良等(2006)发现关联性和测验情境与测验时间延迟之间的交互影响,郭秀艳等(2001)认为测验情境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并不相同,并指出两者可能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综上述及的研究,研究者提出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人在内隐、外显两种记忆任务中的正确率是否在不同的记忆影响因素间存在显著及怎样的差异这一问题,并将其确定为本研究探索的中心问题。为此,本研究采用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对不同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分别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个维度考察了其记忆正确率并讨论了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如何提高其正确率的记忆策略。 2研究方法2.1 被试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生196名(男生62名,女生134名),年龄20-22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为自愿参加。2.2 材料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测量采用Baddeley编制的阅读广度任务测试,用于将被试区分为高、低言语工作记忆组。正式实验组的材料分为学习材料和测验材料两部分。学习材料为王权红(2006)编制的模糊字再认及辨认表,共680个汉字(其中40个用于练习实验),且均为中、低频汉字;所选汉字在笔画、拼音、结构等方面进行平衡,然后随机均分为8组(除去用于练习的40个汉字),每组为80个汉字,把其中4组汉字作为外显组学习集,余下4组作为内隐组学习集。测试材料分为内隐组和外显组两组,每个组别的词汇均为60个(内隐组测试材料均以原对应学习材料的等质形近字为关键诱饵,外显组材料词汇有45个来自原对应学习材料而另外15个为等质干扰汉字),其中内隐组用的是模糊字辨认材料,外显组用的是实体字再认材料。分心任务为普通4则混合运算(六列式一个计算式),计算负荷的范围控制在30300之间(心算),一次分心任务为12个计算式。2.3 实验设计 采用2242混合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为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分为两个水平:低言语工作记忆广度和高言语工作记忆广度。自变量2(被试间变量)为分心任务负荷的有无,有两个水平:有和无。自变量3(被试内变量)为间隔时间,分为0、0.5、1和2小时共四个水平;自变量4(被试间变量)为记忆任务类别,两个水平:内隐记忆任务与外显记忆任务。因变量为准确记忆率,其计算公式为:(被正确识别的项目总数测试材料中的项目总数)100 。2.4 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两部分,均在计算机上进行。学习阶段先向被试呈现指导语。不同实验组被试在学习阶段的指导语相同,学习阶段的指导语为:“ 下面将做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首先将呈现一组汉字(80个),总共呈现4组。注意每组词只呈现1遍,请努力记住它们。每次呈现完一组后,会让你适当休息2分钟,待系统提示可以继续试验时再按下Q键开始学习下一组,过程中不必紧张!”词组相继呈现在屏幕中央,呈现时间为2秒,间隔0秒。一个序列学习完毕后休息2分钟,然后进人下一个序列,直到所有序列全部学习完。学习阶段结束后,安排被试进入测试阶段。测试可安排被试在0、0.5、1和2小时后进行,进行前在不同学习序列对应的测试前安排有无分心任务。不同实验组的被试在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不同,外显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再认测验。如果你认为下面呈现的词是刚才学习过的,即是旧的,请按f键;如果是刚才没有学习过的,即是新的,请按j键。如果记不清楚,可以猜测,但千万不要少按或多按!”测验材料中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不限,被试完成反应后再立即呈现下一组。内隐组测试阶段的指导语为:“下面将进行模糊字辨认测验。请把你看到的模糊字认为对应的具体汉字写在模糊字的下方的空格上(已经选好了搜狗拼音输入法)。”根据间隔时间的长短,给被试安排相应的放松活动,以尽量防止复述和回忆。同一实验组(同为外显或内隐实验组)的每个被试共进行四次测验,所使用的测验材料和指导语相同。 3 结果与分析3.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比较 由于有22名被试中途退出实验,经过不可用数据排查最终得到171名被试的有效数据,数据值概况如表1。间隔时间(h) 高言语记忆广度 低言语记忆广度 内隐组 外显组 内隐组 外显组有分心任务无分心任务有分心任务无分心任务有分心任务无分心任务有分心任务无分心任务00.780.830.810.820.810.800.790.820.50.650.690.580.610.660.670.550.5410.340.410.260.240.320.400.170.2120.290.360.220.250.290.350.140.16 表1 各组被试的测验正确率的均值 整体均值比较的结果表明: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显著高于低言语记忆广度(P0.05)。以时间间隔分为四个水平,分别对各组的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高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其外显测验成绩与内隐测验成绩均和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时间间隔为0.5小时、1小时及2小时的各个水平上,言语记忆广度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主效应显著(P0.05)。以有无分心任务作为两个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同等言语记忆广度被试,其内隐测验成绩在除了时间间隔为0小时水平的情况外均明显比外显测验的成绩要好(P0.01),而其它比较结果与整体均值的分析结果相同。均值比较的结果显示,言语记忆广度的高低对被试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显著,而对内隐测验成绩的影响不明显;时间间隔可能与言语记忆广度在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且不排除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间隔存在交互作用的可能性。3.2 对分心任务与时间间隔的复杂效应的分析3.2.1 各因子对外显测验成绩的作用对不同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组的外显成绩进行22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88)=17.26(P0.01);时间间隔的长短与外显测验的正确率呈显著负相关。言语记忆广度主效应显著, F(1,84)=29.58(P0.05),说明其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影响可能不明显。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2。 变异来源 df MS F 言语记忆广度 1 33.62 29.58* 时间间隔 3 189.43 17.26* 分心任务 1 12.74 1.03 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 3 4.68 14.08* 时间间隔分心任务 3 233.80 4.01* 言语记忆广度分心任务 1 94.57 0.92 注: * P0.01,* P0.05。 表2 不同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分心任务对外显测验正确率的作用时间间隔和言语记忆广度的交互作用显著,F(3,84)=14.08(P0.05)。时间间隔与分心任务的交互作用显著,F(3,88)=4.01(P0.05)。简单效应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有无分心任务,被试的外显测验成绩均与时间间隔呈显著负相关;只有在低言语记忆广度且时间间隔水平为1、2小时的情况下,有无分心任务的被试组其外显记忆测验的正确率才存在显著差异。言语记忆广度与分心任务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1,80)=0.92(P0.01)。3.2.2 各因子对内隐测验成绩的作用对不同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组的内隐测验成绩进行224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时间间隔主效应显著,F(3,88)=25.47(P0.01);高言语记忆广度被试的内隐测验的正确率与低言语记忆广度的被试无显著差异(与均值比较的结果相一致)。分心任务主效应显著, F(1,84)=13.08(P0.05),说明其对内隐测验正确率的影响明显,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可能在提取中存在不同的机制。方差分析总结果见表3。 变异来源 df MS F 言语记忆广度 1 54.88 1.12 时间间隔 3 19.26 25.47* 分心任务 1 265.94 13.08* 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 3 7.70 0.06 时间间隔分心任务 3 32.41 8.62* 言语记忆广度分心任务 1 109.04 0.29 注: * P0.01,* P0.05。 表3 不同言语记忆广度、时间间隔、分心任务对内隐测验正确率的作用 分心任务和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显著,F(3,92)=8.62(P0.05),其余差异均显著(P0.01)。而且,言语记忆广度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80)=0.06(P0.01)。 4 讨 论4.1 言语记忆广度对不同记忆任务的不同主效应 在本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不同的记忆任务,言语记忆广度的主效应不同。除了时间间隔水平为0小时的情况下,言语记忆广度的高低在本实验中只看到它对外显测验成绩的影响,而内因测验成绩并没有因其不同而产生差异。由此推测工作记忆广度可能只是意识层面上对当前认知过程可加工组织化一种的限度,并非真正能预测一个人的长时记忆能力(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并不一致)。也许,那些工作记忆广度低的被试并非仅仅如以往很多实验结果所显示的那样对于当前记忆报告任务的成绩较差,他们可能在内隐记忆上具有某种毫不逊色于高工作记忆广度者的“记忆潜力”。但是,本研究限于笔者的实验方法与实验工具,最终结果只是提供了一个现象学上的发现。由此,如果后续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本实验的深层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及其提取方式的理解可能会有新的突破。正如Craik等(1996)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的那样,虽然分散注意与模糊提示对于自由回忆与再认记忆中的编码、提取均存在影响,但两者所受的影响显然并不是一回事(当然,该实验主要说明了记忆在编码阶段受到策略性控制的影响而提取阶段则不受这种控制的影响)。除此之外,笔者还考虑到另一种可能,即本实验结果的根源建立在内隐、外显的实验性认知分离(ED)范式的纰漏之处,因而可能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杨治良教授(1999)就曾经指出:ED范式中的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在实验任务、提取线索、反应指标等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因而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这两种测验任务之间可能是无法比较的;其次,任务分离逻辑的前提(直接测验代表外显记忆过程,而间接测验任务则指向内隐记忆,并且两种测验之间毫无联系)尚无法得到有力的实验证据。若真是这样,则本实验的这种比较结果只是反映了一种错误的指标对比逻辑而已。除了对以上两种记忆任务的思考,本实验遗留的另外一些问题便是有关言语记忆广度的,如言语记忆广度对汉字的识别影响(这种汉字识别大部分应该是内隐化提取的)是否可直接推广至对字母的识别(我们汉字与字母的不同文字系统),而如果是词汇而非单个汉字(字母)呢,这种效应还会有吗。4.2 不同干扰因素对不同记忆任务的不同作用本实验设置了时间间隔、分心任务两种记忆干扰因素,结果发现时间间隔对于外显、内隐两种记忆任务均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而分心任务则只显示出了对内隐记忆的主效应(暂不讨论交互效应)。前一个结果再次验证了郭秀艳等(2004)研究指出的外显记忆里影响错误再认的主要因素中包括有时间间隔的结论,也吻合了国内外一些认为内隐记忆正确性受时间间隔影响的理论观点。而后一个结果,则可能反映了内隐记忆在保持乃至被提取过程中与外显记忆的不同。早在1997年,Israel和Sehaeter的实验就已表明图片的错误记忆要小于语词的错误记忆,而原因就在于前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分心性干扰比后者大。在国内,孟迎芳等(2007)基于大量的外显记忆中编码与提取的非对称性实验成果而进行的研究指出,内隐记忆的编码与提取在面对各种干扰因素时均有着非对称性效应,其中就包含了分心任务(当然与本实验中的分心任务在任务形式上有所区别)对于内隐记忆任务的显著影响。顺着此类研究的思路,结合本实验中分心任务对于内隐测验的显著主效应,笔者认为内隐记忆的提取可能是一种基于慢性化摄入而保存的材料的自动化搜索机制(并不意味着整个提取过程完全不需要主动意识的参与)。因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内隐记忆中对材料的摄入是一个相比外显记忆而言较为缓慢的过程,生活中看完电影反复回味以致印象深刻的现象即为记忆内隐化的例子(一般来说,内隐记忆比外显记忆记得更牢),而这种记忆的形成也是无意识的。本实验中,被试在完成学习后其内隐记忆的“巩固”在无意识中仍在不断进行,而分心任务地存在影响了此类内隐记忆的后续形成过程从而导致后来的自动化搜索机制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与此相比,外显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保存及提取机制,因而分心任务对其影响并不显著。当然,这只是笔者从实验结果在现象学上提出的一个猜想。另外,实验结果中还存在大量的交互作用事实,这显示出了对于两种记忆任务的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不排除实验变量在设计上的缺陷而引起伪交互现象,但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题,对于这类交互作用这里便不再讨论。4.3 不同记忆任务的记忆策略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了言语记忆广度对于外显记忆主效应地显著而对于内隐记忆主效应的不显著;时间间隔是影响两种记忆任务的共同显著因素,而分心任务只对内隐记忆任务存在主效应。因此,对于可意义化的识记材料,言语记忆广度低的人应该树立信心,并且要多次反复记忆,而且记的时候尤其要尽可能集中注意力,再加以及时的复习,则理应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但是,从理论到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本文限于研究水准,其中的成果能否作为指导理论的一部分都尚待考察。 5 结 论 本研究以内隐、外显认知的实验性分离(ED)范式从多个角度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于不同记忆任务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高低对于外显记忆任务有显著的影响(言语记忆广度高的被试外显测验成绩更好),而对于内隐记忆任务则影响不明显;(2)在同等言语工作记忆广度的被试中,分心任务对于内隐记忆测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