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同济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所 属 院(系)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课 程 名 称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固体地球物理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综合地球物理 课 程 负 责 人 赵永辉 吴健生 申 报 日 期 2005-12-26 课程网站地址 同济大学教务处二五年十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赵永辉性别男出生年月1974.6最终学历博士后职 称讲师电 话65983209学 位博士职 务传 真65984885所在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E-mailZ通信地址(邮编)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092)研究方向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基础课/本科生33/17计算机图学形及地学应用专业基础课/本科生42/35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生总数指导本班学生的实验综合物探野外实习无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 2人1名/年约35人/年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探测地下目的物的综合多参数联合反演和成像技术曙光计划项目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1999.01-2004.4主要参加人非开挖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地质雷达探测图像的智能识别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2001.10-2003.8负责管线非开挖可视化探测软件系统横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1.01-2004.3主要参加人上海市明珠线二期地铁工程上下近距离交叠区间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横向课题上海市城建集团2001.10-2003.10主要参加人润扬长江悬索大桥北锚碇基础工程设计施工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横向课题江苏省交通厅2001.10-2003.10主要参加人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刊物名称时间署名备注探地雷达与管线探测仪的联合反演解释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51Experimental study on artificial frozen soil boundary detecting during connected aisle construction in tunnelProceedings of progress in electromagnetic research symposium20051地下管线雷达探测图象处理及解释系统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扬大桥北锚碇岩石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31不同地下介质条件下探地雷达的探测深度问题分析电波科学学报20031学术研究表彰/奖励:上海科学技术进步叁等奖,上海市政府,2004年,第六完成者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吴健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6107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教授电 话65986937学 位博士职 务系主任传 真所在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E-mailW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92)研究方向固体地球物理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概论),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2,45工程与环境物探,专业课,周学时3,4,90地学信息处理,专业课,周学时3,5,110计算机图形学及应用,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5,170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2000年以来,给地球物理专业学生授课专业实习与讲座,共40学时;5年来每年指导一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5年来与其他老师共同承担了两届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地球物理综合实习;5年来为研究生上课共计25门次(课程),指导研究生11人,其中毕业5人(硕士2,博士3人)。承担了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地学信息处理” 课程和教材建设;编著的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演化获同济大学第七届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获2000年度李国豪奖教金教学二等奖,获2004年度同济大学教学系列奖教金教师一等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1、环渤海(湾)地区古生界残余厚度、形态研究,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项目负责人。2、探测地下目的物的综合物探多参数联合反演和成像技术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委员会曙光计划项目(99SG09),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项目负责人。3、东海陆架新生代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物探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及重大资源的关键问题”中的子课题, 2000年9月至2005年3月,项目负责人。4、下扬子地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层构造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部南方油气勘探分公司,2003年5月至2004年6月,项目负责人。5、,南方MT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技术研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部南方油气勘探分公司,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项目负责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 1、 吴健生,陈冰,王家林,东海陆架区中、北部前第三系基底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热带海洋学报2005(No.2)2、 吴健生,张昊,拉东变换在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同济大学学报,2005,第33卷第9期。3、 吴健生,王家林,陈冰等,东海海礁西湖区重力基底面的反演和综合解释,李家彪 高抒主编,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和动力过程海洋出版社,2003。4、吴健生,赵理芳,于鹏,王家林.应用CEMP方法研究浅部隐伏火成岩及断裂分布.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北京,2003.11:247-250。5、吴健生,赵永辉, 于鹏等,探测地下目的物的综合物探多参数联合反演和成像技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鉴定,2004.0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获上海市1998年科技进步叁等奖(“江苏及邻区深层油气勘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获2000年国际CT和三维断面成像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董良国性别男出生年月1966.12最终学历博士职 称副教授电 话65983842学 位博士职 务系副主任传 真65986511所在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200092)研究方向地震波传播理论与数值模拟、地震波反演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 大学生课程:数字信号处理,专业基础课程,主讲6年,每周3学时,每届学生数18人左右;位场与波场,专业基础课程,主讲3年,每周4学时,每届学生数18人左右。2、 硕士生课程:地学数字模拟,专业选修课,主讲3年,每周2学时,每届学生数3人左右;3、 本科生毕业论文: 五年内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6人。4、 教学研究课题:抽象理论的形象化教学-“位场与波场理论”课程教学探索,同济大学教改项目,1年;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综合实习建设,同济大学教改项目,1年。5、 教学表彰/奖励:获2002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教学系列二等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一、 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1、 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研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1.82003.10,项目负责人2、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技术,国家863项目, 2000.122001.12,参加3、 酒泉盆地窟窿山逆掩推覆体模型波动方程地震波正演模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 2004.7-2004.12,项目负责人4、 波动方程地震波正演模拟方法与技术研究,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西部公司, 2003.10-2004.10,项目负责人复杂山前带地震成像技术研究,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 2005.3-2206.12,项目负责人5、 适应不同地表-地质条件的地震成像技术研究,中国石化科技部,2005.5-2007.12,技术首席二、 五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 董良国,马在田,曹景忠等,一阶弹性波方程交错网格高阶差分解法,地球物理学报,2000,43(3):411-4192、 董良国,地震波数值模拟中的频散问题,天然气工业,2004,24(6):53-563、 董良国,2005,复杂地表条件下地震波传播数值模拟,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8(3):187-1944、 Liangguo Dong, Deping She , Luping Guan and Zaitian Ma,2005,Eigenvalue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construct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acoustic and elastic wave equations,J. Geophys. Eng. 2 p:192-198 5、 董良国,吴晓丰,唐海忠,陈生昌,杨锴,刘守伟,2005,逆掩推覆构造的地震波照明与观测系统优化,石油物探三、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1、“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7)2、荣获2002年度同济大学教学奖励金教学系列二等奖,2002.12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杨锴性别男出生年月197211最终学历理学博士职 称讲师电 话65984714学 位博士学位职 务无传 真65986511所在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E-mailYang_通信地址(邮编)同济大学海洋学院地球物理系研究方向多分量地震学及地震波的传播与成像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2003年10月留校工作以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应用地球物理学,每周四学时,两届,学生总人数34名。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综合实习,授课时间四周,两届,学生总人数34名。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两名。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课题;没有发表过教学研究论文。2005年7月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奖。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王华忠,杨锴,马在田,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地球物理学报,2004,47(1):137142。杨锴,王华忠,马在田,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的应用实践,地球物理学报,2004,47(2):327331。杨锴,马在田,关于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在应用中的一些思考.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1216杨锴,许士勇,王华忠,马在田,倾角分解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地球物理学报,2005,48(5),11481155三维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应用研究获得2005年中国石油物探学会第十三次物探技术研究会一等奖;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吴加学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02最终学历博士研究生职 称副教授电 话65982784学 位理学博士职 务传 真65986511所在院系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E-通信地址(邮编)上海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海洋沉积动力学、海洋沉积物声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地貌与自然地理学,本科生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讲授2届,学生40人;海洋沉积动力学导论,研究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讲授1届;海底声探测方法与技术,研究生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讲授1届;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本科生基础课,3学时/周,讲授2届,学生40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毕业设计/论文,指导1届学生总数1人。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口底部高浓度悬浮体产生的入海泥沙扩散机制研究”(批准号:40306016,起止时间:2004.1-2006.12)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河口通量研究” (批准号:49736220,起止时间:1998.1-200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河口陆海相互作用的关键界面及其对重大工程的响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 Wu Jia-Xue, Shen Huan-Ting, Xiao Chen-you, Sediment class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flux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China.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1, 37(7), pp.1969-1979. 2. Wu, J. X. and Shen, H. T., Estuarine bottom sediment transport based on McLaren Model: A case study of Huangmaohai Estuary, South Chin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Research, 1999, 49(2), pp.265-279. 3. 吴加学、张叔英、任来法,2003.长江口北槽抛泥流速与悬沙浓度时空分布观测. 海洋学报,25(4):91-103.4. 吴加学、张叔英,2003.长江口泥沙输移扩散与沉降过程高分辨率声学现场观测. 地球学报,24:252-257.5. 吴加学、沈焕庭、吴华林,2002. 潮汐河口断面悬沙通量组分模式及其在长江口的应用。海洋学报,24(6): 49-58.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 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赵永辉男1974.6博士后固体地球物理电、磁场探测理论及工程应用吴健生男19617教授固体地球物理课程内容安排,环境地球物理董良国男1966.12副教授固体地球物理弹性波探测理论杨锴男197211讲师固体地球物理地震实习吴加学男1968.02副教授固体地球物理海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本课程以工程物探教研室为依托,多年来已经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学 位博士(含博士后)硕士人数41年龄结构年龄405040以下人数14学缘结构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人数122非本校比例10000师资配置情况课程组教学队伍以工程物探研究室为主,吸收了重磁组、地震组的教师参加,部分老师已从事工程物探研究10年以上。从上表可见,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优势互补的良性态势。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的方式,首先需观摩老教师上课,然后,由老教师给青年教师教授上课的心得和经验,最后,试讲通过,才能上讲台,并有老教师听课指导。 我校实行研究生担任助教制度,每名主讲教师聘1名研究生担任助教,批改作业、参与答疑以及实习指导等。教师队伍中的老师,每年都能超额完成学院的教学考核指标,年终考核成绩均在良好以上。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1.教学队伍负责人赵永辉博士从事“工程物探”课程的教学也有三、四年,他在教学过程中,较早采用多媒体技术,并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比如,在讲授某一专题理论之后,经常带学生去工程现场实地观摩考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接受能力)。同时,对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有较好的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学队伍的另一主要成员吴健生教授在 “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注重应用案例教学,对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则以精简准确地加以概况性讲解,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量,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及社会对毕业的要求,针对学生分配到工作岗位进入角色慢的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迅速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融合在一起。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普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考虑到本课程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与上海岩土勘察设计研究院合作,建立学生工程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4. 双语教学探索,计划培养一批双语教学教师,选编教材(英文),此项改革正在准备中。5. 多媒体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得失研究,包括(1)多媒体在地球物理类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研;(2)多媒体在工程物探课程教学中应用如何扬长避短。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给予青年教师一人宽松的工作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中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积累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主讲年青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好评。目前已有两位青年获得同济大学2005年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有两位中、青年教师获得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一位青年教师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或称工程物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作为一种重要与必备的测试和监测手段,得到工程界的普遍关注。作为一个跨学科、应用性综合研究领域,该学科的发展既有很大难度,也有较大的潜力。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工程应用领域方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综合组自觉地跟踪工程物探科学这一交叉综合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并将它及时纳入科研与教改之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已成为我校工程物探学科有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之一,并已建立起了以本科生为基础为主的较为完整的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教学体系。19901992学年度,在全国较早为本科生开出“工程物探”主干课; 1994年,我校联合其它五所地质类高校,共同编著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作为我国工程物探专业本科学教材。1995年起,我院陆续引进各类工程物探仪器设备,包括加拿大EKKO地质雷达仪、美国Dicth Witch 地下管线探测仪、荷兰IT基桩诊断仪、浅层地震仪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本课程主讲人吴健生教授主持完成工程物探方面的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的科研和教改课题,特别是上海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资助的“探测地下目的物的综合多参数联合反演和成像技术”项目,其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入新世纪,本课程主讲人加强了对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前沿研究、成功实证研究和教改研究,并筹划在多年教学教案的基础上编写一本适合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新教材。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日趋成熟,在国内同行业界已一定知名度,部分成果甚至处于领先水平。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地球物理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自20世纪90年代初,同济大学海洋系一直将它作为地质地球物理类学生所必修的重要课程。结合市场对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人才的需求,90年代中期以来,我系实施了大力度持续的教学改革,更是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每一位同学真正实现学有所有、学为我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生产单位输出合格的人才及技术骨干。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的的基本概念(2学时)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工程地球物理探测(8学时)地球物理场对环境的影响及监测(4学时)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防治(4学时)位场(2学时)地震声波(4学时)电磁场(6学时)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54时)天然及人为灾害的监测与防治(6学时)放射性(2学时)实习课(16学时)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是以弹性波理论、位场、电磁波三种不同地球物理工作方法为主线,强调尽可能与工程实践结合;在课程展开过程中适度加深、拓宽课程内容,引进科研新成果。这是本课程的重点。由于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特别是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和热门专业的冲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主动性是难点之一;另外受到本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较多,很难贯穿一条主线讲完全部课程,因此,这门课总是给学生一个比较凌乱的感觉,所以,如何变凌乱为清晰是另一个难点。根据我们的讲课经验,采取如下措施:1.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推进的原则展开。2.多种教学模式并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计算机编程实践等;从科研与工程应用目的出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讨论:哪些领域涉及到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 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在实践教学上做到以下二点:1.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环节,并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力度,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重理论、重实践”的传统; 2.结合所讲授的相关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或生产单位实习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引导并培养本科生对涉及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问题研究的兴趣,并能对仪器操作、数据采集系统、基本数据处理方法有所了解。上述作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积极性,并有力的促进了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不少学生选择了随导师攻读硕士学位,也促使本科学生更加重视与喜欢实验教学环节。4-2 实践(验)课教学内容4-2-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实践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编制各种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正、反演和数据处理程序程序,到野外实际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和处理,通过不同模型的正演计算,加深对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的认识和对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原理的了解和掌握。而野外实际地球物理数据采集使学生更走近了生产实际。4-2-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实践(一)地下目的物的探测; 3学时实践(二)基桩完整性诊断分析; 2学时实践(三)高密度电法勘探; 2学时实践(四)面波勘探; 2学时实践(五)自选一种方法编制数据处理软件; 6学时4-2-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实践课由本教学队伍安排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校内由各章节主讲教师(配备1-2名研究生)负责,校外实践由校外实践基地负责人落实,先老师讲解工程概况用仪器的相关操作,然后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完成实验,最后以小组为单位递交实验结果报告。4-2-4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最终实践报告,以及学生操作仪器的方法是否正确、熟练程度等。4-2-5创新与特点实践教学与我们的理论教学一样,在我院一直以来亦颇受重视,根据教学需求,引起了各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仪器设备,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我院的工程物探毕业生能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融入单位的大集体并发挥技术骨干作用,也证明了我们的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积极拓宽教学内容,除了常规的陆上工程物探方法之外,我们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国较早地引入了环境地球物理的有关内容,同时也涵盖了海洋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一、教材使用与建设1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陈仲候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年版,1990-1994年使用的教材;2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王兴泰、万明浩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版,1995-2002年使用的教材; 3 从03年起,以上述两种教材为参考,开始自编讲义,添加了许多的新内容。目前本教学队伍正根据这些年所积累的课程讲义,筹划编写一本新的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新教材。二、配套教材及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1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及应用,崔霖沛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7年版。2地基基础测试新技术,祝龙根等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3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Society, 这些配套教材较好地起到了补充作用,丰富并完善了本课程的内容,同时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现状较为准确的掌握和理解。三、实践性教学和网络教学环境 1我院已与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上海市多个设计、施工、规划及物探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实践性教学及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目前已开的实验项目包括:地质雷达测试实验地下管线探测实验基桩完整性诊断实验面波勘探实验高密度电法实验波速测试实验2我院已于2002年建立起国内一流的实验室、教学室及多媒体教室和数字图书馆(拥有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十余间多媒体教室、一个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实验室),学院也有先进网络教学中心,因而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具有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从2000年开始,我院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教学队伍大力推行了以工程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力求在保留传统的理论讲授优势基础上,全面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增加工程现场参观、实践操作在整个课程量中的比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教学等多种形成灵活运用,理论中穿插实践实习过程,实践实习过程中补充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的消化及吸收。同时,广泛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PPT进行教学,信息量大,可以利用大量的实物画片等帮助理解,当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还有适应的过程。为防止学生过分对PPT的依赖,采取了师生间的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聘请校外专家定期做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并非完全科普性质,而是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教学内容的延伸、及成功应用,目前正计划将讲座拍成录像的形式,在课余时间进行播放,给有兴趣的同学以拓展视野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课程组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采用开卷考场。这样可以把同学复习过程的注意力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解上来,这一措施得到了学生欢迎。但是我们要求将课堂讨论成绩计入总分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在课堂内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进程和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起到很好的效果。4-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一、同事举证评价1万明浩(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我院固体地球物理学本科生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组是在全国最早开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单位之一。从1990年至今一直为本科生开设并主讲这门学科的课程。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好评。该课程不仅涵盖了这门综合应用学科的理论体系,而且内容具有创新性、前沿性;不仅吸收了当代国内外环境与工程物探的最新成果,而且能够紧密联系我国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取了师生间的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们系统掌握了政策科学的相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门课程成为我院最受毕业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陈军(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系就开全国之先河,将该课程列为本科生的主要基础课。十多年来,工程物探教学组在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中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本着以科研促教学的精神,该教学队伍已完成了多项相关科研和教研课题的研究,发表了近百篇相关的学术和教学论文,为该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课程教学善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如大量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现场教学等,使该课程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深受学生好评,成为我院教学的一个亮点,该课程体系完善、内容充实、方法新颖。 二、校外专家评价我院参与编著的工程与环境与工程物探,近十年来一直作为全国地质类高校工程物探的教材,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三、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好评。从目前所得到的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可以发现,该课程在培养环境与工程物探人才方面有非常高的评价与口碑。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1以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教改研究成果为基础。课程主讲人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及教改课题的研究工作,出版了相关的专著尤其是编著了国内首册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方法新技术。2本课程的教学力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一是注重应用案例教学,对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则以精简准确地加以概况性讲解,使学生易于接受;二是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量。3本课程注重教学方式的更新。全面推行了以工程案例教学法为中心的改革,全面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技术,将理论讲授、实践实习教学等方式结合起来。5-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该课程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系就开全国之先河,将该课程列为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十多年来,我院工程物探教学组在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中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该课程教学善于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深受学生好评,成为我院教学的一个亮点。该课程早已成为我院工程地球物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的课程领域,其研究与教学水平位居国内的前列甚至领先水平,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所主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胰腺肿瘤健康宣教
- 骨科7S管理成果展示
- 秋冬季节健康教育专题
- 环境设计简历展示大纲
- 教育培训机构老师开会总结
- 神经性皮炎健康宣教
- 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讲座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光子计数计算机断层扫描行业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评估分析
- 杜颖妮说课课件
- 2025至2030主动空气监测系统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评估规划报告
- DB41-T 2563-2023 新生儿脐静脉导管维护技术操作规范
- 配置管理与漏洞修复
- 新版中国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指南
- 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实践与挑战
- 汽车维修轮胎服务方案范本
- 保洁巡查记录表
- 亲子农庄商业计划书
- 成事的时间管理
- 风险分级管控责任清单(路基工程)
- 叉车技能大赛方案
- 森林法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