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_以_见或不见_的翻译为例.pdf_第1页
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_以_见或不见_的翻译为例.pdf_第2页
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_以_见或不见_的翻译为例.pdf_第3页
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_以_见或不见_的翻译为例.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3 卷第 3 期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Vol 13No 3 2013 年 5 月Journal of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13 收稿日期 2012 12 24 文章编号 2095 2708 2013 03 0113 03 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以 见或不见 的翻译为例 赵彩丽 张轶前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9 关键词 诗歌翻译 译者身份 创造性叛逆 摘要 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既必要又无法避免 而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 选取了 网上流行的短诗 见或不见 的几个比较盛行的英译本片段 从译者身份和创造程度的把握上 讨论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中图分类号 H315 9文献标志码 A 自古以来对于原作的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重 要标准 而最忠实的衡量 标尺 就是原作 翻译的 本身就是一种叛逆过程 1961 年 法国社会文学家 罗伯特 埃斯卡皮首次向学术界提出这一术语 他 说 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 那 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 系 指语言 里 说翻译是创造性的 那是因为它赋 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 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 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 的生命 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埃斯卡皮 1987 国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谢天振对于这一概 念作出了解释 在其 译介学 中指出 文学翻译中 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接近和 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 是反映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 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 从理论上而言 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 创造性和叛逆 性是根本无法分开的 他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谢天振 2000 译者 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人 他的个 人的主观能动性必定会得到发挥 所谓译者的主体 性就是翻译者本人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体 现 译学界就诗歌的可译和不可译性争论不休 不 可译的观点多为诗歌的意思易传达但意境难以译到 位 因此 这对于译者译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以网上流传的短诗 见或不 见 为例 从译者身份和创造叛逆程度把握上的几 个方面 讨论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一 译者身份 玛丽 斯内尔 霍恩比 Mary Snell Hornby 认 为 文本是 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理解作者的意图 并将这些意图再创造地传达给另一文化的读者群的 语言表现 Snell Hornby 1988 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 兼具不同的身份 既读者身份和创造者身份 这 两种身份使翻译本身具有了创造性的特征 译者作 为原文的读者并不像一般的读者那样主观随意的阅 读欣赏 而译者是带有传达任务的研读原作 而译 者的创作者的身份也不可随意地创作 这种创作又 是建立在不脱离原作的基础之上的 一 译者的读者身份 首先 译者作为诗歌的读者 诗的某个方面会和 译者个人的情感产生一次碰撞 这个碰撞本质就是 一次译者的创造性的体现 结果会使译者在对原作 情感领悟过程中多多少少产生一个背离 译者读原 作的过程也就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碰撞的过程 译 者的主体性就在其过程中得到了适当的发挥 进而 译者与原作者的情感产生融合与摩擦 译者会在创 作时稍许会融入或者丢失一些原作的情感或韵味 进而生产出自己作品 这个作品再加工的过程大致 如下 原作 译者 情感碰撞 译者主体性发 挥 情感融合 译作创造性叛逆 译者 译作 在上图整个翻译过程中 其实每个环节也都有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译者的主体性决定着译作 与原作的创造性叛逆的程度 再者 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首诗 会有不同的情 感碰撞 译者对于原诗的领悟 也可谓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当然如果对于原诗的领悟不够透彻也 难免会造成漏译 误译 我们来看下面这则译文 原文 你跟 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译文 1 Whether you follow me or not My hands are in yours Without parting or abandoning 译文 2 Youare with me or you leave me I lay my hand in yours Never be parted 以上两则译文 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所言的 跟或者不跟我 实为两个人要不要在一起 所以 译文 1 直译选用 follow 一词 确实有 跟着 的意 思 但诗意不只是片面地强调 跟随 导致与原作的 寓意有所偏差 从而导致其误译 而译文 2 选择意 译 较更为准确地传达出了诗意 二 译者的创作者身份 译者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 既要考虑到对于原 作的忠实性 又要能够跳跃出原作语言的束缚使译 作富有创造性地传达原作的文化精神 对于诗歌的 翻译 译者的创造性的翻译要更为严谨 更能帮助原 作者 传情达意 在译者对诗歌的 二度创作 过 程中 难免会使译文随着译者个体性差异而变现出 不同的形式 好的诗歌译者往往也是一个好的诗 人 这就对译者对诗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诗歌翻译的前提是一定要把原作的内容读透彻 领 会原作者的情感 当然 诗歌的翻译有其独特之处 那就是语言简练 韵律和谐 节奏明快 巧妙的语言 之中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寓意和创作风格 诗之美往 往在于其意境之美 诗的意思易传达 意境难译 译诗的过程犹比 推敲 二字的由来过程 细细斟 酌选词 才能显现原诗意境 下面我们来看此诗部分的两种译文 原诗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译文 1 Whether you love me or not Love is right there Without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译文 2 To love or not to love me Love is there Without booming or fading 在以上三则译文中 译文 1 和 2 当中语言直白 尤其对于 不增不减 的翻译 译文 1 是 Without in creasing or decreasing 太过直白 失去了意境 诗的 大概意思基本传出 译文3 booming or fading 形象 生动的说明了爱情的始终不渝 而且形象生动的将 爱情喻为含苞欲放的花朵 传达出意境之美 对爱情 的忠贞不渝之情 罗马时期翻译家西塞罗主张译作 应胜于原作 首次把翻译区分为 作为解释员 和 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 谭载喜 2004 解释员的 翻译 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翻译掺杂其中 照搬原 文的解释 我们与其称其为 译者 不如称作 翻译 机器 而 演说家 则是创造性地 巧妙地传达出 了原文的意思 这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原作而且带来 了 增值效果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的 解 释 效果远不及 booming or fading 的 演说 效果 无论译者在理解过程中是以读者的身份进行创 造性叛逆的理解 还是在翻译过程中以创造者的身 份进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翻译 很大成分上译 者本身的语言功底和对于诗歌韵律的掌握直接影响 着其翻译效果 网络上的译者多为英语或诗歌的爱 好者 从翻译的目的上来看很多是为了消遣娱乐 所 以译文不同 风格各异 再者 汉语和英语本身从语 系上来说差异较大 英语属于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翻译时应尽量注重形合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注重 意合 汉语容易押韵 而英语押韵起来较之困难 尤其诗歌的翻译 韵律和谐 朗朗上口 显得十分重 要 看下面一则翻译 原文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译文 411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3 卷 Whether or not you meet me There I will be Without grief and glee 我们读原诗的时候 第一小节的韵脚 里 和 喜 而译文句末 me be glee 三个词的韵律 似乎更上一层楼 译者巧妙地将译文压了尾韵 给 人以节奏感和美感 通过此译 我们可以看到 好的 创造性翻译往往会使译作胜于原作 这也是一位优 秀的译者应该具备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翻译 素养 二 译者创造性 度 的把握 诗歌的翻译过程也就是诗歌的 二度创作 的 过程 但这种创作也不是任意的创作 势必也要有个 度的限制 创造性叛逆虽然是译者翻译过程中不可 避免的 适当的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更可以使译作胜 于原作 但是作为译者始终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媒介 身份 不能低调直白只译其字面之意 也不可大力渲 染个人喜恶 哗众取宠致使译文与原文大相径庭 这就要求译者一定要把握好翻译当中创造性叛逆的 限度 在这则小诗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翻译 原文 你见 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译文 It s doesn t matter if you see me or not I am standing right there With no emotion 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此诗的作者根据个人语 言使用习惯加入了 It s doesn t matter 那到底 见 或者 不见 对于原作者是不是真的 无关紧 要 呢 通览全诗 我们可以感觉的到 并非如此 另外 译者将 不悲不喜 译成 with no emotion 恐 怕有些 过 了 emotion 这个词太大了 不仅只包 含 悲 和 喜 在内 而且还泛指所有的情感 这 则诗为了避免过于直白的翻译 过多的加入了译者 本人的臆断 这远远超过了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了 在我们进行翻译时 创造性叛逆虽然在文学翻译过 程中不可避免 但终究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译文 带来创造性 而不是 背叛 千万不要忘了任何对 于原作的 创造性叛逆 又是建立在 忠实 于原作 的基础之上的 在创造性叛逆 度 的把握上 译者还应考虑读 者因素 见或不见 用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着真 挚的情感 正是由于其通俗的语言才使得其如此流 行 无论读者的诗学素养如何 都能或多或少的从 中领悟几分 但其译文的接受者仍然为社会上的人 民大众 很少是专业的学者和诗人 所以译文的盛 行程度直接取决于人民大众的口味和接受能力 我 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 虽有些诗篇语法不规范 用词 不准确 但仍然得到了很多网民的支持和转载 这从 译文的目的方面来看 见或不见 译作的目的很多 是为了译者个人的消遣和迎合大众口味 虽读者的 接受能力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译诗的主要 目的还是要把诗意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 结语 文学的翻译本来就不是件易事 译诗更可谓难 上加难 对于现代诗歌的翻译更是一门艺术 译者 特殊的 客观的读者 和 忠实的创作者 身份就如 同译者翻译过程中的 双翼 不可对任何一边超过 原作所赋予的限度负荷 诗歌的翻译 更是需要译 者能够客观深入的研读原作和富有创造性的再现原 作 无论是语言形式上 还是在情感传达的过程中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无限的接近原著的真实意 义但永远无法达到与原著的重合 正是由于译者的 主观努力去实现这一接近 才带来了各色各样的创 造性译本供读者欣赏 作者借此小诗的分析 旨在 抛砖引玉 希望广大社会群体译者朋友 在进行翻译 的时候 一定要掌握好创造性翻译的 度 的问题 叛逆 不等于 背叛 同时也要考虑到译者本身 的局限性因素和所面对的读者群的接受度 这样译 者以合理的身份出现在原作和译作之间 进行适当 的创造性叛逆的翻译 译出更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埃斯卡皮 文学社会学 M 王美华 于佩 译 合肥 安徽文艺 出版社 1987 2 Mary Snell 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3 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 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04 4 谢天振 译介学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下转第 131 页 511第 3 期赵彩丽 等 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以 见或不见 的翻译为例 国语学院学报 2000 6 7 11 10 王文斌 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J 外语研 究 2004 l 6 12 11 余渭深 董平荣 合成空间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J 外语与 外语教学 2003 3 4 6 12 张道真 实用英语语法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 1995 13 朱盛娥 论英语虚拟语气形式之有无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l1 49 51 14 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Press 1997 15 Fauconnier G Analogical Counterfactuals M Chicago and Lon 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57 90 16 Fauconnier G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 1998 22 2 133 187 17 Veale T et al How to Blend Concepts and Influence People ComputationalModelsofConceptualIntegration html version 2000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on the Basi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WU 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China Key words subjunctive moo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blended spac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 un real conditional sentence Abstract This essay studies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and apply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o the a nalysi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The integration network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capture the systematic correspon dence between the current context and the counterfactual scenario in the blended space The projection of structure from the inputs and the emergent structure that arises in the blend are both constrained by structural relations be tween the elements in each of the spaces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especially the unreal conditional sentences are elaborated by the conceptual in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tegration theory with examples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