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论文学习.doc_第1页
语文优秀论文学习.doc_第2页
语文优秀论文学习.doc_第3页
语文优秀论文学习.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住关键词,让语文教学扎实而灵动语文关键词,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语文关键词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关键词开启:简化教学环节 抓住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巧妙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紧扣关键词简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整合教学内容,从而领会文本的内涵。下面是百合花开课堂教学片段: 师: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 洁白灵性秀挺风姿 讥讽嘲笑鄙夷不屑 师:你们发现第一行词语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都是描写百合花的。 师:说得好。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百合花的,都出现在文中的这一句话当中,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出示文字)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师: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让对方听到你的朗读,能够感受到眼前百合花开美丽的景象。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词语。(指名读,引导订正)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写野草啊、蜂蝶鸟雀什么的,都是看不起百合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看不起的意思,但是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假如请你再来把这四个词语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 生:“讥讽”和“嘲笑”小为一组,“鄙夷”和“不屑”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师:(板书:讥讽嘲笑)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讥讽”这两个字都是言字旁,跟说话有关系;“嘲笑”的“嘲”是个口字旁,也跟说话有关系。看来。讥讽和嘲笑往往是指用语言表示看不起。我们看看课文里是不是这样写的。 (出示文字,略) 师: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它们讥讽和嘲笑的语气。 师:如果说。“讥讽”和“嘲笑”通常是用语言表示看不起,那么,“鄙夷”和“不屑”是用什么来表示看不起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用眼神。 师:对,通常是用神态、表情来表示看不起。同学们。你们看,同样是表示看不起的意思,但是我们深入地去读。就会发现它们各自还有自己的特点。 导读一篇课文,只有准确地选择关键词,才能“牵一词而动全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既要能反映和揭示文章主题(教学目的),具有指向意义,又要注意因文而异,准确独特,能指引学生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教材内容成了深化学习活动的工具与材料。其呈现完全服从于主线索展开的需要,由此就大大地简化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简单的课堂才是有生成力的课堂。在教学环节简单的课堂里,我们能够给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的机会,让他们静心读书、静静思考,为他们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我们也能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关键词聚焦:升华内在情感 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的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通过关键词点燃他们心中的情感。这就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这样,他们便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情感被充分点燃。请看二泉映月教学片段: 师: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奇妙”是什么意思?(神奇而美妙)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地长大啊,能早点儿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多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了奇妙声音了吗? 生:(齐读)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阿炳他听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学生齐读)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 生:(纷纷)奇妙。 师:你们认为哭泣声是奇妙的? 生:(摇头,疑惑地)不奇妙! 师: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 (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潜心领会,勾画关键词) 师:你从课文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生:我找到了“双目失明”。 师:你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双目失明后,他再也看不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了,他心里会很难过的,所以阿炳会叹息。 师:(语调沉郁地)一片黑暗,沉浸在一片黑暗中。阿炳再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什么? 生:看不见二泉。 师:(沉痛凄凉地)对啊,由于双目失明,阿炳再也看不到这美好的一切了。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学生齐读)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蕴涵情感,作者情意的表达常常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我们找准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以此为关键词展开教学,便可带领学生点燃心中的情感。 三、关键词沉潜:关注文化细节 词语的产生烙印着当时社会的文化;词语的发展。穿越时空,留下不同的印痕。每篇文章的诞生、每个词语的使用,无不留着作者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印迹。课文关键词是文化的基因,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细节,追寻文化传统,培育文化素质。请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片段: 师:重点读第二段,细细地读,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觉有一个词从文中跳出来,映入你的眼帘。 生:(读)“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洪教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从“挺、歪戴着”可以看出洪教头是个蛮横之人。 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林冲是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到上首坐了。上首是什么地方?想想,这句话该怎样读?(学生读。略) 师:一个是让,一个是上,这是什么让? 生:礼让。 师:你能做到礼让吗? 生:能做到。 师:洪教头的话怎么读?(学生读。略) 师:洪教头称林冲是什么人,来干什么。他说的话是什么话? 生:是讽刺的话。 师:这就是恶语伤人,林冲让了吗?什么让? 生:忍让。 师:你知道林冲是什么原因被押解沧州的? 生:被坏人陷害。 师:在这种情况下还忍让,你能做到吗? (指名读洪教头的话。学生读。略) 师:最后比武是林冲愿意的吗? 生:这是被逼的,这就叫挑衅。 师:林冲连说:“不敢,不敢。”这叫什么让? 生:退让。 (学生齐读“礼让、忍让、退让”) 师:我们一般人都能做到礼让,忍让不易做到。退让更不易,这算不算英雄好汉? 生:是真正的英雄。 解读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我们总是定位在“人品”上去认识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谦虚、机智、心胸广阔、善于思考、镇定自若、武艺高强等。这些从文字字面上获得的“高尚品质”常常让我们欣喜不已。可是,那些文字背后含着的人性的东西却得不到挖掘,到底林冲的哪一点非他人可比?那才是他生命中本质的东西。基于文化层面上的课堂教学是在解读文本、课堂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智慧,是师生对文本某个“关键词”的深度开发、掂量比较,在此过程中形成鲜明的课堂节奏,时而急风骤雨,时而舒缓悠扬,使得学生饶有兴致地品味语言,而不至于感到疲倦和乏味从某种程度上说,抓住了文化层面上的细节展开关键词教学,也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 四、关键词开掘:拓宽文本内涵 抓住对理解课文内容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也就点到了文章的穴,把准了文章的脉。关键词内在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语言文字前后左右之间的关系中。我们不但要指导学生注意到关键词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还要据此拓宽文本内涵,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使关键词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起来。下面是长相思课堂教学片段: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 师:好了,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身在哪?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的那边。 师:山海关那边,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5: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川小河。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的地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学生齐答:“故园。”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教师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吗? 生1:我发现了他身虽在征途,但心却思念故乡。 师:嗯,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的理解更深一层了。你说。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响。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涵咏功夫兴味长”。语文的人文性是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找准关键词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从而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细读也要讲究方法,王崧舟老师说:“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因此,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直面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梳个透;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这一篇的关键词,使得这关键词既能把这节课要讲的重点串起来,又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